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6篇文章
< 1 2 2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Soil Microbiotic Crust and Its Influences on Sand-fixing Vegetation in Arid Desert Region 被引量:132
1
作者 李新荣 张景光 +2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肖洪浪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65-970,共6页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were analyzed. Once sand barrier and artificial vegetation have stabilized the surface of the sifting sand, could form aeolian deposition crust and then evolve into algae_dominated crust. Such processes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physical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ust and silt deposition on sand surface, sinking and raindrop impact, and soil microorganism activ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ess than 200 mm precipitation, the presence of microbiotic crust changes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lter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mited precipitation in sand layer and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deep_rooted shrub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otic crust and subsurface soil affects the plant growth and seed rain distribution, as a result, the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gradually tend to become saturated and finally affects the vegetation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desert region microbiotic crust sand_fixing vegetation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与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研究 被引量:123
2
作者 鄢明才 迟清华 +1 位作者 顾铁新 王春书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7年第6期451-459,共9页
迄今我们习用的地壳化学元素丰度和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的文献值大多是收集的汇编数据 ,不少微量元素特别是贵金属等难测元素的丰度所依据的样品的代表性和测试质量难以考证 ,其值存在着颇大的不确定度。本研究立足于实测资料 ,在中国东部... 迄今我们习用的地壳化学元素丰度和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的文献值大多是收集的汇编数据 ,不少微量元素特别是贵金属等难测元素的丰度所依据的样品的代表性和测试质量难以考证 ,其值存在着颇大的不确定度。本研究立足于实测资料 ,在中国东部系统采集了各类火成岩和变质杂岩体及各时代的标准地层剖面岩石样品 2 82 53个 ,组合成 2 718个分析样。采用中子活化等 15种可靠分析方法测试 ,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质量监控。求得的华北地台地壳、中国东部上地壳和出露地壳及各类岩石的 78种化学元素丰度 ,显著改善了地壳和岩石的化学元素丰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元素丰度 地壳 岩石 化学组成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北部与四川盆地西部的地壳剪切波分裂 被引量:68
3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2 位作者 张永久 王辉 姚志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1-494,共14页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及四川盆地西部属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研究区内44个台... 松潘—甘孜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及四川盆地西部属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得了研究区内44个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剪切波分裂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由于受到区域主压应力场以及局部地质结构的影响,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出复杂的特征.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和西南段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北东和北西的优势方向,川滇菱形地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显示近东西和北北西的优势方向.青川断裂北侧和南侧地震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分别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大于该断裂南侧地震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研究表明,复杂的地质结构以及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会造成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区域化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块 川滇地块 四川盆地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地壳 主压应力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63
4
作者 高原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0-185,共6页
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在地球动力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研究有助于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基本问题的解释.中国大陆的各向异性研究,在地壳与上地幔两个尺度上都有许多重要进展,并在基本理论和岩石实验研究中取得进步.... 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在地球动力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研究有助于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基本问题的解释.中国大陆的各向异性研究,在地壳与上地幔两个尺度上都有许多重要进展,并在基本理论和岩石实验研究中取得进步.文章认为,各向异性研究揭示的科学问题将会是广泛的和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地壳 地幔 中国大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55
5
作者 马振芳 周树勋 +2 位作者 于忠平 潘令红 王宏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1-23,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具有6种识别标志:①长期沉积间断,奥陶系与石炭系之间为假整合接触;②古侵蚀面之上发育铁、铝质泥岩,古侵蚀面之下发育大气淡水溶蚀带;③发育水平岩溶带和岩溶角砾岩;④缝洞充填物中见石炭...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具有6种识别标志:①长期沉积间断,奥陶系与石炭系之间为假整合接触;②古侵蚀面之上发育铁、铝质泥岩,古侵蚀面之下发育大气淡水溶蚀带;③发育水平岩溶带和岩溶角砾岩;④缝洞充填物中见石炭系孢粉化石及煤屑、砂质;⑤古侵蚀面上、下的泥质岩成分有较大差别,侵蚀面之上的主要为高岭石,侵蚀面之下的主要为伊利石;⑥古侵蚀面之下的测井曲线特征为低伽马、低时差、中高电阻率、中高密度值,古侵蚀面之上则与之相反。古风化壳自上而下可划分为氧化作用带和溶蚀作用带。古风化壳的展布特征为:①穿层分布;②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减薄;③铁铝质泥岩的分布受古岩溶地貌的控制;④主要发育在白云岩分布区。古风化壳与天然气成藏有着密切的联系:①多类型岩性组合是天然气成藏的必要条件;②铁铝岩类缺失带的两侧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已在研究区的古风化壳上找到了我国陆上目前最大的天然气田———长庆气田。图3 表1 ( 马振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古风化壳 天然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The transport of water in subduction zones 被引量:62
