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形方式对Cu-8.3Fe-1Ag形变原位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毕莉明 刘平 +4 位作者 陈小红 宋鑫 刘新宽 马凤仓 李伟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4,共7页
分别采用冷拉拔和冷轧变形并结合中间退火工艺,制备了丝状和带状形变Cu-8.3Fe-1Ag原位复合材料。用SEM、精密万能试验机、显微硬度计和电阻测量仪对两种变形方式下试样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微观组织观察表明... 分别采用冷拉拔和冷轧变形并结合中间退火工艺,制备了丝状和带状形变Cu-8.3Fe-1Ag原位复合材料。用SEM、精密万能试验机、显微硬度计和电阻测量仪对两种变形方式下试样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微观组织观察表明:冷拉拔和冷轧变形试样的横截面组织形貌有显著差异,前者为基体上分布着弯曲、扭折、交叠的蠕虫状相,后者为基体上定向排列着与冷轧方向平行的平直颗粒相。力学性能和导电率测试结果表明:相同应变量下,冷拉拔变形的抗拉强度、硬度均高于冷轧变形,但二者的导电率几乎相同。应变量达到6.70时,二者的抗拉强度/硬度/导电率分别达到838 MPa/149 HV/58%IACS和924 MPa/160 HV/58%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Ag 原位复合材料 抗拉强度 电导率 变形方式
原文传递
Cu-Fe复合材料中铁纤维对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邬震泰 裴浩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6,共4页
采用液固两相铸造复合工艺制备了铁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研究了深度变形过程中铁组元纤维化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发现 ,在冷拔过程中 ,复合材料的强度随着形变量的增加而增大 ,但只有当中间退火后的形变量高于 0 .5时 ,复合材... 采用液固两相铸造复合工艺制备了铁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研究了深度变形过程中铁组元纤维化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发现 ,在冷拔过程中 ,复合材料的强度随着形变量的增加而增大 ,但只有当中间退火后的形变量高于 0 .5时 ,复合材料中铁纤维的强化作用才比较明显 ,并且形变量越大 ,强化作用越大 .纤维与基体之间是一种弱界面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 复合材料 铁纤维
下载PDF
Cu/Fe-MOF复合材料在水处理过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万红友 阎靖炜 +1 位作者 郭丛 张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共7页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中工业副产品、有机染料、药物及个人护理品、农药和杀虫剂污染问题亟待解决。Cu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MOF)无毒、稳定性强、易引入功能基团、易装配,Fe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Fe-MOF)反应活性强、电子传递能...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中工业副产品、有机染料、药物及个人护理品、农药和杀虫剂污染问题亟待解决。Cu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MOF)无毒、稳定性强、易引入功能基团、易装配,Fe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Fe-MOF)反应活性强、电子传递能力快、多数具备磁性和易回收特性,将两者相结合的复合材料能借助两者的优点,制备得到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的高效水处理材料,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对Cu-MOF、Fe-MOF、Cu/Fe-MOF和Cu/Fe-MOF衍生物等材料构建及应用过程进行综述,并对其在水处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MOF 复合材料 水处理过程 综述 展望
下载PDF
均匀化处理对Cu-20%Fe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左小伟 范正洁 +2 位作者 屈磊 安佰灵 王恩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3-146,共4页
Cu-Fe复合材料具有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变形能力和优异的强化效果,从而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Fe在Cu基体中有很高的固溶度,且在低温下很难析出.研究了1000℃均匀化热处理对Cu-20%(质量分数)Fe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力学和导电性... Cu-Fe复合材料具有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变形能力和优异的强化效果,从而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Fe在Cu基体中有很高的固溶度,且在低温下很难析出.研究了1000℃均匀化热处理对Cu-20%(质量分数)Fe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力学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均匀化热处理使发达Fe枝晶发生断裂和球化,这使得在随后的形变过程中Fe纤维的尺寸减小,纤维间距细化14%-24%.经均匀化热处理的试样的强度和导电率都比未经处理的试样高4%-10%,这主要是由于均匀后热处理使得Fe枝晶球化并促进了Fe的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化热处理 cu-fe复合材料 fe纤维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下载PDF
形变Cu-10Fe-1Ag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毕莉明 刘平 +1 位作者 贾淑果 田保红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0-72,82,共4页
采用大气熔铸与形变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了形变Cu-10Fe-1Ag原位复合材料。测定了不同应变量下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用SEM观察分析了材料的显微组织;用EDS分析了Fe和Ag在铜基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形变Cu-10Fe-1Ag原位复合材料采用合... 采用大气熔铸与形变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了形变Cu-10Fe-1Ag原位复合材料。测定了不同应变量下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用SEM观察分析了材料的显微组织;用EDS分析了Fe和Ag在铜基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形变Cu-10Fe-1Ag原位复合材料采用合适的变形量和中间退火工艺,可以获得强度和导电率较好的结合。当应变量为6.7时,抗拉强度达到913MPa,导电率达到51%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Ag 形变原位复合材料 应变量 抗拉强度 导电率
