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4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急诊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徐安忆 洪广亮 +3 位作者 赵光举 吴斌 邱俏檬 卢中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56-359,共4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咪达唑仑及两药联用在急诊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接受机械通气同时需要镇静治疗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镇静剂种类不同分为丙泊酚组(2... 目的比较丙泊酚、咪达唑仑及两药联用在急诊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接受机械通气同时需要镇静治疗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镇静剂种类不同分为丙泊酚组(28例)、咪达唑仑组(20例)、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组(联用组,20例)。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按常规镇静方法分别给予负荷量的丙泊酚、咪达唑仑,随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联用组先以丙泊酚静脉推注诱导镇静,随后以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采用Ramsav镇静分级,3组患者均维持理想的镇静深度2~4级,镇静开始后每1~2h评估1次。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及呼吸机相关参数的变化,并记录镇静剂及机械通气治疗情况。结果3组患者用药1h后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潮气量(V_T)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较用药前显著升高;RR、SpO2变化程度无显著差异。用药1h,丙泊酚组HR(次/min)、SBP(mmHg,1mmHg=0.133kPa)、DBP(mmHg)降低程度较咪达唑仑组和联用组显著(HR:20.43±13.52比15.27±13.71、18.54±10.07,SBP:39.26±16.64比25.80±21.09、31.50±28.20,DBP:21.35±12.91比14.07±10.53、16.42±13.55,P〈0.05或P〈0.01),联用组V,(m1)降低程度较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显著(121.06±96.50比33.36±28.49、39.94±33.24,均P〈0.01)。联用组镇静剂总用量(mg/奴)较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明显减少(丙泊酚总用量:25.21±15.33比90.83±17.42,咪达唑仑总用量:2.37±1.87比4.02±3.62,均P〈0.01),但3组镇静剂持续应用时间无明显差异。联用组EICU滞留时间(d)较丙?白酚组、咪达唑仑组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咪达唑仑 急危重病 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MEWS评分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1
2
作者 李银先 叶红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9-421,共3页
目的了解改良早期预警(MEWS)评分系统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对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按入选组标准,选取2005年1月2006年8月入住ICU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住ICU内2h为观察起点;采集相关数据... 目的了解改良早期预警(MEWS)评分系统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对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按入选组标准,选取2005年1月2006年8月入住ICU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住ICU内2h为观察起点;采集相关数据,进行MEWS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以入ICU后90d为观察终点,结局作为观察指标。资料收齐后,分别对两种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计算,依据界值分别计数出两种评分法相应的预测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MEW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P均〈0.01)。MEWS评分在ICU中对患者死亡的预测分值为≥5分,对危重病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度89.66%,特异度为86.21%,准确度为87.93%;约登指数为0.7586,曲线下面积为0.9114。APACHEⅡ评分对死亡患者的预测分值为≥16分,对危重病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79.31%,准确度为87.93%,约登指数为0.7586,曲线下面积为0.8989。结论MEWS评分可用于ICU中对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预测。此评分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态况评分系统Ⅱ评分 危重病 死亡 预测
原文传递
危重病人营养与代谢支持策略的演变 被引量:40
3
作者 任建安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3期173-176,共4页
已认识到全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不足 ,主要是感染和肝功能的并发症较难克服。与全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 ,但由于外科病人通过肠道进行营养支持有一定限制。为避免能量与蛋白质供给不足 ,可采用... 已认识到全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不足 ,主要是感染和肝功能的并发症较难克服。与全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 ,但由于外科病人通过肠道进行营养支持有一定限制。为避免能量与蛋白质供给不足 ,可采用肠内 +肠外的营养支持模式。过多供给能量与蛋白质 ,不仅不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 ,反而对机体有害。危重病人的合理营养支持最好是按实际测量的能量消耗供给营养底物。要想进一步改善重危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 ,必须注重辅助疗法的应用 ,如谷氨酰胺、精氨酸、亚油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 营养 代谢支持
下载PDF
