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与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结构间的关系 被引量:77
1
作者 毕思玮 刘树祥 《无机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3-426,共4页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与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结构间的关系毕思玮*刘树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曲阜273165)关键词: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Ⅱ)稳定常数抗菌活性实验部分将10mmol氨基酸和0.56... 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与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结构间的关系毕思玮*刘树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曲阜273165)关键词: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铜(Ⅱ)稳定常数抗菌活性实验部分将10mmol氨基酸和0.56g(10mmol)KOH溶于热的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水杨醛 席夫碱 抗菌活性 铜配合物
下载PDF
Cu(Ⅱ)离子在Micrococcus luteus细菌上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瑞霞 潘建华 +1 位作者 汤鸿霄 劳伟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 )离子与Micrococcus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 和Ca2 +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 ,但并不是唯一的 ,同时还存在着Cu(Ⅱ )离子与带负电荷细菌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 ,当溶液pH值较高时 ,Cu(Ⅱ )离子又可能形成氢氧化物微沉淀沉积在细胞表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MICROCOCcuS luteus细菌 吸附机理 生物吸附 废水处理
下载PDF
不同pH下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Cu(Ⅱ)、Pb(Ⅱ)和Cd(Ⅱ)吸附与解吸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梁晶 徐仁扣 +2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谭文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2-995,共4页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吸附平衡液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和Pb(II)的解吸量先随pH增加而增加,在某一pH时达最大,随后再逐渐减小。3种重金属离子在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不同特征是pH导致的土壤表面电荷的变化和离子水解程度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可变电荷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和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 Pb() Cd() 吸附-解吸 PH
下载PDF
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 Ⅰ.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交联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Cu(Ⅱ)、Ni(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1
4
作者 曲荣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2-25,共4页
报道了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Cu(Ⅱ)、Ni(Ⅱ)的吸附性能,同时考察了pH值、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壳聚糖具有不流失,易再生,在Cu(Ⅱ)、Ni(Ⅱ)共存时能选择吸附Cu... 报道了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Cu(Ⅱ)、Ni(Ⅱ)的吸附性能,同时考察了pH值、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壳聚糖具有不流失,易再生,在Cu(Ⅱ)、Ni(Ⅱ)共存时能选择吸附Cu(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高分子 壳聚糖 吸附
下载PDF
稻草炭对溶液中Cu(Ⅱ)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35
5
作者 佟雪娇 李九玉 +2 位作者 袁金华 徐仁扣 周立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研究了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特征,探讨了Cu(Ⅱ)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稻草炭对Cu(Ⅱ)有很高的吸附容量,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Cu(Ⅱ)吸附等温线,因此可以描述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其预测的Cu(Ⅱ)在pH 4.5和pH 5.0时的最大吸附量分别... 研究了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特征,探讨了Cu(Ⅱ)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稻草炭对Cu(Ⅱ)有很高的吸附容量,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Cu(Ⅱ)吸附等温线,因此可以描述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其预测的Cu(Ⅱ)在pH 4.5和pH 5.0时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628 mol.kg-1和0.763 mol.kg-1.稻草炭对Cu(Ⅱ)的吸附量随体系pH升高而增加,但吸附Cu(Ⅱ)的解吸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当吸附体系pH≤4.5时,Cu(Ⅱ)解吸率大于55%,说明此时以静电吸附为主;在较高pH条件下Cu(Ⅱ)以非静电吸附机制为主.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稻草炭表面有丰富的—COOH和—OH等含氧官能团,Cu2+与含氧官能团形成有机络合物导致—COOH吸附峰位移.Cu(Ⅱ)吸附使稻草炭颗粒的Zeta电位向正值方向位移.结果说明Cu(Ⅱ)在稻草炭表面发生了专性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炭 吸附/解吸 ZETA电位 表面官能团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研究芦丁-铜配合物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 被引量:24
