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4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 被引量:313
1
作者 刘浩 张毅 郑文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05-1817,共13页
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强度、利用形式与利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可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 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强度、利用形式与利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可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利用ArcGIS9.2对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并以环渤海地区27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研究期间内环渤海地区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多处于磨合阶段,没有拮抗阶段,且交互耦合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优化;基于其相对发展状态,环渤海地区城市多处于同步发展状态,滞后发展状态与超前发展状态较少,呈稳定的梭形形态;基于空间聚类系数,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呈先集聚后随机分布,没有空间强极化效应,高值集聚地域为京津冀圈,低值集聚地域则为辽东半岛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化 耦合机制 时空协调度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我国PM2. 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97
2
作者 李红 彭良 +5 位作者 毕方 李陵 鲍捷萌 李俊玲 张浩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3-1778,共16页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PM2.5与臭氧(O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二者协同控制已成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焦点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PM2.5与臭氧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的协同控制具...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PM2.5与臭氧(O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二者协同控制已成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焦点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PM2.5与臭氧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的协同控制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分析了PM2.5与臭氧成因的关联性及其相互影响,阐明了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所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我国PM2.5与臭氧的污染形势及二者的关联性,梳理了我国自2013年以来在PM2.5与臭氧污染控制中已采取的重要举措,论述了目前我国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在科学与管理上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分析,提出推进我国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工作的相关建议:①加快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管理体系;②强化科技支撑,提高PM2.5与臭氧污染控制精准性;③加快构建VOCs与NOx治理技术体系;④加大VOCs与NOx的协同减排力度,保障减排方案落实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臭氧 耦合机制 协同控制 控制策略
下载PDF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被引量:112
3
作者 龙花楼 李婷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TM影像解译土地利...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2008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耕地 农村宅基地 耦合机制 乡村转型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08
4
作者 龙花楼 戈大专 王介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47-2559,共13页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变的重要特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过程及互动机理研究有利于揭示乡村演变的内在规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为深化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变的重要特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过程及互动机理研究有利于揭示乡村演变的内在规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为深化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可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战略,适时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当前,针对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内在机理等尚缺乏系统的建构,基于耦合研究优化乡村转型重构的路径仍显不足。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耦合理论分析框架、"格局-过程"耦合和梯度分异导向的耦合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展望,以期丰富乡村地理学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耦合机理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95
5
作者 何成军 李晓琴 曾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9,共9页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系统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互相有效改善的各种力量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总和,而整个耦合动力系统是由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其中,六大力量在...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系统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互相有效改善的各种力量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总和,而整个耦合动力系统是由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其中,六大力量在耦合的驱动、状态和响应三大阶段的主导作用也不尽相同,由于动力组合模式不同,形成自然耦合型、市场主导耦合型、政策主导耦合型、产业主导耦合型和逆向耦合型五种主要的耦合类型。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实际耦合状态类型选择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 耦合 动力机制
下载PDF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84
6
作者 熊勇清 李世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4-87,109,共5页
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提出了两类产业耦合发展的解决思路,对两类产业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作用机... 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提出了两类产业耦合发展的解决思路,对两类产业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 耦合发展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模型建构与效果测度——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3
7
作者 易开刚 李解语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2-540,共9页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是茶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破解茶产业利润增长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在产业融合理论及耦合理论指导下,构建了包含茶旅融合动因、融合路径、融合效益的机理模型,并通过构建耦合函数模型...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是茶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破解茶产业利润增长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在产业融合理论及耦合理论指导下,构建了包含茶旅融合动因、融合路径、融合效益的机理模型,并通过构建耦合函数模型对浙江省茶旅融合情况进行实测,发现浙江省茶旅产业均处于增长阶段,但旅游产业的发展比茶产业更慢,且茶产业对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此外,茶旅融合程度也从失调状态发展到耦合协调状态。最后,本文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浙江省茶旅融合发展,突破茶产业的发展难题,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从产品创新、加强宣传、完善配套、培育一体化品牌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旅融合 耦合模型 机理 产业融合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 被引量:80
8
作者 马慧强 廉倩文 +2 位作者 韩增林 弓志刚 李哲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8,共10页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化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77
9
