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28/CTLA-4共刺激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广胜 周玲 +13 位作者 吴德沛 孙爱宁 苗瞄 王秀丽 常伟荣 朱子玲 金正明 仇惠英 唐晓文 傅琤琤 韩悦 马骁 陈苏宁 吴小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90-593,共4页
目的研究 CD28、CTLA-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23例发病期 AA、10例恢复期 AA 患者和15名正常人骨髓细胞中 CD3^+CD4^+T 细胞上 CD28、CTLA-4表达率,Th1、Th2细胞比例,评价 CD28、CTL... 目的研究 CD28、CTLA-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23例发病期 AA、10例恢复期 AA 患者和15名正常人骨髓细胞中 CD3^+CD4^+T 细胞上 CD28、CTLA-4表达率,Th1、Th2细胞比例,评价 CD28、CTLA-4表达与 Th1/Th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正常对照组 CD3^+CD4^+T 细胞上 CD28、CTLA-4表达率及CD28^+/CTLA-4^+比值分别为(31.40±10.83)%、(2.45±1.30)%、17.02±13.44,AA 患者发病期分别为(39.84±10.89)%、(1.43±0.67)%、43.04±37.61,AA 患者恢复期分别为(22.00±9.08)%、(3.46±2.26)%、10.49±7.8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 患者发病期 CD28显著升高(P<O.05),CTLA-4显著下降(P=<0.01),CD28^+/CTLA-4^+比值相应地亦显著升高(P<0.05),而恢复期上述数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对照组 Th1、Th2细胞、Th1/Th2比值分别为(4.21±2.11)%、(1.99±1.27)%、2.46±1.28,AA 发病期为(11.13±4.96)%、(2.46±1.65)%、5.20±1.98,恢复期分别为(5.39±4.29)%、(2.53±2.41)%、2.87±1.4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 发病期 Th1增高,Th1、Th2平衡向 Th1偏移(P 值均<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A 患者 CD28^+/CTLA-4^+比值与 Th1/Th2比值呈正相关(P<0.05),ANC 与 CD3^+CD4^+CD28^+T 细胞数呈负相关(P<0.01),与 CD3^+CD4^+CTLA-4^+T 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①AA 发病期患者骨髓 CD4^+T 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CD28升高,而 CTLA-4下降,AA 患者骨髓 T 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②CD28/CTLA-4比值与 Th1/Th2比值呈正相关提示:CD28、CTLA-4表达失衡可引起 Th 细胞格局偏移,Th1型细胞增多。③ANC 和 CD28、CTLA-4间相关分析进一步说明CD28、CTLA-4与 AA 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共刺激分子 CD28 CTLA-4 T辅助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T细胞异常调节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兰兰 蔡蓓 +1 位作者 冯伟华 陈捷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共刺激信号分子表达,探讨人类SLE和RA中T细胞免疫紊乱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LE、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CD28、CD152、诱导性共刺激因子(ICOS)、CD154...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共刺激信号分子表达,探讨人类SLE和RA中T细胞免疫紊乱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LE、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CD28、CD152、诱导性共刺激因子(ICOS)、CD154、CD30和CD95分子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和RA患者组分别为CD3+CD8+T细胞和CD3+CD4+T细胞增加(P<0.05);SLE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28和CD152分子表达率均增加,ICOS分子表达减少(P均<0.05),CD154和CD30分子表达率均下降;RA患者2类T细胞亚群上CD28分子表达均降低,CD152分子表达率均增加(P均<0.05),ICOS分子表达率无明显变化,CD154和CD30分子表达率分别增加或减少;SLE和RA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95分子表达率均明显增加。结论SLE和RA有不同的外周T细胞亚群平衡失控;T细胞的异常活化受复杂的细胞共刺激信号网络分子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鼠共刺激分子表达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柔嘉 王紫薇 +3 位作者 赵潇溟 唐古生 胡晓霞 王健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5-601,共7页
目的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鼠共刺激分子表达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的关系。方法供体为5只C57BL/6J(H2KD^-H2KB^+)雄性小鼠,受体为30只CB6F1(H2KD^+H2KB^+)雌性小鼠。将受体小鼠随机分为单纯照射组、骨髓移植组和a... 目的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鼠共刺激分子表达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的关系。方法供体为5只C57BL/6J(H2KD^-H2KB^+)雄性小鼠,受体为30只CB6F1(H2KD^+H2KB^+)雌性小鼠。将受体小鼠随机分为单纯照射组、骨髓移植组和aGVHD组,每组10只。单纯照射组:受体小鼠接受γ射线照射后不注射任何细胞;骨髓移植组:受体小鼠接受γ射线照射后注射5×10^6个供体来源去T淋巴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aGVHD组:受体小鼠接受γ射线照射后,同时注射5×10^6个供体来源去T淋巴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和3×10^7个供体来源脾细胞。采用log-rank生存曲线分析各组小鼠移植后生存情况。分别在移植后7、14、21、28 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移植组和aGVHD组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和CD28的表达情况,以及移植后21 d两组小鼠脾组织CD4^+T淋巴细胞内白细胞介素(IL)-17、γ干扰素、IL-4的表达情况,并在移植后21 d采用3,3’-二氨基联苯胺(DAB)染色检测两组小鼠结肠组织共刺激分子配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单纯照射组受体小鼠均在γ射线照射后19 d内死亡;骨髓移植组小鼠在γ射线照射后均未出现aGVHD症状,30 d内均存活;aGVHD组小鼠在γ射线照射后出现aGVHD症状的时间为14(11~18)d,生存时间为22(13~30)d。随着时间的推移,aGVHD组小鼠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CTLA-4、PD-1表达在移植后均呈下降趋势,ICOS、CD28表达均呈上升趋势。在移植后28 d时aGVHD组小鼠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CTLA-4、PD-1表达均低于骨髓移植组,ICOS、CD28表达均高于骨髓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AB染色结果示,骨髓移植组结肠组织CD80、ICOS配体(ICOSL)、PD-1配体(PD-L1)表达均为阴性,aGVHD组结肠组织CD80、ICOSL、PD-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共刺激分子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妊娠水平E2对免疫小鼠脾细胞活化的调节
