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黑土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8
1
作者 韩晓增 李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32-1041,共10页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片黑土区之一,它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不仅是东北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的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东北黑土自身的特色和面临的问题,首先描述了东北黑土地形成的条件及自然黑土...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片黑土区之一,它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不仅是东北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的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东北黑土自身的特色和面临的问题,首先描述了东北黑土地形成的条件及自然黑土的属性特征;其次阐述了黑土被开垦后农田化过程中土壤属性和肥力的演化情况,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已严重影响到东北黑土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土区耕作土壤不同保护途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最后展望了未来黑土地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加大新技术、新方法和跨学科交叉理论的研究,培育更适合东北黑土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并结合目前黑土地保护的技术调控模式,优化作物种植模式,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提高黑土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保证黑土区农业的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肥力 农田化过程 作物轮作 秸秆还田技术 东北黑土
下载PDF
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3
2
作者 钟文辉 蔡祖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 (PLFA)分析和核酸分析等多种现代技术研究和表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土壤管理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农药可能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施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 ;但在施用无机肥的影响上目前的报道有矛盾之处。农业土壤减少耕作可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 ;轮作可能比单一栽培耕作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受土壤有机质、植被、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且通常遭受干旱、过度放牧、营养缺乏等的胁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化肥 农药 耕作 轮作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8
3
作者 张维理 KOLBE H 张认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7-331,共15页
对土壤有机碳作用的综述研究显示:直至20世纪末,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具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功能,如胡敏酸、富里酸、黄腐酸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中欧近年的研究则更关注按照有机碳在土壤中... 对土壤有机碳作用的综述研究显示:直至20世纪末,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具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功能,如胡敏酸、富里酸、黄腐酸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中欧近年的研究则更关注按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进行分组,尝试建立这一分组与土壤有机碳功能的关联。按照转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可分为稳定性有机碳和营养性有机碳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指封存于土壤黏粒中的有机碳,很难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和矿化。后者主要指通过作物收获后地表及根系残留物、还田秸秆、有机肥施肥进入土壤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易于转化的、活跃的组分,也是形成土壤腐殖质和团聚体的主要前体物质。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多点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实际上表达了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当输入量小于矿化量,将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肥力下降。当每年输入的有机碳量大于矿化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会持续上升;直至每年输入量与矿化量相等,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再增加,此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平衡点。在一般农业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点的时间周期为20-30年。在营养性有机碳投入量过高情况下,这一动态平衡系统也会导致入多出多,达到新的平衡点后,每年会有高量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从而引起农田土壤中矿质养分,特别是矿质氮的流失,进入水体及大气环境中。为实现土壤培肥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农田土壤营养性有机碳的投入量应以有机碳的矿化流失不致产生环境风险为宜。新的研究还证实:营养性有机碳进入农田后,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分解为一系列短链化合物,再通过生物构建作用与土壤矿物颗粒形成土壤团聚体,并以此对多项土壤肥力性状发挥积极作用。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营养性有机碳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碳转化机制 轮作
下载PDF
不同作物轮作制度对土壤杂草种子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3
