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0篇文章
< 1 2 2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龙锡锌矿床锡石和锆石U-Pb年代学:滇东南白垩纪大规模花岗岩成岩-成矿事件 被引量:198
1
作者 刘玉平 李正祥 +5 位作者 李惠民 郭利果 徐伟 叶霖 李朝阳 皮道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7-976,共10页
都龙锡锌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对该矿床的成因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了利用锡石和锆石U-Pb法,首次获得的都龙锡锌矿床及相关的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的年龄。其中,锡石TIMS法^(206)Pb/^(23... 都龙锡锌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对该矿床的成因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了利用锡石和锆石U-Pb法,首次获得的都龙锡锌矿床及相关的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的年龄。其中,锡石TIMS法^(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9.8±3.2Ma(MSWD=3.16),(238)U/^(204)Pb-^(206)Pb/^(204)Pb等时线年龄为82.0±9.6Ma (MSWD=4.81);隐伏花岗岩的锆石SHRIMP法^(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2.9±1.9Ma(N=10,MSWD=0.71),花岗斑岩的锆石SHRIMP法^(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6.9±1.4Ma(N=9,MSWD=3.70),表明锡(铜)矿化主要与晚白垩世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结合个旧、白牛厂两个超大型矿床和相关花岗岩体的年代学资料,指示滇东南地区于白垩纪存在以锡矿化为特色的大规模花岗岩成岩-成矿事件,可能与晚中生代以来华南地块岩石圈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 锆石 U-PB年龄 白垩纪 成岩-成矿事件 都龙锡-锌矿床 滇东南
下载PDF
陆相泥页岩层系岩相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条件——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为例 被引量:131
2
作者 柳波 石佳欣 +4 位作者 付晓飞 吕延防 孙先达 巩磊 白云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8-838,共11页
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细粒碎屑湖盆页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类型、孔径分布及其与页岩油富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相的空间变化受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和沉积物源影响,具有明显的序列性;按照&qu... 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细粒碎屑湖盆页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类型、孔径分布及其与页岩油富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相的空间变化受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和沉积物源影响,具有明显的序列性;按照"有机质丰度-岩石沉积构造-矿物组成"分类标准,将青一段划出7类岩相。其中,中等有机质含量纹层状长英质泥岩相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储集空间发育,为原地滞留基质型页岩油的优势岩相。在异常高压的背景下,发育于SSC2旋回顶面—SSC3旋回底面的中等有机质含量纹层状长英质泥岩相在三角洲—湖相沉积区横向分布稳定,连续厚度大于30 m,并具有这2期旋回中部发育的高有机质含量块状长英质泥岩相和中等有机质含量块状长英质泥岩相作为顶、底板封盖,具备形成基质型页岩油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凹陷 白垩系 青山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 页岩岩相 页岩油
下载PDF
庐枞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起源、演化及形成背景 被引量:110
3
作者 袁峰 周涛发 +5 位作者 范裕 陆三明 钱存超 张乐骏 段超 唐敏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91-1702,共12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广泛,为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橄榄安粗岩系,划分为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等四个喷溢堆积旋回。盆地内火山岩浆活动起止时...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广泛,为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橄榄安粗岩系,划分为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等四个喷溢堆积旋回。盆地内火山岩浆活动起止时间约为136~124Ma,均为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庐枞盆地4个旋回火山岩岩浆具有同源关系,源于性质接近于 EMI 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各旋回火山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结晶分异作用,同时还受到了一定的地壳物质混染;火山岩由早到晚(龙门院旋回→砖桥旋回→双庙旋回→浮山旋回)具有向高钾、负 Eu 异常增强、结晶分异作用增强、岩浆分异程度增高方向的演化规律;庐枞盆地早白垩世存在由挤压—拉张过渡背景转为典型张性背景的构造转换,转换时间约为130.5Ma 左右,龙门院、砖桥旋回火山岩形成于挤压—拉张过渡的构造背景,双庙、浮山旋回火山岩形成于典型的拉张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白垩纪 富集地幔 庐枞盆地 安徽
下载PDF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划分对比述评 被引量:90
4