4
作者 牛秀珑 郭小芹 +1 位作者 侯芸 王金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3386-3391,共6页
目的研究妊娠水平E2对免疫小鼠脾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在细胞接触依赖性调控水平和细胞因子依赖性调控水平上,对T细胞活化与分化的调节机制。方法皮下注射BSA和弗氏完全佐剂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法用于检测小鼠血清BSA特异性... 目的研究妊娠水平E2对免疫小鼠脾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在细胞接触依赖性调控水平和细胞因子依赖性调控水平上,对T细胞活化与分化的调节机制。方法皮下注射BSA和弗氏完全佐剂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法用于检测小鼠血清BSA特异性IgG抗体;MTT试验用于检测小鼠脾细胞增生水平;RT-PCR法用于检测CTLA-4、B7-1、B7-2、IFN-γ、IL-2、IL-12p40、IL-4、IL-10的基因转录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用于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未观察到妊娠水平E2对BSA特异性IgG的生成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妊娠水平E2抑制免疫小鼠脾细胞增生;促进脾细胞CTLA-4基因转录水平;不影响B7-1、B7-2基因转录。妊娠水平E2抑制脾细胞IL-2的基因转录;促进IFN-γ、IL-12p40等Th1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水平;促进IL-4、IL-10等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水平;妊娠水平E2促进脾细胞IFN-γ、IL-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妊娠水平E2促进CTLA-4/B7-1途径的抑制性协同信号,抑制免疫小鼠T细胞的增生水平,同时促进Th1、Th2细胞分化,但Th1/Th2分化失衡,偏向于Th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水平E2 协同刺激分子 细胞因子 TH1细胞 TH2细胞
下载PDF
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涛 周晓晴 +7 位作者 杜宗汉 陈龙 张彦 胡小三 彭利红 李凤 于意文 何琴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测BMDC纯度。将BMDC分为4组:i DC组、m DC组、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4组DC细胞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差异,并采用ELISA法检测DC分泌的IL-10。结果:分离纯化的BMDC的CD11c表达率为85%~89%。与i DC组比较,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均呈低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这两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明显增加(P <0. 05)。结论:锡类散能使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MHC-II低表达,且不受LPS刺激的影响,即锡类散能诱导BMDC产生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类散 炎症性肠病 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 耐受性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MODS小鼠病程不同阶段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茜 吕艺 陆江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发展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变化的特点,探讨脾脏DC启动免疫反应和负向免疫调节对MODS病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C57 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 目的:本研究观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发展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变化的特点,探讨脾脏DC启动免疫反应和负向免疫调节对MODS病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C57 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物死亡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DC数量变化并检测脾脏DC表面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86)和共抑制分子(PD-1、PD-L1)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脾脏DC培养液中IL-10和IL-12含量变化.结果:致伤后动物死亡集中出现在伤后24 ~ 48 h和10 ~ 12 d两个阶段;脾脏DC数量在伤后6h和10~12 d呈双相增高;脾脏DC的MHC-Ⅱ和CD86表达水平在伤后6~12h升高,随后逐渐降低,12d时达低谷;PD-L1/PD-1在伤后早期表达开始增加,至伤后5d和12d达峰值;脾脏DC分泌IL-12含量在病程发展中呈降低趋势,12 d时达低谷.而DC分泌IL-10在伤后5d大幅增加,12d时达峰值.结论:酵母多糖致伤后,小鼠脾脏DC的免疫活性经历了由增强到耐受的演变过程,伤后早期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活化和晚期的免疫耐受与MODS病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脾脏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 共抑制分子 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艳霞 高清平 +5 位作者 陈友华 敖绪斌 陈伦华 杨年兰 王琼玉 沈立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74-476,共3页
目的 探讨T、B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 1例ITP患者和 9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 CD2 8和CD4 0 表达率 ,用ELISA方法检测ITP患者外周血PAIgG的含量。结... 目的 探讨T、B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 1例ITP患者和 9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 CD2 8和CD4 0 表达率 ,用ELISA方法检测ITP患者外周血PAIgG的含量。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CD4+ CD2 8+ 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CD86+ 、CD1 9+ CD86+ /CD1 9+ 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CD2 8+ 、CD4 0+ 、CD80+ 、CD1 9+ CD80+ 、CD1 9+ CD86+ 、CD1 9+ CD4 0+ 、CD4+ CD2 8+ /CD4+ 、CD1 9+ CD80+ /CD1 9+ 、CD1 9+ CD4 0+ /CD1 9+ 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2 1例ITP患者中 16例PAIgG的含量高于正常 ,平均值为(184 .6 2± 38.0 0 )ng 10 7血小板 ,且PAIgG的含量与CD1 9+ CD86+ /CD1 9+ 细胞率呈正相关。结论 ITP患者CD4+ T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 8表达无缺陷。