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我国刑事法庭设置看刑事审判构造的完善 被引量:37
1
作者 卞建林 李菁菁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2-93,共12页
刑事法庭的设置因其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控、辩、审三方诉讼主体在审判中所处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而成为刑事审判构造的重要表征。由于我国古代以“审讯”为核心的审判模式的影响、被告人沉默权的缺失以及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够彻底等原因... 刑事法庭的设置因其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控、辩、审三方诉讼主体在审判中所处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而成为刑事审判构造的重要表征。由于我国古代以“审讯”为核心的审判模式的影响、被告人沉默权的缺失以及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够彻底等原因,导致我国现行刑事法庭设置呈现出“伞型”特征。重塑我国刑事审判构造,应当去除目前庭审方式的“审讯”色彩,加强庭审的“听证”性,建立审判中立、控辩平等、当事人主导的“正等腰三角形”的审判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法庭 刑事审判制度 中国 刑事诉讼 职权主义 公诉机关 诉讼主体 诉讼结构
原文传递
复和正义和刑事调解 被引量:26
2
作者 狄小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5-141,共7页
犯罪自产生以来 ,其恶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加大 ,相反 ,人类用于对付犯罪的刑罚手段却渐趋轻缓和文明。毫无疑问 ,到目前为止 ,刑罚仍是对付犯罪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审判也是解决犯罪问题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建立在报应基础之上的刑... 犯罪自产生以来 ,其恶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加大 ,相反 ,人类用于对付犯罪的刑罚手段却渐趋轻缓和文明。毫无疑问 ,到目前为止 ,刑罚仍是对付犯罪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审判也是解决犯罪问题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建立在报应基础之上的刑罚 ,本质上是一种“以恶制恶” ,因此 ,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 ,在处理犯罪问题时需要引入复和正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应正义 复和正义 刑事审判 刑事调解 “以恶制恶” 犯罪学
原文传递
刑事庭审的中国模式:教化型庭审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昌盛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我国刑事庭审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查明案件事实,而在于以"表态——展示——教育——忏悔"四部曲的方式来教化被告人和其他公民。这种教化型庭审并非毫无意义的"形式",它不仅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而且有利于... 我国刑事庭审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查明案件事实,而在于以"表态——展示——教育——忏悔"四部曲的方式来教化被告人和其他公民。这种教化型庭审并非毫无意义的"形式",它不仅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而且有利于罪犯复归社会、被害人的精神康复及社会重新接纳罪犯。但是,目前我国这种国家权力主导下的教化型庭审由于缺乏认罪自愿性的保障,会使无辜者面临着极大的定罪甚至从重处罚的风险。未来中国刑事庭审的改革方向不在于彻底放弃庭审的教化功能,而是将真相、权利、效率和教化融为一体,实现多元价值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庭审 中国模式 教化型庭审
原文传递
论行政行为对刑事审判的拘束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世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40,共15页
行政行为作为刑法定罪的前提导致行政行为在刑事诉讼中成为先决问题,行政行为能否拘束刑事审判与犯罪构成要件效力或公定力密切相关。在刑事诉讼中,基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维护刑事审判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切实保障人权、确保法秩序统一... 行政行为作为刑法定罪的前提导致行政行为在刑事诉讼中成为先决问题,行政行为能否拘束刑事审判与犯罪构成要件效力或公定力密切相关。在刑事诉讼中,基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维护刑事审判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切实保障人权、确保法秩序统一的立场,原则上应否认行政行为对犯罪的构成要件效力或公定力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进而行政行为不能拘束刑事审判,法院可以审查刑事案件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于以负担行政行为为要件的刑事案件,法院应对作为刑事制裁前提的行政命令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于以授益行政行为为要件的刑事案件的特定情形,基于维护相对人信赖、保障人权的需要,应当承认授益行政行为对法院具有拘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行为 先决问题 刑事审判 构成要件效力
下载PDF
刑事庭审对质程序新论 被引量:16
5
作者 龙宗智 关依琴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0,共9页
庭审对质作为特殊的人证调查方法,对核实人证有重要作用。关于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法庭调查的司法解释扩展了对质主体范围,明确了对质询问的适用条件和目的,规定了调查方法。从实践看其仍然适用范围较窄、适用比率偏低,以致控辩双方的作用... 庭审对质作为特殊的人证调查方法,对核实人证有重要作用。关于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法庭调查的司法解释扩展了对质主体范围,明确了对质询问的适用条件和目的,规定了调查方法。从实践看其仍然适用范围较窄、适用比率偏低,以致控辩双方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为落实该司法解释的要求,完善对质程序,需要适当把握对质询问的启动条件和适用方法,支持控辩双方对质询问,改善对质模式。应保障被告人“对质权”,同时避免被告人参与对质的负面效应;应防止被害人的当事人身份影响对质的客观性,同时应防止对质造成被害人“二次伤害”;还应提高人证出庭率,构建对质询问条件,提高控辩审操作对质程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庭审实质化 人证调查 对质询问
下载PDF
论刑事审判过程中的法官找法——以空白罪状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禹衡 《行政与法》 2019年第7期87-95,共9页
