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6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螯合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步云 姚忠 +2 位作者 周治 徐虹 韦萍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5-870,共6页
针对以谷氨酰胺-铜(II)配合物为供体酶法制备茶氨酸体系,研究了D401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探讨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通过红外光谱鉴定了树脂的配位结构.结果表明,树脂吸附量随离子浓度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pH为5.6时吸附量最大,达... 针对以谷氨酰胺-铜(II)配合物为供体酶法制备茶氨酸体系,研究了D401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探讨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通过红外光谱鉴定了树脂的配位结构.结果表明,树脂吸附量随离子浓度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pH为5.6时吸附量最大,达1.887mmol/g.不同温度下Langmuir方程均呈现很好的拟合度.热力学平衡方程计算得ΔG<0,ΔH=21.5kJ/mol,ΔS>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熵增加的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速率由颗粒扩散和液膜扩散共同控制.该树脂在较宽的pH范围内对Cu2+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可用于酶转化茶氨酸体系中Cu2+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树脂 铜离子 吸附等温线 热力学 动力学 茶氨酸
下载PDF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 被引量:31
2
作者 王旭珍 庞秀江 +2 位作者 朱启秀 王玉宝 张秀香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907-909,共3页
研究了在磷酸介质中 ,铜 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偶氮胂Ⅰ褪色反应的适宜条件与影响因素 ,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的新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 0~ 1 0 0 μg L ,检出限为 2 .79× 1 0 - 9g mL。该催化反应对Cu 为一级反应 ,表观... 研究了在磷酸介质中 ,铜 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偶氮胂Ⅰ褪色反应的适宜条件与影响因素 ,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的新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 0~ 1 0 0 μg L ,检出限为 2 .79× 1 0 - 9g mL。该催化反应对Cu 为一级反应 ,表观活化能为 65 .6kJ mol,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 9.63× 1 0 - 4s- 1 。用于水样、电镀液和发样中铜 的测定 ,相对标准偏差为 0 .7%~ 4.7% ,标准加入回收率为 97.8%~ 1 0 4.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 偶氮胂(Ⅰ) 催化光度法 痕量分析 过氧化氢 褪色反应
下载PDF
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光谱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郭振楚 韩亮 +1 位作者 胡博 李双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63-966,共4页
本文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 (Ⅱ )、锌 (Ⅱ )、钴 (Ⅱ )、铜 (Ⅱ )形成配合物的UV ,IR和1 H NMR光谱特征。配合物紫外的λmax发生了明显紫移 ;在IR谱中 ,配合物的面外振动峰 6 5 5cm- 1较未配位的氨基葡萄糖中的... 本文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 (Ⅱ )、锌 (Ⅱ )、钴 (Ⅱ )、铜 (Ⅱ )形成配合物的UV ,IR和1 H NMR光谱特征。配合物紫外的λmax发生了明显紫移 ;在IR谱中 ,配合物的面外振动峰 6 5 5cm- 1较未配位的氨基葡萄糖中的面外振动峰 6 70cm- 1 低 ,且在 990cm- 1 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 ;在1 H NMR谱中 ,配合物C3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均移向高场 ,氨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也移向高场 ,其他碳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不变 ,从而初步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氮 金属 (N M)键的形成。本文还研究了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及其与铁 (Ⅱ )、钴 (Ⅱ )、铜 (Ⅱ )配合物的合成。其配合物的IR谱线较未配位的IR谱线并没增多 ,指出这种反常现象是糖环的刚性所至。它们的IR和UV光谱均证实了分子中不存在游离的羰基峰 ,并证实了它们分子中内盐的存在 ,配合物的IR谱中出现新的一组吸收峰 :4 33 1和 4 0 8 9cm- 1 (O—Fe) ,5 0 7 1和 4 95 0cm- 1 (O—Co) ,4 0 3 1和 389 0cm- 1 (O—Cu) ,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氧 金属键 (O—M)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葡萄糖 羧甲基氨基葡萄糖 铁() 锌() 钴() 铜() 配合物 光谱
下载PDF
氨基葡萄糖与锌(Ⅱ)、铁(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7
4
作者 郭振楚 彭斌 +2 位作者 韩亮 刘午阳 袁汉珍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8-500,共3页
D-氨基葡萄糖(D-Aminoglucose)是壳聚糖(Chitosan)的最终水解产物.目前,关于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配位的报道日益增多,但氨基葡萄糖与金属的配位研究甚少[1].Bith等[2]用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与K2PtCl4制备了Pt的配合物,Genchev[3]用... D-氨基葡萄糖(D-Aminoglucose)是壳聚糖(Chitosan)的最终水解产物.目前,关于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配位的报道日益增多,但氨基葡萄糖与金属的配位研究甚少[1].Bith等[2]用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与K2PtCl4制备了Pt的配合物,Genchev[3]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氨基葡萄糖与Cu2+、Co2+、Ni2+形成配合物的酸离解常数及配合物稳定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葡萄糖 锌() 锌() 铜() 配合物 光谱 合成
