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自我修复的研究现状
1
作者 董婧 张志宏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2期3452-3454,共3页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是导致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骨移植材料及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已广泛应用于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但牙槽骨本身具有较强的成骨、自我修复的能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在一定范围内即小于骨缺损临界值...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是导致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骨移植材料及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已广泛应用于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但牙槽骨本身具有较强的成骨、自我修复的能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在一定范围内即小于骨缺损临界值时,牙槽骨可以自我修复形成新骨,此时,运用骨移植材料及引导骨再生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所以,对于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自我修复研究尤显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临界性骨缺损 骨修复 骨缺损
下载PDF
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2
作者 荣小芳 吴琳 +2 位作者 杨晓东 郑韵哲 马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3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各半,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制造13mm×6mm的矩形全层临界骨缺损,左侧植入实验材料泡沫状碳化硅(SiC),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HA)作自身对照...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3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各半,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制造13mm×6mm的矩形全层临界骨缺损,左侧植入实验材料泡沫状碳化硅(SiC),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HA)作自身对照,予以适当的术后护理,待取材观察。结果1只动物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因拒食术后1个月死亡,另有2只因术前分别有感冒和腹泻症状,分别于术后1d和2d死亡。其余26只动物在术后4,8,12,24周均能正常进食,创口未见感染征象,健康状况良好。结论本实验运用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下颌骨 动物模型 泡沫状碳化硅
下载PDF
Early therapeutic effect of platelet-rich fibrin combined with allogeneic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on rats’ critical-sized mandibular defects 被引量:6
3
作者 Muhammad A Awadeen Fouad A Al-Belasy +2 位作者 Laila E Ameen Mohamad E Helal Mohammed E Grawish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2020年第1期55-69,共15页
BACKGROUND Critically sized bone defects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orthopaedic surgeons worldwide.These defects generally result from severe trauma or resection of a whole large tumour.Autologous bone graft... BACKGROUND Critically sized bone defects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orthopaedic surgeons worldwide.These defects generally result from severe trauma or resection of a whole large tumour.Autologous bone grafts are the current gold standar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such defects.However,due to increased patient morbidity and the need for a second operative site,other lines of treatment should be introduced.To find alternative unconventional therapies to manage such defects,bone tissue engineering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uitable bioactive factors,cells,and biocompatible scaffolds offers a promising new approach for bone regeneration.AIM To evaluate the healing capacity of platelet-rich fibrin(PRF)membranes seeded with allogeneic mesenchymal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BMSCs)on critically sized mandibular defects in a rat model.METHODS Sixty-three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subjected to bilateral bone defects of critical size in the mandibles created by a 5-mm diameter trephine bur.Rats were allocated to three equal groups of 21 rats each.Group I bone defects were irrigated with normal saline and designed as negative controls.Defects of group II were grafted with PRF membranes and served as positive controls,while defects of group III were grafted with PRF membranes seeded with allogeneic BMSCs.Seven rats from each group were killed at 1,2 and 4 wk.The mandibles were dissected and prepared for routine haematoxylin and eosin(HE)staining,Masson's trichrome staining and CD68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RESULTS Four weeks postoperatively,the percentage area of newly formed bo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III(0.88±0.02)than in groups I(0.02±0.00)and II(0.60±0.02).The amount of 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was lower in group III(0.12±0.02)than in groups I(0.20±0.02)and II(0.40±0.02).The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was lower in group III(0.29±0.03)than in groups I(4.82±0.08)and II(3.09±0.07).CONCLUSION Bone regenerative quality of critically sized mandibular bone defects in rats was better pro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let-rich fibrin membrane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critical-sized mandibular defects RATS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下载PDF