空白罪状刑事审判过程中的法官找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法官找法是以法律发现﹑ 法律选择﹑ 法律解释﹑ 法律推理﹑ 法律填补为方式,将效力优先原则和适用优先原则相结合,辅以最密切联系原则和旧的特别法优于新的一般法原则,在提高法... 空白罪状刑事审判过程中的法官找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法官找法是以法律发现﹑ 法律选择﹑ 法律解释﹑ 法律推理﹑ 法律填补为方式,将效力优先原则和适用优先原则相结合,辅以最密切联系原则和旧的特别法优于新的一般法原则,在提高法官业务水平和积极性的同时,弥补法律规则的缺失,进而完善现行刑法体系.对于法官找法未来发展的路径,一方面要意识到其不同于法官造法,但可以用法官找法的司法实践为法官造法提供经验:另一方面要推动法官找法的人工智能化,将人工智能系统和法官找法的各自优势相结合,在保障法官主导权的同时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法官找法 空白罪状 法官造法 人工智能
下载PDF
通过程序弥合知识的鸿沟——论科学证据对刑事审判的挑战及应对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静村 颜飞 《中国司法鉴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共6页
由于裁判者所具备的知识基本属于常识范畴,而对科学证据的审查判断则需要专业技术知识,这正是科学证据能够不断对刑事审判提出挑战的内在原因。两大法系应对挑战的共同途径即是以保障裁判的正当性为基本目标,通过程序的完善来弥合知识... 由于裁判者所具备的知识基本属于常识范畴,而对科学证据的审查判断则需要专业技术知识,这正是科学证据能够不断对刑事审判提出挑战的内在原因。两大法系应对挑战的共同途径即是以保障裁判的正当性为基本目标,通过程序的完善来弥合知识的鸿沟。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影响到全国大人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应以保障刑事审判的正当性为目标,改革相关程序,完善我国的刑事鉴定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证据 刑事审判 知识的鸿沟 程序完善
下载PDF
刑事诉权理论视野下的刑事审判制度改革 被引量:6
8
作者 樊学勇 陶杨 《当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9-84,共6页
诉权理论产生于民事诉讼法学,但从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联来看,诉权理论也可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之一,刑事诉权与刑事审判权仍是构成刑事审判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上立法日程之际,运用刑事诉权理... 诉权理论产生于民事诉讼法学,但从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联来看,诉权理论也可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之一,刑事诉权与刑事审判权仍是构成刑事审判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上立法日程之际,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来分析我国现行刑事审判制度中的一些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审判制度下,诉权不能主导审判进程,诉权与审判权关系失衡。正视这些问题,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指导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强调诉权保障理念,才能真正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权 刑事诉讼 刑事审判 改革 中国
原文传递
刑事审判中技术侦查证据规范运用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田毅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73-80,共8页
2012年《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技术侦查证据资格,规定了当庭审查和庭外核实两种审查模式,为其运用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变革创造了难得契机。同时,也存在"庭外核实"过度适用,侵犯辩方人权,难以排除非法证据等弊端。在我国大力推进... 2012年《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技术侦查证据资格,规定了当庭审查和庭外核实两种审查模式,为其运用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变革创造了难得契机。同时,也存在"庭外核实"过度适用,侵犯辩方人权,难以排除非法证据等弊端。在我国大力推进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技术侦查证据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必须规范化,亟待建立"庭外核实"的"最后使用原则",充分保障辩方质证权和知情权,发挥专家辅助人的作用,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侦查证据 刑事审判 运用 审判中心
下载PDF
论媒体报道对刑事审判的影响机制及其规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祁建建 白小艳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7-148,共12页
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经过媒体报道之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对司法公正的需求等集中爆发形成公众舆论,对刑事审判结果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通过区分媒体报道对刑事审判的简单影响及复杂影响机制,从影... 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经过媒体报道之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对司法公正的需求等集中爆发形成公众舆论,对刑事审判结果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通过区分媒体报道对刑事审判的简单影响及复杂影响机制,从影响机制的角度分析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刑事审判,从媒体和法院的角度分别予以规制。借此达到减弱媒体报道对司法独立的负面影响、发挥其促进公正正面影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报道 刑事审判 影响机制 报道规则 庭外言论
原文传递
远程视频审判方式的反思与完善——以刑事速裁程序为视角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伟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8-63,共6页
在刑事审判活动中采用远程视频审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实现直接原则和审判公开原则,不利于对被告人的教育感化,在技术上也无法保障信息安全,从根本上不利于保障刑事速裁程序的公正性。因... 在刑事审判活动中采用远程视频审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实现直接原则和审判公开原则,不利于对被告人的教育感化,在技术上也无法保障信息安全,从根本上不利于保障刑事速裁程序的公正性。因此,远程视频审判方式的运用应当严格限制在刑事速裁程序的案件范围之内,并且还应当在尊重当事人意愿、遵守审判公开原则、加强技术保障和提高审判人员素质的基础上谨慎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视频 刑事审判 速裁程序
