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临界流动中滑移比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慈亨 陈祖耀 罗国雄 《上海机械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探讨了双相临界流动中滑移比的问题,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制冷剂在毛细管内发生临界流动时的滑移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低滑移模型计算临界流量不仅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而且在宏观机理上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关键词 双相 临界流动 滑移比 气-液流动
下载PDF
事故泄漏源模型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74
2
作者 潘旭海 蒋军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对事故泄漏发生发展的过程、机理及泄漏源形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按泄漏源形式与特征的不同 ,将泄漏模型分为渗漏、泄漏和泄压元件泄放 3种泄漏类型。依据泄漏动态过程、物质特性及泄漏机理等的不同 ,对每类泄漏源分别讨论了多种事故泄... 对事故泄漏发生发展的过程、机理及泄漏源形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按泄漏源形式与特征的不同 ,将泄漏模型分为渗漏、泄漏和泄压元件泄放 3种泄漏类型。依据泄漏动态过程、物质特性及泄漏机理等的不同 ,对每类泄漏源分别讨论了多种事故泄漏模式 ,对各种模式发生的条件、特征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泄漏 源模型 临界流 两相泄漏 化学工业 石油工业
下载PDF
长输管线气体泄漏率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霍春勇 董玉华 +3 位作者 余大涛 高惠临 周敬恩 冯耀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给出了长输管线气体泄漏率新的计算方法。当管线破坏的孔径较小 (属于小孔泄漏 )时 ,采用孔模型计算气体泄漏率 ;当管线发生全截面断裂时 ,利用管线模型计算 ;孔径介于两者之间时则利用新推荐的方法。由计算实例...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给出了长输管线气体泄漏率新的计算方法。当管线破坏的孔径较小 (属于小孔泄漏 )时 ,采用孔模型计算气体泄漏率 ;当管线发生全截面断裂时 ,利用管线模型计算 ;孔径介于两者之间时则利用新推荐的方法。由计算实例可知 ,管内起始压力大于 1 5MPa时 ,临界流阶段泄漏的气体质量占总泄漏质量的 90 %以上 ,可用临界流阶段的平均泄漏率代替总平均泄漏率 ;也可用起始泄漏率的 3 0 %近似代替总平均泄漏率。随管内起始压力的增加 ,这种近似效果更好。利用文中的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不同孔径的气体泄漏率 ,可为定量评价长输管线失效后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管线 气体泄漏率 临界流动 数学模型 计算方法
下载PDF
长输管道稳态气体泄漏率的计算 被引量:38
4
作者 董玉华 周敬恩 +2 位作者 高惠临 霍春勇 冯耀荣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15,共5页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给出了长输管道稳态气体泄漏率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给出的新模型是一个通用模型,它包含了孔模型和管道断裂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孔径条件下的气体泄漏率。当管道破坏的孔径较小,为小孔泄漏时,新模型与孔模型...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给出了长输管道稳态气体泄漏率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给出的新模型是一个通用模型,它包含了孔模型和管道断裂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孔径条件下的气体泄漏率。当管道破坏的孔径较小,为小孔泄漏时,新模型与孔模型计算结果一致;而当管道发生全截面断裂时,则与管道模型计算结果相近;当管道破裂的孔径大于小孔而小于管径时,则采用新模型计算气体泄漏率更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气体 泄漏率 计算 长输管道 临界流 稳定状态 油气管道
下载PDF
采用音速喷嘴的气体流量标准装置 被引量:27
5
作者 黄立中 《中国测试技术》 2005年第3期50-52,共3页
建设流量标准装置是进行计量检定的基础工作,本文对当前的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采用音速喷嘴建设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理由和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气体 标准装置 临界流 音速喷嘴 选型
下载PDF
城门洞形及马蹄形过水隧洞的临界水流 被引量:26
6
作者 马吉明 梁海波 梁元博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32-34,共3页
针对水利工程上常用的城门洞形及马蹄形过水隧洞,利用临界流方程,给出了旨在用于临界流分析的断面参数Z和水力指数M 的计算公式和表示水深与Z以及M 之间的关系曲线。计算曲线表明,若隧洞的高宽相等,在水深比小于1.4 时, M... 针对水利工程上常用的城门洞形及马蹄形过水隧洞,利用临界流方程,给出了旨在用于临界流分析的断面参数Z和水力指数M 的计算公式和表示水深与Z以及M 之间的关系曲线。计算曲线表明,若隧洞的高宽相等,在水深比小于1.4 时, M 值的变化范围很小,而当水深比达到1.90时,两种隧洞具有近似的临界流特征。分析和计算还表明,圆顶隧洞在水深无限接近洞顶时不可能出现临界流状态,但洞内水位较高时,其临界流的波状水面可较早地引起封顶水流。所提供的公式和曲线可为隧洞的水力设计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 马蹄形 过水隧洞 水利工程 城门洞形
原文传递