下载PDF
Distinct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Responses of a Cu-10Fe Composite Prepared by Hot-Pressed Sintering and Post Treatment
6
作者 X.Y.Yue S.Y.Peng +2 位作者 X.Zhang C.N.He Y.Z.Tian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5-265,共11页
A Cu-10wt%Fe composite was prepared through hot-pressed sintering,and the material was subsequently solution treated.The hot-pressed sintered and solution treated materials were rolled and aged.The precipitation behav... A Cu-10wt%Fe composite was prepared through hot-pressed sintering,and the material was subsequently solution treated.The hot-pressed sintered and solution treated materials were rolled and aged.Th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change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In contrast to the hot-pressed sintered specimen,the solutio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properties of the Cu-10wt%Fe composite.The Cu-10wt%Fe composite was prepared after solid solution,cold rolling and aging at 773 K for 1 h,and it obtained excellent tensile strength of 494 MPa,uniform elongation of 16.3%,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51.1%IACS and softening temperature of 838 K.Mechanisms for the distinct difference in thermal stability and properties between hot-pressed sintered and solution treated specimens were analyzed.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signing high-performance Cu-based in-situ composites by post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 composite Hot-pressed sintering Thermal stability STRENGT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原文传递
原位形变Cu-14.5%Fe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Ⅱ)——力学和导电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左小伟 王恩刚 +1 位作者 屈磊 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8-1261,共4页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下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力学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Cu-14.5%F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为134.41 GPa,与混合定律的计算值(138 GPa)相吻合;当形变量大于5后,Cu-Fe复合材料的强度已超出混合定律的预测强度,且...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下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力学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Cu-14.5%F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为134.41 GPa,与混合定律的计算值(138 GPa)相吻合;当形变量大于5后,Cu-Fe复合材料的强度已超出混合定律的预测强度,且超出的强度ΔσD与Fe纤维间距d间满足:ΔσD=-188+465×d-1/2的关系;Cu-14.5%Fe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主要受Fe元素成分的影响,在形变过程中导电率在49.54%~56.89%IACS的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形变 cu-fe复合材料 抗拉强度 导电率 综合性能
下载PDF
Ag/Cu/Fe系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闻明 管伟明 +1 位作者 张昆华 秦国义 《贵金属》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39,共5页
采用新工艺制备了Ag/Cu/Fe系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变形量、热处理温度和一定保温时间下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得出材料的最佳热处理条件,并探讨了变形过程中性能变化的机理。
关键词 Ag/cu/fe 层状复合材料 制备 性能 热处理
下载PDF
Cu-Fe系原位复合线材 被引量:2
9
作者 梁玉平 刘茂森 《上海金属(有色分册)》 1993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研究了Cu-14.7 vol%Fe和Cu-20 vol%Fe原位复合材料的性能和显微结构。经真应变为6.4的形变后,强度分别为860MN/m^2和1090MN/m^2,远远超过混合法则的预测值。随形变量的增加,Fe相沿拉拔方向纤维化,Fe纤维尺寸(t)和间距(λ)减小,复... 本文研究了Cu-14.7 vol%Fe和Cu-20 vol%Fe原位复合材料的性能和显微结构。经真应变为6.4的形变后,强度分别为860MN/m^2和1090MN/m^2,远远超过混合法则的预测值。随形变量的增加,Fe相沿拉拔方向纤维化,Fe纤维尺寸(t)和间距(λ)减小,复合材料强度和Fe纤维间矩,遵循Hall-Patch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 复合材料 线材 原位复合
下载PDF
