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静 赵玲 +2 位作者 韩彬 乔艳 东利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B组(3.5±1.8)cm(P<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5、10 min A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 喙突入路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不同入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9
2
作者 武茜 田伟千 +3 位作者 郑曼 季方兵 杨程 汤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锁骨中点入路 喙突入路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B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殷国江 阮剑辉 +3 位作者 周翔 胡光俊 宋晓阳 夏中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30)。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麻醉后2小时经神经阻滞导管连接无线电子镇痛泵。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并评估麻醉效果;记录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记录麻醉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神经深度明显减浅(P<0.05),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延长(P<0.05),麻醉后12 h、18 h、24 h、36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第一天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误穿血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与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用于Barton骨折手术术后镇痛;但肋锁间隙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具有神经阻滞深度浅、操作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及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肋锁间隙 喙突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原文传递
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伦辉 石宗莉 +3 位作者 陈莉 刘艳 甘元东 杨秋菊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470-147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超声定位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B组采用超声腋窝处定位臂丛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超声定位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B组采用超声腋窝处定位臂丛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测定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阻滞后肌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桡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显著短于B组患者(P<0.05);神经阻滞20min后,A组患者的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完全阻滞率高于B组患者(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肌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刺破血管、气胸、局麻醉药中毒等并发症,B组出现3例刺破血管、2例轻度局麻药中毒,A组的麻醉并发症率显著低于B组(χ2=5.294,P=0.021)。结论:超声定位定位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锁骨 喙突入路 臂丛神经 麻醉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利平 喻红彪 苏明萍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6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方式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行上肢手术患者54例,均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分别行锁骨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方式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行上肢手术患者54例,均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分别行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547.3±49.8 min)明显长于观察B组(501.4±50.7 min),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A组患者臂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观察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A组患者阻滞完善率(88,89%)明显高于观察B组(48.15%),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A组患者Horner综合征发生率(0.00%)明显低于观察B组(25.93%),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相比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并有助于促使局麻药物集中分布于目标神经周围,延长麻醉维持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入路 喙突旁入路 麻醉效果
原文传递
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与经典法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焦微 车薛华 +1 位作者 徐振东 张洁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6-29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或修正)喙突入路和经典喙突人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对80例择期行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A组以喙突内下2cm为穿刺点(经典组);B组穿刺点参考喙突内下2c... 目的探讨改良(或修正)喙突入路和经典喙突人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对80例择期行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A组以喙突内下2cm为穿刺点(经典组);B组穿刺点参考喙突内下2cm,并用臂丛神经体表的投影对该穿刺点进行修正(改良组)。记录两组患者操作时问、穿刺次数、阻滞成功率、并发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改良组的操作时间明显少于经典组(P〈0.01),且改良组无需调整阻滞针即可定位到臂丛神经的比例明显高于经典组(P〈0.05)。结论改良喙突入路可以明显提高单次穿刺定位到神经的概率,且可减少操作时间,提高了穿刺点体表定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喙突入路 周围神经刺激器
原文传递
锁骨后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武茜 毛琛璐 +3 位作者 姜慧丽 田伟千 杨程 季方兵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19期2105-2107,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BPB)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行超声引导锁骨后入路BPB;B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BPB。均采用1%利多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分两点注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BPB)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行超声引导锁骨后入路BPB;B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BPB。均采用1%利多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分两点注射,每点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30min时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操作时间短于B组[(4.10±0.73)min vs.(5.54±1.26)min](P<0.05);两组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0min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BP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针体显影清晰,操作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锁骨后入路 喙突入路 超声
原文传递
改良喙突入路与经典喙突入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对比 被引量:4
8
