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必净注射液与安慰剂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与临床价值 被引量:70
1
作者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9-1203,共5页
本文针对发表于国际重症医学权威期刊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的研究论文"血必净注射液与安慰剂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介绍,同时附上两位同行专家对本研究的述评,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脓毒症 血必净注射液 重症医学
原文传递
《伤寒论》与急危重症——基于CCU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诠释经典条文内涵、经方剂量与六经实质 被引量:56
2
作者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13-2430,共18页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针对《伤寒论》条文内涵不清,剂量存在争议,六经实质混乱及"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救急"的临床难题,在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中,提倡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诠释经典,深化条文内涵、澄清经方剂量...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针对《伤寒论》条文内涵不清,剂量存在争议,六经实质混乱及"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救急"的临床难题,在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中,提倡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诠释经典,深化条文内涵、澄清经方剂量,还原六经实质,提高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疗效。认为:(1)基于病机推演及文字考证解读条文内涵,虽能传承经典,但终因其在中医学概念术语中反复推导、循环论证及诊断预后不清晰而很难满足当前临床需求,很难在《伤寒论》的学术传承上产生重大突破;(2)"伤寒"为狭义伤寒,其本质可能为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3)《伤寒论》是一部治疗急危重症的专著,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就是《伤寒论》条文的经典再现,"古方今病,必相能也";(4)《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不以外感与内伤划分,而以是否为传染性疾病为划分标准;(5)《伤寒论》中用药以大剂量为主,"四两只能拨四两""千斤才能拨千斤";(6)《伤寒论》六经实质是重症感染,是人体对重症感染后不同阶段的描述,包括重症感染炎性反应为主的三阳阶段,以及重症感染后的脏器功能衰竭为主的三阴阶段;六经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辨出来的;历代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本质上是能够统一的;(7)基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破译经典条文内涵是研究《伤寒论》最直接、最根本方法;(8)《伤寒论》现代研究及现今中医临床强烈呼唤基于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治疗理念;(9)《伤寒论》及经方传承亟需强化急危重症和中西医结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经方 六经 急危重症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Focus 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被引量:54
3
作者 Paolo Cotogni Mauro Pittiruti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4年第4期80-94,共15页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s(fluids or drugs infusions, parenteral nutrition, antibiotic therapy, hemodynamic monitoring, procedures of dialysis/apheresis). Howev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re commonly worried about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that may result using a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mainl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nd thrombosis), bo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s) and cent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CICCs). 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indications, insertion techniques, and care of PICC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ICCs have many advantages over standard CICCs. First of all, their insertion is easy and safe-due to their placement into peripheral veins of the armand the advantage of a central location of catheter tip suitable for all osmolarity and p H solutions. Using the ultrasound-guidance for the PICC insertion, the risk of 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can be avoided, as wellas the possibility of primary malposition is very low. PICC placemen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avoid post-procedu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n abnormal coagulative state who need a CVAD. Some limits previously ascribed to PICCs(i.e., low flow rates, difficult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onitoring, lack of safety for radio-diagnostic procedures, single-lumen) have delayed their start up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 as common practice. Thoug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power-injectable PICCs overcomes these technical limitations and PICCs have started to spread in critical care settings. Two important take-home messages may be drawn from this review. First,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varies depending on venous accesse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linic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of the different risks associated with each type of CVAD(CICCs or PICCs). Second, an in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VENOUS access devices Ultrasound guidance Guideline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EDIATRICS