通过试验计算汽轮机的流量特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宝 顾正皓 +1 位作者 樊印龙 童小忠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准确获取汽轮机流量特性是实现对其精确控制的前提,汽轮机流量特性的试验方法必须与其控制系统中配汽函数的形成机制相吻合。以调节阀喷嘴组为研究对象,给出了汽轮机流量特性计算的模型,对调节阀喷嘴组的临界压比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 准确获取汽轮机流量特性是实现对其精确控制的前提,汽轮机流量特性的试验方法必须与其控制系统中配汽函数的形成机制相吻合。以调节阀喷嘴组为研究对象,给出了汽轮机流量特性计算的模型,对调节阀喷嘴组的临界压比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调节阀喷嘴组临界流量的计算方法,结合现场实践,实现了汽轮机调节阀喷嘴组流量系数与临界流量的计算,并得到了实际流量与临界流量关系曲线、调节阀开度与临界流量关系曲线,实现了汽轮机流量特性的计算;最终,以一台600MW汽轮机的计算实例说明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流量特性 调节级 临界压比 配汽函数 临界流量
下载PDF
塔河凝析气井井筒积液判断标准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志森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69,92,共3页
由于凝析气藏流体性质的特殊性,反凝析和气液分离常常造成井筒积液,严重影响气井产能。利用塔河凝析气井井筒积液前后的生产动态变化,求出了判断气井是否积液的临界动能因子,由此进一步计算出了各区块井的临界流量,并与李闽公式计算的... 由于凝析气藏流体性质的特殊性,反凝析和气液分离常常造成井筒积液,严重影响气井产能。利用塔河凝析气井井筒积液前后的生产动态变化,求出了判断气井是否积液的临界动能因子,由此进一步计算出了各区块井的临界流量,并与李闽公式计算的结果和现场实际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测流压梯度曲线,提出了塔河凝析气井井筒积液的判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能因子 临界流量 井筒积液
下载PDF
气井井筒积液分析及排水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狄敏燕 陈超峰 +1 位作者 王东林 潘民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112,共4页
针对朱家墩气藏生产气井存在较严重井筒积液的现象,从液体来源、井筒举升能量方面对积液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原因为气井产气量小于携液最小流量,造成进入井筒的边水和游离水无法排除。利用最小携液流速理论对泡沫排水采气法和换用小管柱... 针对朱家墩气藏生产气井存在较严重井筒积液的现象,从液体来源、井筒举升能量方面对积液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原因为气井产气量小于携液最小流量,造成进入井筒的边水和游离水无法排除。利用最小携液流速理论对泡沫排水采气法和换用小管柱排水采气法在该气藏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排水采气法均能达到连续排液采气的目的,但从充分利用地层能量角度考虑,生产初期采用泡沫排水采气法,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选择换用小管柱排水采气法。盐城1-2井6井次的泡沫排水采气试验表明,泡沫排水采气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排水采气 临界流量 发泡剂 盐城1-2井 盐参1井
下载PDF
凝汽式汽轮机在变工况下流动状态的判别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春发 张明智 +2 位作者 崔映红 杨文滨 张德成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81-1785,共5页
从汽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出发 ,得出在临界状态下 ,临界压力与临界流量和初温平方根之积成正比变化等重要结论 ,用这些结论可确定汽轮机变工况后流动状态。不仅简化了汽轮机的变工况计算 ,而且丰富了汽轮机的变工况理论。参
关键词 凝汽式汽轮机 流动状态 临界流量 变工况 临界压力
下载PDF
基于临界分流理论的气液两相流均匀分配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法春 杨桂云 +1 位作者 王金龙 于皓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98-3804,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液两相流分配器,主要由旋流叶片、整流器、分流喷嘴以及分配腔室组成。通过采用“流型调整”与“临界分流”控制相分离。为研究不同分流比下的分配特征,设计了2喷嘴和4喷嘴两种分配结构。建立了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 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液两相流分配器,主要由旋流叶片、整流器、分流喷嘴以及分配腔室组成。通过采用“流型调整”与“临界分流”控制相分离。为研究不同分流比下的分配特征,设计了2喷嘴和4喷嘴两种分配结构。建立了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模拟了气液两相流在分配器内流动特性。在气液两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了测试,气相折算速度范围为5.0~25.0 m·s^-1,液相折算速度范围为0.012~0.14 m·s^-1,实验中出现的流型包括波浪流、段塞流以及环状流。结果表明,在临界分流条件下,气液相分流系数主要取决于与侧支管相连通的分流喷嘴数目与总喷嘴数目的比值,不受流型、气液流速等参数波动的影响。对于2喷嘴分配器分流系数接近理论值0.5,对于4喷嘴气液分流系数约为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分配 数值模拟 相分离 控制 临界流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临界分配特性及相分离控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梁法春 王栋 +1 位作者 杨桂云 曹学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8,共6页