作者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对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常用的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划分、对比方案的精度及其与海相标准分阶的对比证据进行了扼要分析和述评 ,指出东北地区陆相白垩系序列可以划分出 13个组 ,其精度已赶上了海相白垩系 12个阶的标准 ,而且... 对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常用的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划分、对比方案的精度及其与海相标准分阶的对比证据进行了扼要分析和述评 ,指出东北地区陆相白垩系序列可以划分出 13个组 ,其精度已赶上了海相白垩系 12个阶的标准 ,而且许多组已找到了将海陆相地层进行对比的联系化石分子 ,亦具备了陆相地层建阶的条件。同时认为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划分对比表中以往很少表现出地层缺失 ,大多数地区似乎从下向上都存在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 ,这是与陆相地层形成的实际不相符的 ,今后要进一步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侏罗系 白垩系 地层划分 对比 中国
原文传递
白垩纪世界与大洋红层 被引量:89
5
作者 王成善 胡修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共11页
白垩纪代表着地质历史中的一种极端的温室气候,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型范例。文中在评述白垩纪沉积作用、古气候、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重点介绍推动白垩纪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 白垩纪代表着地质历史中的一种极端的温室气候,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型范例。文中在评述白垩纪沉积作用、古气候、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重点介绍推动白垩纪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件以及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白垩纪大洋红层和富氧作用。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红层的研究因其与碳氧循环、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白垩纪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引领着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 黑色页岩 大洋红层 富氧作用 古气候 古海洋
下载PDF
白垩纪: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 被引量:90
6
作者 吴根耀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4-77,共14页
中国及邻区是一系列不同起源的微大陆(克拉通)和地块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复合大陆,海西—印支旋回和新特提斯旋回在其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部分新特提斯洋(有人称中特提斯)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白垩纪末... 中国及邻区是一系列不同起源的微大陆(克拉通)和地块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复合大陆,海西—印支旋回和新特提斯旋回在其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部分新特提斯洋(有人称中特提斯)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白垩纪末新特提斯洋全面消减,亚洲大陆形成,因而白垩纪是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笔者从地球动力学系统的变换、构造格局的变换、北东向新生构造的出现和造山作用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变换。这一变换集中表现在中国及邻区的构造演化由原来的南、北分异在白垩纪转变为东、西两部发生分异,西部以构造的继承性为特色,东部则新生构造起了主要作用。反映在地形-地貌上,早白垩世该区东高西低,白垩纪末开始出现今日的西高东低面貌。盆地发育和“盆”“山”系统也在白垩纪开始发生重要变换,说明东亚大陆边缘因向太平洋的蠕散而不断解体,大陆内部构造则日趋复杂。中国及邻区的这一实例再次说明必须坚持活动论构造观,以动态演化的思路来重塑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板块演化 构造变换 中国及邻区 东、西两部分异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纪年代地层研究及地层时代划分 被引量:79
7
作者 王璞珺 杜小弟 +1 位作者 王俊 王东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72-381,共10页
用超声波分散—沉降分离—K—Ar稀释法直接测定同沉积泥质组分的同位素年龄;青山口组暗色泥岩的视沉积年龄为1119.9—89.0Ma;嫩江组上部暗色泥岩的视沉积年龄为77.6—76.8Ma;泉头组泥岩的视沉积年龄为123Ma.用Rb—Sr等时线法测得嫩江组... 用超声波分散—沉降分离—K—Ar稀释法直接测定同沉积泥质组分的同位素年龄;青山口组暗色泥岩的视沉积年龄为1119.9—89.0Ma;嫩江组上部暗色泥岩的视沉积年龄为77.6—76.8Ma;泉头组泥岩的视沉积年龄为123Ma.用Rb—Sr等时线法测得嫩江组下部泥质灰岩—泥岩层系的视沉积年龄为81Ma;泉头组中部泥质蒸发盐岩的视沉积年龄为122.2Ma。据此草拟出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时代划分的修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同位素年龄 地层 时代划分
下载PDF
Further support for a Cretaceous age for the feathered-dinosaur beds of Liaoning,China:New ^(40)Ar/^(39)Ar dating of the Yixian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被引量:84
8
作者 C. C. Swisher III, WANG Xiaolin, ZHOU Zhonghe, WANG Yuanqing, JIN Fan, ZHANG Jiangyong , XU Xing, ZHANG Fucheng & WANG Yuan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Wright Labs, Rutgers University, Piscataway, New Jersey 08854, USA (e-mail: cswish@rutgers. rc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We report new 40Ar/39Ar dating results ob-tained from total fusion and incremental-heating analyses of sanidine and biotite from three tuffs found interbedded within the fossil-bearing deposits of Liaoning, northeast ... We report new 40Ar/39Ar dating results ob-tained from total fusion and incremental-heating analyses of sanidine and biotite from three tuffs found interbedded within the fossil-bearing deposits of