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9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白酒糟生产饲料蛋白的培养条件及产物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博润 刘玉方 +2 位作者 何秀萍 刘伟平 陈玉梅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1-285,共5页
利用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ium) Z-4、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Z-14和木素木霉(Trichoderma lignorum) Z-20三株菌混合发酵白酒糟生产饲料蛋白的培养基成分为白酒糟90%、麦芽根粉10%、尿素2%,原料:水=1:0.8,pH6.0,接种... 利用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ium) Z-4、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Z-14和木素木霉(Trichoderma lignorum) Z-20三株菌混合发酵白酒糟生产饲料蛋白的培养基成分为白酒糟90%、麦芽根粉10%、尿素2%,原料:水=1:0.8,pH6.0,接种量10%,培养温度28~30℃,培养周期3d。分析结果表明,发酵产物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高达32.1%,氨基酸含量齐全,脂肪含量为5.6%,维生素B_1和B_2的含量分别为2.2mg/kg和52.6mg/kg。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蛋白 白酒糟 培养条件 产物分析 酵母
下载PDF
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筛选及培养条件对分解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伟东 崔宗均 +2 位作者 牛俊玲 朴哲 刘建斌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1,44,共6页
以麦秸垛下的土壤和麦秸堆肥为材料 ,利用限制性培养技术 ,经过多代淘汰及其不同系之间的组配 ,最终筛选构建了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用羧甲基纤维素 (CMC)糖化力法和纤维素减重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复合系分解纤维素能力的影... 以麦秸垛下的土壤和麦秸堆肥为材料 ,利用限制性培养技术 ,经过多代淘汰及其不同系之间的组配 ,最终筛选构建了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用羧甲基纤维素 (CMC)糖化力法和纤维素减重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复合系分解纤维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滤纸、棉花、稻草、CMC Na和葡萄糖为碳源时 ,复合系在天然纤维素含量高的碳源 (如滤纸、棉花 )存在时表现出高的纤维素分解活性 ;利用蛋白胨和酵母粉作氮源时的纤维素分解活性远高于硝酸铵、尿素等无机氮源 ;以滤纸和酵母粉作为惟一碳、氮源时 ,最适发酵质量浓度分别为 2 5和10 0 g·L-1,其分解活性最高峰均出现在发酵第 5天。最适纤维素分解的 pH为 8 0。最适纤维素分解温度为 6 0℃ ,大于 6 0℃的高温抑制复合系对纤维素分解 ;复合系的适宜溶氧量 (DO)为 0 0 7~ 0 16mg·L-1,过高过低的溶氧量均抑制纤维素分解。复合系的微好氧特点对堆肥工程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分解菌 复合系 培养条件 纤维素分解
下载PDF
马铃薯离体茎尖生长点对几种培养因子的生长反应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卫平 李玉华 +1 位作者 孙秀梅 王福兴 《中国马铃薯》 2001年第2期81-82,共2页
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 ,对培养条件和几种主要培养因子的生长反应十分敏感。以MS培养基为基本成分 ,与几种附加成分组配了 5种培养基 ,对马铃薯茎尖进行离体培养。结果发现 :光照、温度、湿度、激素。
关键词 马铃薯 茎尖 培养因子 培养条件 生长点
下载PDF
烟草黑胫病粗毒素高产培养条件的筛选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丽华 陈廷俊 宋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烟草黑胫病粗提毒素对烟草叶组织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对粗毒素的敏感性相似,不同生理年龄烟叶以及同一生理年龄不同品种的烟叶对毒素的敏感性不同。高压灭菌法和抽滤灭菌法所得到粗提毒素无明显差异。土豆600g/ ... 烟草黑胫病粗提毒素对烟草叶组织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对粗毒素的敏感性相似,不同生理年龄烟叶以及同一生理年龄不同品种的烟叶对毒素的敏感性不同。高压灭菌法和抽滤灭菌法所得到粗提毒素无明显差异。土豆600g/ L,糖50g/ L,硫酸铵3g/ L,硫酸镁0.8g/ L,培养时间24d 为最佳的粗毒素高产培养条件。菌丝干重与毒素产量高低无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烟草黑胫病 毒素 培养条件 筛选
下载PDF
马尾松共生真菌(P.t)增殖培养条件 被引量:10
5
作者 裴致达 陈连庆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31-235,共5页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它又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我国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研究表明,马尾松苗木菌根感染率不同,对其造林...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它又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我国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研究表明,马尾松苗木菌根感染率不同,对其造林成活率有着明显的不同,且菌根化苗木造林后缓苗期短,生长快,株高、茎粗、新梢高度均大大超过无菌根化苗木。因此,马尾松苗木菌根化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彩色豆马勃 培养条件