作者 赵荣钦 李志萍 +3 位作者 韩宇平 Milind Kandlikar 张战平 丁明磊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13-1628,共16页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解析;分析其耦合作用机制、主要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向。1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不仅体现了地表系统四大圈层...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解析;分析其耦合作用机制、主要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向。1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不仅体现了地表系统四大圈层的作用,更以水循环、土地利用、能量流通、碳循环的形式构成了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该系统不仅反映了区域不同资源类型的匹配关系和开发利用效率,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2该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水系统、土地系统和能源系统。它们之间通过不同途径相互联系、互为资源,共同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而区域碳排放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水、土、能等要素之间相互需求的类型、产业活动方式和能源类型与结构等;3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可以从微观角度、产业活动、土地利用等不同视角来分析;4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主要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是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率的决定性要素;5未来应重点从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模拟、其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效率及其综合评估与调控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水—土—能—碳 耦合 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发生学与系统论的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成长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71
10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83-1600,共18页
明确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供需耦合成长的演化、因素与驱动机制,对旅游目的地实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发生学与系统论,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分析了1995-2014年西安市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成长曲线的演化特... 明确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供需耦合成长的演化、因素与驱动机制,对旅游目的地实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发生学与系统论,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分析了1995-2014年西安市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成长曲线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依此归纳出两大系统耦合成长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流是旅游需求的显化,是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成长的基本驱动力。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的耦合成长曲线演进主要受旅游流需求系统支配,二者耦合成长曲线呈现"三峰三谷"的波动演进特征;(2)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呈现由低质—高质耦合的发展演化历程。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由低质耦合向高质耦合成长演进的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两大系统耦合成长的指标、要素与子系统的数量与贡献值也逐步提升;(3)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成长受"四位一体"驱动力的影响。旅游需求是引致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成长的基本驱动力,旅游流需求与目的地供给的自组织动态演化是决定二者耦合成长的原生驱动力,系统内部因素与子系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转换与变化是影响二者耦合成长的内部驱动力,国家政策的动态支持与特殊事件年份的出现是推动二者耦合成长的外部驱动力。研究结果从整体与系统角度加深了对两大系统耦合成长的演进特征与驱动机制的理解,对旅游目的地宏观调控起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学 系统论 旅游流与目的地 耦合演化 驱动机制 西安市
原文传递
构造煤化学结构演化与瓦斯特性耦合机理 被引量:66
11
作者 姜波 秦勇 +2 位作者 琚宜文 汪吉林 李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煤是对应力和应变非常敏感的一种特殊岩石,在不同的应力-应变环境和构造应力作用下,煤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及其光性特征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不同类型的构造煤。构造煤在变形的过程中,镜质组反射率将发生... 煤是对应力和应变非常敏感的一种特殊岩石,在不同的应力-应变环境和构造应力作用下,煤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及其光性特征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不同类型的构造煤。构造煤在变形的过程中,镜质组反射率将发生规律性变化,并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煤田构造的定量研究,高温高压变形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为了深入探讨煤镜质组光性组构变化的微观机理,将X-射线衍射、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构造煤以及高温高压实验变形煤的化学结构研究。研究表明,构造煤化学结构演化与镜质组反射率的演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镜质组反射率的光性异常是构造煤化学结构演化在物理光学性质上的具体体现。不同类型的构造煤由于物理和化学结构上的不同,导致瓦斯含量和透气性等瓦斯特性上的重大差异,糜棱煤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决定了其高含气量和低透气性的特征,是矿井瓦斯突出的危险地带,因此,可以通过构造煤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行矿井瓦斯富集与突出危险性的评价与预测,为矿井瓦斯灾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镜质组反射率 化学结构 瓦斯特性 耦合机理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应急物流完善研究 被引量:68
12
作者 李旭东 王耀球 王芳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3,共7页
应急物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支撑,为提升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探索如何应用区块链先进技术完善应急物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现状分析表明鲜有文献基于区块链应用探索完善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文章剖... 应急物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支撑,为提升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探索如何应用区块链先进技术完善应急物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现状分析表明鲜有文献基于区块链应用探索完善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文章剖析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应急物流的需求与区块链技术优势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而分析了应急物流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高效运行、助力捐赠、智能发展三个维度入手,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应急物流的对策,提出了三种典型应用模式及相关举措,为有效提升应急物流服务、有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更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区块链技术 应急物流 完善 耦合机理
下载PDF
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耦合模型及控制机理 被引量:63
13
作者 孟召平 侯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675,共9页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在应力小于5MPa时,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增加快速下降,应力敏感性最强;应力在5~10MPa时,渗透率随应力增加而较快下降,应力敏感性较强;而当应力大于10MPa后,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下降速度减缓,应力敏感性减弱.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样实验结果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2煤层应力敏感性要小于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3煤层的应力敏感性.煤储层渗透性是在应力作用下煤储层中裂隙产生压缩(压密)变形,裂隙开度急剧减小的结果.因此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控制排采速度,尤其是排采早期降液速度,对于防止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提高采收率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性 应力 耦合关系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耦合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1
14