下载PDF
中国法官刑事审判时的中立类型学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如超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61,共14页
当法官从事刑事审判时,存在消极中立与积极中立、形式中立与实质中立的理论分野。中国法律文本规定的"抗辩式"庭审制度,使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倾向于相对消极、被动,其固然改变了法官庭审的过度职权主义,但就庭审实践对待控辩双... 当法官从事刑事审判时,存在消极中立与积极中立、形式中立与实质中立的理论分野。中国法律文本规定的"抗辩式"庭审制度,使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倾向于相对消极、被动,其固然改变了法官庭审的过度职权主义,但就庭审实践对待控辩双方而言,却时时反映出形式上的不中立,甚至实质不中立。因此,有必要再次肯定中国刑事法官审判时的适度证据调查权与对被告的客观照料义务,从而实现庭审中的积极中立与形式、实质中立,并最终保证被告对裁判结果心悦诚服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法官 刑事审判 中立类型
原文传递
刑事审判人工智能的权力逻辑 被引量:9
13
作者 卫晨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1-148,共8页
刑事智能办案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刑事司法场域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当前,刑事智能办案系统主要集中在证据审查判断、辅助精准量刑、类案推送和案件偏离预警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刑事司法的深度融合,人的“代具性”原理、自动化... 刑事智能办案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刑事司法场域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当前,刑事智能办案系统主要集中在证据审查判断、辅助精准量刑、类案推送和案件偏离预警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刑事司法的深度融合,人的“代具性”原理、自动化偏差认知机制、国家权力的背书与支持、技术外包的研发模式以及系统架构的运行机制等因素推动着智能办案系统从“工具”向“权力”的演化。同时,刑事审判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权力化可能会引发规训风险、排斥风险与误判风险。为了有效规避刑事审判场域中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正当性风险,应当树立权力规制理念,从智能办案系统的适用机制、参与机制以及研发机制三方面进行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人工智能 技术权力 智能办案 正当程序 司法裁判权
下载PDF
人工智能之光:神经网络算法在刑事审判领域的深度运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若枫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占领科技创新的高地,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我国各地法院审判系统研发和应用的实际效果却与预期不符:辅助法官判案的只是人工智能的边缘功能,主要承担一些存储输出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举... 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占领科技创新的高地,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我国各地法院审判系统研发和应用的实际效果却与预期不符:辅助法官判案的只是人工智能的边缘功能,主要承担一些存储输出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选择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刑事审判模型,是基于"让机器学习如何审判"的设想,模仿人类神经系统受到证据"刺激"后,通过网状的链接传导结构,使证据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分层次地步步证明案件事实,给法官判案提供参考。海量案例是机器学习的宝贵经验。神经网络的初始结构和参数都是随机的,通过将案例中的各证据、各要素量化——带入演算——输出结果,得出与实际判决之间的误差,再逆向修正参数,并带入下一个案例,这样循环往复地迭代、校验、修正,最终生成能够适用于所有案件的模型。机器学习的过程离不开监督、干预和控制,为了顺应司法改革的趋势,应当向它提供更多体现庭审实质化的案例数据,在评估结果时设置"宁纵不枉"、无罪推定的偏好,使神经网络模型更加符合审判规律,导向司法公正。然而神经网络在要素标注、算法生成上无法摆脱故步自封和以偏概全的弱点,缺乏必要论证过程形成的说服力,因此它只能作为司法裁判的辅助工具,不可取而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刑事审判中实物证据的审查判断及排除 被引量:8
15
作者 罗智勇 冯黔刚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刑事审判中,实物证据以其特有的客观性、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而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发挥着令人更为信服的证实作用,从而显示出实物证据的证明优势。但实物证据在刑事诉讼证明中,也存在其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实物证据的审查,应主要从其... 刑事审判中,实物证据以其特有的客观性、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而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发挥着令人更为信服的证实作用,从而显示出实物证据的证明优势。但实物证据在刑事诉讼证明中,也存在其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实物证据的审查,应主要从其客观真实性、证据来源、保管和鉴定过程、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是否全面等方面进行。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实行有别于言词证据的裁量排除原则,即只有在相关部门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才对其予以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实物证据 审查判断 排除
原文传递