膈肌增厚分数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陆志华 徐秋萍 +1 位作者 袁月华 葛慧青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通过床旁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明确膈肌超声指标对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危重医学科诊治的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患者符... 目的:通过床旁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明确膈肌超声指标对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危重医学科诊治的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患者符合临床撤机筛查条件后进行自主呼吸试验1h。自主呼吸试验结束时采用床旁B型超声评估患者膈肌指标,包括吸气末膈肌厚度( diaphragmatic thickness at the end of inspiration, 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 diaphragmatic thickness at the end of expiration, DTee)、膈肌增厚分数( diaphragmatic thickening fraction, DTF),同时记录浅快呼吸指数及其他生理参数。对符合临床撤机标准者进行撤机。统计分析膈肌超声指标与撤机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ROC)分别评价DTF和浅快呼吸指数对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撤机成功25例,撤机失败18例。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的撤机前参数如年龄、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机械通气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分钟通气量、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膈肌静态指标DTei、 DTee在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撤机成功组撤机前的DTF (39.66±13.22)%vs.(23.84±8.85)%显著高于撤机失败组(P<0.05)。以DTF≥30%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84%,特异度83.33%, ROC曲线下面积0.872(95% CI:0.759-0.985)。撤机成功组撤机前的浅快呼吸指数(62.74±26.05) vs.(98.89±35.44)显著低于撤机失败组( P<0.05)。以浅快呼吸指数≤105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92%,特异度38.89%, ROC 曲线下面积0.804(95% CI:0.669-0.940)。结论膈肌超声指标DTF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机选择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膈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撤机 床旁 重症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体位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晓梅 姬仲 +2 位作者 吴永明 邓逃生 潘速跃 《护理学报》 2012年第17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的关系,进而确立最合适的床头抬高角度。方法纳入27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均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即通过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同时利用心电监护... 目的探讨体位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的关系,进而确立最合适的床头抬高角度。方法纳入27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均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即通过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同时利用心电监护仪测出平均动脉压,再以平均动脉压减去颅内压得出脑灌注压。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平卧位、抬高床头10°、20°、30°、40°的5种体位改变。每变换一种体位,均于5 min后进行测量。结果床头抬高0~40°时颅内压与床头抬高角度呈负相关关系(r=-0.88,P〈0.05);平均动脉压与床头抬高角度也呈负相关关系(r=-0.83,P〈0.05);床头抬高0~30°脑灌注压有上升趋势,但在40°时出现明显下降,床头抬高40°时患者颅内压较抬高30°时降低(P〈0.05),且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也随之显著降低(P〈0.05)。结论体位对颅内压有重要影响,床头抬高30°时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较为适宜,既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又能较好避免低血压和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平均动脉压 体位
下载PDF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被引量:32
6
作者 朱碧溱 陆国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2-437,共6页
早期识别及干预是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是由一些生理指标构成的儿科简易评分系统,可用于动态评估儿科急诊室/住院患儿的病情轻重程度,同时还可指导所需... 早期识别及干预是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是由一些生理指标构成的儿科简易评分系统,可用于动态评估儿科急诊室/住院患儿的病情轻重程度,同时还可指导所需的相应干预措施。PEWS操作简便、耗时短、可重复性强。众多临床研究表明,PEWS在危重症患儿早期识别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但其临床截点目前尚缺乏一致的结论,仍需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加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危重症 早期识别
原文传递
危重症患者大咯血病因构成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7