6
作者 保志娟 方云山 +1 位作者 丁中涛 曹秋娥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53-256,共4页
芦丁是天然多羟基黄酮苷 ,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芦丁与金属铜离子的配位性能 ,在 KH2 PO4- Na OH(p H=7.38)缓冲溶液中 ,芦丁与 Cu( Ⅱ )能形成 1∶ 1的配合物 ,并具有良好清除自由基活性。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自由基清除活性 芦丁 铜配合物 自由基活性 cu() 药理作用 缓冲溶液 配位性能 黄酮苷 多羟基 铜离子
下载PDF
Cu(II)在对甲苯磺酸铜+DMSO中的电还原 被引量:26
7
作者 宋继国 宋化灿 +1 位作者 杨绮琴 许遵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85,共3页
制备了对甲苯磺酸铜并首次用于电化学实验.差示扫描量热和热重曲线测定表明,对甲苯磺酸铜结晶容易脱除全部结晶水,无水盐在空气中不潮解.用循环伏安曲线、计时电流曲线和恒电流电解后的电位-时间曲线研究Cu(Ⅱ)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 制备了对甲苯磺酸铜并首次用于电化学实验.差示扫描量热和热重曲线测定表明,对甲苯磺酸铜结晶容易脱除全部结晶水,无水盐在空气中不潮解.用循环伏安曲线、计时电流曲线和恒电流电解后的电位-时间曲线研究Cu(Ⅱ)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电还原.结果表明,Cu(II)电还原为Cu的反应分两步进行,其中第一步是可逆过程.测定了Cu(II)在DMSO溶液中的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甲苯磺酸酮 DMSO cu() 电还原 扩散系数
下载PDF
功能化有序介孔碳对重金属离子Cu(Ⅱ)、Cr(Ⅵ)的选择性吸附行为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田 王涛 +5 位作者 王道军 赵建庆 丁晓春 吴士超 薛海荣 何建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49-3256,共8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酚醛树脂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三组分共组装合成介孔碳-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再经HF去除氧化硅,得到有序介孔碳(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BET)等测试表明,所得样品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330m2·g-1和2.13cm3·g-1,平均孔径6.4nm.对其先氧化、后氯化、再胺化,得到不同胺基接枝量的胺化介孔碳(C-NH2(m),m为加入的乙二胺的质量(g)).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结果证实,胺基官能团成功接枝到有序介孔碳表面.TEM测试表明介孔碳的有序孔道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保持.以有序介孔碳、胺化介孔碳作吸附剂对Cu(Ⅱ)、Cr(Ⅵ)进行选择性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化修饰前,样品对Cu(Ⅱ)、Cr(Ⅵ)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3.33、241.55mg·g-1;修饰后饱和吸附量可分别达到495.05、68.21mg·g-1.功能化介孔碳表现了较强的选择性吸附Cu(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碳 胺化接枝 选择性吸附 cu() Cr(Ⅵ)
下载PDF
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制备及对Cu(Ⅱ)的螯合性能 被引量:15
9
作者 程发 李厚萍 +2 位作者 魏玉萍 冯建新 李桂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2-366,共5页
先将 N,O-羧甲基壳聚糖与 Cu2 + 螯合 ,然后用戊二醛交联 ,再洗脱 Cu2 + 的方法合成了交联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 ,研究了它对 Cu2 + 的螯合性能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螯合前后树脂表面形貌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树脂对 Cu2 + 有较大的螯... 先将 N,O-羧甲基壳聚糖与 Cu2 + 螯合 ,然后用戊二醛交联 ,再洗脱 Cu2 + 的方法合成了交联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 ,研究了它对 Cu2 + 的螯合性能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螯合前后树脂表面形貌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树脂对 Cu2 + 有较大的螯合容量 ,在 Cu2 + 初始浓度为2 .4 133× 10 - 4mol/ L的稀溶液中 ,可达 14 0 mg/ g树脂 ,是一般壳聚糖饱和吸附量的 5倍左右 ,而且可以再生和反复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 羧甲基壳聚糖 制备 cu() 螯合性能
下载PDF
巯基改性玉米秸秆对水中Cu(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秀芸 王刚 +2 位作者 雷雨昕 徐敏 张永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0-1229,共10页