为实现对气液两相流的均匀分配,提出了一种由旋流叶片、整流器以及两个分流喷嘴组成的新型分配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旋流叶片将来流调整为均匀环状流型,以保证两分流喷嘴入口接触气液两相流的几率相等;通过喷嘴加速两相流达到当地声... 为实现对气液两相流的均匀分配,提出了一种由旋流叶片、整流器以及两个分流喷嘴组成的新型分配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旋流叶片将来流调整为均匀环状流型,以保证两分流喷嘴入口接触气液两相流的几率相等;通过喷嘴加速两相流达到当地声速,形成临界流动,以克服喷嘴下游各支管路阻力特性不一致所导致的相分离。在气液两相流实验环道上开展了实验测试,实验分配器分流喷嘴喉部直径为8mm,扩张角为21°。实验气相折算速度范围为7-20m/s,液相折算速度范围为0.013-0.16m/s,出现的流型包括波浪流、段塞流以及半环状流。结果表明:在喷嘴喉部气液混合物速度达到声速的条件下,气液相分流系数接近理论值0.5,不受上游流型以及气液流速的影响。侧支管干度与主管干度最大偏差小于±5%,而当液相折算速度小于0.02m/s时,无法形成均匀环状流,气相更容易进入侧支管。提高液相折算速度以及喷嘴差压在分配总压降中所占比重,将有助于降低相分离程度。所提出的分配器结构紧凑,无分离装置和控制元件,基本无需维护,有望在高压两相流分配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分配器 控制 喷嘴 临界流 流型
下载PDF
长江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临界流量确定及保障措施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庆江 徐建益 +3 位作者 朱建荣 阮仁良 赵升伟 唐建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68-72,共5页
为保障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并为流域的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在对长江口咸潮入侵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长江口各水源地的供水能力,明确了保障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供水安全分月控制临界流量的涵义和标准。根据陈行取水... 为保障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并为流域的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在对长江口咸潮入侵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长江口各水源地的供水能力,明确了保障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供水安全分月控制临界流量的涵义和标准。根据陈行取水口实测资料采用统计模型,并结合多盐度数学模型的计算成果,综合分析确定了咸潮入侵期(10月至次年4月)各月的临界流量过程,并提出了长江口水源地咸潮控制监界流量保障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潮入侵 临界流量 保障措施 长江口
下载PDF
天然气井井筒积液预测方法解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康成瑞 徐斌 李兴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09年第2期74-76,94,共4页
对于裂缝发育的边水气藏,随着气藏开发不断深入,气井必然产水。当气井产气量小于井筒携液临界流量时,井筒形成积液。气井井筒积液,造成井筒回压增大,井口油套压降低,生产能力降低,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最终影响气藏采收率。通过气井生产... 对于裂缝发育的边水气藏,随着气藏开发不断深入,气井必然产水。当气井产气量小于井筒携液临界流量时,井筒形成积液。气井井筒积液,造成井筒回压增大,井口油套压降低,生产能力降低,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最终影响气藏采收率。通过气井生产动态分析、临界流量判断以及井筒积液量计算,由现象到本质系统的提出了气井井筒积液判断与预测分析方法,为积液气井合理开展排水采气工艺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有效排除气井井筒积液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积液 生产动态 临界流量 积液量计算
下载PDF
临界流速的确定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段永刚 胡永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68-73,共6页
临界流速在油田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储层速度敏感性评价实验出发,给出确定临界流速方法,并推导出室内临界流速转换为油藏条件下临界流速公式,同时将临界流速与油田开发结合起来确定合理开采速度、速敏损害半径及开发试验中... 临界流速在油田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储层速度敏感性评价实验出发,给出确定临界流速方法,并推导出室内临界流速转换为油藏条件下临界流速公式,同时将临界流速与油田开发结合起来确定合理开采速度、速敏损害半径及开发试验中驱替速度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动 临界速度 开发方案 油田开发 储层
下载PDF
基于喷嘴临界流实验对现有物理模型的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玉宙 杨春生 +3 位作者 张曙明 赵民富 杜开文 毕可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490,共6页