6
作者 ZHENG YongFei CHEN RenXu +1 位作者 XU Zheng ZHANG ShaoB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51-682,共32页
The transport of water from subducting crust into the mantle is mainly dictated by the stability of hydrous minerals in subduction zones.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subduction zones is a key to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 The transport of water from subducting crust into the mantle is mainly dictated by the stability of hydrous minerals in subduction zones.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subduction zones is a key to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ting crust at different depths. Oceanic subduction zones show a large variation in the geotherm, but seismicity and arc volcanism are only prominent in cold subduction zones where geothermal gradients are low. In contrast,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 have low geothermal gradients, resulting in metamorphism in cold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absence of arc volcanism during subduction. In very cold subduction zone where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is very low(?5?C/km), lawsonite may carry water into great depths of ?300 km. In the hot subduction zone where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is high(>25?C/km), the subducting crust dehydrates significantly at shallow depths and may partially melt at depths of <80 km to form felsic melts, into which water is highly dissolved. In this case, only a minor amount of water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great depths. A number of intermediate modes are present between these two end-member dehydration modes, making subduction-zone dehydration various. Low-T/low-P hydrous minerals are not stable in warm subduction zones with increasing subduction depths and thus break down at forearc depths of ?60–80 km to release large amounts of water. In contrast, the low-T/low-P hydrous minerals are replaced by low-T/high-P hydrous minerals in cold subduction zones with increasing subduction depths, allowing the water to be transported to subarc depths of 80–160 km. In either case, dehydration reactions not only trigger seismicity in the subducting crust but also cause hydration of the mantle wedge.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minor amounts of water to be transported by ultrahigh-pressure hydrous minerals and nominally anhydrous minerals into the deeper mantle. The mantle wedge overlying the subducting slab does not partially melt upon water influx for volcanic arc magmatism, but it is hydr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duction zones Oceanic crust Mantle wedge Thermal structure Hydrous minerals Water transport Arc magmatism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 被引量:62
7
作者 王琼 高原 +1 位作者 石玉涛 吴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2-905,共14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形成机制及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侧,各向异性快波偏振呈NWW—SE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有一定夹角,与塔里木盆地向柴达木盆地俯冲方向一致,说明该地区上地幔物质变形主要受古构造运动的影响,属于"化石"各向异性.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XKS快波偏振呈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与区域断层走向方向相同;由区域小震的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的地壳剪切波快波偏振在该区域呈NE-SW方向,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GPS运动速率一致,地壳和地幔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表明壳幔变形可能有不同的形变机制.在陇中盆地及其周缘,由于处于活跃青藏地块与稳定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更加复杂的构造背景,地壳快波偏振和地幔快波偏振总体上呈NWW—SEE方向,说明壳幔变形机制可能相同;但不同台站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离散性,推测是由于受局部构造特征差异性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上地幔 地壳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下载PDF
地壳全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 被引量:49
8
作者 张勤 白金峰 王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42,共10页
依据有关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在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81个指标(包含76个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和分析质量监控系统。建立了新的岩石样品无污染加工流程,主量元素采用熔... 依据有关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在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81个指标(包含76个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和分析质量监控系统。建立了新的岩石样品无污染加工流程,主量元素采用熔融制片-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并进行主量元素的加和控制,提升了主量元素的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实现了对地壳全部元素的高准确度、高精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全元素 配套分析方案 质量监控系统