采用巯基乙酸改性玉米秸秆(MACS)为吸附剂,研究不同影响条件下其对Cu(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振荡速率为250r/min、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60min、水样初始pH值为6.0时,吸附去除效果最佳,Cu(Ⅱ)去除率可达97.94%.准二级动力学可... 采用巯基乙酸改性玉米秸秆(MACS)为吸附剂,研究不同影响条件下其对Cu(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振荡速率为250r/min、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60min、水样初始pH值为6.0时,吸附去除效果最佳,Cu(Ⅱ)去除率可达97.94%.准二级动力学可准确描述MACS对Cu(Ⅱ)的吸附过程,在吸附温度为45℃时R2可达0.9994,吸附在60min后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在低温25~35℃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属非自发且放热过程;在高温40~60℃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属自发且吸热过程.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吸附Cu(Ⅱ)后的MACS孔隙和通道被大量填充,且能谱分析检测出Cu元素;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吸附后的S—H振动峰和氢键减弱.MACS对Cu(Ⅱ)的主要吸附机制为MACS表面的含氧、含硫官能团与Cu(Ⅱ)发生化学配位作用,同时伴随物理作用和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巯基乙酸 cu() 吸附模型 吸附机制
下载PDF
南黄海胶体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丽 张正斌 +2 位作者 刘莲生 王江涛 谭丽菊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321-324,共4页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性揭示了COC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超滤 胶体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分布 南黄海
下载PDF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u(Ⅱ) and Pb(Ⅱ) in paddy soils cultivated for various years in the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22
12
作者 Liang Ma Renkou Xu Jun Ji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5期689-695,共7页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u(Ⅱ) and Pb(Ⅱ) on upland red soil,and paddy soils which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upland soil and cultivated for 8,15,35 and 85 years,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batch method.The...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u(Ⅱ) and Pb(Ⅱ) on upland red soil,and paddy soils which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upland soil and cultivated for 8,15,35 and 85 years,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batch method.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of the soils ar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u(Ⅱ) and Pb(Ⅱ).The 15-Year paddy soil had the highest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Pb(Ⅱ),followed by the 35-Year paddy soil.Both the 35-Year paddy soil and 15-Year paddy soil adsorbed more Cu(Ⅱ) than the upland soil and other paddy soils.The 15-Year paddy soils exhibited the highest desorption percentage for both Cu(Ⅱ) and Pb(Ⅱ).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for the CEC of the soils tested.The high soil CEC contributes not only to the adsorption of Cu(Ⅱ) and Pb(Ⅱ) but also to the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f the two heavy metals by the soils.Lower desorption percentages for Cu(Ⅱ) (36.7% to 42.2%) and Pb(Ⅱ) (50.4% to 57.9%) were observed for the 85-Year paddy soil.The highest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il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low desorption percentages for the two metals becaus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lexes between the organic matter and the metals could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u Pb( cultivation chronosequence paddy soil
下载PDF
壳聚糖/磁性生物碳对重金属Cu(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3
13
作者 肖芳芳 张莹莹 +2 位作者 程建华 杨草 胡勇有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8-1055,共8页
