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土胶SMD的注入特性与地层渗透率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业飞 汪庐山 +2 位作者 李继勇 纪树杰 邵红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通过测定不同渗透率均质填砂模型注入粘土胶SMD的压力随注入量的变化 ,将SMD在地层的注入特性概括为 3种情形 ,随渗透率增加 ,SMD的作用逐步由渗滤面调剖向深部调剖再向驱油转化。基于该结果 ,用地层的不均质性导致SMD沿高渗透层突进解... 通过测定不同渗透率均质填砂模型注入粘土胶SMD的压力随注入量的变化 ,将SMD在地层的注入特性概括为 3种情形 ,随渗透率增加 ,SMD的作用逐步由渗滤面调剖向深部调剖再向驱油转化。基于该结果 ,用地层的不均质性导致SMD沿高渗透层突进解释了现场试验中的驱油效果及油井出胶现象。在填砂模型实验中使用添加高锰酸钾的紫色水溶液和添加碳粉的SMD ,证实了如下情况 :SMD对高渗透层的封堵强度弱 ,对中低渗透层产生堵塞 ,窜胶以后地层内形成SMD窜流层 ,导致注入水和SMD的波及系数降低 ,二次窜胶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胶 驱油剂 注入特性 渗流特性 岩心驱替 非均质油藏 胜坨七断块
下载PDF
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注入水结垢预测
2
作者 程慧君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3期171-171,188,共2页
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油层产出的地层水型包括氯化钙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总体上化学组成介于原始地层水和注入水之间,产出的地层水矿化度、Cl^-含量低,SO_4^(2-)含量较高,在注水过程中地层内部可发生无机垢堵塞。本文利用静态实验法... 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油层产出的地层水型包括氯化钙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总体上化学组成介于原始地层水和注入水之间,产出的地层水矿化度、Cl^-含量低,SO_4^(2-)含量较高,在注水过程中地层内部可发生无机垢堵塞。本文利用静态实验法、岩心驱替法法分别对白马区长8注入水结垢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水 结垢预测 岩心驱替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机理——从实验研究角度综述
3
作者 谢健 赵可英 曾小雪 《新能源进展》 2016年第2期132-138,共7页
CO_2地质封存是减少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暖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综述了CO_2地质封存研究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阐述CO_2地质封存的四种碳封存机制背后的物理、地球化学过程,CO_2注入试验饱和度分布和渗透率的关系等... CO_2地质封存是减少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暖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综述了CO_2地质封存研究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阐述CO_2地质封存的四种碳封存机制背后的物理、地球化学过程,CO_2注入试验饱和度分布和渗透率的关系等;简要介绍了岩心驱替试验装置和岩石物理分析和化学分析方法及有关参数的计算。指出现有研究存在岩心–次岩心尺度的微观实验研究和反应性迁移模拟研究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封存 碳捕集与封存(CCS) 室内实验 多相流 渗透率 驱替试验
下载PDF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失水事故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荣忠 王勇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51-55,共5页
失水事故是核电站设计的基准事故之一,是压水堆事故分析关注的重点。本文概括介绍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失水事故分析及分析计算所使用的计算程序;简要地描述了MEFRA-1等计算程序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大破口失水事故分析,给出了分析计算的... 失水事故是核电站设计的基准事故之一,是压水堆事故分析关注的重点。本文概括介绍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失水事故分析及分析计算所使用的计算程序;简要地描述了MEFRA-1等计算程序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大破口失水事故分析,给出了分析计算的主要假设条件和分析计算结果。分析计算表明,大破口失水事故工况下,燃料元件最大峰值包壳表面温度为1092.56℃,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安全注射系统能保证该核电站在发生失水事故时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水事故 分析 MEFRA-1程序 安全注射系统 堆芯再淹没
下载PDF
低浓度微凝胶体系动态成胶及驱油试验 被引量:12
5
作者 吕晓华 唐金星 +3 位作者 张丽庆 李建民 杨济学 张以根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2-163,169,共3页
使用长岩心渗流试验装置 ,模拟油藏条件开展微凝胶体系动态成胶和驱油试验 ,研究了低浓度微凝胶体系在长岩心填砂模型中的动态成胶特征、流动特性和驱油效果。试验结果证明 :低浓度微凝胶体系在通过长岩心的流动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强度... 使用长岩心渗流试验装置 ,模拟油藏条件开展微凝胶体系动态成胶和驱油试验 ,研究了低浓度微凝胶体系在长岩心填砂模型中的动态成胶特征、流动特性和驱油效果。试验结果证明 :低浓度微凝胶体系在通过长岩心的流动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强度的微凝胶 ,产生的流动阻力比相同浓度甚至高浓度聚合物溶液高 ;微凝胶体系在岩心内部成胶后 ,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传播性 ,在后续水驱过程中 ,仍然保持较高的剩余流动阻力。低浓度微凝胶溶液在动态成胶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驱油作用 ,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 ,但微凝胶驱的增油效果主要出现在后续水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微凝胶体系 动态成胶 驱油试验 聚合物 石油 采收率 驱油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