下载PDF
《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解读与展望 被引量:50
4
作者 郑瑞强 张艺芬 +2 位作者 荣子琪 黄伟 傅小云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9-1164,共6页
《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2021版指南)于近期发布,该指南对截止至2019年7月的证据进行了汇总,包括"筛查与早期治疗""感染""血流动力学管理""机械通气"... 《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2021版指南)于近期发布,该指南对截止至2019年7月的证据进行了汇总,包括"筛查与早期治疗""感染""血流动力学管理""机械通气""其他支持治疗"和"远期结局与照护目标"6个部分内容,共计93个条目和99条推荐意见。与2016版指南相比,尽管2021版指南总的推荐意见数量与之相近(2016版为96条推荐意见),但新指南中"强推荐(推荐)"数量显著下降,"弱推荐(建议)"数量显著上升,且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质量的等级明显下调。2021版指南对感染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营养支持等措施的推荐意见进行了显著的精简,而变化最大的是"远期结局与照护目标",为患者及其家人确定康复与出院随访计划以及照护目标提供帮助。2021版指南并未对诸如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mNGS)、膈肌保护通气、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启动时机、早期活动、内毒素吸附、氨甲环酸、电子医疗与远程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疗法和新手段进行评价。总之,2021版指南倾向于保守和简化,但推荐意见的优化和逻辑性均有不足,未来可能会引起较多争议,并影响到临床医生对指南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 重症监护 指南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原文传递
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被引量:48
5
作者 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 郭丰 +16 位作者 蒋正英 李维勤 常志刚 陈存荣 陈德生 陈钧年 柯路 李百强 刘薇 刘志勇 申存毅 史展 王慧 吴桂新 吴银山 赵林芳 周楚瑶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重症医学科的基本技术,可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用作输液通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血管内导管及辅助医用耗材逐步应用于临床。为规范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管理策略,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专家撰写《重症患... 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重症医学科的基本技术,可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用作输液通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血管内导管及辅助医用耗材逐步应用于临床。为规范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管理策略,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专家撰写《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内容包括导管的类型及特性、置管及日常维护操作、导管相关常见并发症处理等,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 中心静脉通路 中心静脉导管 管理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重症医学科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宝权 李男 +1 位作者 付海燕 胡占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9-504,共6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ICU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访60d是否存活分为两组,生存组与死亡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 目的探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ICU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访60d是否存活分为两组,生存组与死亡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天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以及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66例在出院后60d内死亡,102例存活,死亡率为39.3%。生存和死亡组在性别、年龄和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相比,死亡组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疾病中,死亡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4例,生存组56例;死亡组有高血压疾病63例,生存组69例;死亡组慢性肝病34例,生存组30例;死亡组肿瘤21例,生存组18例,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脑中风,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合并症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合并症个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刚收入ICU及治疗36h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血乳酸、血肌酐、血小板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住ICU37~48h后死亡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疾病中COPD、肿瘤、高血压、慢性肝脏疾病,以及治疗37~48h后高C反应蛋白水平、高APACHEⅡ评分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预后 高危因素
下载PDF
中国重症医学30年发展之路 被引量:39
7
作者 刘大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35-837,共3页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研究任何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向死亡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性,并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性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学科。中国重症医学的理念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建立及之...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研究任何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向死亡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性,并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性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学科。中国重症医学的理念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建立及之后ICU逐渐在医疗工作中起到的不可比拟作用,重症医学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卫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作为临床二级学科、具有丰富学术内涵的重症医学,正在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学科发展 休克 机械通气 血液净化 感染
