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药使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基于种植结构调整的视角 被引量:33
1
作者 仇相玮 胡继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33,共9页
将农药使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为播种面积、各农作物用药强度和种植结构调整3个因素,利用2006—2016年农药使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这3个因素对农药使用总量增长的贡献率,着重分析了种植结构... 将农药使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为播种面积、各农作物用药强度和种植结构调整3个因素,利用2006—2016年农药使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这3个因素对农药使用总量增长的贡献率,着重分析了种植结构调整对农药使用总量增长的影响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呈现高用药农作物种植比例不断增加而中低用药农作物种植比例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高用药作物中蔬菜占比增加最明显,增加1.38%。西南地区是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幅度最大的区域,其高用药作物种植比例增长8.54%。从农药使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结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对农药使用量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50.10%,在部分年份种植结构调整甚至是促使农药使用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高用药农作物对中低用药农作物的替代程度较高,种植结构调整是这3个地区农药使用量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提出如下农药使用量控制管理的种植结构调整策略:采用合理的经济手段,引导农业种植结构向“节药型”方向转变;加强农药使用区域化治理,重点调整高强度用药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加大农药减量替代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户技术采纳率;完善农药使用总量控制制度建设,保障农业绿色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使用量 种植结构 结构调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钟甫宁 邢鹂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0-263,共4页
文章分析了1993—2001年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相对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并将两者之间结构调整的情况与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994—1996年间由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等政策因素的影响,生产结构的调整方... 文章分析了1993—2001年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相对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并将两者之间结构调整的情况与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994—1996年间由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等政策因素的影响,生产结构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原则相悖;而1997年以来,由于政府减少了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干预,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比较优势原则基本一致。因此,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种植业 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实证分析 市场导向
下载PDF
沙尘暴的危害及农业防治措施 被引量:6
3
作者 徐斌 侯向阳 王道龙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60-63,共4页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从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暴成因、...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从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暴成因、沙尘暴的危害和沙尘暴的农业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了以农业措施作为沙尘源治理技术核心的观点。农业措施主要包括:(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北方目前单一的种植方式,推广粮草混作技术、粮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将牧草和越冬作物(冬小麦、冬牧70黑麦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增加农田冬春季节的地表覆盖;(2)推广保护性耕作制度,通过免耕、提高留茬量和留茬高度,增加冬春季根茬固土能力和地表秸秆覆盖;(3)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通过严禁新的草原开垦,严格限制超载放牧,禁止滥采滥挖,推广分区轮牧和舍饲圈养,加大围栏封育的力度等措施恢复和重建草原植被;(4)发展集约化农牧业,推广集约化种植和养殖技术,把人们的生产活动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减少沙化农田和草地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农业防治 种植业结构 保护性耕作 草地 退化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环北京地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晓霞 乌云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1-2123,2137,共4页
通过对环北京地区140 km圈层以内(北京10个区县,河北25个县)50个村的490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年来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环北京地区农户种植业结构已经发... 通过对环北京地区140 km圈层以内(北京10个区县,河北25个县)50个村的490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年来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环北京地区农户种植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选择种植蔬菜、水果和干果等高产值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基于我国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基本国情和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地理区位因素对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农户富裕程度、劳动力机会成本和国家相关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影响我国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选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种植业结构调整 影响因素 分析 环北京地区
下载PDF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关系分析——以宜春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70-172,共3页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分析了1989—2009年宜春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分析了1989—2009年宜春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存在负相关。提出了缩小宜春市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结构调整 收入区域差异 向量自回归
下载PDF