下载PDF
壳聚糖对废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琼 余燕平 王振东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2,共3页
研究了壳聚糖对Cu2+的吸附特性,考察了Cu2+的浓度、壳聚糖用量、吸附时间以及体系pH等不同的吸附条件下,壳聚糖对废水中Cu2+的吸附效果。当质量分数为0.8%的壳聚糖的用量为0.4mL,吸附时间为30min,pH为5.5~6.5时,对Cu2+浓度为0.1×1... 研究了壳聚糖对Cu2+的吸附特性,考察了Cu2+的浓度、壳聚糖用量、吸附时间以及体系pH等不同的吸附条件下,壳聚糖对废水中Cu2+的吸附效果。当质量分数为0.8%的壳聚糖的用量为0.4mL,吸附时间为30min,pH为5.5~6.5时,对Cu2+浓度为0.1×10-3mol/L的去除率可达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废水 CU^2+ 吸附 铜离子
下载PDF
2,2′-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根桥联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抗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尹富玲 申佳 +1 位作者 邹佳嘉 李荣昌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6-561,共6页
利用二水氯化铜、2 ,2′ 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钠合成了桥联配体双核铜配合物 [(bipy) (DCA)Cu (DCA) Cu(bipy) (H2 O) ]·3H2 O(式中bipy为 2 ,2′ 联吡啶 ,DCA为去甲基斑蝥酸根 )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谱和... 利用二水氯化铜、2 ,2′ 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钠合成了桥联配体双核铜配合物 [(bipy) (DCA)Cu (DCA) Cu(bipy) (H2 O) ]·3H2 O(式中bipy为 2 ,2′ 联吡啶 ,DCA为去甲基斑蝥酸根 )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谱和电导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经验分子式为Cu2 C3 6H40 N4O14 ,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 =1 12 5 1( 2 )nm ,b =1 2 70 7( 3 )nm ,c =1 73 45 ( 4 )nm ,α =94 86( 3 )° ,β =10 7 61( 3 )° ,γ =112 5 0 ( 3 )° ,V =2 12 64 ( 7)nm3 ,μ =1 0 66mm-1,Z =2 ,Dc=1 3 74g/cm3 ,F( 0 0 0 ) =90 8,R =0 0 5 47,wR2 =0 13 5 5 ,GOF =0 815 .配合物中两个铜原子呈六配位的拉长畸变八面体构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铜()配合物 合成 结构表征 抗癌活性 2 2′-联吡啶 去甲基斑蝥酸根 抗肿瘤药物
下载PDF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铁钴镍铜锌锰 被引量:23
7
作者 胡群 邱晔 +2 位作者 马静 杨光宇 刘吉开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研究了用2(2喹啉偶氮)5二甲氨基酚(QADMAP)为柱前衍生试剂,以Waters XterraTMRP18(1.0mm×50mm,2.5μm)微柱为固定相,72%的甲醇(内含0.5%的乙酸)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检测测定铁、钴、镍、铜、锌和锰的方... 研究了用2(2喹啉偶氮)5二甲氨基酚(QADMAP)为柱前衍生试剂,以Waters XterraTMRP18(1.0mm×50mm,2.5μm)微柱为固定相,72%的甲醇(内含0.5%的乙酸)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检测测定铁、钴、镍、铜、锌和锰的方法。根据信噪比(S/N=3)得各金属离子的检出限分别为:铁3μg·L-1、钴和铜4μg·L-1、镍2μg·L-1、锌5μg·L-1、锰8μg·L-1,方法用于烟草中痕量铁、钴、镍、铜、锌和锰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在1.6%~3.8%之间,回收率在93%~107%之间,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2-(2-喹啉偶氮)-5-二甲氨基酚 烟草
下载PDF
铜-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测定抗坏血酸 被引量:19
8
作者 封满良 吕九如 +2 位作者 章竹君 李山 邓亚丽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0-72,共3页
本文采用鲁米诺-铜-抗坏血酸体系,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用该方法测定抗坏血酸的线性范围为2.0×10^(-6)~6.0×10^(-5)mol/L,对4.0×10^(-6)mol/L抗坏血酸连续1... 本文采用鲁米诺-铜-抗坏血酸体系,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用该方法测定抗坏血酸的线性范围为2.0×10^(-6)~6.0×10^(-5)mol/L,对4.0×10^(-6)mol/L抗坏血酸连续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用建立的方法对市售饮料、复合维生素及维生素片剂中的抗坏血酸进行了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鲁米诺 维生素C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增敏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晓菊 陈瑞战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92-494,共3页
建立了以表面活性剂为增敏剂 ,过氧化氢还原中性红褪色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找到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并测定了一些动力学参数。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铜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 ,线性范围为 0~ 3.2 μg/ 2 5m L,检出限为 8.2× 1... 建立了以表面活性剂为增敏剂 ,过氧化氢还原中性红褪色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找到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并测定了一些动力学参数。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铜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 ,线性范围为 0~ 3.2 μg/ 2 5m L,检出限为 8.2× 1 0 -1 1 g/ m L。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 ,干扰离子少的优点 ,对于人发和指甲中铜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分光光度法 人发 指甲 痕量分析
