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享有管辖权的新论证 被引量:3
1
作者 管建强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108,共14页
日本右翼势力以及保守派长期以来一直借管辖权问题抹黑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鼓吹法庭审判违背了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的原则,违反正义原则。虽然法庭对此类主张进行过驳斥、国内也有学者撰文发表批判过这类观点,但是反驳的理由大... 日本右翼势力以及保守派长期以来一直借管辖权问题抹黑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鼓吹法庭审判违背了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的原则,违反正义原则。虽然法庭对此类主张进行过驳斥、国内也有学者撰文发表批判过这类观点,但是反驳的理由大多比较原则、笼统,有的甚至还从抽象的自然正义的角度进行争辩。本文从历史史实之实证的角度揭露了日本右翼虚构战争罪惩罚性规范的存在,以此来否定侵略罪的适用;论证了无论是战争罪的禁止性规范还是破坏和平罪的禁止性规范,它们都蕴含着惩罚性;阐述了国际法的效力是来自当事国的共同意志。同盟国与战败国之间依据既有的禁止性规范、创造性地对破坏世界和平的战犯进行惩治,恰恰符合了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略罪 破坏和平罪 东京审判 远东军事法庭 法律不溯及既往
原文传递
侵略罪“控制或指挥”认定标准的演进与挑战
2
作者 陈澍桐 王佳 《国际法学刊》 2023年第1期79-105,156,157,共29页
侵略罪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其他三项犯罪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的“领导犯罪”条款,即只有“有效控制或指挥一国政治或军事行动的人”才符合此罪的主体要件。2010年在坎帕拉举行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一次审查会议一致通过侵略罪... 侵略罪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其他三项犯罪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的“领导犯罪”条款,即只有“有效控制或指挥一国政治或军事行动的人”才符合此罪的主体要件。2010年在坎帕拉举行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一次审查会议一致通过侵略罪个人刑事责任“控制或指挥”标准,但对该标准之解释并未在会议中得到明确,亟待完善。“控制或指挥”标准由二战后系列军事审判所确立之“塑造或影响”标准发展而来,而又有所差异。首先,通过梳理二战后系列军事审判对于反和平罪领导标准的认定,特别是通过考察东京审判中日本“下克上”的传统如何间接影响反和平罪“塑造或影响”标准,我们发现检察官团队和法官很重视对“有效控制”认定;其次,通过整理联合国侵略罪特别工作组针对“控制或指挥”的会议讨论文件,发现工作组对“塑造或影响”与“控制或指挥”的本质争议点在文字表述上,即对于实质的主体范围认定二者观点一致,而对“控制或指挥”的认定实际上是由该术语前的“有效”来决定的;同时,通过辨析“控制或指挥”标准之性质,认为该标准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与责任模式的双重属性。基于以上讨论,建议法庭未来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参照指挥官责任“有效控制”标准认定的八个因素,具体适用侵略罪“控制或指挥”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略罪 反和平罪 个人刑事责任 控制或指挥 塑造或影响
原文传递
东京审判侵略战争责任追究中的制度逻辑--以荒木贞夫审判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邹皓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40,共14页
根据东京审判文献资料,在追究荒木贞夫是否在扩大"九一八"事变中负有侵略战争责任时,为了弥补证据证明力的不足,被告、检方、辩方各自以明治宪法体制的不同面相作为逻辑前提进行立论,进而得出了有关侵占东北四省责任归属的不... 根据东京审判文献资料,在追究荒木贞夫是否在扩大"九一八"事变中负有侵略战争责任时,为了弥补证据证明力的不足,被告、检方、辩方各自以明治宪法体制的不同面相作为逻辑前提进行立论,进而得出了有关侵占东北四省责任归属的不同结论。被告荒木试图将枢密院紧急会议的国家意志最高决策权作为论证集体责任的前提,认为应该由内阁和枢密院承担集体责任。检方的立论逻辑着眼于枢密院免责基础上的军部专制,据此起诉荒木贞夫的个人责任。辩方的立证脉络建立在国务大臣单独辅弼原则基础上,认为荒木的行为是遵循外务省外交方针的结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认定"反和平罪"司法实践中的需要,制度逻辑可以视为从追究国家责任过渡到个人刑事责任的桥梁。第二,源于东京审判面临证据文献缺乏的困境,制度逻辑有助于检方在起诉中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第三,源于明治宪法体制的复杂性,它为三方从制度的不同面相出发进行立证提供了便利条件。荒木的案例表明,审判各方对明治宪政体制制度性因素的认识对于理解东京审判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木贞夫 “九一八”事变 侵略战争责任 反和平罪 明治宪法体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