作者 席寅 刘冬冬 +5 位作者 杨淳 伍筱梅 农凌波 何为群 刘晓青 黎毅敏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1-676,共6页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大咯血的病因,观察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对危重症患者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35例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咯血患...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大咯血的病因,观察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对危重症患者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35例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意愿分为BAE组和非BAE组,再将BAE治疗患者分为先通气后咯血和先咯血后通气两个亚组,以及存活和死亡两个亚组。分析所有大咯血患者的病因分布;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咯血量、胸部CT是否提示胸膜增厚、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及临床疗效和预后等指标。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5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危重症患者出现大咯血的主要病因为肺部真菌感染〔37.1%(13/35)〕,其次为肺炎伴凝血功能异常〔17.1%(6/35)〕、支气管扩张〔11.4%(4/35)〕、肿瘤〔8.6%(3/35)〕等。35例患者中,接受BAE治疗27例,未接受BAE治疗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MV时间、估计咯血量、APACHEⅡ评分、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CT提示胸膜增厚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AE组患者咯血缓解率明显高于非BAE组〔92.6%(25/27)比25.0%(2/8),P〈0.01〕,但住院存活率与非BA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1%(13/27)比25.0%(2/8),P〉0.05〕。亚组分析显示,先通气后咯血组患者中有64.3%(9/14)由肺部真菌感染引起,明显高于先咯血后通气组的15.4%(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与先通气后咯血组比较,先咯血后通气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MV时间均显著缩短〔ICU住院时间(d):12.0(14.0)比30.0(81.8),MV时间(d):10.0(16.0)比25.0(68.3)〕,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患者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栓塞 危重症 病因
原文传递
动态监测血乳酸对危重病人在预后中价值 被引量:19
8
作者 钟建勤 钟志民 高翔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6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血乳酸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结合APACHEⅡ评分,分析23例危重病人血乳酸动态变化。结果:23例危重病人3 d内死亡9例。生存组APACHEⅡ评分值为19.27分、12.34 mmol/L,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值为29分、20.12 mmol/L,血乳酸...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血乳酸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结合APACHEⅡ评分,分析23例危重病人血乳酸动态变化。结果:23例危重病人3 d内死亡9例。生存组APACHEⅡ评分值为19.27分、12.34 mmol/L,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值为29分、20.12 mmol/L,血乳酸与APACHEⅡ死亡组病人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血乳酸与APACHEⅡ评分量呈正相关。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量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一个良好指标,血乳酸越高,且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血乳酸 动态检测 临床评价
下载PDF
早期气管切开和晚期气管切开/延迟气管插管对需长期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朱林燕 赵停婷 +2 位作者 邓旺 李长毅 王导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评价早期和晚期气管切开/延迟气管插管对需长期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关于早期和晚期气管切开/延迟气管插管对需长期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定量的综合分析;运用Revman5.2进行异... 目的评价早期和晚期气管切开/延迟气管插管对需长期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关于早期和晚期气管切开/延迟气管插管对需长期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定量的综合分析;运用Revman5.2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合并OR值和95%可信区间的计算。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包括2121例患者,其中5篇RCT是比较早期和晚期气管切开,5篇RCT是比较早期气管切开和延迟气管插管对需长期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均不能降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短期病死率(P=0.07)、长期病死率(P=0.47)、机械通气时间(P=0.29)及并发症(P=0.73)。但仅与晚期气管切开比较,早期气管切开可以提高患者成功撤机率(P=0.004)、ICU转出率(P=0.005),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P=0.0003)。结论早期气管切开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并发症,但可提高成功撤机率、ICU转出率同时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临床医生需根据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长期辅助机械通气治疗而行早期气管切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 危重症 预后 Meta分析
下载PDF
B超下膈肌活动度监测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困难撤机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杉 步涨 +3 位作者 潘纯 王俊 付建红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下膈肌活动度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困难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5—1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对通过撤机前筛查的患者行自主呼吸试验(SBT)1h,按照SBT结果... 目的研究超声下膈肌活动度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困难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5—1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对通过撤机前筛查的患者行自主呼吸试验(SBT)1h,按照SBT结果分为成功撤机组和困难撤机组。对困难撤机组患者按照其基础肺功能指标分为轻中度COPD组和重度COPD组。