组织工程材料大鼠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磨片三色染色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郑晓辉 陈希平 +3 位作者 陈希哲 田卫东 杨连甲 蒋维中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用自体细胞复合含孔磷酸钙陶瓷修复颅骨极量骨缺损的SD大鼠骨组织工程模型标本,制作不脱钙磨片并通过改良Masson氏三色染色以观察新骨形成及其与支架材料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 1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7只。全麻... 目的:用自体细胞复合含孔磷酸钙陶瓷修复颅骨极量骨缺损的SD大鼠骨组织工程模型标本,制作不脱钙磨片并通过改良Masson氏三色染色以观察新骨形成及其与支架材料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 1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7只。全麻及无菌条件下取其左侧胫、股骨骨髓,体外诱导培养大鼠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将已分化的自体成骨细胞与含孔磷酸钙陶瓷复合用于修复同体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对照组颅骨缺损处仅置入无细胞的单纯陶瓷。分别于术后 4、8、12、16、20、24及 28周每组各处死1只动物并取材,制成不脱钙磨片并进行改良Masson氏三色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比较颅骨修复情况及其矿化程度。结果:实验组 4周时不脱钙磨片,即可见骨缺损修复中央区陶瓷孔隙内蓝色的新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新骨逐渐矿化成为红色的成熟骨组织, 28周时骨缺损修复区可见大片新骨呈岛状或条索状排列,其间的陶瓷支架部分已降解,同时加以墨汁灌注的磨片显示骨组织中已形成大量新生血管网。结论:以含孔磷酸钙陶瓷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缺损修复明显优于单纯生物陶瓷修复法,磨片三色染色方法既可了解新骨形成及其矿化程度,又可观察新骨形成与陶瓷支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极量颅骨缺损 磨片 三色染色
下载PDF
HIF-1α促进BMSCs成骨及成血管作用的体内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邹多宏 吴轶群 +3 位作者 张秀丽 蒋欣泉 黄远亮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41-453,共13页
目的: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检测HIF-1α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内、外向成血管和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方法:(1)HIF-1α基因突变后,应用Lentivirus构建Lenti-LacZ、Lenti-WT、Lenti-MT。(2)分别用Lenti-LacZ、Lenti-WT及Lenti... 目的: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检测HIF-1α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内、外向成血管和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方法:(1)HIF-1α基因突变后,应用Lentivirus构建Lenti-LacZ、Lenti-WT、Lenti-MT。(2)分别用Lenti-LacZ、Lenti-WT及Lenti-MT转染BMSCs,检测①细胞转染效率;②目的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③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内的定位。(3)BMSCs成功转染目的基因后,分别在特定时间点提取总RNA和蛋白,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基因对BMSCs成血管和成骨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4)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钙结节的表达检测。(5)检测生物支架材料-明胶海绵(GS)的结构、形态及细胞附着情况。(6)建立F344大鼠颅骨双侧直径5 mm的标准骨缺损模型,分别将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区。术后8周取材,行Microfil灌注,观察血管形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及Micro-CT检查、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测等观察骨修复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当感染复数(MOI)=15时,BMSCs的转染效率最高。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核内。体外常氧条件下,HIF-1α能够显著上调BMSCs的成骨和成血管因子的表达,且ALP和钙结节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可诱导BMSCs骨向分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8周时,Lenti-WT组和Lenti-MT组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明显强于Lenti-LacZ组,而Lenti-MT组又优于Lenti-WT组。结论:HIF-1α基因可以显著提高BMSCs成血管和成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BMSCS 基因转染 血管生成 骨形成 标准骨缺损
下载PDF
HIF-1α介导BMSCs复合PLGA修复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艳秋 王默涵 +2 位作者 周咏 许敏 何家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61-1265,共5页