Liaoning, northeast China. The first is a new sample of the Bed 6 Sihetun tuff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previously dated by our team as middle Early Cretaceous, and recently considered by Lo et al., partially reset due to metamorphism from a nearby ba-saltic sill. The second is the Yixian Bed 9 tuff from Heng-daozi considered by Lo et al. to be unaffected by metamor-phism and whose age, based on total fusion 40Ar/39Ar dating of biotite, argues for a Jurassic age for the Yixian Formation. The third tuff is a previously undated tuff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derlying Tuchengzi Formation. Single crystal total fusion 40Ar/39Ar analyses of the Sihetun sanidine showed homogeneous radiogenic Ar, Ca/K ratios,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and gave a mean age of 125.0 ± 0.18 (1SD) ± 0.04 (SE) Ma. Single sanid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DATING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Tu-chengzi FORMATION western Liaoning.
原文传递
库车坳陷超深层低孔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83
9
作者 张荣虎 杨海军 +3 位作者 王俊鹏 寿建峰 曾庆鲁 刘群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7-1069,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超深层储层埋深大于6000 m,地层流体压力系数大于1.6,温度高于130℃,网状缝—垂向缝发育、密度为3~12条/m,基质孔隙度平均为3.8%,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128 mD,该套超深层储层目前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核心领域....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超深层储层埋深大于6000 m,地层流体压力系数大于1.6,温度高于130℃,网状缝—垂向缝发育、密度为3~12条/m,基质孔隙度平均为3.8%,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128 mD,该套超深层储层目前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核心领域.为揭示其形成机制及勘探意义,依据声发射法古应力测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碳氧同位素等实验分析,综合研究表明,超深层储层经历了2类典型成岩叠加效应:强构造挤压效应—强溶蚀—中等埋藏压实—中等胶结效应(克深地区),主要发育裂缝-溶蚀孔型储层;强构造挤压 中等溶蚀 中等埋藏压实—中等胶结效应(大北地区),主要发育裂缝-粒间孔型储层.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主要为早—中期长期浅埋藏保存孔隙、中晚期膏盐岩顶蓬构造抑制垂向压实、晚期构造侧向挤压形成缝网体系、多期溶蚀作用持续增孔.有效储层主要受岩相、构造挤压和表生溶蚀作用控制,埋深超过8000m,厚度一般为80~200m.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同期,横向叠置连片发育,为区带连片含油气、局部高丰度富集、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超深层 白垩系 储层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及矿床模型--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被引量:82
10
作者 毛景文 段超 +1 位作者 刘佳林 张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绝大多数发育于白垩纪火山盆地,仅程潮和金山店出现于隆起区;成矿时间上分为两个时代,即133~130Ma和127~125Ma。按照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鉴别出4个成矿系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绝大多数发育于白垩纪火山盆地,仅程潮和金山店出现于隆起区;成矿时间上分为两个时代,即133~130Ma和127~125Ma。按照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鉴别出4个成矿系统:即在隆起区与石英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铁矿(系统1);在火山盆地内,与大王山(或砖桥)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包括,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矿浆型铁矿、热液型硫铜金矿、热液型铅锌矿)(系统2)和与二长-正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系统3);与娘娘山(或浮山)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铜(金)矿和金铀矿(系统4)。盆地内和隆起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形成时间基本一致,略晚于与辉石闪长玢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系统2),但早于铜金铀为主的成矿系统4。前人以系统2中的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和矿浆型铁矿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少见或不具工业意义的铁矿类型,提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此文以玢岩铁矿成矿模式为基础,结合4个成矿系统的基本特点,提出了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模型。以上这些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系统和类型及其分带互为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磁铁矿矿床 矿浆型铁矿 热液型硫铜金矿 玢岩铁矿模式 陆相火山岩盆地 白垩纪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69
11