PAIgG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86 的改变明显相关 ,因此CD86 的改变可能参与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 ,并为ITP患者单克隆抗体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外周血淋巴细胞 B7-CD28 CD4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多种活化因子共刺激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和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军权 朱云 +7 位作者 陈复兴 张南征 吕小婷 周忠海 张娟 张颂 陶征中 李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观察多种活化因子共刺激后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根据加入刺激因子(CD3 mAb、CD28 mAb、IFN-γ、IL-1α、IL-2、IL-15和IL-21)种类和方法不同将实验分为7组。... 目的:观察多种活化因子共刺激后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根据加入刺激因子(CD3 mAb、CD28 mAb、IFN-γ、IL-1α、IL-2、IL-15和IL-21)种类和方法不同将实验分为7组。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计数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的PBMC增殖力、流式细胞术测定诱导后共刺激细胞表面CD3,CD4,CD8,CD28,CD16、CD56+CD16,CD3+CD8+,CD3+CD4+,CD3+CD56+,CD45RO等分子的变化、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诱导后的共刺激细胞对SGC-7901、SW-1990和SW-116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在PB-MC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的刺激因子其细胞增殖能力有明显的差异,以含刺激因子CD3、CD28、IFN-γ、IL-2、IL-1α、IL-15和IL-21组增殖倍数最高,在培养第10 d时该组的增殖倍数为255.3 6.3,明显高于仅含CD3、IFN-γ和IL-2培养体系组(166.6 5.5)(P<0.05)。在PBMC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的刺激因子其部分细胞表面标志有所差异,在培养体系中无IL-15时CD16+CD56+(NK细胞)细胞和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CD45RO+的记忆性T细胞以延迟3 d添加IL-15和IL-21组升高最明显。经不同活化因子刺激培养10 d的PBMC对SGC-7901、SW-1990和SW-1116细胞杀伤活性有明显差异,以延迟3 d添加IL-15和IL-21组最高(分别为76.2%、60.3%和70.6%),明显高于仅含CD3、IFN-γ和IL-2培养体系的细胞组(分别为54.9%、44.6%和50.4%)(P<0.05)。培养的细胞对胃腺癌细胞SGC-7901杀伤活性最强。结论:不同刺激因子活化的PBMC其增殖能力、表面标记和杀伤活性有明显差异,在培养体系中增加相应的刺激因子对细胞定向培养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 单个核细胞 增殖 T淋巴细胞表型 杀伤活性
下载PDF
CTLA-4Ig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抗原呈递过程 被引量:8
9
作者 施焕中 覃寿明 +2 位作者 肖常青 陈一强 姜海行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 (EO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将抗原呈递给致敏T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小鼠EOS于重组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前后表达作为协同刺激因子主要成员的CD80和CD86分子的水平 ;并观察应用细...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 (EO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将抗原呈递给致敏T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小鼠EOS于重组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前后表达作为协同刺激因子主要成员的CD80和CD86分子的水平 ;并观察应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融合蛋白 (CTLA 4Ig)封闭CD80和CD86分子以阻断协同刺激通路对EOS呈递抗原的影响。结果 小鼠EOS即使新鲜分离也可以表达CD80和CD86 ,经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 2 4h后所表达的CD80和CD86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CTLA 4Ig明显地抑制EOS的抗原呈递过程。结论 EOS必须提供协同刺激信号才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将摄入和处理的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 ,从而促使后者出现增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A-4IG 嗜酸性粒细胞 抗原呈递
原文传递
Ribavirin contributes to eradicate hepatitis C virus through polarization of T helper 1/2 cell balance into T helper 1 dominance 被引量:6
10
作者 Katsuhisa Nakatsuka Masanori Atsukawa +2 位作者 Masumi Shimizu Hidemi Takahashi Chiaki Kawamoto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5年第25期2590-2596,共7页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ribavirin(RBV) as an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viral agent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utur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HCV) infection are reviewed.RBV up-regulat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ribavirin(RBV) as an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viral agent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utur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HCV) infection are reviewed.RBV up-regulates type 1 and/or 2 cytokines to modulate the T helper(Th) 1/2 cell balance to Th1 dominance.Examination of co-stimulatory signaling indicated that RBV down-modulates inducible co-stimulator on Th cells,which contributes to differentiating na?ve Th cells into Th2 cells while reducing their interleukin-10 production.The effects on T-regulatory(Treg) cells were also investigated,and RBV inhibit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ve Th cells into adaptive Treg cells by downmodulating forkhead box-P3.