下载PDF
三种桉树菌根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共5页
多根硬皮马勃9215、彩色豆马勃9216及西澳粘滑菇E4070菌株是广东地区应用较多、效果也较好的菌根真菌,为摸清其培养条件,分别进行了适温范围、最适pH以及C源、N源需求的测定。其结果表明:菌株9216适温范围最广,为10~38C,菌株E4070适温... 多根硬皮马勃9215、彩色豆马勃9216及西澳粘滑菇E4070菌株是广东地区应用较多、效果也较好的菌根真菌,为摸清其培养条件,分别进行了适温范围、最适pH以及C源、N源需求的测定。其结果表明:菌株9216适温范围最广,为10~38C,菌株E4070适温范围最窄,为15~30C;最适pH范围以9215菌株最广,为3~7,菌株E4070最窄,仅为5~7;除菌株9216不能利用有机N源中的牛肉膏及酵母浸膏外,其它8种N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利用,9215菌株对有机N利用较好,而9216菌株对氨态N利用较好;除9215菌株对果糖的利用较差外,其它C源差异不大,菌株9216对麦芽糖及葡萄糖利用较好,而E4070对6种C源利用效果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菌根菌 培养条件
下载PDF
青麻叶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及新品种选育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冰 闻凤英 +3 位作者 王玉龙 宋连久 刘晓晖 张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9,共4页
对影响青麻叶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体植株的基因型与小孢子胚胎发生密切相关;33℃,24h高温处理有助于小孢子转化成胚状体,每蕾成胚数比25℃恒温培养提高4 5倍;在培养基中加入外源激素和多种氨基酸可以提... 对影响青麻叶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体植株的基因型与小孢子胚胎发生密切相关;33℃,24h高温处理有助于小孢子转化成胚状体,每蕾成胚数比25℃恒温培养提高4 5倍;在培养基中加入外源激素和多种氨基酸可以提高胚状体的诱导效率,平均比对照增加59.64%;培养基的琼脂含量增加到12g/L能显著提高小孢子胚的成苗率,比含琼脂8g/L的高出40.5个百分点。通过对青麻叶大白菜小孢子胚的培养,获得二倍性的双单倍体植株,从中选出性状优良的纯系进行杂交组合的选配,培育出青麻叶大白菜的新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麻叶大白菜 新品种选育 游离小孢子培养 单倍体植株 胚胎发生 高温处理 恒温培养 诱导效率 外源激素 杂交组合 胚状体 培养基 基因型 氨基酸 成苗率 新品系 琼脂 供体 倍性 纯系
下载PDF
溶藻放线菌AN02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肖慈琼 姜红 +1 位作者 程凯 赵以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1-14,共4页
探讨了开发利用土壤放线菌资源来进行水华防治的新途径。从土壤中分离到13株具有溶藻活性的放线菌菌株,经过进一步筛选得到AN02菌株,其胞外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杀作用。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AN02溶藻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pH... 探讨了开发利用土壤放线菌资源来进行水华防治的新途径。从土壤中分离到13株具有溶藻活性的放线菌菌株,经过进一步筛选得到AN02菌株,其胞外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杀作用。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AN02溶藻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pH为7.5,28℃,培养6 d时的溶藻效果最好。此外,较强烈的振荡和充分的溶氧也有利于提高溶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放线菌 铜绿微囊藻 培养条件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小红 李学英 +1 位作者 杨宪时 迟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40-143,148,共5页
以纯度为99.97%的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菌株在各培养条件下菌液的OD600值,分析了不同的NaCl浓度、pH、温度及NaCl浓度为3%~8%(梯度为1%),pH为6~9(梯度为1),温度为0~40℃(梯度为10℃)的交互作用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 以纯度为99.97%的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菌株在各培养条件下菌液的OD600值,分析了不同的NaCl浓度、pH、温度及NaCl浓度为3%~8%(梯度为1%),pH为6~9(梯度为1),温度为0~40℃(梯度为10℃)的交互作用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菌株的对数增长期为8~14h,稳定期为14~18h,18h以后进入衰亡期;菌株在NaCl浓度为0.5%~3.5%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pH为7.5,最适生长温度为37℃。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其p<0.01,即各因素的交互效应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培养条件 生长状况 影响
下载PDF
反硝化真菌-细菌优化组合及其脱氮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平 张山 +4 位作者 郑永良 江月 陈舒丽 邹煜平 刘德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0,45,共3页