下载PDF
造山带中成对出现的高压麻粒岩与榴辉岩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8
9
作者 张建新 于胜尧 +1 位作者 孟繁聪 李金平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24-2234,共11页
在一些典型碰撞造山带中,高压麻粒岩与榴辉岩在空间和时间上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揭示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和造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部的南阿尔金、柴北缘及中部的北秦岭造山带为例,详细陈述了这3个地区榴辉岩和相关... 在一些典型碰撞造山带中,高压麻粒岩与榴辉岩在空间和时间上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揭示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和造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部的南阿尔金、柴北缘及中部的北秦岭造山带为例,详细陈述了这3个地区榴辉岩和相关的高压麻粒岩的野外关系、变质演化和形成时代,目的是要建立大陆碰撞造山带中榴辉岩和相关高压麻粒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模式。南阿尔金榴辉岩呈近东西向分布在江尕勒萨依-玉石矿沟一带,与含夕线石副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和少量大理岩构成榴辉岩-片麻岩单元,榴辉岩中含有柯石英假象,其峰期变质条件为P=2.8~3.0GPa,T=730~850℃,并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的叠加;大量年代学研究显示其峰期变质时代为485~500Ma。南阿尔金高压麻粒岩分布在巴什瓦克地区,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高压长英质麻粒岩,它们与超基性岩构成了一个大约5km宽的构造岩石单元,与周围角闪岩相的片麻岩为韧性剪切带接触。长英质麻粒岩和基性麻粒岩的峰期组合均具有蓝晶石和三元长石(已变成条纹长石),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930~1020℃,P=1.8~2.5GPa,并在退变质过程中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叠加。锆石SHRIMP测定显示巴什瓦克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3~497Ma。都兰地区的榴辉岩分布柴北缘HP-UHP变质带的东端,在榴辉岩和围岩副片麻岩中均发现有柯石英保存,形成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670~730℃和,P=2.7~3.25GPa,退变质阶段经过了角闪岩相的叠加;榴辉岩相变质时代为420~450Ma。都兰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分布在阿尔茨托山西部,高压麻粒岩包括基性麻粒岩长英质麻粒岩,基性麻粒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Crt+Cpx+Pl±Ky±Zo+Rt±Qtz,长英质麻粒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Grt+Kf+Ky+Pl+Qtz。峰期变质条件为T=800~925℃,P=1.4~1.85GPa,退变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都兰 高压麻粒岩 变质演化 动力学 North Qaidam Mountains area 高压基性麻粒岩 multistage metamorphism high thermal relaxation continental crust 石榴子石 矿物学 高角闪岩相 单斜辉石 变质条件 mafic GRANULITES Mineral 岩石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鲁兵 张进 +1 位作者 李涛 卢苗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89,共7页
准噶尔盆地地壳从沉积层底至莫霍面可分为上、中、下3层。中地壳比上、下地壳均薄。盆地基底分为结晶与褶皱基底,上基底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南部褶皱基底较薄或缺失,发育有北西、北东、南北与东西4组方向构造线。北西与北东两组构造线... 准噶尔盆地地壳从沉积层底至莫霍面可分为上、中、下3层。中地壳比上、下地壳均薄。盆地基底分为结晶与褶皱基底,上基底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南部褶皱基底较薄或缺失,发育有北西、北东、南北与东西4组方向构造线。北西与北东两组构造线表现最强,控制了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南北分带。南北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均为隐伏构造线。腹部基底由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线相互交切而成的一系列块体组成,次一级凸起大都形成于这些块体的顶角区。西北缘发育北东与北西2组断裂,组成"H"型块断结构。准东印支运动期开始由于顺时针扭动作用,北西西向与北东向断裂组成"井"型结构。盆地南缘从84°E—91°E,大约每间隔半度,就有南北向构造线发育,这些经向构造线具有低密度、中低阻和低速的特点,为构造缓冲带,对沉积相变化、构造的迁移、油气的聚集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壳 基底结构 南北向构造 缓冲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40
11
作者 庄真 傅竹武 +5 位作者 吕梓龄 胡家富 宋仲和 陈国英 安昌强 陈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94-709,共16页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分别为70±7km和65±7km,地壳平均剪切波速度分别为3.55和3.62km/s,上地幔顶盖平均速度分别为4.63和4.61km/s; 岩石层厚度均为120±10km;东部地区下地壳内30—40km深度处普遍存在低速层;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上地幔低速层内有横贯东西且明显向上隆起的低速腔.滇西缅北地区的地壳厚45±5km,上地壳及下地壳内都有低速层;上地幔顶盖的速度为4.42km/s,比青藏高原本体及恒河平原都低.恒河平原地壳厚34±2km,速度平均为3.45km/s;上地幔顶盖厚86±10km,速度平均为4.63km/s,顶盖内55—83km深处有一个低速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剪切波 速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土建筑遗址表面结皮形成与剥离机制研究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虎元 刘平 +1 位作者 王锦芳 王旭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883-1891,共9页
以交河故城土遗址为原型,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建筑表面结皮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土质墙体表面结皮的形成与剥离机制。粒度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易溶盐离子色谱分析表明,与下伏母墙相比,结皮层粒度偏细,易溶盐... 以交河故城土遗址为原型,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建筑表面结皮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土质墙体表面结皮的形成与剥离机制。粒度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易溶盐离子色谱分析表明,与下伏母墙相比,结皮层粒度偏细,易溶盐含量偏低;红外摄像测温显示,结皮层升温、降温幅度更大。研究认为,土建筑遗址结皮层的形成是墙面土体局部饱和崩解、泥浆蠕移干燥的结果,其形成初期对抵抗土遗址风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后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作用及风蚀作用影响下发生剥离和脱落,反而加速土遗址的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风化 结皮 剥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彭艳菊 黄忠贤 +1 位作者 苏伟 郑月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52-759,共8页