原位形变Cu-14.5%Fe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Ⅰ)——组织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屈磊 王恩刚 +1 位作者 左小伟 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4-1257,共4页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时,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的演变和Fe纤维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随拉拔过程形变量的增加,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无序分布的Fe树枝晶逐渐转变为沿拉拔方向排列,并在横截面上形成卷曲的带状...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时,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的演变和Fe纤维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随拉拔过程形变量的增加,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无序分布的Fe树枝晶逐渐转变为沿拉拔方向排列,并在横截面上形成卷曲的带状形貌,这是由于两相在大变形时,发生了织构取向作用的结果.通过显微组织的定量分析可知,Fe纤维间距d与形变量η间存在指数关系,即d=41.76exp(-0.411η);Fe纤维的厚度δFe和宽度bFe与形变量η分别满足ln(δFe)=3.396-0.686η,ln(bFe)=4.114-0.431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形变 cu-fe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fe纤维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deformation-processed Cu-Fe in-situ composites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继平 赵红 +1 位作者 姚再起 刘书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5年第5期971-977,共7页
The effects of intermediate annealings on the microstructure, the strength and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deformation-processed Cu-Fe in-situ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mediate annealings f... The effects of intermediate annealings on the microstructure, the strength and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deformation-processed Cu-Fe in-situ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mediate annealings favour the formation of uniform tiny fibres from the iron dendrites but they have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The bigger the strain is, the higher the strength is. As the strain increases, the resistivity increase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interface density. Intermediate annealings result in notable decreasing resistivity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iron atoms from the Cu matrix and decrease of solute scattering resistivity. The doping with Zr improves the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slightly and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 increases about 10%. The colligated performances of deformation-processed Cu-11.5%Fe and Cu- 11.5%Fe-Zr composites at strain η= 5.37 are 64.6% IACS/752MPa and 61.4% IACS/824MPa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铁合金 微观结构 复合材料 电阻系数 强度 变形工艺
下载PDF
电磁搅拌对Cu-6%Fe复合材料凝固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安元 柳世铭 +1 位作者 王恩刚 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35-1439,共5页
研究了电磁搅拌对Cu-6%Fe复合材料铸态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6%Fe合金凝固组织中存在铁相富集区域,铁相在铜基体中主要以小球状颗粒存在.电磁搅拌能细化铁相颗粒,减小铁相富集区;施加电磁搅拌后,铁相颗粒具有向铸坯中心集中和... 研究了电磁搅拌对Cu-6%Fe复合材料铸态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6%Fe合金凝固组织中存在铁相富集区域,铁相在铜基体中主要以小球状颗粒存在.电磁搅拌能细化铁相颗粒,减小铁相富集区;施加电磁搅拌后,铁相颗粒具有向铸坯中心集中和成团簇分布的趋势,大颗粒铁相主要出现在铸坯中心,铸坯外缘附近的铁相颗粒较细小.增大搅拌电流,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富Fe颗粒逐渐被细化,分布逐渐均匀,但富铁相颗粒向铸坯中心集中.合理的搅拌电流和频率,能使晶粒更加细化,有利于铁相的均匀分布和细化.合理的电磁搅拌电流和频率分别约为100~200A和20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复合材料 凝固组织 电磁搅拌 电流 磁场频率
下载PDF
山东沂南金铜铁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科 顾雪祥 董树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103,共11页
山东沂南矽卡岩-热液型金铜铁矿床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矿床受控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围岩中的构造薄弱带(不整合面、层间破碎带、滑脱带),矿体围绕岩体呈环带状产出。文章在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沂南金矿... 山东沂南矽卡岩-热液型金铜铁矿床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矿床受控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围岩中的构造薄弱带(不整合面、层间破碎带、滑脱带),矿体围绕岩体呈环带状产出。文章在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沂南金矿床的氢、氧、碳、硫、铅同位素以及钕锶同位素的组成特征,探讨了成矿热液类型和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后期有部分大气降水的加入,且两者均与围岩发生了同位素交换作用;热液中碳主要为深源岩浆来源,少量来自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硫化物矿石中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硫源具有深源岩浆硫的特征;铅主要为放射性成因的"J型铅",其源区年龄(2.37Ga)暗示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结晶基底(新太古代泰山群);铷锶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含矿中酸性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为幔壳混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矽卡岩-热液型金铜铁矿床 同位素 中酸性杂岩体 中生代 鲁西