作者 黄清华 郑玉龙 +3 位作者 杨明杰 李星军 韩敏欣 陈春瑞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5-103,共9页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一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通过对大量孢粉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各组段的孢粉植被类型、气温带类型及干湿度类型,并结合岩性资料,对各时期的古气候演变...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一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通过对大量孢粉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各组段的孢粉植被类型、气温带类型及干湿度类型,并结合岩性资料,对各时期的古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时期曾发生过四次古气候阶跃事件的结论,认为构造运动、火山喷发事件和碳旋回是控制盆地古气候演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被 古气候 白垩纪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沉积、成岩、构造一体化孔隙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75
12
作者 张荣虎 姚根顺 +2 位作者 寿建峰 张惠良 田继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1,共7页
以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为例,从盆地的构造演化、古应力变化、沉积体系分布、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分析入手,依据大量实验分析资料(岩屑、岩心薄片、岩矿成分、古构造应力、粒度)和测井测试资料,运用地质学、数学及统计学... 以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为例,从盆地的构造演化、古应力变化、沉积体系分布、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分析入手,依据大量实验分析资料(岩屑、岩心薄片、岩矿成分、古构造应力、粒度)和测井测试资料,运用地质学、数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库车坳陷主要产油气层位的孔隙成因机理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沉积、成岩、构造一体化的孔隙度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孔隙度进行了预测,结果与测井解释孔隙度吻合较好,为库车坳陷不同孔隙类型深埋、有效、优质砂岩储集层的空间评价及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库车坳陷 白垩系 孔隙度预测模型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纪巴什基奇克组沉积层序与储层研究 被引量:72
13
作者 贾进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文中紧密结合生产勘探实践 ,充分运用陆相前陆盆地的观点对库车前陆盆地陆相沉积层序控制下的白垩纪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进行了重点研究。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纪地层具有北厚南薄分布的特点 ,在纵向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层序 :层序 1为亚格列木组... 文中紧密结合生产勘探实践 ,充分运用陆相前陆盆地的观点对库车前陆盆地陆相沉积层序控制下的白垩纪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进行了重点研究。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纪地层具有北厚南薄分布的特点 ,在纵向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层序 :层序 1为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和巴西盖组 ;层序 2为巴什基奇克组。每个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其中层序 2巴什基奇克组为克拉 2气田主要储层。巴什基奇克组低位体系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湖侵体系域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 ,高位体系域为辫状河冲积平原沉积体系。储集砂体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辫状河冲积平原砂质辫状河道砂体 ,空间上由互相切割的多个辫状河道砂体叠置而成 ,具有厚度大、分布广、连续性好、物性好和隔夹层少的特点。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岩以褐色中、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 ,具有排驱压力低和中小孔—中细喉的孔隙结构特点。巴什基奇克组为偏碱性成岩环境 ,压实和胶结作用中等偏弱 ,溶蚀作用改善了孔隙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白垩纪 沉积层序 储层 沉积相 砂体
下载PDF
Decratonic gold deposits 被引量:74
14
作者 ZHU RiXiang FAN HongRui +3 位作者 LI JianWei MENG QingRen LI ShengRong ZENG QingD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523-1537,共15页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hosts numerous gold deposits and is known as the most gold-productive region of China. The gold deposits were mostly formed within a few million year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130–120 Ma), ...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hosts numerous gold deposits and is known as the most gold-productive region of China. The gold deposits were mostly formed within a few million year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130–120 Ma), coeval with widespread occurrences of bimodal magmatism, rift basins 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that marked the peak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 of the NCC. Stable isotope data and ge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 that ore-forming fluids and other components were largely exsolved from cooling magma and/or derived from mantle degass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lithospheric extension.