利用分别由Love波和Rayleigh波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的差值(VSH-VSV)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70°E^145°E,15°N^55°N)地壳上地幔中的偏振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1)在小于1... 利用分别由Love波和Rayleigh波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的差值(VSH-VSV)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70°E^145°E,15°N^55°N)地壳上地幔中的偏振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1)在小于150km的深度范围内,VSH>VSV的各向异性体占主导地位,反映出在地球的浅部岩石圈内的水平应力作用及软流圈顶部物质的水平向流动对各向异性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在大陆地区,各向异性的强度随深度有显著变化.上地壳和上地幔盖层中的各向异性普遍较弱,而在流变性较强的下地壳和软流圈存在较大范围的各向异性.这一现象说明下地壳在岩石圈变形中可能有解耦作用.(2)在大于200km深度的软流圈下部主要表现为VSH<VSV的各向异性,说明地幔物质垂直运动相对占优势地位.(3)在中国大陆东部可以看出一个大致趋势:在构造比较稳定的地区,岩石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比较显著,而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较弱;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占主导地位.(4)印度板块低角度向青藏高原下俯冲影响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各向异性的特征.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水平挤压中国西部大陆,使得物质定向重结晶,从而在岩石圈下部产生显著的VSH>VSV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及海域 地壳 上地幔 偏振各向异性
下载PDF
地壳全元素探测——构建“化学地球”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学求 谢学锦 +6 位作者 张本仁 张勤 迟清华 侯青叶 徐善法 聂兰仕 张必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4-864,共11页
地壳物质探测是地壳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元素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位,被称为地球的基因。矿产资源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环境是受化学元素行为制约的,因此,对地壳中所有元素精确含量和分布的探测,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 地壳物质探测是地壳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元素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位,被称为地球的基因。矿产资源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环境是受化学元素行为制约的,因此,对地壳中所有元素精确含量和分布的探测,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地壳全元素探测项目拟发展4种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包括地壳中所有天然元素的精确分析技术,中下地壳物质成分识别技术,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形显示技术。建立1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系统采集代表性岩石样品10000件,疏松物样品6000件,按标准化的方法分析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包含78种元素),建立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基准值,为研究化学元素的分布、演化和成矿物质背景提供基准参考数据。进行总长度3300km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的实验与示范,采集各类代表性岩石样品5000件,进行元素和同位素测定,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跨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元素空间变化和大型矿集区成矿物质背景。为开展全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基础,并为最终建立"化学地球"进行技术准备和先导性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元素 穿透性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基准网 地球化学走廊带 化学地球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39
15
作者 马晓冰 孔祥儒 +1 位作者 刘宏兵 闫永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9-697,共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NLCG)进行二维TE、TM模式联合反演,得到研究地区的地壳电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高导层,其成因一般为部分熔融,其中在羌塘...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NLCG)进行二维TE、TM模式联合反演,得到研究地区的地壳电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高导层,其成因一般为部分熔融,其中在羌塘中部地壳内的局部高导异常主要受流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地电磁测深 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NLCG) 地壳 电性结构
下载PDF
华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分析 被引量:38
16
作者 郑圻森 朱介寿 +1 位作者 宣瑞卿 蔡学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13,共5页
笔者利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上获取的P波速度值,对岩石圈地壳进行分层研究,划分出上、中、下地壳。按照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数据的归类总结,计算出地壳各层平均速度和厚度值,以及地壳的平均速度和厚度值,最终通过所取得的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 笔者利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上获取的P波速度值,对岩石圈地壳进行分层研究,划分出上、中、下地壳。按照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数据的归类总结,计算出地壳各层平均速度和厚度值,以及地壳的平均速度和厚度值,最终通过所取得的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地球内部结构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速度 动力 华南地区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张胜业 魏胜 +1 位作者 王家映 张先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8-202,共5页
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在西藏羌塘盆地的主要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格局作了初步的探讨;较详细地分析了羌塘盆地的深部地电结构.研究表明,南北羌塘在深部电性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在南羌塘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一... 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在西藏羌塘盆地的主要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格局作了初步的探讨;较详细地分析了羌塘盆地的深部地电结构.研究表明,南北羌塘在深部电性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在南羌塘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一般有两个壳内高导层,而北羌塘一般只有一个壳内高导层,缺失下地壳高导层.这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壳物质东流有关.羌塘盆地的岩石圈厚度为100~13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岩石圈 羌塘盆地 西藏
下载PDF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rare earth and aluminum leaching from weathered crust elution-deposited rare earth ore with compound ammonium salts 被引量:40
18
作者 何正艳 张臻悦 +2 位作者 余军霞 徐志高 池汝安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13-419,共7页