下载PDF
新型量子点的合成及荧光法测定痕量Cu(Ⅱ)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赖艳 钟萍 俞英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5-138,共4页
以巯基乙醇为修饰剂,合成了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基于铜离子在pH7,4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埘该量子点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铜离子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与铜离子的... 以巯基乙醇为修饰剂,合成了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水溶性CdSe/CdS量子点。基于铜离子在pH7,4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埘该量子点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铜离子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与铜离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41.5~248.8μg/L,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I=19.78+1.27c(μg/L),相关系数r=0.9921,检出限为8.5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荧光猝灭 铜离子
下载PDF
天然铁(氢)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丁振华 王明仕 冯俊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4,共5页
研究了天然铁的 (氢 )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 ,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铁 (氢 )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 ,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 ,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 ,矿物的... 研究了天然铁的 (氢 )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 ,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铁 (氢 )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 ,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 ,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 ,矿物的晶体习性有一定的影响。粒度较大 (>1 40目 )的情况下 ,天然矿物的粒度对矿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没有规律性。pH值对铁氧化物矿物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 ,铁的(氢 )氧化矿物的吸附量增加 ,但吸附率变化复杂且没有明显规律性。铁的 (氢 )氧化矿物的吸附行为较为符合Freundlich型和Temkin型等温吸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矿物 铜离子 吸附能力 粒度 晶体习性 重金属离子
下载PDF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同时测定铜和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湘源 章晨峰 +1 位作者 季春涛 季明德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9-533,共5页
基于Cu(Ⅱ)、Ag(Ⅰ)在硼酸-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能同时催化过硫酸铵氧化邻甲氧基酸的显色反应,实现了Cu(Ⅱ)、Ag(Ⅰ)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同时测定,研究了最佳反应条件。用于合成样品测定时比较了多元线性回归(MLR)、卡尔曼... 基于Cu(Ⅱ)、Ag(Ⅰ)在硼酸-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能同时催化过硫酸铵氧化邻甲氧基酸的显色反应,实现了Cu(Ⅱ)、Ag(Ⅰ)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同时测定,研究了最佳反应条件。用于合成样品测定时比较了多元线性回归(MLR)、卡尔曼滤波(K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用于数据处理的优劣,发现以ANN法的结果最好。此法用子铅锌矿废渣中铜、银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测定 铅锌矿废渣
下载PDF
低压离子色谱-化学发光联用在线检测水中痕量铜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玲 周光明 张新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8-481,共4页
低压离子色谱分离化学发光方法在线检测Cu2 + ,利用草酸作为色谱柱的洗脱液 ,研究了分离条件、发光条件及二者的匹配方式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测定Cu2 + 的线性范围为 0 .4~ 6mg L ;检测限为 0 .1mg L。方法用于自来水及地表水中Cu2 +
关键词 低压离子色谱 化学发光 在线检测 痕量分析 测定 鲁米诺
下载PDF
天然氧化铁矿物对铅离子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丁振华 冯俊明 王明士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通过对铅离子在天然铁的(氢)氧化矿物吸附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它们的吸附特征。(1)不同种类的铁(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 通过对铅离子在天然铁的(氢)氧化矿物吸附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它们的吸附特征。(1)不同种类的铁(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矿物的晶体习性有一定的影响。(2)粒度较大(>140目)的情况下,天然矿物的粒度对矿物吸附能力的影响呈无规律性地变化。(3)pH值对铁氧化物矿物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4)初始浓度越大,氧化铁矿物的吸附量也越大,但吸附率变化复杂且没有规律性。(5)Freundlich等温吸附式较为符合铁氧化矿物的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氧化铁矿物 铅离子 吸附 赤铁矿 针铁矿 地表环境
下载PDF
Phen-铜(Ⅱ)-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SOD活性 被引量:15