原文传递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与危重病 被引量:39
8
作者 韩红 王厚力 +1 位作者 于学忠 郭树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综合胃肠功能近几年的发展,阐明胃肠功能障碍在危重病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 胃肠功能 障碍/衰竭 危重病 相互关系
下载PDF
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 被引量:35
9
作者 王春亭 陈曼 +14 位作者 于凯江 张琳琳 邱海波 杨毅 管向东 诸杜明 曹同瓦 陈德昌 孙仁华 严静 于荣国 林建东 刘宝 何先弟 钱克俭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1期-,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现状,为提高我国重症医学建设水平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证据。方法依据原卫生部2009年下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各地调查员网上填报... 目的了解我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现状,为提高我国重症医学建设水平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证据。方法依据原卫生部2009年下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各地调查员网上填报,调查问卷包括医院基本信息、ICU基本概况、ICU人员配置、ICU管理状况、ICU技术技能状况及ICU设备配置这六大板块,普查对象包括二级及以上所有医院综合ICU的基本情况。结果在经济、人口比较集中的华东地区(鲁、苏、皖、赣、闽、浙、沪),ICU医疗资源配置并未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1)华东地区参与调查的综合ICU单元数为1154个,包含14707个ICU床位,其ICU床位与人口比占全国第一(4.03/10万人);(2)但作为全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ICU资源的发展并未与经济的发展一致,在全国六大地理区域中,ICU床位与GDP比仅位居第四(6.99/百亿元);(3)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相比,在ICU建设中,并未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医院的迅速扩张使ICU的发展相对缓慢;(4)已建重症医学科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医疗技术开展尚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结论华东地区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水平已日趋完善,但与国家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加强重症医学科建设;本研究也通过对我国医疗资源较发达的华东地区ICU资源的现状调查,为我国ICU的发展现状提供综合了解,促进对重症医疗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引导ICU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重症医学 现状 普查
原文传递
PBL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32
10
作者 黄斌 杜虎 邱晓玲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期336-339,共4页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与CBL(Case-based Learning)联合应用于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与CBL(Case-based Learning)联合应用于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生理论知识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临床教学 PBL CBL
下载PDF
木防己汤方证特征及其治疗重症心衰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8-400,共13页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膈间支饮"。然而,该方结构奇特,寒温并用,补泻同施,不可以常理解读、诠释。研究发现,木防己汤属少阴阳明合病,且方中配伍生石膏这一千古疑难问题具有深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符合临床实际,并非&q...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膈间支饮"。然而,该方结构奇特,寒温并用,补泻同施,不可以常理解读、诠释。研究发现,木防己汤属少阴阳明合病,且方中配伍生石膏这一千古疑难问题具有深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符合临床实际,并非"不可理喻"。木防己汤方证特征包括:(1)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木防己汤可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右心功能不全、全心衰、舒张功能不全心衰等各种类型的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加重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等肺部疾病;全心衰导致的双侧大量胸腔积液,且运用常规利尿剂疗效不佳者;痹证的治疗,包括痛风急性发作、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在以前发病率很高,推测该方在古代很可能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治疗。(2)在症状方面,木防己汤还可用于:喘憋,胸闷,胸满,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甚则端坐位;心下、胃脘部位的胀满不适;脸色发黑、发暗、发紫,二尖瓣面容;头面、四肢水肿;口干,口渴,欲冷饮方舒,贪凉,不愿厚衣、厚被,畏热喜凉,烦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差,便秘,大便干结难解,甚至数日一行,下肢水肿伴有小便不利,小便量少,色黄,且对利尿剂反应较差,甚至出现利尿剂抵抗,对常规的利尿方案不敏感;心率快,很难用西药控制;真武汤治疗无效;舌质暗红,舌干少津,舌苔黄,苍老苔,脉数,或沉紧。在管理危重症患者过程中,还认识到:阳虚水饮是心衰之"常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也是最简单的证型;阳虚水饮化热则是心衰之"变态",是临床中的特殊类型,但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且运用常规温阳化饮法基本无效,如真武汤;阳虚水饮化热证的背后,存在深刻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作用机制,且化热多提示预后不良,是运用生石膏的指征;少阴热化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防己汤 《金匮要略》 心力衰竭 胸腔积液 急危重症
原文传递
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2
作者 赵宏胜 张彬 +1 位作者 王林华 崔晓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5期284-286,共3页
目的:研究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对ICU中56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32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4例。结果:本组病人52例康复,4例死于原发病。经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前清蛋白明显升高(P<... 目的:研究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对ICU中56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32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4例。结果:本组病人52例康复,4例死于原发病。经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前清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亦有升高(P<0.05);而肠外营养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肠内营养支持组病人血清前清蛋白和清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ICU危重病人救治中,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营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危重病