网络庭审直播视野中的刑事审判——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铭 梁斌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4-195,共12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媒体力量的日益强大,网络庭审直播成为刑事案件审判中的一道新风景。网络庭审直播能在中国刑事审判透明度还不高的情况下,为分析刑事审判模式提供重要的素材。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参与调查人对这一新型审判公开方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媒体力量的日益强大,网络庭审直播成为刑事案件审判中的一道新风景。网络庭审直播能在中国刑事审判透明度还不高的情况下,为分析刑事审判模式提供重要的素材。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参与调查人对这一新型审判公开方式表示肯定,同时,不少参与调查人指出了网络庭审直播的缺陷,如案件过于简单、走过场的成分较多等。通过规范启动程序、遴选标准、具体规则等,可以完善网络庭审直播。调查从一个侧面显示,控辩平等对抗、证人出庭作证、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等是中国当前刑事审判模式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网络庭审直播 程序公开 诉讼构造
下载PDF
刑事庭审旁听制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陶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3,共7页
旁听制度作为刑事审判公开制度中的一个必要方面,对于整个刑事审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司法实践中旁听制度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我国目前旁听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认识上进行一定的转变,... 旁听制度作为刑事审判公开制度中的一个必要方面,对于整个刑事审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司法实践中旁听制度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我国目前旁听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认识上进行一定的转变,并且给予旁听以更完善的保障措施,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旁听制度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公开 旁听 刑事庭审 司法民主化
下载PDF
检察机关基于法律错误提起再审抗诉之探讨——以马乐案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卞建林 王贞会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33,共8页
马乐案基于法律错误而再审改判,除刑事实体法上关涉援引法定刑之解释,亦有程序探讨之价值。基于宪法上的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对确有错误的已生效裁判提起再审抗诉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价值取向却与法的安定性、裁... 马乐案基于法律错误而再审改判,除刑事实体法上关涉援引法定刑之解释,亦有程序探讨之价值。基于宪法上的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对确有错误的已生效裁判提起再审抗诉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价值取向却与法的安定性、裁判的既判力理论冲突,也与禁止双重危险、有利被告等原则相悖,不符合司法规律和诉讼原理的要求。应在追求实体公正与维护法的安定性、裁判的既判力之间寻求平衡,秉持现代司法理念,确立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应将审判监督程序分为对事实错误的再审程序和对法律错误的特别抗诉程序,并区分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对事实错误,通常只能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目的在于实现个案公正;对法律错误,应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特别抗诉加以纠正,目的在于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乐案 法律错误 刑事审判 监督程序 再审抗诉 特别抗诉
下载PDF
刑事证明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精准定位、理念反思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3,共10页
结合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和理论需求,发现刑事证明中人工智能“证明辅助”功能应被精细地定位在知识补充、知识指引及知识预警等功能之上,而如何管理人工智能是其能效释放的关键所在。刑事证明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具有行政化倾向,主要体现... 结合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和理论需求,发现刑事证明中人工智能“证明辅助”功能应被精细地定位在知识补充、知识指引及知识预警等功能之上,而如何管理人工智能是其能效释放的关键所在。刑事证明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具有行政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产品生成的“权力化”、知识指引的“刚性化”、知识补充和知识预警的“监督化”等方面,由此引发刑事审判的技术性错误和灵活性不足。对于人工智能的科学管理是解决现有困局的关键,政法决策层应将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管理人工智能的理念源泉,借助管理改革发挥其功效。具体来说,在内部管理上,优化人工智能的智能技术、数据库、生成路径、设计法理等,以提高刑事证明中人工智能的可接受性,避免人工智能结论出现技术性错误;在外部管理上,优化人工智能对证明过程和证明结果的管理,设立正向教育和逆向反馈通道,以提升司法人员的独立性与积极性,平衡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标准 人工智能 科学管理 知识指引 刑事证明
下载PDF
论被告人的处遇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进杰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43,共12页
刑事审判的运行蕴含着一个"悖论",在强调不应将被告人当作审判对象的同时又不得不针对被告人进行评价,被告人徘徊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尴尬境地。刑事审判这个场域中交融着实体和程序两种因素,显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发生着一种... 刑事审判的运行蕴含着一个"悖论",在强调不应将被告人当作审判对象的同时又不得不针对被告人进行评价,被告人徘徊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尴尬境地。刑事审判这个场域中交融着实体和程序两种因素,显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发生着一种微妙的相互控制,并彰显了刑事程序的内在魅力。刑事司法运作的逻辑是"审判"先于"犯罪"先于"刑罚"而发生,要实现由"被告人"到"犯罪者"或者"无辜者"的角色定位,这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在这个空间里面,程序是第一性的,实体是第二性的。因而,永远不要把被告人当作审判对象,实质是一种程序理想,更是应有的理论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 审判对象 刑事审判 实体任务 程序理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