4
作者 魏守辉 强胜 +1 位作者 马波 韦继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5-389,共5页
为明确不同作物轮作制度对杂草种子库特征的影响,比较研究了玉米小麦(MW )、大豆小麦(SW)轮作和原水稻小麦(RW)轮作方式下杂草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作物轮作显著影响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和种类组成,进行玉米小麦或大豆小麦轮作2年后,杂... 为明确不同作物轮作制度对杂草种子库特征的影响,比较研究了玉米小麦(MW )、大豆小麦(SW)轮作和原水稻小麦(RW)轮作方式下杂草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作物轮作显著影响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和种类组成,进行玉米小麦或大豆小麦轮作2年后,杂草种子库密度分别比稻麦轮作降低2 7 16 %、4 4 4 4 %。在原水稻 小麦轮作方式下,种子库中主要杂草为陌上菜、异型莎草、草、水苋菜、千金子等。玉米 小麦轮作使种子库中马唐、碎米莎草、飘拂草的相对优势度显著上升,鸭舌草、水苋菜、草的相对优势度显著下降。而在大豆 小麦轮作方式下,种子库中通泉草、马唐、鳢肠、飘拂草的相对优势度显著上升。玉米小麦轮作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大豆 小麦轮作和水稻 小麦轮作,玉米 小麦与大豆 小麦轮作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作物轮作影响杂草种子库密度和种类组成的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轮作 杂草种子库 相对优势度 物种多样性 杂草综合管理
下载PDF
大蒜轮作与瓜类枯萎病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56
5
作者 金扬秀 谢关林 +1 位作者 孙祥良 蔡雪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2000~2001年在嘉兴的试验研究表明大蒜与瓜类轮作辅以休闲明显地减轻了瓜类枯萎病的危害,发病率由瓜类连作时的50%下降到10%。土壤中(干土)病原菌孢子的存活量也由瓜类连作时的14.1×104cfu/g降低到1.2×104cfu/g。同时室内抑... 2000~2001年在嘉兴的试验研究表明大蒜与瓜类轮作辅以休闲明显地减轻了瓜类枯萎病的危害,发病率由瓜类连作时的50%下降到10%。土壤中(干土)病原菌孢子的存活量也由瓜类连作时的14.1×104cfu/g降低到1.2×104cfu/g。同时室内抑菌试验表明,大蒜能够明显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5种浓度3种浸提时间的大蒜浸提液中以浸提时间为1d浓度在25g/L的浸提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达72%;浸提7d浓度为1.56g/L的浸提液抑菌效果仅为20%。因此为减轻瓜类枯萎病的损失,提倡瓜类与大蒜作物轮作并适时休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轮作 瓜类 枯萎病 黄瓜 厚垣孢子 大蒜浸提液
下载PDF
土壤杂草种子库与杂草综合管理 被引量:62
6
作者 魏守辉 强胜 +1 位作者 马波 韦继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土壤杂草种子库是农田杂草发生危害的主要根源,种子库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杂草的综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表明,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和组成变化很大,与田间杂草群落具有密切的联系。杂草种子库时刻处于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变化之... 土壤杂草种子库是农田杂草发生危害的主要根源,种子库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杂草的综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表明,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和组成变化很大,与田间杂草群落具有密切的联系。杂草种子库时刻处于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变化之中。耕作方式影响杂草种子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从而间接影响种子库的密度和种类组成;作物轮作使杂草的生存环境趋于多样化,能够限制某些对单一种植系统有着良好适应性的杂草种类的生长,作物轮作对杂草种子库种类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要大于耕作方式;杂草管理措施能够大大降低田间杂草的结实,从而减小杂草种子库的规模。随着人们对除草剂使用和环境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发展基于生态规律的杂草管理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者提出了杂草种子库今后的一些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种子库 耕作制度 作物轮作 杂草综合管理
下载PDF
轮作对黄瓜连作土壤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3
7
作者 吴艳飞 张雪艳 +2 位作者 李元 魏文杰 高丽红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为了评价轮作对连作障碍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盆栽方式,设置休闲、轮作、间作等处理,以生产中常用的夏季休闲的连作为对照,研究各处理对连作8年黄瓜的温室土壤生物修复效果及对后茬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温室休闲期种植大蒜和菠... 为了评价轮作对连作障碍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盆栽方式,设置休闲、轮作、间作等处理,以生产中常用的夏季休闲的连作为对照,研究各处理对连作8年黄瓜的温室土壤生物修复效果及对后茬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温室休闲期种植大蒜和菠菜及白菜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盐分积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抑制镰刀菌的增殖;叶菜—黄瓜—番茄轮作较对照收益提高了26.3%,大蒜—黄瓜—黄瓜轮作较对照提高了11.6%,黄瓜间作大蒜年收益与对照相近。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填闲和轮作可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组成,利于修复连作障碍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轮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 被引量:61
8
作者 张仁陟 黄高宝 +3 位作者 蔡立群 罗珠珠 李玲玲 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9,共9页