作者 曹淑梅 李莎莎 +1 位作者 卢荣军 续蕾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32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喙突入路和经典喙突入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对60例择期行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以喙突内下2cm为穿刺点,观察组... 目的探讨改良喙突入路和经典喙突入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对60例择期行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以喙突内下2cm为穿刺点,观察组穿刺点参考喙突内下2cm,并用臂丛神经体表的投影对该穿刺点进行改良。记录两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阻滞成功率、并发症及患者的24h麻醉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3.2±1.1)min比(4.3±1.4)min](P〈0.05),且观察组一次穿刺定位到神经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3%(22/30)比50.0%(15/30)](P〈0.05)。两组阻滞成功率、并发症及患者的24h麻醉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喙突入路可以明显提高单次穿刺定位到神经的概率,且可减少操作时间,提高了穿刺点体表定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喙突入路 周围神经刺激器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行喙突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义凤 杨昌明 +3 位作者 王伶俐 袁振武 邵恳 周玉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749-751,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腋路入路 喙突旁入路 阻滞效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小儿喙突旁入路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唐松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6期1145-1146,共2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儿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67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组(观察组34例)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33例),观察两组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儿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67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组(观察组34例)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33例),观察两组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组麻醉效果优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小儿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喙突旁入路 肌间沟入路
下载PDF
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1
作者 潘丽霞 何文政 +2 位作者 冯丝丝 陈益凤 荣恒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喙突锁骨下入路,对照组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手术镇痛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针次数和阻滞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均安全有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手术部位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神经阻滞 喙突锁骨下入路 肌间沟入路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肘关节后侧入路固定尺骨冠突骨折及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6例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斌 宝龙华 陈国慧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5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尺骨冠突骨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使用肘关节后侧入路术中暴露、固定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近期单纯尺骨冠突骨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及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尺骨冠突骨折患者资料,均使用肘关节后侧入路暴露固定,术中暴露固定... 目的探讨尺骨冠突骨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使用肘关节后侧入路术中暴露、固定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近期单纯尺骨冠突骨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及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尺骨冠突骨折患者资料,均使用肘关节后侧入路暴露固定,术中暴露固定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以上骨折患者均使用后侧入路,术中各结构暴露清楚,固定牢固,冠突前侧肱肌止点剥离较少。结论采用后侧入路术中尺骨冠突、桡骨小头均可完整暴露、固定,如向近端扩切口,肱骨远端内外侧髁均可完整暴露,同时固定肱骨远端骨折,修复肘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等。减少前侧入路固定冠突对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前侧入路位置深、暴露困难及对前侧屈肘肌群止点大量剥离等,从而减少术后异位骨化及肘关节僵硬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冠突骨折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肘后侧入路
下载PDF
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雁 王琼 +1 位作者 公茂珂 李士忠 《北京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分两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与A组比较,C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明显较强(P﹤0.01)。两组在屈肘功能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A组89%、C组91%。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较好,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喙突入路 腋入路 神经刺激器
下载PDF
喙突锁骨下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比较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雁 公茂珂 +1 位作者 王琼 杨庆国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671-673,678,共4页
目的观察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阻滞效果,并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比较。方法129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CI组(n=47)采用喙突入路一点法麻醉,CII组(n=47)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AII组(n=... 目的观察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阻滞效果,并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比较。方法129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CI组(n=47)采用喙突入路一点法麻醉,CII组(n=47)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AII组(n=35)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40ml,两点法组分2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以针刺法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程度,观察运动阻滞程度。以评分法定量评价感觉和运动阻滞的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CI与CII组比较,除桡神经外,CII组各神经感觉阻滞强度明显强于CI组;除伸肘和伸指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Ⅱ组运动阻滞作用明显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II组比较,CII组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感觉阻滞明显较强,其他各神经感觉阻滞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屈肘功能外,2组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89%、89%、91%。术后并发症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三种阻滞方法中,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最好,尤其是可以很好阻滞肌皮神经、尺神经和腋神经,且未出现并发症,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喙突入路 腋入路 神经刺激器
下载PDF
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贤芳 刘章盛 刘传霖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方式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2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内侧入路的方式进行治... 目的探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方式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2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内侧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23%,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采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的有效率,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冠状突骨折 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实时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的临床分析
16
作者 班崇云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33期38-39,共2页
目的: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的临床分析。方法:收治拟行手术患者40例,利用B超对患者的喙突内下处和喙突的距离以及腋动脉的深度和胸膜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结果:将喙突内下2cm处作为穿刺点比较合理,且同组两侧对比... 目的: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的临床分析。方法:收治拟行手术患者40例,利用B超对患者的喙突内下处和喙突的距离以及腋动脉的深度和胸膜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结果:将喙突内下2cm处作为穿刺点比较合理,且同组两侧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B超实时定位,使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能够到达上肢的广泛区域的组织,同时可以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定位检查 锁骨下喙突入路 臂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