15
作者 廖升荣 乐学义 +4 位作者 林庆斌 卢其明 刘小平 熊亚红 冯小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合成了3个新的SOD模拟配合物:[Cu(Phen)(L-Gln)(H2O)]Cl·2H2O(1)、[Cu(Phen)(L-Ala)(H2O)]Cl·4H2O(2)、[Cu(Phen)(L-Thr)(H2O)]Cl·2H2O(3)[Phen(1,10-邻菲咯啉)、L-Gln(谷氨酰胺)、L-Ala(丙氨酸)、L-Thr(苏氨酸)]。用元... 合成了3个新的SOD模拟配合物:[Cu(Phen)(L-Gln)(H2O)]Cl·2H2O(1)、[Cu(Phen)(L-Ala)(H2O)]Cl·4H2O(2)、[Cu(Phen)(L-Thr)(H2O)]Cl·2H2O(3)[Phen(1,10-邻菲咯啉)、L-Gln(谷氨酰胺)、L-Ala(丙氨酸)、L-Thr(苏氨酸)]。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Cu(Phen)(L-Gln)(H2O)]Cl·2H2O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还原法对这3个配合物催化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具有较高的SOD活性,催化速率常数KQ分别为1.58×107mol-1·L·s-1、5.65×107mol-1·L·s-1、0.83×107mol-1·L·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模拟物 SOD活性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mounts of Copper(Ⅱ) in Water Samples by Electrotherma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fter Cloud Point Extraction 被引量:10
16
作者 CHEN Jian-guo CHEN neng-wu +2 位作者 CHEN Shao-hong LIN Li ZHONG Ying-yi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3-147,共5页
A novel approach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mounts of copper in water samples by using electrotherma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ETAAS) after cloud point extraction ( CPE ). 1-( 2-Pyr... A novel approach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mounts of copper in water samples by using electrotherma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ETAAS) after cloud point extraction ( CPE ). 1-( 2-Pyridylazo ) -2- naphthol was used as the chelating reagent and Triton X-114 as the mieellar-forming surfactant. CPE was conducted in a pH 8. 0 medium at 40 ℃ for 10 rain. After the separation of the phases by contrifugafion, the surfactant-rieh phase was diluted with 1 mL of a methanol solution of 0. 1 mol/L HNO3. Then 20μL of the diluted surfactant-rieh phase was injected into the graphite furnace for atom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any matrix modifier. Variou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he extraction and atomization processes were optimized. A detection limit of 5 ng/L was obtained after preconeentration. The linear dynamic range of the copper mass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0-2.0 ng/mL,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found to be less than 3. 1% for a sample containing 1.0 ng/mL Cu ( Ⅱ ). This develop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uhratraee amounts of Cu in drinking water, tap water, and seawater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point extraction Preconeentration Electrotherma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copper Water analysis
下载PDF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Cu(Ⅱ),Zn(Ⅱ),and Cd(Ⅱ)by solvent extraction 被引量:11
17
作者 XIE Keng WEN Jiankang +1 位作者 HUA Yixin RUAN Renman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8-232,共5页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was presented on the separation of Cu(Ⅱ), Zn(Ⅱ), and Cd(Ⅱ) from a rich sulfate leachate of zinc slag by solvent extraction. The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LI...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was presented on the separation of Cu(Ⅱ), Zn(Ⅱ), and Cd(Ⅱ) from a rich sulfate leachate of zinc slag by solvent extraction. The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LIX 984N is highly selective and very efficient in the extraction of Cu(Ⅱ), and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s that the sequence of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is phase ratio 〉 LIX 984N concentration 〉 pH value 〉 extraction time. The optimal condition for copper extraction is obtained as 25% of LIX 984N concentration, 7 rain of extraction time, 3:2 of phase ratio O/A, and pH = 1.7. The separation of Zn(Ⅱ) and Cd(Ⅱ)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copper extraction from the raffinat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eparation with di-2-ethylhexyl phosphoric acid (D2EHPA), D2EHPA-tributyl- phosophate (TBP) synergistic extracting system, and 2-ethylhexyl phosphonic acid mono 2-ethylhexyl ester (HEHEHP) was made at pH = 2.0.