以丝瓜络为原料制备壳聚糖/磁性生物炭(CMLB),并研究了改性前后的生物炭对重金属Cu(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生物炭包含γ-Fe_2O_3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均匀,大小一致。CMLB对Cu(Ⅱ)的吸附量为54.68 mg·g^(-1),高于原始生物... 以丝瓜络为原料制备壳聚糖/磁性生物炭(CMLB),并研究了改性前后的生物炭对重金属Cu(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生物炭包含γ-Fe_2O_3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均匀,大小一致。CMLB对Cu(Ⅱ)的吸附量为54.68 mg·g^(-1),高于原始生物炭(LB)、磁性生物炭(MLB)的吸附量,且能够达到壳聚糖吸附量的86%。整个吸附过程在18 h达到平衡,在pH=5.8±0.1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反应动力学可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CMLB吸附Cu(Ⅱ)的机制下包括离子交换、物理吸附和共沉淀。CMLB材料在处理废水后,利用磁铁可将材料从水中分离。CMLB可作为一种吸附剂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壳聚糖 cu() 吸附
原文传递
荧光猝灭法研究Cu(Ⅱ)和zn(Ⅱ)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竞争 被引量:13
14
作者 宋(王争) 梁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92-894,共3页
本文利用荧光猝灭法,生理pH值7.43±0.02,28℃时,以Cu(Ⅱ)-牛血清白蛋白(BSA)和Zn(Ⅱ)-BSA单金属体系作参考,研究了Cu(Ⅱ)-BSA-Zn(Ⅱ)双金属体系中Cu(Ⅱ),Zn(Ⅱ)与BSA相互作用。在Stern-Volmer猝灭公式的基础上近似推导了此双金属... 本文利用荧光猝灭法,生理pH值7.43±0.02,28℃时,以Cu(Ⅱ)-牛血清白蛋白(BSA)和Zn(Ⅱ)-BSA单金属体系作参考,研究了Cu(Ⅱ)-BSA-Zn(Ⅱ)双金属体系中Cu(Ⅱ),Zn(Ⅱ)与BSA相互作用。在Stern-Volmer猝灭公式的基础上近似推导了此双金属体系中荧光猝灭的缔合公式。与单金属体系的对比后,推测Zn(Ⅱ)会竞争Cu(Ⅱ)与BSA结合,Cu(Ⅱ)与BSA结合的稳定性大于Zn(Ⅱ)与BSA结合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猝灭法 铜离子 cu() 锌离子 Zn() 牛血清白蛋白 双金属体系 缔合公式
下载PDF
示波极谱法连续测定太湖流域大米中锌、铁、锰、铜、铅、镉含量 被引量:20
15
作者 宗水珍 钱小英 陈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51-57,共7页
研究了示波极谱法在三乙醇胺-乙二胺-硫氰酸钾-乙酸-盐酸-碘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中连续测定太湖流域大米试样中锌、铁、锰、铜、铅、镉六种微量元素.在该体系中,六种微量元素分别在-1425mV、-1638mV、-1717mV、-508mV、-533mV、-6... 研究了示波极谱法在三乙醇胺-乙二胺-硫氰酸钾-乙酸-盐酸-碘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中连续测定太湖流域大米试样中锌、铁、锰、铜、铅、镉六种微量元素.在该体系中,六种微量元素分别在-1425mV、-1638mV、-1717mV、-508mV、-533mV、-668mV产生稳定的二阶导数极谱波.锌、铁、锰、铜和铅最低检出限为0.01μg·mL^-1,镉最低检出限为0.005μg·mL^-1,锌、铁、铜、铅的浓度在0.01~0.801μg·mL^-1,镉在0.005~0.80μg·mL^-1,锰在0.01~0.50μg·mL^-1范围内与极谱波峰高成正比.六种微量元素回收率范围:94.4%~103.5%,RSD:0.14%~8.72%.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精确度高.该方法应用于太湖流域18种大米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测定,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连续测定 示波极谱法 锌、铁、锰、铜、铅、镉
下载PDF
Mechanism of Cu(Ⅱ) adsorption inhibition on biochar by its aging process 被引量:21
16
作者 Yue Guo Wei Tang +2 位作者 Jinggui Wu Zhaoqin Huang Jingyu D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2123-2130,共8页
Biochar exposed in the environment may experience a series of surface changes, which is called biochar agi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 aging on Cu(Ⅱ) adsorption, we analyzed the surface properties b... Biochar exposed in the environment may experience a series of surface changes, which is called biochar agi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 aging on Cu(Ⅱ) adsorption, we analyzed the surface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biochar aging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coupled to an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EDX) and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DRIFTS), and then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aging process on Cu(Ⅱ) adsorption by batch experiments. After the aging process,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aromatic ethers and other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biochar surface increased, while carboxyl groups slightly decreased. Thus, over a range of pH,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u(Ⅱ) on the aged biochar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new biochar,indicating that when biochar is incubated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in the dark, the aging process may inhibit Cu(Ⅱ) adsorption. Meanwhile, the di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changed through the aging process, which may be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biochar aging process inhibits the Cu(Ⅱ) adsorption. Carboxyl groups became more easily dissociated at low pH(3.3–5.0),and the variation of maximum adsorption capability(qm) of Cu(Ⅱ) on the old biochar was enlarged. 