下载PDF
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在中国儿童重症医学科应用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杨雪 钱素云 +7 位作者 祝益民 许煊 刘春峰 许峰 任晓旭 王莹 张育才 陆国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7-351,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2012年至2016年的发展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案,选择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或重症学组成员单位为调查医院,基于2012年相同调查问卷修改完善《CBP应用现状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1... 目的了解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2012年至2016年的发展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案,选择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或重症学组成员单位为调查医院,基于2012年相同调查问卷修改完善《CBP应用现状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1)调查医院性质、规模和PICU床位数;(2)各项血液净化技术开展情况:腹膜透析(IPD)、血液透析(IHD)、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浆置换技术(TPE)、血液灌流(HP)、血液吸附(PA)和人工肝支持(ALSS);(3)CBP救治病种及并发症的分布情况,对调查医院统一培训后完成填写。结果 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3月30日28个省中39个城市53/55家医院完成调查表填写,儿科专科医院39家,综合性医院14家,三级甲等医院49家;均有PICU病房,PICU平均床位数25张。开展CRRT的23家医院共有6 618例;开展TPE的32家医院2 580例,开展HP的23家医院2 238例,开展ALSS的20家医院开展961例。应用各项技术的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IPD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CBP各技术的实施80%以上的医院以ICU为主,其次为肾内科;CBP主要应用于脓毒症24.3%,MODS 20.3%,药物中毒12.7%等的治疗。9家医院已开展新生儿CBP技术,共46例新生儿接受CBP治疗。5年间共有1 093例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CBP的治疗,各模式成活率HP 85.7%,TPE+HP 72.0%,TPE 70.5%、CRRT 69.8%,TPE+CRRT模式50.0%。CBP的主要并发症为深静脉置管吸壁、堵膜等。结论 2012年至2016年CBP技术在全国儿童重症领域得到很大推广,尤其在脓毒症等疾病的应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连续血液净化 重症医学 脓毒症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陈宁 程彤 +1 位作者 申丽旻 赵鹤龄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2-304,共3页
目的 观察在常规抗感染等西医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对危重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4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 目的 观察在常规抗感染等西医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对危重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4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8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7 d、14 d IgM、C3、CD3、CD4、NK细胞及14 d CD4/CD8比值均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IgM:7 d时(1 130±640)mg/L比(870±520)mg/L,14 d时(1 460±780)mg/L比(900±630)mg/L;C3:7 d时(1.17±0.29)g/L比(0.92±0.46)g/L,14 d时(1.37±0.29)g/L比(0.98±0.31)g/L;CD3:7 d时0.612±0.148比0.572±0.182,14 d时0.691±0.132比0.586±0.169,CD4:7 d时0.214±0.066比0.191±0.074,14 d时0.296±0.077比0.219±0.069;CD4/CD8比值:7 d时1.06±0.87比0.87±0.56,14 d时1.10±0.77比0.90±0.62;NK细胞:7 d时0.124±0.062比0.106±0.056,14 d时0.160±0.076比0.101±0.064,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8、IgG、IgA、C4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危重患者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参麦注射液 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5
作者 吴迪春 黄智勇 +1 位作者 张娟 周慧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4期232-233,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中65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EEN组(35例)和肠外营养(PN)组(30例),并将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EEN支持后血清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升高(P<...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中65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EEN组(35例)和肠外营养(PN)组(30例),并将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EEN支持后血清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经PN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EEN组病人ALB高于PN组(P<0.05)。EEN组在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和上臂肌围(AMC)与P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b及氮平衡方面则明显优于PN组(P<0.05)。结论:对于危重症病人,EEN较PN有更好的营养效果和代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危重症病人
下载PDF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朝明 王方 钱传云 《医学综述》 2013年第8期1450-1453,共4页
病情评估是急诊危重症重要的工作内容,及时、准确预测疾病风险,有利于提高医疗安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估工具,因其参数较易取得,计算简单,有较好的评估效能。近年来其不仅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等领域有应用研... 病情评估是急诊危重症重要的工作内容,及时、准确预测疾病风险,有利于提高医疗安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估工具,因其参数较易取得,计算简单,有较好的评估效能。近年来其不仅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等领域有应用研究,部分学者还在干细胞移植等领域进行尝试,或通过调整评分参数改善其预测能力。该文就国内外应用现状,结合文献对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急诊 重症医学