目的构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材料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观察其在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将目的基因HIF-1α转染至BMSCs后,与支架材料PLGA复合,修复SD大鼠... 目的构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材料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观察其在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将目的基因HIF-1α转染至BMSCs后,与支架材料PLGA复合,修复SD大鼠颅骨双侧直径5 mm的标准骨缺损(n=18),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HIF-1α-BMSCs/PLGA复合体(n=6),对照组植入BMSCs/PLGA复合体(n=6),材料组仅植入PLGA支架材料(n=6)。术后8周处死大鼠取材,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和HE染色观察缺损区骨形成情况。结果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和HE染色均显示实验组缺损区新骨形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及材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研究表明HIF-1α能够介导BMSCs促进骨组织形成,PLGA是理想的支架材料,用其构建的血管化工程骨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组织工程骨 标准骨缺损
下载PDF
FTY720-P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邓子文 黄东 +1 位作者 蔡慧 徐世明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29期3743-3747,3751,共6页
目的探索FTY720-P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桡骨中段建立15mm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移植FTY720-P溶液浸泡后的同种异体骨,B组移植未做处理的同种异体骨,C组移植自体桡骨。术后4、... 目的探索FTY720-P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桡骨中段建立15mm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移植FTY720-P溶液浸泡后的同种异体骨,B组移植未做处理的同种异体骨,C组移植自体桡骨。术后4、8、12周通过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三点弯曲实验评估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2周,A、C组移植骨与宿主骨达到骨性愈合。术后4、8、12周A、C组骨缺损区域骨痂形成量多于B组,并且A、C组Lane-Sandhu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组间Lane-Sandhu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4周B组移植骨周围见较多炎性细胞,而A组炎性细胞少见;术后8周A组移植骨内新生血管生成。术后4周各组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新生成骨质的骨陷窝、新生骨附近成骨细胞细胞质及纤维性骨痂基质内呈强阳性表达。三点弯曲实验显示,A组修复后的桡骨最大弯曲强度大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Y720-P联合同种异体骨能较好地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且达到与自体骨修复相当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YY720-P 同种异体骨 大段骨缺损 重建
下载PDF
应用外周血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细胞膜片修复兔颅骨缺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光辉 王茜 +2 位作者 居兆钰 刘彦普 张浚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1-765,共5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CD34+细胞(PB-CD34+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共培养所得细胞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分离PB-CD34+Cs及BM-MSCs,建立2种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将共培养细胞诱导为膜片,复合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修复兔颅骨直径1... 目的:评价外周血CD34+细胞(PB-CD34+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共培养所得细胞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分离PB-CD34+Cs及BM-MSCs,建立2种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将共培养细胞诱导为膜片,复合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修复兔颅骨直径15 mm的圆形缺损(n=10),并设置单纯BM-MSCs组(n=10)及空白对照(n=5)。术后4、6、8周行CT扫描,术后8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成膜诱导14 d后获得细胞膜片,膜片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操作性。影像学及组织学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细胞组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单纯BM-MSCs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共培养细胞有效地修复了兔颅骨极限缺损,其效果优于BM-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CD34+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兔颅骨极限缺损 骨再生
下载PDF
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 被引量:6
9
作者 唐鸣 赵霞 +3 位作者 陈新 崔西栋 文建川 高海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337-1343,共7页
背景: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目的:观察多孔丝素蛋白支架原位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效果。方法:建立兔双侧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缺损植入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损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背景: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目的:观察多孔丝素蛋白支架原位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效果。方法:建立兔双侧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缺损植入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损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大体标本:术后12周,实验组骨缺损腔表面完全被新生骨覆盖,材料无脱出;对照组骨缺损腔内充满肉芽组织,骨不连。②X射线骨密度测定:术后2,6,12周,两组骨密度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2周,实验组岛状新生骨及骨小梁明显增多,而且粗大而致密,材料内部明显疏松,部分区域塌陷;对照组宿主骨边缘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骨组织,但并无粗大骨小梁形成。④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2,6,12周,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细胞数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用于原位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骨材料 丝素蛋白 支架 临界性骨缺损 原位组织工程 骨密度 骨形态发生蛋白 省级基金 生物材料图片文章