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BV mainly down-regulates the activity of Th2 cells,resulting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1 activity that contributes to abrogating HCV-infected hepatocytes.Although an interferon-free treatment regimen exhibits almost the same efficacy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s,regimens with RBV will be still be used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facilitate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which may contribute to re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C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BAVIRIN FORKHEAD box-P3 T HELPER 1/2cell BALANCE T-regulatory lymphocytes INDUCIBLE costimulator INTERLEUKIN-10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下载PDF
Repressor of GATA-3 can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T cell cytokines through modulation on inducible costimulator 被引量:4
11
作者 ZANG Yuan-sheng FANG Zheng +2 位作者 LIU Yong-an LI Bing XIU Qing-y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2188-2194,共7页
Background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repressor of GATA-3 (ROG), can simultaneously suppress the expression of T helper cells (Thl and Th2) cytokines. Since the suppression of Th2 cytokines by GATA-3 is well unders... Background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repressor of GATA-3 (ROG), can simultaneously suppress the expression of T helper cells (Thl and Th2) cytokines. Since the suppression of Th2 cytokines by GATA-3 is well understood, it is postulated that there are other molecular targets of ROG that can suppress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l cytokines. We hypothesized that ROG might suppress the stimulators of T lymphocyte cytokines such as CD3, CD28, and 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 or indirectly enhance the expression of cytokine suppressors such as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 and CD4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molecular targets of ROG involved in suppressing Thl or Th2 cytokines. Methods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CD3, CD28, ICOS, CTLA-4, and CD45 in Thl and Th2 cells during various levels of ROG express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interferon-y (IFN-y) and intedeukin (IL)-4 in culture media of Thl and Th2 cell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ROG were relatively low in Thl and Th2 cells (P 〈0.01). After ROG-pcDNA3.1 transfection,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 of ROG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ICOS, IFN-y, and IL-4 was markedly down-regulated (P 〈0.01). Conversely, transfection of ROG-siRNA led to inhibition of ROG expression and up-regulation of ICOS, IFN-y and IL-4 (P 〈0.01). However,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D3, CD28, CTLA-4 and CD45 did not change in either ROG-pcDNA3.1 or ROG-siRNA-transfected Thl and Th2 cells (P 〉0.05). Conclu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ROG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Thl and Th2 cytokines by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ICOS, which might be a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 for asthma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HMA repressor of GATA-3 T cell cytokine inducible costimulator
原文传递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Mouse ICOS-Ig Gene-Modified Mouse Dendritic Cells on T Cells 被引量:1
12
作者 GuohuaWang LijuanZhu +6 位作者 PingHu HuifenZhu PingLei WenjunLiao BingYu FeiliGong GuanxinShen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The main approach to reduce graft rejec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t present.Although these strategies have reportedly reduced graft rejection,there has been a reciprocal incr... The main approach to reduce graft rejec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t present.Although these strategies have reportedly reduced graft rejection,there has been a reciprocal increase in more severe immunosuppression and lethal infections,as well as severe side effects.Blockade of costimulatory T cell response has been proved as one of useful strategies to reduce graft rejection.Furthermor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infusion of dendritic cells(DCs)with a potent negative regulatory ability for T cells could prolong allograft survival.In this study mouse DCs(mDCs)were transfected with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cDNA3.0 containing mouse inducible costimulator-Ig(mICOS-Ig) cDNA by electroporation.The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mICOS-Ig in mDC could be detected by ELISA and SDS-PAGE.Mouse ICOS-Ig fusion protein expressed in mDC and mICOS-Ig gene-modified mDC could inhibi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in vitro.Furthermore,mICOS-Ig gene-modified mDC could inhibi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recipient mice.