自2001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布设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和豌豆→春小麦轮作系统的定位试验,以研究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 自2001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布设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和豌豆→春小麦轮作系统的定位试验,以研究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效应。本文就近10年依托该试验获取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特定土壤、气候、农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理生态等对上述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初步得到免耕秸秆覆盖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持水特性、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增强作物光合效能、增加作物产量等结论,对筛选出当地适宜的耕作模式、改善区域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重点关注的方向:1)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循环机理;2)覆盖方式的创新;3)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作物轮作 黄土高原 旱作 土壤理化性状 耕作制度
下载PDF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研究 Ⅳ 冬种意大利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6
9
作者 杨中艺 《草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38-42,共5页
为了探讨在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IRG)对后作水稻生产的影响,在广东省龙门县和潮安县对种草(种草区)和未种草(对照区)水田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早、晚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冬种IRG后水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善,速效N... 为了探讨在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IRG)对后作水稻生产的影响,在广东省龙门县和潮安县对种草(种草区)和未种草(对照区)水田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早、晚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冬种IRG后水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善,速效N、P和K的含量在种草区比对照区分别高11%、26%和57%,土壤微生物总量高38%,说明了IRG根系对土壤养分有某种活化作用。相应地,种草区早稻的稻谷产量比对照区高14%,晚稻则高7%。可见,"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IRR)系统在生产大量优质青饲料的同时,还起到了绿肥改土的作用,为提高水田的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IRR系统还为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提供了有机的结合点,从而启动连接土、草、粮、畜多个环节的生态农业系统。这一结果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证明了IRR系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 水稻 轮作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应用效益初探(案例研究) 被引量:51
10
作者 杨中艺 辛国荣 +6 位作者 岳朝阳 陈三有 梁正芝 陆正怀 张育英 罗汝根 蓝文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5-39,共5页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简称IRR系统)在广东省产生了显著的效益。黑麦草作为饲料的应用范围包括了奶牛、奶水牛、肉牛、奶山羊、肉(毛)用兔、实验用兔、猪、鸵鸟、鹅、草鱼等,目前最常见的系统有“稻—草—牛”、“稻—...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简称IRR系统)在广东省产生了显著的效益。黑麦草作为饲料的应用范围包括了奶牛、奶水牛、肉牛、奶山羊、肉(毛)用兔、实验用兔、猪、鸵鸟、鹅、草鱼等,目前最常见的系统有“稻—草—牛”、“稻—草—鱼”和“稻—草—鹅”。因此,IRR系统为发展大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三元结构农业”和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IRR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以及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其经济效益因不同的应用系统而异,一般情况下一个冬季的产出在1.5万元/h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水稻 草田轮作 可持续农业 效益
下载PDF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研究进展及前景 被引量:59
11
作者 曾昭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1,共5页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种植技术,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利用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对于减少农业生产对化学氮肥与农药的依赖、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现...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种植技术,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利用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对于减少农业生产对化学氮肥与农药的依赖、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行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重要性。从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增产效应、作物增产的氮效应、对农田病虫草害的控制及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研究进展,明确围绕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应当研究的重点。提出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可取得突破的主要领域,如协调作物茬口,开发推广豆-禾轮作田间综合管理技术,提高轮作综合效应;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轮作响应的农业生态前沿问题;评价轮作生态环境效应,建立轮作生态补偿机制等。本文重新审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体系的作用及前景,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豆科作物 禾本科作物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轮作对设施蔬菜大棚中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57