农户种植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研究——以山西省21个县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孟志兴 孟会生 殷海善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年第12期3-6,46,共5页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2005—2007年山西统计数据资料,对两市21个县的农户种植行为的选择与调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种植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农户种植行为的选择与调整是诱发农业结构变动的...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2005—2007年山西统计数据资料,对两市21个县的农户种植行为的选择与调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种植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农户种植行为的选择与调整是诱发农业结构变动的微观基础,其种植行为的调整必修以尊重农户意愿为前提,因地制宜,引导农户选择种植效益比较高的农作物,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种植行为 经济发展水平 比较效益 农业结构调整
下载PDF
鄱阳湖区水田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春瑞 涂田华 《江西科学》 2003年第3期189-192,共4页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农田以水田为主。本文分析了湖区水田生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湖区水田种植结构调整的5个方向:①发展冬季农业;②发展避灾减灾农业;③发展生态农业;④发展绿色农业;⑤实施&q...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农田以水田为主。本文分析了湖区水田生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湖区水田种植结构调整的5个方向:①发展冬季农业;②发展避灾减灾农业;③发展生态农业;④发展绿色农业;⑤实施"退耕还渔"、"退田还湖"战略。同时,根据湖区实际提出了5项措施: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②创新种植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推广高效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④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⑤加大湖区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 水田 种植结构 结构调整 冬季农业 避灾减灾农业 生态农业 绿色农业 发展趋势
下载PDF
Adaptation to a Warming-Drying Trend Through Cropping System Adjustment over Three Decades:A Case Study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of China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婧婷 安萍莉 +5 位作者 潘志华 郝宝针 王立为 董智强 潘学标 薛青武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496-514,共19页
Long-term field monitoring data and historical crop data are useful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o manage cropping system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cropping system response t... Long-term field monitoring data and historical crop data are useful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o manage cropping system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cropping system response to a warming-drying trend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NAE) of China and to document how farmers can adapt to the warming-drying trend by changing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adjusting planting da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ignificant warming-drying trend existed in the NAE from 1980 to 2009, and this tre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rop (spring wheat, naked oat, and potato) yields. Furthermore, the yield decreased by 16.2%-28.4% with a 1℃ increase i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d by 6.6%-11.8% with a 10%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Considering food security,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in the semi-arid NAE,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djustment (e.g., a shift from wheat to potato as the predominant crop) and planting date adaptation (e.g., a delay in crop planting date) can offset the impact of the warming-drying trend in the NAE.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offsetting of the impact of the warming-drying trend in the NAE, we conclude that farmers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minimize the risk of crop failure by adapting their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t the farming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ing-drying trend cropping system structure adjustment planting date change water use efficiency water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of China
原文传递
稻作制度选择、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农户决策独立性检验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全忠 周宏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当前农户生产行为变化的相关研究多数假定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特征的独立决策反映,忽略了农业生产活动所客观存在的决策外部性的影响。通过阐述农户决策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并将这一因素纳入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分析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与种植... 当前农户生产行为变化的相关研究多数假定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特征的独立决策反映,忽略了农业生产活动所客观存在的决策外部性的影响。通过阐述农户决策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并将这一因素纳入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分析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农户水稻生产决策的独立性进行假说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负向关系显著;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稻作净收益水平、传统种植习惯和相关联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以及村庄农业生产活动外部性影响,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决策表现出明显的非独立性。将来地方政府和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和执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可立足于农户和村庄的双重视角,既考虑新型农业生产活动或行为对农户的实际经济收益和资源配置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优先支持示范户等形式发挥和利用村庄生产活动外部性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制度选择 种植业结构调整 独立决策 外部性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被引量:33
10
作者 张桂华 王艳秋 +1 位作者 郑红 潘华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5-100,共6页