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ICOS-Ig gene-modified mDC exerted inhibitory effects on T cells,and might be suitable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graft rejection and immunopathologic diseases.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04;1(2):153-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itic cell inducible costimulator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原文传递
FK506对肝移植受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调节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杨娟 王兰兰 +2 位作者 冯伟华 陈捷 蔡蓓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他克莫司(FK506)对肝移植患者T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CD28、CD152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的影响,探讨FK506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健康对照组、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组及使用FK506治疗的肝移植... 目的通过观察他克莫司(FK506)对肝移植患者T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CD28、CD152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的影响,探讨FK506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健康对照组、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组及使用FK506治疗的肝移植患者组T细胞亚群及各亚群细胞表面CD28、CD152和ICOS的表达。结果CD3+T细胞总数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4+T细胞数明显下降,CD8+T细胞数明显增加;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28和ICOS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而CD152分子则均显著升高。结论FK506对治疗组患者T细胞亚群平衡紊乱的迅速纠正有重要作用。通过抑制正性共刺激分子并同时促进负性共刺激分子表达,FK506可在T细胞免疫信号传导通路的上游阻断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发挥了免疫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KS06 T细胞亚群 CD28 CD152/CTLA-4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γ-干扰素调控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B7.2分子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振声 黄培林 +2 位作者 徐燕丽 谢弘 谢毅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 :研究观察γ 干扰素调控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CLL)B细胞B7.2分子的表达 ,并观察B7.2水平的变化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 5 0 0IU·ml- 1 浓度的γ 干扰素体外孵育BCLL患者外周血B细胞 48h ,流式细胞仪检测孵育前后B7.2表... 目的 :研究观察γ 干扰素调控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CLL)B细胞B7.2分子的表达 ,并观察B7.2水平的变化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 5 0 0IU·ml- 1 浓度的γ 干扰素体外孵育BCLL患者外周血B细胞 48h ,流式细胞仪检测孵育前后B7.2表达的百分率 ,电镜观察其形态变化 ;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技术观察B7.2水平的变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BCLL患者外周血B细胞经 5 0 0IU·ml- 1 浓度的γ 干扰素体外孵育 48h后 ,B7.2的表达从 17%上升至 2 1% ;电镜观察 ,细胞未出现明显的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改变 ;MLR观察 ,B7.2上调之后 ,实验组每分钟计数值增高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γ 干扰素可轻度上调BCLLB细胞B7.2分子的表达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细胞 B7.2分子 流式细胞仪 检测
下载PDF
丙泊酚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淋巴细胞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长赋 潘英丽 +2 位作者 丁锦屏 李文志 任宪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淋巴细胞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ICO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20例,年龄40~70岁。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诱导后10 min(T1)、...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淋巴细胞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ICO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20例,年龄40~70岁。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诱导后10 min(T1)、切皮后1 h(T2)、术后1h(T3)及24 h(T4)采集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浆CD4+ICOS+和CD8+ICOS+表达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浓度。结果与T0时比较,P组T3时CD4+ICOS+、CD8+ICOS+、IL-6浓度升高,T2~T4时IL-10浓度均升高(P<0.05);与I组比较,P组在T4时CD4+ICOS+、CD8+ICOS+升高,T3时IL-10升高(P<0.05)。结论丙泊酚可以促进ICOS的表达,可以增强肺癌根治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异氟醚 肺癌 细胞免疫 协同刺激分子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前后外周血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齐宏 张学光 +5 位作者 於葛华 周照华 李进芳 冯雪梅 王江方 周静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的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CD2...