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NCC contrasts strikingly with that of other cratons where gold ore-forming fluids were sourced mostly from metamorphic devolatization in compressional or transpressional regime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ummary and discussion on time-space distribution and ore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NCC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ing, spatial variation, and decratonic processes. Compared with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 other cratonic blocks, the Early Cretaceous gold deposits in the NCC are quite distinct in that they were deposited from magma-derived fluids under extensional settings and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destruction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We argue that Early Cretaceous gold deposits in the NCC cannot be classified as orogenic gold deposits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rather, they are a new type of gold deposits, termed as "decratonic gold deposits" in this study.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West Pacific plate(the Izanagi plate) beneath the eastern China continent gave rise to an optimal tectonic setting for large-scale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ted and stagnant slab 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led to continuous hydration and considerable metasomatism of the mantle wedge beneath the NCC. As a consequence, the refractory mantle became oxidized and highly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chalcophile elements(e.g., Cu, 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retaceous craton destruction decratonic gold deposit ore deposit model
原文传递
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和时代 被引量:68
15
作者 俞云文 徐步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地层由上、下两个岩系组成,上岩系包括横山组、永康群、衢江群及天台群,下岩系包括建德群和磨石山群。这两个岩系的同位素年龄范围分别在110~90Ma和135~120Ma。根据同位素地质年代结合该区... 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地层由上、下两个岩系组成,上岩系包括横山组、永康群、衢江群及天台群,下岩系包括建德群和磨石山群。这两个岩系的同位素年龄范围分别在110~90Ma和135~120Ma。根据同位素地质年代结合该区火山—沉积地层的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资料,我们提出上岩系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 火山-沉积岩系 中生代 地层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65
16
作者 黄薇 梁江平 +2 位作者 赵波 孙国昕 杨庆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在已提交的探明储量中,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1.8%,渗透率平均为2.30×10-3μm2,以岩性油藏为主;剩余勘探目标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在已提交的探明储量中,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1.8%,渗透率平均为2.30×10-3μm2,以岩性油藏为主;剩余勘探目标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3μm2储集层中的致密油为主。从烃源岩、构造、断裂和储集层4个方面阐述了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认为成熟烃源岩控制了研究区致密油分布范围,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运聚指向区,北西向断裂带控制油气富集,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甜点"区。采用类比法进行致密油资源潜力评价,初步估算扶余油层致密油资源潜力为13.09×108t,是大庆油田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主控因素 资源潜力 扶余油层 泉头组 白垩系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白垩纪时期赣杭构造带的伸展作用 被引量:64
17
作者 余心起 吴淦国 +3 位作者 舒良树 颜铁增 张达 狄永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43,共13页