从多种真菌中筛选到3株脱氮活性较高的真菌,并将其与一株从武汉市郊新筛选分离到的具有较强脱氮能力的细菌HS-03进行混和培养,通过正交实验确立其最佳培养条件。正交实验方差分析表明:碳源、pH值和温度3个因素对脱氮率的影响都非常显著... 从多种真菌中筛选到3株脱氮活性较高的真菌,并将其与一株从武汉市郊新筛选分离到的具有较强脱氮能力的细菌HS-03进行混和培养,通过正交实验确立其最佳培养条件。正交实验方差分析表明:碳源、pH值和温度3个因素对脱氮率的影响都非常显著,菌种因素对脱氮率有一定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真菌与细菌混合脱氮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琥珀酸钠为碳源,NaNO3为N源,C/N为10,pH=7.5,温度30℃。细菌HS-03和真菌Fusariumoxyspurum的组合优于其它组合。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组合能在21h内去除10mmolNO3-,优于相同条件下细菌HS-03或真菌F.oxyspurum的反硝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真菌-细菌 优化组合 正交实验 培养条件
下载PDF
光生物反应器中螺旋藻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必链 江贤章 +2 位作者 王娟 王明兹 陈小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9-22,共4页
利用正交实验对搅拌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Geitl)的培养条件即搅拌速度、通气量和光照强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为30℃时,通过正交实验所获得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搅拌转速120r·min-1,通气量80L&... 利用正交实验对搅拌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Geitl)的培养条件即搅拌速度、通气量和光照强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为30℃时,通过正交实验所获得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搅拌转速120r·min-1,通气量80L·h-1,光照强度5000lx。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收获时螺旋藻的干重为1.922g·L-1。根据回归模型得到相应的优化条件为:光照强度5000lx,通气量150L·h-1,搅拌转速111.70r·min-1,收获量(干重)的预测值为2.293g·L-1。另外,10%的接种量有利于螺旋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生物反应器 最佳培养条件 光照强度 正交实验 搅拌转速 5000 钝顶螺旋藻 通气量 搅拌速度 培养温度 优化条件 回归模型 搅拌式 预测值 收获量 接种量 干重
下载PDF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及对炼化废水处理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政 吴伟林 +2 位作者 张云波 刘其友 赵东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77,共4页
从炼油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5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菌株,依次编号为SHD-1至SHD-5。将任意2株复合培养后,发现SHD-1和SHD-5构建的复合菌对炼化废水的絮凝效果最好。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复合菌的最优培养条件:培养时间为48 h,初始pH为7,摇床... 从炼油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5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菌株,依次编号为SHD-1至SHD-5。将任意2株复合培养后,发现SHD-1和SHD-5构建的复合菌对炼化废水的絮凝效果最好。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复合菌的最优培养条件:培养时间为48 h,初始pH为7,摇床转速为160 r/min、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NH4)2SO4(质量比为1∶1)。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复合菌所产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对炼化废水中浊度、石油类物质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45%、53.42%和20.98%,絮凝效果优于无机絮凝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培养条件 炼化废水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极大螺旋藻胞内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怡 刘艳如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1年第6期29-31,共3页
极大螺旋藻胞内和胞外多糖的含量与培养条件有关。在营养盐中 ,Na HCO3和 Na NO3浓度减少 ,胞内多糖含量也减少。硝酸钠浓度减少还使胞外多糖含量增加 ;K2 HPO4 和 Na Cl浓度变化对藻的胞内和胞外多糖含量也有影响。培养液的 p H维持在 ... 极大螺旋藻胞内和胞外多糖的含量与培养条件有关。在营养盐中 ,Na HCO3和 Na NO3浓度减少 ,胞内多糖含量也减少。硝酸钠浓度减少还使胞外多糖含量增加 ;K2 HPO4 和 Na Cl浓度变化对藻的胞内和胞外多糖含量也有影响。培养液的 p H维持在 8.0和培养 9d后的藻的胞内和胞外多糖含量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条件 极大螺旋藻 多糖含量 螺旋藻多糖