下载PDF
胶原基骨、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对比观察
10
作者 刘喆 牛双杰 孙睿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45-48,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位填充天然煅烧骨(煅烧骨组)。术后第4、8、12周,取大鼠颅骨双侧缺损部位新生的骨组织,通过Micro-CT方法及病理检查结果评价成骨效果[成骨速度(新生骨骨体积分数、新生骨骨面积分数)、成骨质量(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新生骨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并比较。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高于天然煅烧骨组,骨小梁间隙低于煅烧骨组。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与煅烧骨组比较,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面积分数高。胶原基骨组胶原基骨吸收速度快,新生骨含较多的结缔组织、新生血管,骨质较软;煅烧骨组天然煅烧骨吸收速度慢,新生骨中结缔组织、血管较少,骨质偏硬。结论在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术中,胶原基骨诱导成骨的速度较快,成骨量高,吸收快,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多,新生骨质类似“松质骨”;天然煅烧骨诱导成骨速度较慢,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少,新生骨质类似“皮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材料 胶原基骨 天然煅烧骨 成骨效果 临界尺寸骨缺损 骨缺损修复术
下载PDF
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修复骨质疏松症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彭双麟 姚志浩 +3 位作者 罗道文 杨双林 李勇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BCP)对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运用BCP修复颅骨极量缺损,分为4组,分别是Ctrl组,OP组,Ctrl+BCP组,OP+BCP组,8周后处死大鼠,应用Micro-CT... 目的:探讨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BCP)对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运用BCP修复颅骨极量缺损,分为4组,分别是Ctrl组,OP组,Ctrl+BCP组,OP+BCP组,8周后处死大鼠,应用Micro-CT、HE和Masson染色检测骨形成差异。结果:Ctrl组和OP组未见明显新生骨组织;Ctrl+BCP组和OP+BCP组可见新生骨组织,骨质疏松症组(OP+BCP组)新生骨组织明显少于非骨质疏松组(Ctrl+BCP组)。结论:BCP对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作为骨质疏松症大鼠颅骨极量缺损修复的支架材料,但修复效果弱于正常SD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磷酸钙(BCP) 骨质疏松 颅骨极量缺损 骨修复
下载PDF
骨基质明胶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振洲 陈峥嵘 +1 位作者 夏庆 蒋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 比较骨基质明胶 (BMG)与羟基磷灰石 (HAC)在节段性骨缺损愈合上的差别。方法 把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 10mm的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BMG、自体骨段和HAC及旷置。在术后即刻 ,2、4和 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 目的 比较骨基质明胶 (BMG)与羟基磷灰石 (HAC)在节段性骨缺损愈合上的差别。方法 把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 10mm的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BMG、自体骨段和HAC及旷置。在术后即刻 ,2、4和 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 发现BMG组术后 4周即有新骨形成 ,8周缺损已愈合 ;组织学发现植入BMG的缺损处为多中心成骨 ,术后 8周已基本吸收 ,而植入HAC的骨缺损处也可见到缺损愈合 ,但HAC没有降解。结论 治疗兔桡骨缺损模型上 ,BMG和自体骨有相近的疗效 ,并优于在体内吸收较差的H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模型 羟基磷灰石 骨基质明胶 对照研究 修复 节段性骨缺损 新西兰大白兔 BMG HAC 扫描电镜 新骨形成 体内吸收 自体骨 组织学 愈合 植入 术后 放射学 骨密度 多中心
下载PDF
新型3D打印生物材料用于兔颅骨缺损修复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孟杰 宗春琳 +3 位作者 张玉灿 伍言龙 刘彦普 刘亚雄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 :观察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改性材料(AP40mod)对颅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将AP40mod制成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磷酸钙复合材料(HA-TCP)作为对照材料。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并在颅骨上制备极限缺损并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缺损... 目的 :观察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改性材料(AP40mod)对颅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将AP40mod制成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磷酸钙复合材料(HA-TCP)作为对照材料。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并在颅骨上制备极限缺损并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缺损。A组为空白对照(制造全层缺损无任何植入物),B组为AP-40mod支架材料植入,C组为HA-TCP支架材料植入。植入后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显微CT分析和组织学染色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显微CT结果显示A组缺损区边缘向缺损内部有部分新骨形成且随着时间增加新骨逐渐增多,B组较C组材料吸收比率更高,材料与周围颅骨骨性结合更好,新骨形成更多。组织学观察显示,B组可见新的板层状骨组织、骨髓腔及骨细胞在AP40mod支架孔隙表面及内部形成。新骨的结构、成熟度、成骨量均较HA-TCP支架更好。结论:AP40mod材料在兔颅骨缺损中能与颅骨紧密结合,诱导新骨组织生成,能有效的修复颅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颅骨极限缺损 骨修复
下载PDF
Porous titanium granules in critical size defects of rabbit tibia with or without membranes 被引量:1
14