黑龙江省在未来30年和50年内气温分别增高1.9℃和2.4℃的情景下,积温带将向北推移近5个纬距,至2050年,原第一积温带将北移至大兴安岭北部,其余4个积温带将基本消失。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水稻将减产9%,主栽区将北移至黑龙江流域;小麦应压... 黑龙江省在未来30年和50年内气温分别增高1.9℃和2.4℃的情景下,积温带将向北推移近5个纬距,至2050年,原第一积温带将北移至大兴安岭北部,其余4个积温带将基本消失。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水稻将减产9%,主栽区将北移至黑龙江流域;小麦应压缩耕作面积,未来产量变化不大,应逐步扩大冬小麦试种区域,最后达到规模生产;气候变暖使玉米生育期缩短11.3天,产量减少2.7%,应发展早熟玉米、饲料玉米、经济玉米,提高经济效益;气候变暖对大豆生产极为有利,高产区北移,产量可提高70%~80%,在黑龙江流域松嫩和三江平原北部,特别垦区发展大豆生产优势很大;喜凉经济作物受到一定影响,应向北发展。提出了未来适应性农业的6项对策,特别要安排好主要作物的结构调整及区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作物生产 结构词整 模拟 对策
下载PDF
劳动力外出、收入增长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基于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薛庆根 王全忠 +1 位作者 朱晓莉 周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41,共8页
本文使用1997—2010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中江苏省6县(市)11个村镇的农户调查追踪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收入增长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近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户均... 本文使用1997—2010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中江苏省6县(市)11个村镇的农户调查追踪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收入增长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近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户均粮食、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呈现剧烈波动,而户均蔬菜的种植面积则呈现不断上升势头;当前农户家庭中的农业生产者多以解决家庭日常农产品消费和出售剩余农产品获利为目标的劳动分工定位,而随着家庭中劳动力外出、家庭总收入及外出收入的增长,反而更易导致农户维持现有的种植业结构不变,且随着生产者年龄增长,其自发地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力度也不断减弱;提高农户的种植业经济收益对其调整种植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政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村庄外部效应对农户决策的正向影响,培养现代职业农民,通过发展种养结合等途径切实提高农户经营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外出 收入增长 劳动分工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王艳秋 高煜中 +3 位作者 潘华盛 张桂华 万里鹏 郑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6期373-378,共6页
利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气温资料,通过5种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气温变化特点,以及未来50a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在1881—2001年120a间哈尔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4℃,全省198... 利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气温资料,通过5种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气温变化特点,以及未来50a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在1881—2001年120a间哈尔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4℃,全省1981—2000年较1951—198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近1.0℃。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30年和2050年的气温将分别升高1.9℃和2.4℃,到2050年≥10℃积温带将北移约5个纬距。气候变暖对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除大豆增产外,其他作物产量均有所降低。因此,必须进行作物结构调整才能逐步适应气候变化,获得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作物产量 影响 种植结构调整
下载PDF
河北省降水特性与农业需水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春泽 乔光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6期90-93,96,共5页
利用长系列降水资料对河北省降雨特性分析,河北省降水比较集中,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通过对该区常规种植作物需水量分析,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业结构,少雨期正是小麦需水期,在平水年单位面积缺水量为419.2mm。而棉花生长需水... 利用长系列降水资料对河北省降雨特性分析,河北省降水比较集中,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通过对该区常规种植作物需水量分析,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业结构,少雨期正是小麦需水期,在平水年单位面积缺水量为419.2mm。而棉花生长需水期正是多雨期,在平水年,单位面积缺水量65.3mm,天然降水基本上可满足棉花正常生长的需要。因此,结合该区降水特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保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水资源匮乏的区域,种植棉花作物,使得降水季节与作物需水期相适应,从而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特性 作物需水量 雨水利用 农业结构调整
下载PDF
阴山北麓旱作区主要作物热能值及结构调整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段玉 妥德宝 +2 位作者 赵沛义 李焕春 张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3-157,共5页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冷凉,种植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农业生产不仅要考虑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考虑其水分消耗数量。作物的热能产值反映了其综合生产能力。文中采用能值研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对该...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冷凉,种植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农业生产不仅要考虑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考虑其水分消耗数量。作物的热能产值反映了其综合生产能力。文中采用能值研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对该地区三年主要作物的热能产值、耗水量及其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主要作物的热能值大小依次为:向日葵>玉米>马铃薯>草玉米>草谷子>草莜麦>油菜>莜麦>小麦>胡麻>箭筈碗豆>山黧豆。考虑到热能值、生物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生产能力,该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首先应考虑马铃薯的种植,其次是向日葵,然后是饲草和杂粮。优化作物布局,可以获得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能够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热能产值 作物生产能力 水分利用效率 种植结构调整
原文传递
菽玉真的不可兼得吗: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大豆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姝 王晓君 +1 位作者 吕开宇 胡向东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19,共16页