In order to intensify the leaching process of rare earth(RE) and reduce the impurities in the leachate, ammonium chloride(NH4Cl) and ammonium nitrate(NH4NO3) were mixed as a compound leaching agent to treat the ... In order to intensify the leaching process of rare earth(RE) and reduce the impurities in the leachate, ammonium chloride(NH4Cl) and ammonium nitrate(NH4NO3) were mixed as a compound leaching agent to treat the weathered crust elution-deposited RE ore. Effects of molar ratio of NH~+_4Cl and NH_4NO_3, ammonium(NH_4) concentration, leaching agent pH and flow rate on the leaching process of RE were studied and evaluated by the chromatographic plate theory. Leaching process of the main impurity aluminium(Al) was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ed that a higher initial ammonium concentration in a certain range could enhance the mass transfer process of RE and Al by providing a driving force to overcome the resistance of diffusion. pH almost had no effects on the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 of RE and Al in the range of 4 to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ow rate and height equivalent to a theoretical plate(HETP) could fit well with the Van Deemter equation, and the flow rate at the lowest HETP was determine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column leaching for RE and Al were 1:1(molar ratio) of NH_4Cl and NH_4NO_3, 0.2 mol/L of ammonium concentration, pH 4–8 of leaching agent and 0.5 mL /min of flow rate.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 of RE was improved, but no change was observed for Al compared with the most widely used ammonium sulfate. Moreove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value(around 20 mL) of retention volume at the peak concentration between RE and Al provided a possibility for their separation. It suggest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novel compound leaching agent(NH_4Cl/NH_4NO_3).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RE in the leachate could be easily obtained by monitoring the pH of leach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thered crust elution-deposited rare earth ore aluminum leaching process mass transfer ammonium chloride ammonium nitrate
原文传递
The Junggar Im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Province and Its Mineralization 被引量:36
19
作者 WANGJingbin WANGYuwang WANGLij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7-344,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peripheral orogenic belts of the Junggar basin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dat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n Early Paleozoic basement of immature conti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peripheral orogenic belts of the Junggar basin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dat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n Early Paleozoic basement of im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Junggar area,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Neoproterozoic-Ordovician oceanic crust and weakly metamorphosed covering sedimentary rocks. The Late Paleozoic tectonism and mineralization were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the Early Paleozoic im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The Junggar metallogenic province is dominated by Cr, Cu, Ni and Au mineralization. Those large and medium-scale deposi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deep faults and particularly near the ophiolitic melange zones, and formed in the Late Paleozoic with the peak of mineralization occurring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post-collisional stage. The intrusions related to Cu, Ni and Au mineralization generally have low Is, and positive εNd(t) values. The δ34S values of the ore deposits are mostly near zero, and the lead isotopes are mostly of normal lead. All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comes either directly from the mantle-derived magma (for chromite and Cu-Ni deposits) or from recirculation of the basement material of the Early Paleozoic immature crust (for most Cu and Au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crust basement immature crust province orogeny and mineralization JUNGGAR Xinjiang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被引量:40
20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43-557,共15页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分为3类6种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褶推式结构-挤压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地垒结构-拉伸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高原扇形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造山带楔状结构-俯冲楔入动力学型式、减薄型盆岭结构-块体伸展动力学型式和减薄型铲状结构-整体伸展动力学型式。笔者探讨了克拉通型地壳、增厚型地壳和减薄型地壳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石圈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三维结构 动力学型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