下载PDF
Higher alcohol synthesis over Cu-Fe composite oxides with high selectivity to C_(2+)OH 被引量:12
14
作者 Zhenghong Bao Kang Xiao +5 位作者 Xingzhen Qi Xinxing Wang Liangshu Zhong Kegong Fang Minggui Lin Yuhan Su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Cu-Fe composite oxides were prepared by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ested for higher alcohol synthesis from syngas. The selectivity to C2+OH and C6+OH in alcohol distribution was very high while the methane product... Cu-Fe composite oxides were prepared by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ested for higher alcohol synthesis from syngas. The selectivity to C2+OH and C6+OH in alcohol distribution was very high while the methane product fraction in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was rather low, demonstrating a promising potential in higher alcohols synthesis from syngas. The distribution of alcohols and hydrocarbons approximately obeyed Anderson-Schulz-Flory distribution with similar chain growth probability, indicating alcohols and hydrocarbons derived from the same intermediates. The effects of Cu/Fe molar ratio,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gas hourly space velocity (GHSV)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were studied in detail. The sample with a Cu/Fe molar ratio of 10/1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Higher reaction temperature accelerated water-gas-shift reaction and led to lower total alcohols selectivity. GHSV showed great effect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higher GHSV increased the total alcohol selectivity, indicating there existed visible dehydration reaction of alcohol into hydro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er alcohol synthesis SYNGAS cu-fe composite oxides molar ratio GHSV
下载PDF
Al-PILC负载铜铁复合氧化物在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斌 费兆阳 +3 位作者 陈献 汤吉海 崔咪芬 乔旭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02-1110,共9页
以铝柱撑黏土(Al-PILC)为载体采用旋蒸-浸渍法制备了铜、铁单组分催化剂(Cu/Al-PILC、Fe/Al-PILC)和铜铁复合氧化物催化剂(CuFe/Al-PILC),并测试其对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NH3-SCR)的催化性能。相比Cu/Al-PILC和Fe/Al-PILC... 以铝柱撑黏土(Al-PILC)为载体采用旋蒸-浸渍法制备了铜、铁单组分催化剂(Cu/Al-PILC、Fe/Al-PILC)和铜铁复合氧化物催化剂(CuFe/Al-PILC),并测试其对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NH3-SCR)的催化性能。相比Cu/Al-PILC和Fe/Al-PILC,CuFe/Al-PILC活性组分之间有较强的协同效应,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脱硝性能。CuFe/Al-PILC在290~450℃的宽温区NO脱除效率保持90%以上,最高可达97%。此外,CuFe/Al-PILC有很好的抗水抗硫性能,催化活性不受反应气氛中水蒸气和SO2的影响。XRD、UV-vis、XPS和N2吸附脱附表征结果表明,CuFe/Al-PILC中活性组分相互作用生成CuFe2O4,有利于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散,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H2-TPR表征结果表明,CuFe/Al-PILC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生成的CuFe2O4改善了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有利于NH3对NO选择性的还原;NH3-TPD表征结果表明,CuFe/Al-PILC在较宽温区范围内对NH3都有很好的吸附,这有利于提高催化剂表面还原物种的浓度,从而保证催化剂在较宽温区范围内具有较好的NO脱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还原 脱硝 铝柱撑黏土 铜铁复合催化剂 协同作用
下载PDF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中的纤维相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世清 毛磊 +1 位作者 郭志猛 殷声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568,共4页
通过感应熔炼、铸造、锻造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16Fe-2Cr(质量分数,%)原位复合材料,最终线材(其轧制后的冷拔变形量达到η=ln(A_0/A)=5.42,A_0和A分别为冷拔起始和冷拔后线材的横截面面积)的抗拉强度为980 MPa。将Cu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 通过感应熔炼、铸造、锻造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16Fe-2Cr(质量分数,%)原位复合材料,最终线材(其轧制后的冷拔变形量达到η=ln(A_0/A)=5.42,A_0和A分别为冷拔起始和冷拔后线材的横截面面积)的抗拉强度为980 MPa。将Cu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纤维,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纤维相组织形态。在较低的应变量时,一些Fe—Cr纤维保持着与铸态树枝晶相同的bcc单晶结构,选区电子衍射表明纤维已经形成了〈110〉织构。在较高的应变量时,单根Fe-Cr纤维分为一些由晶界隔开的平行亚单元(宽度约为100 nm),通过亚单元共同的[110]衍射获得了晶粒之间的相对取向关系,相邻晶粒的偏差角在11°—82°之间。根据Hall-Petch关系讨论了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 fe—Cr纤维 亚单元 织构 强度
