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夜郎“套头葬”试探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合荣 龙基成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8-72,共5页
“套头葬”是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于1976年至1978年间在赫章可乐区可乐河南岸锅落包、祖家老包、罗德成三处发掘的土著民族墓葬(原报告称乙类墓)中一种独特的埋葬模式。其特殊的埋葬情况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 Hezhang COUNTY the Ye-Lang people head-bundled BURIAL ancestral WORSHIP cultural borrowing
原文传递
西方文明的文化起源:从文化借用到文化基因的形成
2
作者 李新宽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60,180,共15页
西方文明文化基因的形成和塑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1—14世纪是西方文化基因的雏形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基因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都属于文化借用期。西方人大规模借用古希腊的文化... 西方文明文化基因的形成和塑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1—14世纪是西方文化基因的雏形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基因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都属于文化借用期。西方人大规模借用古希腊的文化概念、文化意象,借用古罗马和拜占庭的法律术语甚至法律体系,借用东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技术文化,通过挪用、吸收、改造和重组这些文化因素,再结合不断演化和再创造的日耳曼传统文化因素,塑造出理性主义、基督教和个人主义三大文化基因。近代早期是西方文化基因的成熟阶段,也是西方文明的文化创造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明 文化史 文化基因 文化借用
原文传递
青海土族盘绣艺术中的文化采借与认同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莹 许靖熙 +1 位作者 吴济池 木斯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125,共9页
青海土族服饰及其刺绣技艺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浸染,在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从青海土族盘绣艺术形式与特色出发,分析其文化多元生成背景,进而深入阐释盘绣的文化采借与认同表现。研究认为:土族盘... 青海土族服饰及其刺绣技艺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浸染,在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从青海土族盘绣艺术形式与特色出发,分析其文化多元生成背景,进而深入阐释盘绣的文化采借与认同表现。研究认为:土族盘绣针法以两针同时施绣为特色,不仅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更具有强大的文化表意和文化传播功能。土族人民从周边蒙古族、藏族、汉族等民族文化中提取经典元素,转换成可视可感的符号,融入盘绣实践之中,实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意义的共享。土族盘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享的服饰技艺与文化生成的代表之一,在与其他民族间的文化采借与认同中,促进着各自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土族 盘绣 文化采借 认同 聚居 共融
下载PDF
论文化采借现象展现的民族文化融合——以黔南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相似性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龙 《凯里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0-85,共6页
文化采借是民族间交往中常见的现象,广泛的文化采借现象展现的是一种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融合有着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民族间相互交往密切的体现。这一点可以从黔南地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相似性得到例证,它诠释了中华民族... 文化采借是民族间交往中常见的现象,广泛的文化采借现象展现的是一种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融合有着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民族间相互交往密切的体现。这一点可以从黔南地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相似性得到例证,它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的文化自觉,应予以重视和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采借 文化融合 民族民间文化
下载PDF
从边缘参与主流——滇南孔姓彝族姓名符号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彭秀祝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3,共6页
姓氏是家族维护血缘系统的文化符号。按字辈取名是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亲亲"原则为基础,借以建立长幼秩序和明辨孝悌之义的重要方式。明清以来,儒家文化在向西南边疆地区传播过程中,汉姓和字辈也常被少数民族借用,成为他们可... 姓氏是家族维护血缘系统的文化符号。按字辈取名是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亲亲"原则为基础,借以建立长幼秩序和明辨孝悌之义的重要方式。明清以来,儒家文化在向西南边疆地区传播过程中,汉姓和字辈也常被少数民族借用,成为他们可资利用的文化符号。滇南彝族的"改孔姓"和"按字辈取名"个案表明,身处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同样有参与主流文化的意愿。我们应关注他们如何主动采借儒家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新动力,而非将其简单置入"冲击—回应"框架之中予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姓氏 孔姓彝族 字辈 文化借鉴
下载PDF
外来语探源——中、英、日语言与文化对比
6
作者 梁艳君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5-66,共2页
外来语的产生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英语和日语中的外来语占其各自语言总词汇半数以上 ,而汉语中的外来语所占比例却很小 ,这一差别应归于中华民族 ,英吉利民族及大和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特... 外来语的产生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英语和日语中的外来语占其各自语言总词汇半数以上 ,而汉语中的外来语所占比例却很小 ,这一差别应归于中华民族 ,英吉利民族及大和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特点。本文试图对中 ,英 ,日语言文化中的外来语形成的途径作一下比较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语 文化借用 亲密借用 词汇
下载PDF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英语借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慧兴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本文对现代维吾尔语中的英语借词从借入途径、借词分布情况及其借入后所显示出的特点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维吾尔语 英语借词 分布 借入途径
下载PDF
从翻译文化学派观看中西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光妍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2期30-32,共3页
以翻译文化学派的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和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为框架,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逆差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文化输出的三大制约因素,并对如何平衡中西文化交流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三要素”理论 文化拿来 文化输出 文化逆差 制约因素 翻译文化学