以水为工质、直径1.41 mm的喷嘴为实验段,在稳态条件下进行临界流实验,覆盖的参数范围为:进口压力,0.4-22 MPa;进口温度,40-371℃;进口含汽率,-3.5-0.98。结果分析表明:在欠热度高于一定值下流动未达到临界条件;在低欠热度和低含汽率... 以水为工质、直径1.41 mm的喷嘴为实验段,在稳态条件下进行临界流实验,覆盖的参数范围为:进口压力,0.4-22 MPa;进口温度,40-371℃;进口含汽率,-3.5-0.98。结果分析表明:在欠热度高于一定值下流动未达到临界条件;在低欠热度和低含汽率区域两相间存在热力不平衡性,在较低压力下,它对临界流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将实验数据与均匀平衡模型、Moody模型、Henry-Fauske模型、Burnell模型以及Bernoulli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显示了各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 壅塞流动 热力非平衡 反应堆安全 破口事故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低气压运行特性建模与试验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苗苗 周俊杰 朱泽胜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4-169,共6页
空化是影响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开展了轴向柱塞泵低压环境下的工况研究。考虑气液两相混合油液的密度、体积弹性模量和黏度的影响,限制入口油腔的最低压力,建立轴向柱塞泵的压力流量模型,计算获得轴向柱塞泵在不同工况下的... 空化是影响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开展了轴向柱塞泵低压环境下的工况研究。考虑气液两相混合油液的密度、体积弹性模量和黏度的影响,限制入口油腔的最低压力,建立轴向柱塞泵的压力流量模型,计算获得轴向柱塞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流量特性,并通过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负载增大导致更严重的空化以及泄漏,并使容积效率降低;轴向柱塞泵在达到临界流量之后,转速提升只会加剧空化,而不能提升流量;最大容积效率出现在临界流量产生之前。为轴向柱塞泵低气压性能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流量特性 空化 临界流 最高转速
下载PDF
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姜贻伟 戚志林 +2 位作者 郭平 孙雷 毕建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6-99,共4页
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采用真实岩样和流体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成果报道。文章介绍了采用超声波测试技术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方法,选取Q75井的真实岩样... 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采用真实岩样和流体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成果报道。文章介绍了采用超声波测试技术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方法,选取Q75井的真实岩样和流体,通过长岩心衰竭实验测试了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将测试结果与国内外其它中高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饱和度较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超声波测试技术对研究深层高温高压低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②桥口低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要比国内外其它中高渗凝析气藏的低得多;③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是导致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较低的主要原因,而高温高压低渗凝析气藏更低的油气界面张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实验所用岩心的长度对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大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凝析油气藏 临界流动 饱和度 研究
下载PDF
井筒积液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铨 康成瑞 李兴 《石油仪器》 2009年第5期70-72,102,共3页
文章通过气井生产动态分析、临界流量判断以及井筒积液量计算,由现象到本质系统地提出了气井井筒积液判断与预测分析方法,为积液气井合理开展排水采气工艺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有效排除气井井筒积液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井筒积液 生产动态 临界流量 积液量计算
下载PDF
单井分层配汽工程设计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志刚 张毅 +1 位作者 王照亮 梁金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5期65-67,共3页
针对非均质性稠油油藏 ,建立了二层地质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单井分层配汽问题。对管流、嘴流、渗流的协调计算及蒸汽流过节流喷嘴的临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分层配汽工艺可得到合理的注汽剖面 ,实现了单井分层配汽 ,... 针对非均质性稠油油藏 ,建立了二层地质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单井分层配汽问题。对管流、嘴流、渗流的协调计算及蒸汽流过节流喷嘴的临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分层配汽工艺可得到合理的注汽剖面 ,实现了单井分层配汽 ,节约了作业费用。对配汽量、注汽速率及喷嘴结构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在现场进行了实际应用 ,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分层注汽 配汽量 喷嘴 临界流动 限流射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