作者 Rafael Arcesio Delgado-Ruiz Jose Luis Calvo-Guirado +5 位作者 Marcus Abboud Maria Piedad Ramirez-Ferna'ndez Jose Eduardo Maté-Snchez Bruno Negri Alex Won Georgios Roman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Recently, porous titanium granules (PTGs) have been indicate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mensions of post-extraction sockets, as a filler in sinus lift procedures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implant and periodo... Recently, porous titanium granules (PTGs) have been indicate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mensions of post-extraction sockets, as a filler in sinus lift procedures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implant and periodontal defects, based on the osteoconductivity and dimensional stability of the titanium granule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use of this material in larger defects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membran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test the behavior of PTGs used to fill critical size defects in rabbit tibiae, with and without membranes. Critical defects were created in both tibiae of rabbits,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defect filled with PTG), Group B (defect filled with PTG+collagen membrane) and a control group (empty defect). After six weeks, histomorphometr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ed more defect closures at the cortical area (87.37%±2.2%) and more bone formation at the marrow area (57.6%± 1.3%) in Group B,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groups (P〈0.05); the use of membranes improved the material stability expressed as more percentages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 when membranes were used (P〈0.05). Finally, inflammatory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when the granules were not protected by membranes. In spit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animal study,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PTG particles are osteoconductive and allow bone growth. The PTG particles must be covered by a membrane, especially when grafting larger defects, in order to control particle migration, promote clot stabilization and separate the PTG graft from undesired soft tissue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substitutes collagen membranes critical size defects HISTOMORPHOMETRY titanium granules
下载PDF
保留骨膜的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中临界骨缺损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凯 沈维军 +2 位作者 廖金辉 刘昌戎 沈为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661-2663,共3页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动物模型中的临界骨缺损量.方法 选取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长度分别为10、15、20、25、30 mm 5组实验兔,每组8只,分别在4、8、12、16周时拍X线片,观察其骨不连...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动物模型中的临界骨缺损量.方法 选取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长度分别为10、15、20、25、30 mm 5组实验兔,每组8只,分别在4、8、12、16周时拍X线片,观察其骨不连情况.结果 在保留骨膜的情况下,25~30 mm缺损长度为该模型临界骨缺损量的参考值,或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全长的35.5%~42.4%、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横径的6~7倍时出现骨不连.结论 该数值为新西兰大白兔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动物模型的临界骨缺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缺损性骨不连 临界骨缺损量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胶原屏障膜在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区屏障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钮春子 王鑫 +1 位作者 程浩德 李德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胶原膜在动物体内的屏障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5 mm极限骨缺损(CSD)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覆盖新型胶原膜)、对照组(覆盖Bio-Gide胶原膜)、空白对照组(不覆盖膜)。术后4、8周取样,行Micro-CT扫描,分析重建影像及各... 目的:研究新型胶原膜在动物体内的屏障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5 mm极限骨缺损(CSD)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覆盖新型胶原膜)、对照组(覆盖Bio-Gide胶原膜)、空白对照组(不覆盖膜)。术后4、8周取样,行Micro-CT扫描,分析重建影像及各骨参数,通过组织学HE染色观察新骨形成和膜的降解情况。结果: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缺损区均有较连续的新骨形成,空白对照组只在缺损区边缘有新骨形成。4周时新型胶原膜结构完整,Bio-Gide膜降解显著;8周时新型胶原膜显著降解,而Bio-Gide膜基本丧失膜结构。结论:覆盖新型胶原膜可以促进大鼠颅骨CSD区新骨形成,其降解速率显著慢于Bio-Gide膜,新型胶原膜可能在体内发挥更持久的屏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极限骨缺损(CSD) 屏障作用 引导骨再生
下载PDF
脱水淫羊藿素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裸鼠临界性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曙炎 马泽云 《黑龙江医学》 2016年第6期490-492,共3页