12
作者 施毅超 胡正义 +4 位作者 龙为国 夏旭 朱春游 巴玉鑫 赵言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8-553,共6页
2007年8月在江苏省宜兴市采集10个典型大棚土壤及其邻近露地蔬菜地土壤调查其离子组成和电导率,并选择2个土壤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研究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蔬菜... 2007年8月在江苏省宜兴市采集10个典型大棚土壤及其邻近露地蔬菜地土壤调查其离子组成和电导率,并选择2个土壤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研究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蔬菜地土壤EC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地土壤,20%的大棚土壤已发生次生盐渍化(EC>500μS.cm-1);大棚土壤的SO42-、NO3-离子浓度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土壤,说明SO42-、NO3-是影响大棚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离子。2年3茬大棚蔬菜地轮作试验结果表明,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导致土壤EC下降5%,辣椒-白菜-辣椒轮作使土壤EC下降33%,表明后者对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前者。两轮作系统盐分离子累积差异主要在于SO42-,辣椒-白菜-辣椒轮作能降低土壤SO42-的累积,而蓖麻-白菜-蓖麻轮作则不然。建议根据次生盐渍化土壤主控盐分离子以及不同作物对盐分离子吸收累积偏向性选择合适的轮作系统,实现轮作改良次生盐渍化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次生盐渍化 设施土壤 盐分离子 土壤电导率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绿洲农田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4
13
作者 李锐 刘瑜 褚贵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0-496,共7页
研究了玉米连作10年、小麦连作8年-棉花连作10年、棉花连作15年和棉花6年-6年小麦/油葵轮作4种种植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对北疆绿洲... 研究了玉米连作10年、小麦连作8年-棉花连作10年、棉花连作15年和棉花6年-6年小麦/油葵轮作4种种植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对北疆绿洲农田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影响明显,但对蔗糖酶无显著影响;对氨氧化古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影响.土壤真菌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较细菌和氨氧化古菌敏感.长期棉花连作使绿洲农田土壤酶活性下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而轮作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轮作 PCR-DGGE
原文传递
轮作与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和挥发油的比较 被引量:53
14
作者 王惠珍 张新慧 +1 位作者 李应东 张恩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了探索当归连作后产量和品质降低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了轮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及挥发油收率以及化学成分,为深入探讨连作对当归生长发育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用CI-310系统光合测定仪,田间活体测定当归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 为了探索当归连作后产量和品质降低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了轮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及挥发油收率以及化学成分,为深入探讨连作对当归生长发育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用CI-310系统光合测定仪,田间活体测定当归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生理生态因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药材挥发油,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连作当归叶绿素a和b含量比轮作下显著降低,分别为轮作下的26.5%和57.0%;连作当归的日平均光合速率为1.73μmol/(m2.s),比轮作当归降低50.9%(2.61μmol/m2.s)(P<0.05);一天中连作和轮作当归的蒸腾速率下午显著低于上午,连作低于轮作;气孔导度(Gs)12:00前的平均值连作当归(10.6mmol/m2.s)与轮作(11.4mmol/m2.s)差异不显著,而14:00后连作(1.3mmol/m2.s)极显著的低于轮作(4.4mmol/m2.s);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和气孔导度一致;轮作和连作当归挥发油收率分别为0.95%和0.70%,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1.62%和29.49%,但挥发油组分基本一致。当归连作显著降低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和药材挥发油含量,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在栽培中应注重合理的轮作倒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连作 轮作 光合特性 挥发油 藁本内酯 GC-MS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轮作培肥试验研究 被引量:42
15
作者 党廷辉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47,66,共5页
10年轮作培肥试验结果表明:作物轮作中增加豆科类养地作物比例将明显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培肥土壤。豆科作物茬口的土壤养分状况优于小麦茬口,而且其茬口的培肥作用、累加效应显著。有机肥与氮磷配施(NPM)在试验的几种轮作系... 10年轮作培肥试验结果表明:作物轮作中增加豆科类养地作物比例将明显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培肥土壤。豆科作物茬口的土壤养分状况优于小麦茬口,而且其茬口的培肥作用、累加效应显著。有机肥与氮磷配施(NPM)在试验的几种轮作系统中都具有优越的培肥土壤作用。单施磷肥在豆科牧草苜蓿连作中同样有一定的培肥作用,而在卷入了非豆科作物的小麦-豌豆轮作系统中,则未表现出改善土壤养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轮作 培肥作用 黄土 豆科类 土壤养分 有机磷