记录患者SBT1h的膈肌活动度及一般临床指标。分别比较成功撤机组和轻中度COPD困难撤机组及重度COPD困难撤机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和一般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并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膈肌活动度对重度COPD患者困难撤机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人患者102例,成功撤机组62例,困难撤机40例,困难撤机组中轻中度COPD患者21例,重度COPD患者19例。重度COPD困难撤机组患者的人组前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大于成功撤机组(P〈0.05)。重度COPD困难撤机组患者SBT1h的膈肌活动度明显小于成功撤机组(0.96±0.11 vs.1.26±0.34,P〈0.05)。以膈肌活动度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预测重度COPD患者困难撤机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敏感度为73.8%,特异度为89.5%。结论超声下膈肌活动度监测对重度COPD患者的困难撤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活动度 困难撤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超声 重症 机械通气
下载PDF
危重症病人临床营养支持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博 熊茂明 孟翔凌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7-251,共5页
在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重症病人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总结,简述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推广营养支持理论知识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以指导临... 在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重症病人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总结,简述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推广营养支持理论知识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医务人员选用合理的营养制剂,快速、准确地对该类病人进行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使危重症病人最终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危重症疾病 营养支持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及其时相变化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晓红 柳明 +1 位作者 马少林 曹相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66-86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及其动态变化对危重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将危重病患者按血小板是否低于10 0× 10 9/L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非血小板减少组 ,按随访结果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所有患者记录入ICU 2 4h内APACHEⅡ评分、住IC...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及其动态变化对危重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将危重病患者按血小板是否低于10 0× 10 9/L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非血小板减少组 ,按随访结果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所有患者记录入ICU 2 4h内APACHEⅡ评分、住ICU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和入ICU当天、3、5、7、10d血小板计数。结果 ①血小板减少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死亡率均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组 (P 均 <0 0 1) ,住ICU天数两组无差异。②以住院死亡率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血小板减少症与危重病死亡率密切相关 (OR =2 5 773;P =0 0 0 0 )。③死亡组血小板各时相点均低于存活组 (P<0 0 5 ) ;存活组血小板于入院第 3天短暂下降后持续上升 (P均 <0 0 1) ;死亡组血小板呈持续下降 ,1周后保持稳定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可独立预测危重病预后 ,尤其是血小板的动态变化预测价值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血小板减少症 预后 预测价值 诊断 血小板计数 时相变化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包利峰 邱俊芬 +1 位作者 吴德君 陈毓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衢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气管切开术,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衢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气管切开术,观察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拔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2.91±1.36)mL、(10.05±1.14)min、(1.46±0.32)cm、(5.48±0.39)d,均低于对照组的(38.54±3.47)mL、(27.43±2.29)min、(3.25±0.68)cm、(7.64±0.72)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98、39.616、13.888、15.381,P=0.000、0.000、0.000、0.000);观察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4.19±1.14)d、(20.17±1.85)d,对照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4.23±1.17)d、(20.26±1.89)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2、0.198,P=0.886、0.84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1.