下载PDF
关于重症医学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24
17
作者 汪华学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4期644-646,共3页
重症医学是既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又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朝阳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症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重症医学专科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本身发展... 重症医学是既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又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朝阳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症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重症医学专科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的需要,是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重症医学兴趣的培养,加强重症医学科临床基地建设,注重临床技能的训练以及知识的更新,培养学生整体看待疾病和患者的观念,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要注重传授循证思维,使学生在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会循证专业评价的知识,达到寻找最佳性的循证原则,同时注重培养医学生从实习阶段具备科研意识、创新精神的科学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重症医学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无创正压通气在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罗哲 诸杜明 钮善福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无创正压通气(NIPV)治疗病例,探讨其在SICU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SICU2001年6月~2002年5月NIPV治疗病例,记录病人治疗前一般情况、原发病、手术、APACHE Ⅱ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及NIPV治...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无创正压通气(NIPV)治疗病例,探讨其在SICU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SICU2001年6月~2002年5月NIPV治疗病例,记录病人治疗前一般情况、原发病、手术、APACHE Ⅱ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及NIPV治疗过程等,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54例病人使用NIPV,抢救组47例,预防组7例。抢救组:APACHE Ⅱ评分平均值为(11.64±4.73)分。治疗前平均呼吸频率为(29.44±4.84)次/min,1h后为(25.15±4.93)次/mim(P<0.05);治疗前平均氧合指数为(154.06±77.03)mm Hg,1h后为(189.13±91.52)mm Hg(P<0.05)。未建立人工气道率为61.7%,NIPV治疗成功率为55.3%,生存率为76.6%。Binary Logistic分析,APACHE-Ⅱ评分和气道分泌物的多少对NIPV治疗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累计平均治疗时间为(41.43±6.97)h。术后未建立人工气道率、NIPV治疗成功率及生存率均为100%。未发生NIPV治疗相关性并发症。结论 NIPV在治疗手术后并发的急性呼吸衰竭和预防严重肺功能障碍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肯定的价值;选择NIPV治疗的病例时应考虑病人的APACHE Ⅱ评分情况和气道分泌物多少;NIPV是一项安全和依从性好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前 病人 SICU 外科重症监护室 无创正压通气 评分 人工气道 气道分泌物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CBL联合Seminar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成 吴雪平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7期1214-1216,1233,共4页
目的探索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与研讨会(Seminar)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专业型研究生,每月随机选取... 目的探索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与研讨会(Seminar)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专业型研究生,每月随机选取8名学生入组,为期1个月,每月底进行教学效果测评。前3个月采用单一的CBL教学(共24名,对照组),后3个月采用CBL联合Seminar教学(共24名,观察组)。结果在总成绩和病例分析题成绩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1.9±4.0)分vs.(77.4±5.3)分和(31.0±2.6)分vs.(24.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选择题和名词解释题成绩方面: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重症医学学习兴趣、资料文献查阅积极性和重症医学思维方式3个方面成绩: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0 vs.4.0、6.0 vs.4.0和6.5 vs.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临床应用能力重视程度成绩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科室带教模式的评价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①一次教学时间偏长;②动手操作机会不足;③知识点理解深度不够,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CBL联合Seminar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效果,值得在该领域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 研讨会 重症医学 专业型研究生 临床教学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常用置管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先进 陈伟焘 林新峰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1-244,共4页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供给途径可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支持两种。在满足可实施EN的前提下,经空肠给予营养应是危重症病人首先考虑的途径。病人要实施EN,必须建立适当的管饲途径,而具体的EN建立又包括多种手段和方法,各种置管方法...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供给途径可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支持两种。在满足可实施EN的前提下,经空肠给予营养应是危重症病人首先考虑的途径。病人要实施EN,必须建立适当的管饲途径,而具体的EN建立又包括多种手段和方法,各种置管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以下对现今临床上可用的各种EN置管方法以及各种手段的适应范围、禁忌证、成功率、并发症和可行性等进行介绍和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置管方式 重症医学 鼻肠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