下载PDF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小麦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林雁冰 薛泉宏 +1 位作者 刘海斌 陈德育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3,共6页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栽培措施及3种施氮量水平对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条件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高于常规条件(即10.7×106个/g·土覆...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栽培措施及3种施氮量水平对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条件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高于常规条件(即10.7×106个/g·土覆膜根区>7.0×106个/g·土常规根区和7.5×106个/g·土覆膜根外>6.1×106个/g·土常规根外),而且覆膜和常规2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细菌的平均数量均高于根外细菌的平均数量。25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真菌数量(×103个/g·土)按覆膜(4.0)>常规(3.0)>覆草(1.0)>补灌、垄沟(0.6)排列,而根外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只有覆膜时表现为根区真菌数量高于根外(4.0×103个/g·土>3.1×103个/g·土),其余4种栽培模式均为根外真菌数量高于根区。3覆膜、覆草、补灌和垄沟4种模式下根区放线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均高于常规条件(31.1×105~33.2×105个/g·土>20.7×105个/g·土),而根外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常规条件根区放线菌数量低于根外,其余4种模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放线菌数量。4小麦根外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根区真菌和放线菌在N16时数量最高(分别为2.1×103和32.8×105个/g·土),根区细菌则在N8时较N0和N16的数量高,即随施氮量的增加,根区微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土壤微生物区系 施氮量 根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施氮水平 数量差异 微生物数量 平均数 放线菌 土壤细菌 栽培措施 常规方法 菌数 覆膜 真菌 小麦根 补灌 覆草 垄沟 趋势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棉花轮纹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莎 张文蔚 +2 位作者 齐放军 司宁 简桂良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2-475,共4页
为了明确影响棉花轮纹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对棉花轮纹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营养条件、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分生孢子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在SDAY培养液中萌发速度快,萌发率最高;光照对病... 为了明确影响棉花轮纹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对棉花轮纹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营养条件、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分生孢子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在SDAY培养液中萌发速度快,萌发率最高;光照对病原分生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黑暗处理更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萌发率越高,在水滴中萌发最好;不同棉花品种叶片研磨液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宁4-14、垦62的叶片研磨液更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轮纹斑病菌 环境条件 分生孢子 萌发 侵染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厂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楠 邓智年 +2 位作者 李贤桢 周开英 梁智群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经过初筛、复筛,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富产絮凝剂并适用于甘蔗蔗汁絮凝澄清的微生物菌株A。根据生化和生理特征及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扫描的形态观察,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sp.)。同时对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的初步实验,获... 经过初筛、复筛,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富产絮凝剂并适用于甘蔗蔗汁絮凝澄清的微生物菌株A。根据生化和生理特征及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扫描的形态观察,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sp.)。同时对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的初步实验,获得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6.0,28℃,140r/min,培养4d。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微生物发酵液在蔗汁沉降试验中的絮凝率为69.2%,清汁色值IU为8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轮枝孢属 培养条件 絮凝 色值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育菁 苏明星 +2 位作者 黄素芳 王秋红 刘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58-1165,共8页