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15,P=0.002);观察组ICU死亡率、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08%、4.17%,对照组ICU死亡率、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0.64%、12.7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37、2.277,P=0.087、0.13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改善危重症患者的手术情况,减少住院时间,并发症较少,死亡率低,在危重症救治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超声检查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传统气管切开术 住院时间 手术情况 死亡率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儿童危重症院际转运系统应用与探索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伟明 陆国平 +2 位作者 马健 程晔 闫钢风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症转运及协作网络的优势及对于危重症患儿救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与上海市120跨省转运部合作,通过远距离院际转运收治的232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32例危重患...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症转运及协作网络的优势及对于危重症患儿救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与上海市120跨省转运部合作,通过远距离院际转运收治的232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32例危重患儿转运自华东地区五省一市共31家单位,其中男141例,女91例;年龄29d~13岁(中位数12个月);体重2.5~66蚝(中位数10垤);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平均为(80.4±7.7)分,其中1个脏器功能障碍患儿155例(66.8%),2个或2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患儿55例(23.7%);需要机械通气转运患儿有105例(45.3%);转运半径50—1000km,其中87例(37.3%)转运半径〉200km,73例(36%)转运半径101—200km,62例(26.7%)转运半径≤100km;转运途中无一例患儿死亡,有3例(1.3%)患儿转运途中进行心肺复苏治疗,2例(0.9%)进行电复律治疗,2例(0.9%)途中更换气管插管;转运成功率100%;前4类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90例(38.8%)、神经系统疾病43例(18.5%)、循环系统疾病36例(15.5%)及儿童意外伤害28例(12.1%)。所有232例危重患儿均通过绿色通道收治于我院PICU,178例患儿(76.7%)经治疗好转出院,放弃治疗24例(10.3%),死亡32例(13.8%);转运的危重患儿接受特殊脏器功能替代30例(1Z9%),其中4例(1.7%)进行体外膜肺治疗,26例(11.1%)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结论儿童危重症院际转运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积极有效地救治危重症患儿;掌握好转运指征进行危重患儿的转运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院际转运 儿童
原文传递
危重症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付建宇 毕红英 +4 位作者 夏云松 方慧 刘旭 唐艳 王迪芬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分析危重症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常规检测指标与患者新发房颤的相关性以及诱发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发生房颤的患者,根据既... 目的分析危重症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常规检测指标与患者新发房颤的相关性以及诱发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发生房颤的患者,根据既往是否存在房颤(包括持续性、阵发性或永久性房颤)将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和既往房颤组;另外选择同期无房颤病史、无新发房颤的ICU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无房颤组)。分析3组患者一般流行病学特征,房颤发生后(新发房颤组)或入ICU后(既往房颤组、无房颤组)48 h内血生化、凝血等相关指标;比较新发房颤组房颤发生前48 h内与无房颤组入ICU后48 h内实验室指标最差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指标与危重症患者新发房颤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房颤患者179例,占同期ICU收治患者的10.70%(179/1673);男性106例,女性73例;年龄(71.73±23.22)岁;新发房颤75例,发生率为4.48%(75/1673),28 d病死率为45.33%(34/75)。新发房颤组(75例)、既往房颤组(104例)、无房颤组(75例)间患者年龄、心血管疾病史、心力衰竭(心衰)史等方面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新发房颤组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更高,肌钙蛋白、血钠、血钙、降钙素原水平更高,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更长,具有更高的ICU住院费用和总住院费用。与无房颤组比较,新发房颤组患者感染性休克的比例更高,房颤发生后24 h血管活性药物累积用量更高,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更多,具有更高的脑利钠肽前体(pro-BNP)、血肌酐、血乳酸水平,更低的前白蛋白、氧合指数和血钾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心房颤动 医院发生率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ICU成人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菁菁 潘文彦 +2 位作者 王晓容 赵金萍 蔡诗凝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26,共6页
目的总结ICU成人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Up To 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英国国家卫生与... 目的总结ICU成人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Up To 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美国危重症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PubMed、EMBASE、Springe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中所有ICU成人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相关的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通过文献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1篇临床决策、4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2篇证据总结。形成的最佳证据包括血糖控制目标、血糖监测、高血糖的管理、低血糖的管理、脓毒症患者血糖管理和质量控制6个方面,共19条证据。结论ICU血糖管理对危重症患者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血糖管理 证据总结