目的研究脱水淫羊藿素在体内对裸鼠临界性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流式细胞仪鉴定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建立裸鼠颅骨临界性骨缺损,用脱水淫羊藿素及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用micro-CT检测脱水... 目的研究脱水淫羊藿素在体内对裸鼠临界性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流式细胞仪鉴定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建立裸鼠颅骨临界性骨缺损,用脱水淫羊藿素及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用micro-CT检测脱水淫羊藿素的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结果分离并培养了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证实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是一群CD73+CD90+CD34-CD45-细胞。Micro-C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对比,脱水淫羊藿素组的新增骨量增加。而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后可以显著提高骨缺损处的新骨形成量(P<0.01)。结论脱水淫羊藿素在体内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而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显著增强骨缺损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淫羊藿素 骨髓间质干细胞 临界性颅骨缺损
下载PDF
3D打印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体内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蕾 刘小元 +3 位作者 张凯 韩祥祯 周琦琪 何惠宇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966-971,共6页
目的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SF/PVA/n-HA)支架与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PVA/n-HA)支架并用细胞膜片包裹后回植到动物体内,研究并探讨SF/PVA/n-HA与PVA/n-HA支架的降解性能。方法将SF/PVA/n-HA支架与PV... 目的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SF/PVA/n-HA)支架与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PVA/n-HA)支架并用细胞膜片包裹后回植到动物体内,研究并探讨SF/PVA/n-HA与PVA/n-HA支架的降解性能。方法将SF/PVA/n-HA支架与PVA/n-HA支架分别植入羊下颌骨内,在术后1、2、3个月处死实验动物,取出支架所在部位下颌骨,行影像学观察、HE染色观察、实时定量PCR(RT-PCR),探讨两种支架在体内降解情况的区别以及降解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影像学结果:SF/PVA/n-HA支架组与PVA/n-HA支架组可见骨缺损处低密度影均减小,而二者相比,SF/PVA/n-HA支架组低密度影范围较小,高密度影部位也较PVA/n-HA支架明显。(2)HE染色结果:SF/PVA/n-HA支架组在前两个月仍可见部分支架残余,支架周围前两个月可见炎性细胞,3个月末炎性逐渐消退,可见明显骨陷窝。(3)RT-PCR:同一时间不同材料比较,SF/PVA/n-HA支架组与PVA/n-HA支架组相比,IL-1、IL-6、M-CSF、NFATc1四种因子表达趋势相近。在术后1、2个月,SF/PVA/n-HA支架组四种因子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PVA/n-HA支架组;术后3个月,四种因子mRNA表达量SF/PVA/n-HA支架组均低于PVA/n-HA支架组(P<0.05)。结论SF/PVA/n-HA支架具有一定的降解性能,且在降解过程中,能促进破骨相关因子IL-1、IL-6、M-CSF、NFATc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体内降解 破骨 极限骨缺损
下载PDF
异种(猪)骨基质明胶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冯振洲 陈峥嵘 +1 位作者 夏庆 张弛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5期466-468,共3页
目的 :通过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 ,研究异种 (猪 )骨基质明胶 (pBMG)与单纯骨传导物质在促进骨愈合上的差别。方法 :把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 10mm的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pBMG、自体骨段和羟基磷灰石 (HAC)。在术后即刻 ,2... 目的 :通过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 ,研究异种 (猪 )骨基质明胶 (pBMG)与单纯骨传导物质在促进骨愈合上的差别。方法 :把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 10mm的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pBMG、自体骨段和羟基磷灰石 (HAC)。在术后即刻 ,2周 ,4周和 8周进行放射学 ,组织学 ,扫描电镜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 :发现pBMG组术后 4周即有新骨形成 ,到 8周缺损已愈合 ;组织学发现植入 pBMG的缺损处为多中心成骨 ,到术后 8周已基本吸收 ,而植入HAC的骨缺损处也可见到缺损愈合 ,但HAC没有降解。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异种骨基质明胶是一种具有好的骨诱导活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治疗骨缺损的填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基质明胶 桡骨缺损 模型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新明 张瑛 +2 位作者 孟宪勇 赵御森 王海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6只。A组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区,在邻近骨缺损区制备一带蒂深筋膜瓣将其包裹作为对照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微型钛板内固定作为实验组。术后2、4、6、8周分别行X线片检查、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并对植入的组织工程骨骨再生修复情况行影像学4分评分法和组织学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X线片示,从组织工程骨的骨纹理、骨断端间隙、材料吸收降解的影像学变化,以及新骨再生、骨干结构形成、髓腔再通方面,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X线片评分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示,从筋膜瓣的稳定性、组织工程骨吸收替代速度、外骨痂形成、新生软骨细胞与成熟骨细胞数量和分布,以及新生骨小梁构建、成熟板层骨形成和骨髓腔相通等成骨现象,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比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内固定后膜结构及骨缺损区的稳定性均提高,与单纯带蒂筋膜瓣促ECSD成骨作用相比,具有加快组织工程骨再生新骨速度、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质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骨缺损 内固定 带蒂筋膜瓣 膜引导骨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