应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不同温度、培养时间、pH值等培养条件下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脂肪酸的结果表明: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Rs-J.1.4-010704-01v的脂肪酸种类有14~34种,主要特征脂肪酸为C16:1ω7c/C15:0ISO2OH(10.6... 应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不同温度、培养时间、pH值等培养条件下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脂肪酸的结果表明: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Rs-J.1.4-010704-01v的脂肪酸种类有14~34种,主要特征脂肪酸为C16:1ω7c/C15:0ISO2OH(10.644min),C16:0(10.950min),C18:1ω7c(14.177min),所占总百分比含量为总脂肪酸的55.66%~75.69%;该菌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随着培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经聚类分析聚成4类。在培养温度为20°C和25°C时,表现为C16:0<C16:1ω7c/C15:0ISO2OH,属于过渡性致病力的类群。在30°C~40°C、24h~96h、pH5~9、4种培养基(LB、NA、TTC和TSB)的条件下,Rs-J.1.4-010704-01v均表现强致病菌株的脂肪酸特征,即C16:0>C16:1ω7c/C15:0ISO2OH。但是,在培养条件分别为40°C和48h~96h时,C16:0与C16:1ω7c/C15:0ISO2OH差值显著地增大,由2.35%上升至13.23%;同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脂肪酸种类也增加至>30种。研究表明:温度和培养时间比pH值和培养基种类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脂肪酸 培养条件
原文传递
利用白酒糟生产高蛋白饲料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祖国仁 刘阳 +1 位作者 陈辉 武林军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4-47,共4页
研究了扣囊拟内孢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固体发酵白酒糟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白酒糟的适宜条件为采取同时接种方式.菌种混合比为1:1,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起始pH为5,培养时间6d。发酵产物每克于基酵母细胞数达到24.28... 研究了扣囊拟内孢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固体发酵白酒糟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白酒糟的适宜条件为采取同时接种方式.菌种混合比为1:1,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起始pH为5,培养时间6d。发酵产物每克于基酵母细胞数达到24.28亿个,粗蛋白含量达33.54%,总糖含量为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蛋白 白酒糟 发酵 蛋白饲料
下载PDF
红托竹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龚光禄 桂阳 +1 位作者 卢颖颖 朱国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74-82,共9页
为了筛选红托竹荪最适培养基与培养条件,提高红托竹荪菌种的生产效率,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分别对红托竹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为最适速效碳源,果糖为最适迟效碳源;蛋白胨为最适速效氮源,硫酸铵为最适缓释氮... 为了筛选红托竹荪最适培养基与培养条件,提高红托竹荪菌种的生产效率,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分别对红托竹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为最适速效碳源,果糖为最适迟效碳源;蛋白胨为最适速效氮源,硫酸铵为最适缓释氮源;最佳C/N比为23;ZnSO4、竹叶煮汁、VB6和IAA能显著地促进菌丝的萌动与生长;最适pH为6.0,最佳培养温度25℃且避光,但28℃能刺激菌丝快速萌动。结论:影响菌丝生长的因素主次关系为IAA>竹叶>速效与迟效氮源的配比>VB6>速效与迟效碳源的配比,最优组合葡萄糖5g,果糖25g,蛋白胨2.5g,硫酸铵2.5g,竹叶20g(煮汁),VB60.16g,生长素(IAA)1.6mg,水1000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理化因子 培养条件 最适培养基
下载PDF
榛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家宁 秦岭 高遐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2-66,共5页
笔者从茎尖培养和胚培养两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榛子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榛子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 榛属 茎尖和茎段培养 胚培养 培养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