确保大豆一定水平自给是我国新时期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是防范化解极端事件风险的重要举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带状套作间作提升大豆产量,并已在试验研究和区域性推广中取得较好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效果与影响却... 确保大豆一定水平自给是我国新时期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是防范化解极端事件风险的重要举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带状套作间作提升大豆产量,并已在试验研究和区域性推广中取得较好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效果与影响却缺乏整体性时序性分析。本文在分析技术效果及其挑战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在农业各产业关联及供求平衡的构架下,模拟预测带状复合种植后玉米大豆可能的产量、消费量和自给率。结果表明,到2035年大豆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8%~68%,自给率提高6~8个百分点,但在这过程中将面临适宜品种缺乏、除草困难、机械化难度大、生产者技能弱、经济可行性不强等诸多困境。未来须在品种培育、农机、生产者技能等方面更多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合种植 大豆自给率 局部均衡模型 情景模拟 种植结构调整
原文传递
作物—地理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臧敏 卞新民 王龙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71-1573,共3页
在对400多种作物生态特性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10多个基本指标因子,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单生态因子相对距离和综合生态相对距离计算方法。对11个地区8、种作物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建立的生态距离概念具有... 在对400多种作物生态特性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10多个基本指标因子,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单生态因子相对距离和综合生态相对距离计算方法。对11个地区8、种作物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建立的生态距离概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广适性,能够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作物对各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地理生态适宜性 综合评价 生态距离 种植结构调整
下载PDF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水足迹与耗水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韩宇平 曲唱 贾冬冬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128,共8页
【目的】调整区域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利用区域农业水资源。【方法】基于水足迹理论框架分析了1957-2015年河北省14种农作物的水足迹及其历史变化趋势,通过核算农作物耗水率和单位水价值2个指标,划分了主要农作物的耗水结构。【结果】河... 【目的】调整区域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利用区域农业水资源。【方法】基于水足迹理论框架分析了1957-2015年河北省14种农作物的水足迹及其历史变化趋势,通过核算农作物耗水率和单位水价值2个指标,划分了主要农作物的耗水结构。【结果】河北省主要农作物年均总水足迹为434.4亿m^3,其中蓝水、绿水和灰水分别占44%、42%和14%;总水足迹、绿水足迹及灰水足迹均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蓝水足迹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小麦、夏玉米、水果与蔬菜为主要耗水作物。棉花和芝麻耗水率最高,为典型的高耗水作物。甜菜、蔬菜和水果的单位水价值最高,且耗水结构最优。【结论】河北省可进一步控制棉花和芝麻的种植规模,在不造成水压力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蔬菜和水果的种植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水足迹 耗水率 单位水价值 种植结构
下载PDF
草地螟第4个发生周期或将来临 被引量:11
18
作者 江幸福 张蕾 +2 位作者 程云霞 姜玉英 刘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1,共3页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新中国成立后曾3次周期性大发生。其中第3个周期发生于1995年-2010年,2010年后我国草地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2013年,连续4年发生为害面积下降到2008年的5%左右。然而,2018年草地螟在内蒙...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新中国成立后曾3次周期性大发生。其中第3个周期发生于1995年-2010年,2010年后我国草地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2013年,连续4年发生为害面积下降到2008年的5%左右。然而,2018年草地螟在内蒙古兴安盟监测站出现短期迁入虫源高峰,2019年越冬虫源数量有增长趋势。根据草地螟周期性发生规律、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以及田间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以及境外虫源的迁入等因素,综合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草地螟第4个发生周期或将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周期性发生 太阳黑子 田间种群动态 结构调整 境外虫源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漫 刘世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0,共9页
【目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方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构建比较优势模型,测算了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 【目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方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构建比较优势模型,测算了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以期为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借鉴。【结果】(1)2000—2017年西南地区玉米和油菜籽播种面积稳步上升,稻谷和甘蔗播种面积波动中有所下降。薯类、油菜籽、烟叶的播种面积虽不及稻谷、玉米,但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4.73%、35.80%、56.73%。(2)2000年以来西南地区稻谷、薯类、油菜籽、甘蔗和烟叶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豆类生产的比较优势在波动中上升,玉米不具有比较优势。(3)西南地区不同作物比较优势存在空间差异,油菜籽、薯类、烟叶优势区分布较广,稻谷、玉米、甘蔗优势区数量较少。【结论】未来西南地区各政府应按照比较优势优化西南地区农作物空间布局,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提高优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比较优势 农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
下载PDF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饲料作物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史俊通 廖允成 高建元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94-98,共5页
继续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我国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我国小麦、水稻的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41%,占粮食总产量的62%.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整方向不是继续降低细粮面积和产量,而是着重于选育... 继续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我国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我国小麦、水稻的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41%,占粮食总产量的62%.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整方向不是继续降低细粮面积和产量,而是着重于选育和改良作物的饲用品种,结合发展复种,灵活机动地发展饲料饲草生产。通过粮饲产品结构性过剩机制的初步探讨,对以往交替出现的卖粮难、卖肉难现象作了合理解释,并说明我国粮食总量过剩现象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发展 种植业 饲料作物 结构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