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PTD方法测定2017年精河M_S6.6地震序列的深度 被引量:8
1
作者 宋秀青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4-702,共9页
2017年8月9日精河发生M_S6.6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PTD方法和新疆测震台网分析的震相数据,基于新疆"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_S6.6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M_S≥2.5余震深度为9~18km。... 2017年8月9日精河发生M_S6.6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PTD方法和新疆测震台网分析的震相数据,基于新疆"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_S6.6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M_S≥2.5余震深度为9~18km。所有震相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D方法 震源深度 地壳速度模型 精河MS6.6地震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 7.0地震震源深度测定 被引量:6
2
作者 宋秀青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4期15-20,共6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 7.0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该地震发生在川甘交界处四川一侧。国内外科研机构对主震的震源深度给出不同结果。本文采用PTD方法,采用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相数据,基于四川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 7.0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该地震发生在川甘交界处四川一侧。国内外科研机构对主震的震源深度给出不同结果。本文采用PTD方法,采用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相数据,基于四川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得到M 7.0主震震源深度为13 km,利用甘肃省地震台网震相数据,基于甘肃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得到主震震源深度为12 km。震后流动台架设后,由近台证明PTD测定深度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计算M 3.0以上余震的震源深度。所有震相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地壳速度模型 PTD方法
下载PDF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皖中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志 付鸣放 +2 位作者 刘浩 秦溯 应允翔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84-87,共4页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2年记录的421条高质量近震纵波数据,建立层状介质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安徽中部地区(30.5~33.2°N,116~119.3°E)地壳一维速度结构进行反演,结果显示遗传算法能够较好的用于一维速度结构反演,同...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2年记录的421条高质量近震纵波数据,建立层状介质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安徽中部地区(30.5~33.2°N,116~119.3°E)地壳一维速度结构进行反演,结果显示遗传算法能够较好的用于一维速度结构反演,同时得到该地区地壳平均厚度、地壳各层平均厚度及各层中P波平均速度,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基础研究提供一个合适的初始地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中地区 地壳速度结构 遗传算法
下载PDF
云南西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恩会 楼海 +1 位作者 嘉世旭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15-1927,共13页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深约35km,东北侧Moho最大埋深可达43km.沿剖面从西南到北东方向,地壳平均P波速度从5.9km/s逐渐增加到6.13km/s,但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平均值.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结果,我们推算沿测线从西南到东北,其下方地壳泊松比介于0.23~0.25之间.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其下方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研究区下地壳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别介于6.25~6.75km/s和0.24~0.26km/s之间,暗示其上部组成以花岗岩相的片麻岩为主,而下部组成则以角闪石类岩石为主.红河断裂两侧地壳速度显著不同,从浅到深其速度差异逐渐变弱,但红河断裂两侧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小江断裂下方两侧地壳速度和地壳厚度变化并没有红河断裂那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 折射 二维地壳速度模型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云南西部
下载PDF
宁化—大田—惠安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蔡辉腾 金星 +2 位作者 王善雄 李培 陈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68,共12页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陆域实施由18次人工爆破、四条北西向原生纵测线和四条北东向集成纵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对该实验中以北西-南东走向近似垂直穿过政和—海丰断裂的宁化—大田—惠安深地震测深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沿剖面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其西北侧地壳厚约31.8km,东南侧地壳厚达28.4km.剖面上地壳P波速度从5.90km·s^(-1)逐渐增加至6.20km·s^(-1),上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厚度在16~17km左右,但是下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薄较为明显.地壳以政和—海丰断裂为界,东西两段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呈西段速度偏低、东段速度较高的特性,且西段在上下地壳分界面下方存在一个低速层.研究表明,剖面不同区段呈现出的速度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吻合,剖面解释结果和以往远震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均印证了作为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陷带分界线的政和—海丰断裂是一条切割至下地壳底部的深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二维地壳速度结构 政和—海丰断裂 福建中部
下载PDF
基于Hyposat定位法的安徽地区地壳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谢石文 韩成成 +3 位作者 郁建芳 王琐琛 张炳 杨波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29-2437,共9页
地震的定位对地壳的一维速度模型有很大的依赖性.安徽地区的地震定位配置的是华南地壳模型,该模型比较吻合于安徽地区实际地壳结构.然而由于区域特殊性,华南模型跟实际地壳结构仍然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作者对近年来发生于安徽地区的较... 地震的定位对地壳的一维速度模型有很大的依赖性.安徽地区的地震定位配置的是华南地壳模型,该模型比较吻合于安徽地区实际地壳结构.然而由于区域特殊性,华南模型跟实际地壳结构仍然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作者对近年来发生于安徽地区的较大地震,对震相进行了提取、拟合、折合走时等分析.基于Hyposat定位法在华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得到了更适合于安徽地区地壳结构的一维速度模型.研究表明,新模型(最优模型)在地震定位中比华南模型的效果更好;其定位残差和震中差都比华南模型更小,而且分布更均匀稳定;更加符合安徽地区地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sat定位法 安徽地区 地壳一维速度模型
原文传递
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深部钻探的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秦绪文 张宝金 +10 位作者 赵斌 路允乾 陈玺 王利杰 许振强 张如伟 耿明会 杨振 李建平 吕文超 尉建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35-2646,共12页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达15000 km的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处理、制图和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形成了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反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初步认识。①南海东部次海盆南部早期经历了较快速扩张,岩浆供应充足,受扩张停止后岩浆活动影响较小,基底平坦,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同时洋壳地震速度结构不存在异常,且有较强的广角莫霍面反射波和可识别的地幔顶部折射波,具备莫霍面钻探的基本条件。②南海海盆不同区域的莫霍面反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次海盆莫霍面反射最为强烈且清晰,西北次海盆次之,西南次海盆仅有零星出现的清晰莫霍面反射且可信度不高。③识别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长度超过3500 km,首次形成了海盆区深度域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间分布图。与重力反演的莫霍面深度相比,利用深反射多道地震计算的莫霍面深度细节更为丰富,并且可以在垂向上清晰刻画莫霍面的结构。整体上,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强烈和可信度高的区域中,深度较浅的区域之一是东部次海盆南部,最浅处仅约9.5 km,其中水深4.01 km,洋壳厚度仅5.54 km。综合判断,东部次海盆南部是南海重要的莫霍面钻探备选区,这对南海莫霍面钻探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反射多道地震 莫霍面 洋壳地震速度模型 钻探选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