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with D2EHPA is improved after being saponified by sodium hydroxide, and D2EHPA-TBP synergistic extracting, as well as HEHEHP, has a superior selectivity to Zn(Ⅱ) over Cd(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vent extraction selective separation copper zinc( cadmium( orthogonal experiment
下载PDF
土壤胡敏酸的解离及其与Cu^(2+)的络合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亚提 张一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1-736,共6页
通过电位滴定法及恒定容量模式 (CCM)研究了 2种土壤胡敏酸的解离特性及其与Cu2 + 的络合特征 ,结果证明在pH3— 7范围内胡敏酸表现为 2种一元酸组成的混合酸 ,实验数据适用于静电模式 .胡敏酸的解离常数和Cu2 + 的络合常数应用计算机程... 通过电位滴定法及恒定容量模式 (CCM)研究了 2种土壤胡敏酸的解离特性及其与Cu2 + 的络合特征 ,结果证明在pH3— 7范围内胡敏酸表现为 2种一元酸组成的混合酸 ,实验数据适用于静电模式 .胡敏酸的解离常数和Cu2 + 的络合常数应用计算机程序FITEQL32表明 ,优化的解离常数pKHL1在 3.5 0— 4.89之间 ,pKHL2 在 6 .17— 8.38之间 ,2种形态一元胡敏酸解离常数之比小于 10 5,与滴定曲线只有一个突跃区相一致 .2种土壤胡敏酸与Cu2 + 络合常数logKintACu大小分别为土HA1 346 ,黑垆土HA 2 2 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胡敏酸 电位滴定 解离常数 络合常数 铜离子 污染监测
下载PDF
胡麻和油菜生物质炭吸附Cu(Ⅱ)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保卫 石夏颖 马锋锋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888-2893,2902,共7页
为了探究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定化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以2种西北典型的油料作物生物质——胡麻、油菜的秸秆和油渣为原料,热解制得生物炭(600℃下制得胡麻秸秆生物炭标记为FS600,油菜秸秆生物炭标记为RS600,400℃下制得... 为了探究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定化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以2种西北典型的油料作物生物质——胡麻、油菜的秸秆和油渣为原料,热解制得生物炭(600℃下制得胡麻秸秆生物炭标记为FS600,油菜秸秆生物炭标记为RS600,400℃下制得胡麻油渣生物炭标记为FT400,油菜油渣生物炭标记为RT400),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4种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作用,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Cu(Ⅱ)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分析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探究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4种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量随溶液pH升高而增大;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到4h前后吸附达到平衡;当Cu(Ⅱ)初始质量浓度由10mg·L-1增加到300mg·L-1时,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量先增大,而后达到平衡。Cu(Ⅱ)在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4种生物炭对Cu(Ⅱ)的最大吸附量可达每g 9.28(FS600)、8.11(RS600)、4.43(FT400)和5.70mg(RT400)。生物炭对Cu(Ⅱ)的主要吸附机制是表面配位反应和离子交换。本结果可为西北油料作物生物质炭在西北土壤重金属固定化修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胡麻 油菜 Cu() 吸附作用
下载PDF
白云石矿物对水溶液中Cu^(2+)、Pb^(2+)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被引量:13
20
作者 倪浩 李义连 +2 位作者 崔瑞萍 逯雨 杨国栋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77-3083,共7页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白云石对水溶液中Cu^(2+)、Pb^(2+)的吸附特性,通过批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初始浓度、p H值、离子强度、温度以及固液比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规律及其反...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白云石对水溶液中Cu^(2+)、Pb^(2+)的吸附特性,通过批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初始浓度、p H值、离子强度、温度以及固液比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规律及其反应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在24 h达到平衡,对Pb^(2+)的吸附量大于Cu^(2+),伪二级和双常数动力学方程分别能较好地拟合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在一定条件下,白云石对Cu^(2+)、Pb^(2+)的去除率与溶液初始浓度呈反比,与固液比呈正比;吸附等温方程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溶液p H值对吸附行为影响显著,在溶液p H=6~7时,吸附效果最好,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甚微;白云石对Cu^(2+)、Pb^(2+)的吸附属于吸热反应,反应自发进行,高温促进白云石的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CU^2+ PB^2+ 动力学 热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