下载PDF
源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
9
作者 杜东生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8-70,共3页
语言中的特有文化内涵一直是困扰译者的一大难题,甚至有的被译者认为根本是不可译。本文指出通过适当的文化置换和文化借用,以读者为取向,以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平衡使用为手段,是解决文化断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文化置换 文化借用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文化输出”视野下的林语堂
10
作者 吴小英 杨亮辉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6期81-82,23,共3页
文化输出是与文化拿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动宣传自己的思想与文化,以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但应该输出什么、怎样输出,林语堂的"文化输出"策略特别是他输出的成功经验无疑会给我们以诸多启发和认识。
关键词 文化拿来 文化输出 林语堂
下载PDF
论科学艺术之相濡以沫
11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6-143,共8页
"科学"和"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宛如两条道上跑的车,总走不到一起。然而,艺术史研究并没有给出支持这样认知的理由和证据;恰恰相反,大量事实无不证明二者彼此难分,相濡以沫。值得提示的是,"科学"和&q... "科学"和"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宛如两条道上跑的车,总走不到一起。然而,艺术史研究并没有给出支持这样认知的理由和证据;恰恰相反,大量事实无不证明二者彼此难分,相濡以沫。值得提示的是,"科学"和"艺术"都是舶来概念,在西方,二者似乎可以相融。本文就科艺之间的"被区隔"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艺术 民族志 舶来
下载PDF
是否且应该存在单一的、普世的、国际的环境伦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尤金.哈格洛夫 郭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6-53,共8页
环境伦理始于美国等西方英语国家,最初是从美国式的自然审美方式中衍生出来的。这种环境伦理发展方式的核心特征是荒野概念和国家公园运动,据此,公园被界定为自然的地方,人只能作为过客,对其中的环境产生极微小的影响。但这种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始于美国等西方英语国家,最初是从美国式的自然审美方式中衍生出来的。这种环境伦理发展方式的核心特征是荒野概念和国家公园运动,据此,公园被界定为自然的地方,人只能作为过客,对其中的环境产生极微小的影响。但这种环境伦理方法已经对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的社会产生了破坏性影响,特别是对南亚的印度以及非洲大部分地区。在这些地方建立西方式的公园引发了传统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非西方社会批评这种西方的自然观和环境伦理是帝国主义的、殖民的和专制的。这些批评表明很多西方观点不适合应用于非西方国家。而一种更为普遍的观点则认为,伦理观点在不同国家或文化间的应用十分困难,短时期内基本上都很难成功。环境伦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建基于那些具有长期历史的本地传统的演化中。一种环境伦理想要被接受,需要与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直觉相协调,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如此。所谓的"传统",本质上即被波兰尼称之为"默会知识"的东西,这种默会知识往往包含着很多模糊的前提,由于相关的细节在历史过程中大多都已被遗忘,人们只把它们当作事实性的常识接受,因而难以被传统之外的人们所理解。我们只有弄明白这些前提的基础,才能令这些传统更加明确地支持某种环境伦理或者发现其缺陷,从而找到克服缺陷的方法。按照默会知识的理论,环境伦理的发展首先应发生在特定文化之中,而无需重要的跨文化借鉴。伦理因此就显现为只在某一文化传统的框架中才有意义,而不能当作某种来自外部的、强迫接受的东西。特定的环境伦理尽管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可能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只有在文化的相互借鉴中,当环境伦理以其自身缓慢的节奏发展时,一种单一的、普世的、国际的环境伦理最终才可能出现。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环境伦理 跨文化借鉴 默会知识 家族相似
下载PDF
拱北八角顶的内蕴分析
13
作者 李泰岳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年第15期26-29,共4页
以回族的苏菲圣墓建筑——拱北的八角顶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八角顶的形制、构造,综合分析其成因,并探讨装饰以及细部问题,从而挖掘其所体现的回道交流的特征。以此为基准,进而尝试探寻"文化借壳"模式在八角顶中的具体表现。... 以回族的苏菲圣墓建筑——拱北的八角顶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八角顶的形制、构造,综合分析其成因,并探讨装饰以及细部问题,从而挖掘其所体现的回道交流的特征。以此为基准,进而尝试探寻"文化借壳"模式在八角顶中的具体表现。其折射出的是一种在回汉民众之间进行的具有草根性的两种文化间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北 八角顶 盔顶 回道对话 文化借用模式 民众交流
下载PDF
缺乏与补充:明末清初西学入华案例的当代启示
14
作者 刘素民 《云梦学刊》 2018年第6期13-20,共8页
从早期中西思想交往典型案例中可以尝试找寻可供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各个朝代的更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其中,有西方哲学和文化输入中国,也有中国哲学输入外国,渠道与路线大相径庭。"缺乏与补... 从早期中西思想交往典型案例中可以尝试找寻可供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各个朝代的更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其中,有西方哲学和文化输入中国,也有中国哲学输入外国,渠道与路线大相径庭。"缺乏与补充"原则关涉"中国哲学失调,外来哲学补充"和"道德文化式微,宗教文化补足"两个层面的哲学意义。中国儒、道、佛三教融通后形成的东方哲学与希腊、罗马、希伯来思想融通形成的包含基督教文明的西方哲学的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与交流内容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全面改进,今日中国的哲学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与西方哲学对话的问题。如果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而彼此之间并不准备互相理解,那么,任何形式的中西哲学的对话与融通恐怕都只能够流于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乏与补充 对话与融通 择善而纳
下载PDF
翻译——文化“拿来”背后的警醒与反思
15
作者 杨琍玲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62-65,共4页
翻译,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意义深远。然而,这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沉痛的后果和教训。致使"唯西是从"、文化"拿来"等观念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仍在一定程度... 翻译,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意义深远。然而,这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沉痛的后果和教训。致使"唯西是从"、文化"拿来"等观念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着青年学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立场。今天,中国教育体制内、外风行的英语"考试热"、翻译"证书热"和海外"留学热"等现象就是明证,其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可能的后果,亟待引起中国全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文化“拿来” 警醒 反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