下载PDF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根际效应3.黑麦草根系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辛国荣 岳朝阳 +1 位作者 李雪梅 杨中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4-96,共3页
在证实冬种黑麦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同时,研究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增加了土壤酶的活性,使脲酶活性提高了2.75倍,转化酶活性提高了9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13倍;改善了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细... 在证实冬种黑麦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同时,研究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增加了土壤酶的活性,使脲酶活性提高了2.75倍,转化酶活性提高了9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13倍;改善了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细菌数量增加1.2倍,放线菌数量增加3.4倍,真菌数量下降了44%.这些生物性状的改善,对提高地力和后作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轮作 根际效应 水稻 草田轮作 生物性状
下载PDF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5
17
作者 蔡立群 齐鹏 +1 位作者 张仁陟 李爱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春小麦、豌豆两种轮作次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轮作后,与传统耕作相比,两种轮作次序下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免耕不覆盖处理除在0~5cm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外,其他各层次均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说明仅依靠免耕而不结合秸秆覆盖或还田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碳库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苜蓿-作物轮作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庆锁 张玉发 +1 位作者 苏加楷 张永亭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35-38,共4页
苜蓿-作物轮作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其作用受作物种类与种植年限、苜蓿地耕作方式及耕作时间、苜蓿品种与种植年限、作物对土壤中苜蓿-N利用率及施肥水平的影响。苜蓿-作物轮作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N素、有机质含量和水... 苜蓿-作物轮作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其作用受作物种类与种植年限、苜蓿地耕作方式及耕作时间、苜蓿品种与种植年限、作物对土壤中苜蓿-N利用率及施肥水平的影响。苜蓿-作物轮作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N素、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粒结构,降低土壤容重。苜蓿通过生物脱盐和大量吸水可降低地下水位,改良盐渍化土壤,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作物 轮作 农田生态环境
下载PDF
稻田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杨中艺 岳朝阳 +2 位作者 辛国荣 简曙光 杨卓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野外栽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田冬种黑麦草后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确证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应并初步探讨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使后作水稻... 采用野外栽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田冬种黑麦草后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确证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应并初步探讨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使后作水稻除千粒重(降低了3.1%)以外的各生长发育性状和产量性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数、成穗率和结实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4%、21.1%、6.9%、21.2%、10.0%、4.9%和1.0%,颖花退化率则降低了3.1%,实测籽实产量增加了6.8%;冬种黑麦草后土壤的部分理化性状指标和生物性状指标得到了改善,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转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11%、19.40%、77.73%、53.05%和6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 水稻 轮作 水田 青饲料
下载PDF
“黑麦草一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研究Ⅱ意大利黑麦草引进品种在南亚热带地区免耕栽培条件下的生产能力 被引量:36
20
作者 杨中艺 潘静澜 《草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46-51,共6页
应用从日本引进的5个意大利黑麦草品种(极早熟:樱早生,早熟:旱生丰、早生青叶,中熟:普通种,晚熟:双春),在我国南亚热带冬闲水田粗放条件(免耕,总施氮150kg/hm2)下进行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1)中、早熟品种在粗... 应用从日本引进的5个意大利黑麦草品种(极早熟:樱早生,早熟:旱生丰、早生青叶,中熟:普通种,晚熟:双春),在我国南亚热带冬闲水田粗放条件(免耕,总施氮150kg/hm2)下进行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1)中、早熟品种在粗放条件下的干物质产量并不亚于在集约条件下的产量,说明IRR系统是可以在粗放条件下高效运作的;2)晚熟品种不宜在粗放条件下的IRR系统中应用;3)根系的强弱通过粗放条件下干旱胁迫的放大制约着IRG的干物质产量,因此,具浅根系性状的极早熟品种未能表达其作为极早熟品种的产量优势,但亦达到了与其他中、早熟品种同程度的干物质产量,而其浅根系性状对于IRR系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4)粗放条件下IRG的饲料营养性状受到很大影响,其粗蛋白质含量大大低于在集约条件下所得结果,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一变化是起因于氮投入的减少还是免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 轮作 栽培 免耕 引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