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increased after the aging, making them and carboxyl groups more difficult to dissociate at high pH(5.0–6.8), and the variation of qmof Cu(Ⅱ) on the aged biochar was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Aging Surface property Adsorption cu
原文传递
联苯乙酮缩氨基硫脲合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被引量:20
17
作者 毕思玮 刘树祥 +3 位作者 刘永军 孙海涛 田君廉 李桂芝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17,共3页
合成了联苯乙酮缩氨基硫脲及其与Cu(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等进行表征,证明配合物为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结构.用pH法测定了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抗菌活性实验表明,配体具有... 合成了联苯乙酮缩氨基硫脲及其与Cu(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等进行表征,证明配合物为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结构.用pH法测定了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抗菌活性实验表明,配体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与Cu(Ⅱ)形成配合物后抑菌活性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联苯乙酮 缩氨基硫脲 抗菌活性
下载PDF
CuO和Cu(Ⅱ)催化臭氧氧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皮运正 王建龙 吴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以乙二酸为实验对象,研究了CuO/Al_2O_3和Cu(II)对臭氧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低pH条件下,CuO/Al2O3有较强的催化臭氧氧化能力,可以将乙二酸的去除率提高约15%而在中性条件下,20g·l-1CuO/Al2O3的催化效果有限磷酸盐缓冲液可以... 以乙二酸为实验对象,研究了CuO/Al_2O_3和Cu(II)对臭氧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低pH条件下,CuO/Al2O3有较强的催化臭氧氧化能力,可以将乙二酸的去除率提高约15%而在中性条件下,20g·l-1CuO/Al2O3的催化效果有限磷酸盐缓冲液可以强烈抑制臭氧氧化乙二酸以及CuO/Al2O3的催化作用与CuO/Al2O3相比,Cu(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酸 催化作用 Al2O3 臭氧氧化 cu() 催化效果 研究 去除率 低PH 磷酸盐缓冲液
下载PDF
铜(Ⅱ)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习文 詹怀宇 何为 《纸和造纸》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44,共2页
以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为底物,研究了Cu2+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漆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非常大;Cu2+离子在不同的pH范围和浓度下,对漆酶的活性有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 漆酶 铜离子 纸浆漂白 生物漂白 酶活性 PH值
下载PDF
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松 邢荣娥 +1 位作者 于华华 李鹏程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45-648,共4页
以NADH-PMS-NBT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EDTANa2·Fe(Ⅱ)-H2O2体系产生 羟自由基(·OH)来研究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时氧自由基的 清除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对O2-·... 以NADH-PMS-NBT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EDTANa2·Fe(Ⅱ)-H2O2体系产生 羟自由基(·OH)来研究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时氧自由基的 清除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对O2-·和·OH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铜(Ⅱ)配合物对O2-·的清除活 性最高,而锌(Ⅱ)配合物比铜(Ⅱ)配合物具有更强的清除·OH的能力,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 物与含有相同金属离子的壳聚糖配合物相比对O2-·和·OH具有更高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配合物 OH 铜()配合物 cu() 金属配合物 锌() 羧甲基壳聚糖 氧自由基 清除作用 NAD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