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的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CD28分子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中双标记CD4+CD28+、CD8+CD28+T细胞均显著减少(P<0.01),4-1BB分子表达显著增高(P<0.01);②患者CD28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分别为P<0.01、P<0.01、P<0.05),4-1BB分子与SLEDAI呈正相关(P<0.01);③患者治疗后CD28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随病情缓解而上升(P<0.01),4-1BB分子随病情缓解而下降(P<0.01)。结论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D28分子、4-1BB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对监测病情活动和判断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共刺激分子 病情活动指数
下载PDF
ICOS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玉真 罗成宏 +2 位作者 苏斌儒 肖波 周文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9-603,共5页
目的探讨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e,ICOS)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遗传易感性。方法以来自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83名确诊MS患者和110名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 目的探讨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e,ICOS)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遗传易感性。方法以来自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83名确诊MS患者和110名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监测ICOS基因-2394/2119位点酶切多态性。结果 ICOS-2394位点TT基因型频率M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MS33.7%VS对照组10.9%,P<0.001),携带T等位基因可增加MS患病危险(OR=3.482,P<0.001),ICOS-2119位点TT基因型M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MS4.8%vs对照组15.5%,P<0.05)。结论中国南方汉族人群ICOS基因多态性与MS发病相关,该基因可能是MS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 聚合酶链-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艳霞 高清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0-291,共2页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B7(B7 1、B7 2 )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中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0例初发ITP患者和 15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 1(CD80 + )、B7 2 (CD86 + )表达率。结果 IT...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B7(B7 1、B7 2 )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中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0例初发ITP患者和 15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 1(CD80 + )、B7 2 (CD86 + )表达率。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6 + 、B细胞表面CD86 (CD1 9+ CD86 + CD1 9+ )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而CD80 + 、CD1 9+ CD80 + CD1 9+ 表达率相对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ITP患者CD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协同刺激分子 B淋巴细胞 B7 自身免疫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表达功能分子与移植排斥
19
作者 李向东 《医学综述》 2006年第10期577-579,共3页
早期了解移植排斥反应,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移植排斥反应是与外周血单核细胞有密切关系,当器官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表达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都有所变化。... 早期了解移植排斥反应,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移植排斥反应是与外周血单核细胞有密切关系,当器官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表达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都有所变化。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有较大变化,MHC分子主要是MHC-Ⅱ分子表达升高,协同刺激分子主要为CD80和CD40 L有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移植排斥
下载PDF
共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20
作者 陈芦斌 邓琰 +1 位作者 袁志林 冯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探讨CD28 mAb与CD80共刺激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大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强度及杀伤作用机制,为大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获得人PBLs;共刺激;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效应细胞... 目的:探讨CD28 mAb与CD80共刺激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大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强度及杀伤作用机制,为大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获得人PBLs;共刺激;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效应细胞杀伤的大肠癌细胞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肠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共刺激PBLs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较强,达到(69.4±1.2)%.电镜结果显示,效应细胞作用12 h肿瘤细胞出现坏死,部分可见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效应细胞凋亡指数为12 h 19.6%,48h 12.1%.结论:活化的淋巴细胞杀伤大肠癌细胞是通过坏死及凋亡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 外周血淋巴细胞 结直肠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