下载PDF
以含铜废液为原料制备铜铁复合粉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敬国 张景怀 +1 位作者 汪礼敏 王林山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2-427,共6页
采用酸性和碱性铜盐废液中和,有机酸作为添加剂,用还原铁粉置换含铜废液中铜,制备了含铜量为20%的铜包覆铁的复合粉。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惰气脉冲红外热导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粉末的成分、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铜离... 采用酸性和碱性铜盐废液中和,有机酸作为添加剂,用还原铁粉置换含铜废液中铜,制备了含铜量为20%的铜包覆铁的复合粉。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惰气脉冲红外热导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粉末的成分、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铜离子浓度、反应时间、干燥还原条件对复合粉特性的影响;并对粉末进行了真空热压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铜铁复合粉为包覆型结构,Cu层厚度约为1μm;溶液中铜离子浓度愈高,反应速率愈快,反应时间在25~30 m in范围内;较合适的干燥还原条件应为:温度在500~650℃之间,时间2~3h。粉末由Cu和Fe两相构成,没有其他杂质相。≤74μm较≤150μm的粉末的烧结试样的HRB硬度和抗弯强度在相应的温度下高,真空热压性能比较稳定的温度区间是700~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废液 铜铁复合粉 包覆 置换反应 粉末冶金
原文传递
N_2O在Cu_xFe_(1-x)Fe_2O_4和Ni_xFe_(1-x)Fe_2O_4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分解反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建 张海杰 徐秀峰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1,共7页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组具有尖晶石结构的Cu-Fe和Ni-Fe复合氧化物,用于有氧条件下催化分解N2O,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用N2物理吸附(BET)、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组具有尖晶石结构的Cu-Fe和Ni-Fe复合氧化物,用于有氧条件下催化分解N2O,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用N2物理吸附(BET)、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组成的Cu-Fe、Ni-Fe系列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中,Cu Fe2O4和Ni Fe2O4对于N2O分解反应的初活性较高,这是因为Cu Fe2O4和Ni Fe2O4的比表面积较高、晶粒较小,而且其表面氧物种与金属(Cu2+、Fe3+)的化学作用较弱,氧物种易脱除、脱氧量较高.相比较而言,Ni Fe2O4催化剂上的N2O分解活化能低于Cu Fe2O4,Ni Fe2O4的初活性优于Cu Fe2O4.500℃连续反应100 h,Cu Fe2O4上的N2O转化率降至84.9%,而Ni Fe2O4上的N2O转化率一直保持99%,Ni Fe2O4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催化分解 cu-fe复合氧化物 Ni-fe复合氧化物 催化活性
原文传递
Cu-Fe原位复合材料在模拟污染环境中的大气腐蚀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青 毛磊 《腐蚀与防护》 CAS 2003年第9期371-375,共5页
采用间歇式盐水喷雾试验和极化曲线测定,研究了Cu 18Fe、Cu 15Fe、Cu 16Fe 2Cr三种原位复合材料和纯铜在NaHSO3+NaCl、NaHSO3、NaCl三种介质中的腐蚀行为。模拟大气污染环境结果表明,NaHSO3对原位复合材料大气腐蚀的影响显著。Cr的加入... 采用间歇式盐水喷雾试验和极化曲线测定,研究了Cu 18Fe、Cu 15Fe、Cu 16Fe 2Cr三种原位复合材料和纯铜在NaHSO3+NaCl、NaHSO3、NaCl三种介质中的腐蚀行为。模拟大气污染环境结果表明,NaHSO3对原位复合材料大气腐蚀的影响显著。Cr的加入,可明显提高原位复合材料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其中Cu 16Fe 2Cr原位复合材料在模拟污染大气中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原位复合材料 大气腐蚀 加速腐蚀试验
下载PDF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的纤维相结构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世清 郭志猛 殷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8-661,共4页
通过感应熔炼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 16Fe 2Cr原位复合材料 ,将铜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了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了纤维相结构。在较低的应变量 (η =1.6 7)时 ,纤维不均匀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 (η =5 .42 ) ,纤维外形变得均匀。在 η =... 通过感应熔炼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 16Fe 2Cr原位复合材料 ,将铜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了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了纤维相结构。在较低的应变量 (η =1.6 7)时 ,纤维不均匀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 (η =5 .42 ) ,纤维外形变得均匀。在 η =5 .42时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单根Fe Cr纤维分为一些由晶界隔开的平行亚单元 (宽度约为 10 0nm) ,通过亚单元共同的 [110 ]衍射获得了晶粒之间的相对取向 ,相邻晶粒的取向角在 3°~ 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 选择腐蚀 fe-Cr纤维 亚单元 织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