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导航引导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顽固性头面痛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小斌 高子威 +6 位作者 莫海兵 林群 王惠清 余良宏 林元相 康德智 林章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3期3519-3523,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三叉神经源性头面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三叉神经半月节RFT治疗的44例Ⅰ型三叉神经痛患者。...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三叉神经源性头面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三叉神经半月节RFT治疗的44例Ⅰ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术中辅助定位方式,将该44例病例分为透视组(32例)与导航组(12例),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病例操作时长、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成功率、术后BNI疼痛评分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导航组术中操作时间较透视组显著缩短(46min±12min比67min4-16min,P=0.00),并且导航组术中透视次数也显著减少(6.3次±2.2次比1.3次±1.6次,P=0.00)。总体上,导航辅助RFT操作的学习曲线并不陡峭。两组间术后即刻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NI Ⅰ级缓解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航组75%比透视组65.63%,P=0.026)。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技术可能有利于提高三叉神经半月节RFT的操作效率,减少术中透视暴露。该技术治疗顽固性头面痛的近、远期疗效是肯定的,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三叉神经半月节 射频热凝 头面痛
原文传递
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应用指南
2
作者 李欣宁 王亚平 +9 位作者 邹定全 张伟 李欣 贺佩瑶 周浩宬 杨彤飚 朱钧 洪波 张宇 肖艳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鞘内镇痛药物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置管技术的限制使传统的鞘内镇痛方法对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无法发挥作用。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旨在促进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的推广和规范、安全应用。方法:工作小组采... 目的:鞘内镇痛药物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置管技术的限制使传统的鞘内镇痛方法对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无法发挥作用。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旨在促进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的推广和规范、安全应用。方法:工作小组采用改良德尔菲法,邀请本技术领域的10名专家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相关议题进行3轮电子邮件函询及3轮现场会议讨论。结果:针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技术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准备、脑桥前池置管手术规范、镇痛药物选择和剂量衔接、术后镇痛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共7个议题形成一致意见(同意率≥80%)。结论:脑桥前池药物输注镇痛技术应用于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既可减轻长期罹受疼痛患者的痛苦,也能帮助一些患者保持人生最后一程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值得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推广和规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药物输注 脑桥前池 癌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难治性疼痛 头面部疼痛 改良德尔菲法
下载PDF
心包腔注入炎性渗出液诱导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华 姜玉新 +4 位作者 王静 周萍萍 包鹏举 曾瑾 王海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21-1928,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从大鼠心包注入炎性渗出液(IES)与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STT)神经元激活的相关性。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后随机分为3组:从心包腔注入炎性渗出液为IES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组)大鼠心包腔注入等量的...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从大鼠心包注入炎性渗出液(IES)与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STT)神经元激活的相关性。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后随机分为3组:从心包腔注入炎性渗出液为IES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组)大鼠心包腔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余手术过程同IES组;假手术组(sham组)大鼠心包腔内既不注射IES也不注射生理盐水,手术程序同IES组。运用免疫组化方法,以神经元活化为线索,观察大鼠脊髓和脑干神经元c-Fos表达,特别关注大鼠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复合体神经元c-Fos的表达,包括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腹外侧部分(Pr5VL)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口部(Sp50)、极间部(Sp5I)和尾部(Sp5C)。结果:同saline组和sham组相比,IES组大鼠C2段脊髓背角Ⅰ-Ⅴ层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显着增加(P<0.05),三叉神经脊束核Sp5C、Sp50、Sp5I及Pr5VL腹侧边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也明显增加(P<0.05),呈圆锥体状的三叉神经感觉核复合体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自前囟到对耳线逐渐增加,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右侧少于左侧(P<0.05)。Sp5C腹侧边c-Fos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胶质细胞层,大细胞层较少(P<0.05)。用育亨宾(1 mg/kg,ip)和纳络酮(3 mg/kg,ip)预处理20 min,IES组大鼠Sp5C腹侧边c-F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未受影响。结论:向心包腔注入致痛物质模拟大鼠心肌缺血心绞痛,可以活化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这为临床上部分心肌缺血患者颅面部疼痛是其唯一的症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渗出液 心包内 颅面部痛 心肌缺血 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
下载PDF
颅面痛的诊断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邬英全 邬巍 +1 位作者 侯奕楠 梁萍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3-584,共2页
颅面痛是临床常见、诊治复杂的病症。根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HIS)头痛分类标准。对常见颅面痛,即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中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枕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Tolo-sa-Hunt综合征的诊治要点做一介绍。
关键词 颅面痛 卡马西平
原文传递
健康人群的颌面部定量感觉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莫雪垠 张静露 +2 位作者 顾鑫宇 张世玉 范媛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三叉神经和躯干神经的定量感觉在部位、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青年组和中年组健康志愿者各20例,在手背、舌尖、下唇及左右颏部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三叉神经和躯干神经的定量感觉在部位、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青年组和中年组健康志愿者各20例,在手背、舌尖、下唇及左右颏部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机械疼痛阈值(MPT),采用重复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机械敏感性比手背皮肤高,颏部皮肤的温度敏感性比口内黏膜高;青年组比中年组对温度感觉刺激和机械刺激更为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对温度疼痛刺激更为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度和机械定量感觉测试的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不同感觉表型背后的机制,并且为对中国人群三叉神经区域感觉异常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感觉测试 三叉神经 躯干神经 疼痛
下载PDF
定量感觉测试在三叉神经区域应用的研究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顾鑫宇 张静露 +6 位作者 莫雪垠 吕冬 李琥 邵胜 侯伟 林汤毅 陈文静 《口腔生物医学》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探讨年轻人群的三叉神经区域感觉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20例,平均(24.4±3.52)岁。在眶下神经分布区域(V2)、下颌神经分布区域(V3)的左右侧分别测量冷... 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探讨年轻人群的三叉神经区域感觉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20例,平均(24.4±3.52)岁。在眶下神经分布区域(V2)、下颌神经分布区域(V3)的左右侧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机械疼痛阈值(MPT),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女性的C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2);女性的W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温觉刺激更为敏感(P=0.012);女性的HP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34)。V2比V3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01),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V3左右两侧的QST各项指数均无差异。结论:温度和机械的定量感觉测试可作为评价三叉神经区域感觉功能状况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疼痛 定量感觉测试 三叉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