作者 张妍 尚金城 于相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以吉林省为例进行经济与环境耦合机制的探讨 .选取吉林省各城市具有代表性、数据齐全的 16项指标 ,对吉林省 9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筛选出旋转后具有良好极性的 2个主因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以吉林省为例进行经济与环境耦合机制的探讨 .选取吉林省各城市具有代表性、数据齐全的 16项指标 ,对吉林省 9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筛选出旋转后具有良好极性的 2个主因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并对这两个主因子的发展层次和协调程度进行了耦合机制的评价 .在评价的基础上 ,针对吉林省各城市发展的潜力和不足 ,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 ,也为我国城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提供实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发展 因子分析 耦合机制 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 环境保护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电商如何优化“工业品下行”路径——基于“双链”耦合机制的扎根研究 被引量:57
15
作者 张正荣 杨金东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8-129,共12页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针对浙江丽水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品下行"问题,以当地政府、电商企业、农户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编码与分析,构建农村电商模式下"工业品下行"路径的升级模型,并结...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针对浙江丽水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品下行"问题,以当地政府、电商企业、农户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编码与分析,构建农村电商模式下"工业品下行"路径的升级模型,并结合价值链耦合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的工业品消费需求和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推动了"工业品下行"与农村电商模式的对接;农村消费的实体价值链和电商虚拟价值链的"双链"耦合实现并优化了工业品的下行;通过与农村本地化服务的结合,挖掘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高"工业品下行"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工业品下行 虚拟价值链 耦合机制
原文传递
和谐管理的耦合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涌现 被引量:37
16
作者 唐方成 马骏 席酉民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8-75,共8页
 在遵循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下,通过借鉴Wright的适应度景观概念和Kauffman关于生物系统进化的NK模型,在界定了和谐景观后,利用系统分析和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和谐管理中的和谐主题,和,谐以及环境等四个核心要素作为组织系统的四个...  在遵循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下,通过借鉴Wright的适应度景观概念和Kauffman关于生物系统进化的NK模型,在界定了和谐景观后,利用系统分析和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和谐管理中的和谐主题,和,谐以及环境等四个核心要素作为组织系统的四个模块或维度,并针对这些模块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互动程度的变化对组织系统绩效的影响,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和谐管理的耦合机制具有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之间"适应性游走"的特征,并涌现出值得关注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管理 耦合机制 适应度景观 和谐景观 复杂性
原文传递
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54
17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8-55,共8页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乡村转型发展 耦合机制 三元结构 江苏省
下载PDF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被引量:52
18
作者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548-562,共15页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both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certain region ov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both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certain region ov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and it usually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 In China,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using high-resolution Landsat TM (Thematic Mapper) data in 2000 and 2008, and the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The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1) during 2000-2008,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farmland vs.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is -0.921, and it shows that the change pattern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is uncoordinated; (2) the result of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and (3) it shows a high-degree spatial coupling between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in southeast China during 2000-2008. In general,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is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bio-physical and managerial three-dimensional driving factor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However,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phenomenon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are largely due to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transition FARMLAND rural housing land coupling mechanism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China
原文传递
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52
19
作者 傅利平 周小明 罗月丰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41-1547,共7页
知识溢出既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内部主要的知识流动渠道,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与演进的关键动力机制。基于各合作创新主体间的技术供求关系,本文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供求均衡模型,采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法研... 知识溢出既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内部主要的知识流动渠道,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与演进的关键动力机制。基于各合作创新主体间的技术供求关系,本文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供求均衡模型,采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法研究阐释了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磨合协调期、规范发展期、螺旋上升期三阶段的耦合机制,并分析论述了知识溢出对创新网络、创新主体及区域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及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后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溢出 产学研合作 创新网络 耦合机制
原文传递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策略优化研究 被引量:50
20
作者 郑瑞强 赖运生 胡迎燕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2-772,共11页
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良性互动格局,是实现贫困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系统分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关联与二者协同推进的条件保障,并选择江西典型深度贫困村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实践为分析样... 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良性互动格局,是实现贫困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系统分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关联与二者协同推进的条件保障,并选择江西典型深度贫困村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实践为分析样本,思考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情势与倾向性问题,深入解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工作协同推进的理论逻辑及其在规划、组织、主体、载体与监管等"五大关联空间协同",基于高绩效系统建设理念提出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的优化策略:依法实现"一主多辅"体系,探索"一核两翼"基层治理模式,构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联协同的多维行动框架,实施乡村"骨干培育"工程,完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创设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政策试验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协同推进 倾向性问题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