前人研究认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有两个阶段拉张活动:第一阶段发生于晚侏罗世,造成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喷发;第二阶段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形成断陷红盆带,伴随基性玄武岩喷溢。以白垩纪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为依据,认为两个... 前人研究认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有两个阶段拉张活动:第一阶段发生于晚侏罗世,造成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喷发;第二阶段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形成断陷红盆带,伴随基性玄武岩喷溢。以白垩纪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为依据,认为两个阶段玄武岩浆喷发均发生于白垩纪时期,但对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认识与之不同,且赣江断裂带对这期活动有限制和转换作用。早期((143±1.1)^(139±0.7)Ma)在赣杭带西端没有酸性岩出露,赣江断裂带附近的玄武岩浆来自亏损地幔,没有地壳物质混染,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属于板内拉张作用的产物。晚期(105~98 Ma)的玄武岩浆来自于富集地幔,有俯冲陆壳成分的不均匀混染,岩石属于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玄武岩浆喷发伴随着强烈的区域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红层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拉张作用 赣杭带 赣江断裂带
下载PDF
构造裂缝发育型砂岩储层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为例 被引量:63
18
作者 张惠良 张荣虎 +2 位作者 杨海军 姚根顺 马玉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27-835,共9页
针对构造裂缝发育型、深埋致密砂岩储层,依据露头、岩心、薄片、物性、古应力、测井、测试等资料,基于构造地质学、储层动力成岩地质学、测井学、分形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提出了露头构造裂缝建模、钻井构造裂缝刻画、测井构造... 针对构造裂缝发育型、深埋致密砂岩储层,依据露头、岩心、薄片、物性、古应力、测井、测试等资料,基于构造地质学、储层动力成岩地质学、测井学、分形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提出了露头构造裂缝建模、钻井构造裂缝刻画、测井构造裂缝分形分析、古挤压应力场恢复、储层埋深底限预测5种方法相融合、5个步骤相支撑的技术思路。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半定量-定量刻画了构造裂缝发育型砂岩储层的裂缝发育规模、有效性和空间展布,为大北1气田的滚动勘探和整体评价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技术方法体系,同时为前陆盆地深埋致密裂缝发育型储层的研究和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定量评价 白垩系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一井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与初步进展 被引量:55
19
作者 王成善 冯志强 +8 位作者 吴河勇 王璞珺 孔凡军 冯子辉 任延广 杨甘生 万晓瞧 黄永建 张世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0,共12页
获取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记录是世界科学钻探发展的必然趋势。白垩纪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温室气候"的典型范例时期,提供了温室气候条件下地球气候系统运作和变化的良好档案。但是目前国际上针对白垩纪地层的科学钻探主要限于海... 获取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记录是世界科学钻探发展的必然趋势。白垩纪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温室气候"的典型范例时期,提供了温室气候条件下地球气候系统运作和变化的良好档案。但是目前国际上针对白垩纪地层的科学钻探主要限于海相地层,对陆相白垩系的科学钻探尚属空白。在我国松辽盆地北部新近完成的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1井项目有望在此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该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钻探工程已经全部结束,总计获取岩心长2485.89m,收获率达96.46%,是目前为止所获取的国际上第一条最长而且连续的白垩系陆相沉积记录。针对岩心的全面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果。相关研究工作进展突出表现在通过厘米级样品的取样与分析,将传统地质学百万年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万年尺度,预计其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当今的全球变暖问题提供重要的参照。利用松科1井科学钻探工程的原始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岩心已经和在建的包括岩石地层、古生物、沉积相、古地磁、有机地化、旋回地层、地微生物等十大剖面系列,进行科学钻探成果的集成。初步研究在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旋回地层学、松辽古湖泊温度变化、地微生物和古大气中CO2浓度定量重建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松科1井"全部岩心剖切后,38%将馆藏保存,其余将用于现阶段研究,并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后续工程"松科2井"也已经被列入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候选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科学钻探 白垩纪 松辽盆地 松科1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与火山岩系地层划分 被引量:53
20
作者 刘明渭 张庆玉 宋万千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由于陆相地层 ,尤其火山岩系的复杂性 ,研究者众多且多局限一隅 ,以往建立起的地层序列常只适用于某一地区 ,并且出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正确理解和运用《国际地层指南》、《中国地层指南》,是准确划分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地层... 由于陆相地层 ,尤其火山岩系的复杂性 ,研究者众多且多局限一隅 ,以往建立起的地层序列常只适用于某一地区 ,并且出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正确理解和运用《国际地层指南》、《中国地层指南》,是准确划分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地层的理论依据。借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 ,对划分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层序与火山岩盆地地层序列有了新的认识 :南、北莱阳群虽在岩性组合上有较大差异 ,但仍可归于同一岩石地层单位 ;大盛群与青山群既不是严格的上下关系 ,也不是完全的同期相变 ,二者呈交叉对应关系 ,大盛群的底界稍高 ;王氏群的林家庄组和辛格庄组应修订为寺前村组和孟疃组 ,置于大盛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白垩纪 岩石地层序列 火山岩地层 划分对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