下载PDF
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胰腺组织损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卫坚 祝益民 +1 位作者 周峥珍 范丽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胰腺组织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因危重症死亡且行尸体解剖病例的尸体解剖与临床资料。观察所有病例的胰腺组织学特征,并进行病理学分级评分。依据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缺氧等... 目的观察分析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胰腺组织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因危重症死亡且行尸体解剖病例的尸体解剖与临床资料。观察所有病例的胰腺组织学特征,并进行病理学分级评分。依据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缺氧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44例,27例(61.4%)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胰腺组织损伤,其中25例(92.6%)观察到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依据临床资料,44例患儿中,24例脓毒症患儿,18例(75%)胰腺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4.48±1.69;另20例非脓毒症患儿,9例(45%)胰腺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3.07±1.24;两组患儿的胰腺损伤发生率及病理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4例患儿中,19例休克患儿,15例(78.9%)胰腺组织损伤;25例无休克患儿,12例(48%)胰腺组织损伤;两组患儿的胰腺组织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患儿中12例缺氧患儿,7例(58.3%)胰腺组织损伤;另32例无缺氧患儿,20例(62.5%)胰腺组织损伤;两组患儿的胰腺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存在程度不同的胰腺组织损伤,炎症改变是胰腺组织损伤的主要病变;脓毒症、休克容易造成胰腺损伤,缺氧与胰腺损伤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胰腺损伤 儿童
下载PDF
APACHEⅡ评分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凌平 孙大治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632-634,共3页
目的应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并验证在S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5例危重患者的资料用APACHEⅡ进行评分厦预测病死率。结果205例患者评分0~41分,平均(12.86... 目的应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并验证在S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5例危重患者的资料用APACHEⅡ进行评分厦预测病死率。结果205例患者评分0~41分,平均(12.86±8.87)分。存活169例评分(10.12±6.27)分,死亡36例评分(25.75±7.90)分(P〈0.0001)。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预计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增高,呈显著正相关。Ps≤0.5者实际病死率明显高于Ps〉0.5者(P〈0.0001)。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应用于SICU评估病情程度和顸后,医疗质量厦合理利用SICU资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SICU 危重病
下载PDF
乳酸水平和APACHEⅢ对ICU危重患者预后临床评价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政霖 李元忠 郭玉梅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监测对于ICU危重患者预后的评价和APACHEⅢ相比较是否存在一致性。方法:对于连续收治的85例危重患者,入ICU时即进行第一次血乳酸的测定和APACHEⅢ评分,记录住ICU的天数及住ICU期间12小时测一次血乳酸,并且记录死亡...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监测对于ICU危重患者预后的评价和APACHEⅢ相比较是否存在一致性。方法:对于连续收治的85例危重患者,入ICU时即进行第一次血乳酸的测定和APACHEⅢ评分,记录住ICU的天数及住ICU期间12小时测一次血乳酸,并且记录死亡危重患者死亡前的乳酸值,连续分析、评估乳酸水平与APACHEⅢ评分对于ICU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乳酸正常(<2.9mmol/L)的危重患者死亡率为33%,乳酸增高(>2.0mmol/L)的危重患者死亡率为72%。有显著差异(P<0.01)。乳酸升高与乳酸正常危重患者的评分相比较有统计学方面的差异。结论:血乳酸水平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并且与APACHEⅢ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乳酸 APACHEⅢ 危重病 死亡率
下载PDF
衰弱综合征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董家辉 孙杰 +1 位作者 曾安 郭振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衰弱综合征是综合评估衰老的核心,它影响老年危重患者的预后,已成为当前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外报道老年危重症患者衰弱综合征发生率为21%~59%.衰弱综合征伴随着老年重症患者的不良基础状态,而且是老年重症患者并发症、短期和... 衰弱综合征是综合评估衰老的核心,它影响老年危重患者的预后,已成为当前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外报道老年危重症患者衰弱综合征发生率为21%~59%.衰弱综合征伴随着老年重症患者的不良基础状态,而且是老年重症患者并发症、短期和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衰弱综合征影响了此类患者的健康质量.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关于衰弱综合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探讨衰弱综合征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衰弱老年重症患者进行评估,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的预后判定和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综合征 衰弱指数 衰弱分级 危重症 老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