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国家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 被引量:10
1
作者 邱永志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40,共22页
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 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之际的政治变乱严重冲击了宝钞体制。与此同时,铜钱与实物货币实际并主要支撑着基层的市场交易。然而,明廷囿于祖宗成例依然限制并打压铜钱,国家认可的制度性货币逐步陷于真空状态。随着商业的恢复和市场的拓展,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避免。面对市场上通货不足的局面,国家与市场俱做出了反应。国家"救市"的做法为:先解禁铜钱,而后整顿钱钞法,禁止私铸,乃至不断重开铸局,却连连受挫。市场的反应则步步先于国家:民间挑拣私铸之风很早兴起,物价逐步抬升,继而私铸钱泛滥成灾、难以禁治。劣币竞择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在景泰至嘉靖时期的中国社会达到了极致性的呈现。最终,源于民间的稳定通货白银因需求进入市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之势。行钱地区多出现"银进钱退"的现象,但并未完全替代铜钱;未行钱地区,白银及多种实物货币充斥。货币流通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深度整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钞 铜钱 白银 私钱 “银进钱退”
原文传递
战争、市场与国家:正统景泰之际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 被引量:9
2
作者 邱永志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41,共12页
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 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前后不断突破禁令,逐步在大运河一线及沿海的商贸地带广泛恢复流通,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开钱禁,昭示了市场力量的自发崛起。最后,因财政体制转型所需与民间稳定通货缺乏等因素,白银稳步崛起,开启了中国"白银时代"的重要转向,预示着货币转型的可能发展方向。此一时期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堪称明代纷繁曲折的货币转型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景泰 宝钞 铜钱 白银 货币流通
原文传递
明清铜钱流通体制的式微与重整 被引量:6
3
作者 邱永志 张国坤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8-254,共17页
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 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乱、银进钱退、铜钱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政府几近丧失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反观清朝,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较为稳定。铜钱流通突破明代“行钱之地”的局限,出现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相对较强。明清铜钱流通体制从式微到重整的转变原因在于明清商品经济既有基础不同,市场组织力量存在差异,民间对于小额通货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清廷强有力的货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铜钱 式微 重整 白银
下载PDF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东晋窖藏坑H256发掘简报
4
作者 李博 张小虎 +1 位作者 王煜 蔡强(摄)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0,共9页
2023年11月,在新密古城寨遗址城内发现的一座东晋时期窖藏坑,其中出土四系瓷瓮1件,瓮内有大量铜钱及铁器,铜钱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大泉当千、直百五铢、大平百钱和汉兴等,铁器有镜、刀、镰、凿和等。这批铜钱数量较多,保存... 2023年11月,在新密古城寨遗址城内发现的一座东晋时期窖藏坑,其中出土四系瓷瓮1件,瓮内有大量铜钱及铁器,铜钱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大泉当千、直百五铢、大平百钱和汉兴等,铁器有镜、刀、镰、凿和等。这批铜钱数量较多,保存相对较好,为研究郑州地区汉晋时期的钱币、铁器及瓷器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寨遗址 东晋时期 铁器 铜钱 窖藏
原文传递
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 被引量:6
5
作者 黑田明伸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6,共10页
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辅助性手段。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 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辅助性手段。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易也用白银结算。18世纪中叶,铜钱(乾隆通宝)供应量加大,并被用于本地货物买卖,银锭则用于远距离交易,与铜钱形成了互补性结构。不同于现代常识,铜钱与银锭不固定的关系以及本地商人过账时所用的称重虚银两单位,对本地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亦能对抗动荡的区际贸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两 绢帛 官钞 铜钱
原文传递
论南宋会子贬值带来的政策调整及经济纠纷
6
作者 李金闯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纸币产生于宋代,纸币流通是宋代经济生活中相对于前代的一项重要变化。南宋最主要的纸币是会子,会子价格波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梳理了南宋会子的市场价值——会价,可以发现其存在背离名义价值的长期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纸币产生于宋代,纸币流通是宋代经济生活中相对于前代的一项重要变化。南宋最主要的纸币是会子,会子价格波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梳理了南宋会子的市场价值——会价,可以发现其存在背离名义价值的长期趋势和阶段性特征。而会价的波动引发了社会财富再分配、民间经济纠纷和商人套利等问题,进而导致政府超额增发会子,此举加剧了会价跌落,对宋廷财政产生了极大危害。对此,为调控会价,宋廷实施了钱会中半、收兑旧会、称提会子等政策,地方官府和民间也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会子 铜钱 物价 称提
下载PDF
西沙群岛北礁19号水下遗存的考古调查 被引量:4
7
作者 冯雷 鄂杰 李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7-53,共7页
北礁19号水下遗存是一处明代早期水下文化遗址,该遗址曾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过大量铜钱。2007、2010年的水下考古调查,采集出水铜钱1030枚,有开元通宝、皇宋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绍圣元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计有25种。因铜钱... 北礁19号水下遗存是一处明代早期水下文化遗址,该遗址曾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过大量铜钱。2007、2010年的水下考古调查,采集出水铜钱1030枚,有开元通宝、皇宋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绍圣元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计有25种。因铜钱以明代永乐通宝年代最晚,且数量最多,可初步断定该遗存属明代永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礁19号水下遗存 铜钱 永乐通宝 明代早期
原文传递
常见情形下同类铜币的视觉相似度分析
8
作者 程冠桦 张俊然 黄江涛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0-175,共6页
为了解决文物分类、鉴别过程中由于个人主观性导致无法定量化评判同类铜币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128维SURF特征的计算机视觉相似度分析方法。对目前同类铜币常见的三种情形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多尺度结构提取铜币的稳定特征,并构建包含... 为了解决文物分类、鉴别过程中由于个人主观性导致无法定量化评判同类铜币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128维SURF特征的计算机视觉相似度分析方法。对目前同类铜币常见的三种情形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多尺度结构提取铜币的稳定特征,并构建包含特征点邻域信息的特征描述符,依靠相似计算策略得到相似度得分,最终实现对同类铜币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上述计算机视觉相似度计算算法在旋转、尺度变化和亮度变化条件下均表现优异,能够很好地对不同情形下的同类铜币进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币 多尺度特征 特征描述 相似度计算
下载PDF
北宋初期四川地区的货币供应与交子诞生原因再探 被引量:4
9
作者 姜锡东 李金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49-58,共10页
学界讨论交子起源的直接原因有钱重说和钱荒说两种意见。考察交子诞生前川蜀地区经济运行和货币供应情况,可知当时小铁钱供应充足,但是便于携带的高价值货币缺位,因此钱重说和钱荒说并不矛盾且本质统一。北宋初期从四川运走白银和铜钱,... 学界讨论交子起源的直接原因有钱重说和钱荒说两种意见。考察交子诞生前川蜀地区经济运行和货币供应情况,可知当时小铁钱供应充足,但是便于携带的高价值货币缺位,因此钱重说和钱荒说并不矛盾且本质统一。北宋初期从四川运走白银和铜钱,同时禁止民间的绢帛交易,造成高值币缺位。之后北宋政府在考虑全国统一使用铜钱的大背景下尝试在川蜀也恢复铜钱流通,但是又不愿大额投资买铜铸钱,最终导致这一尝试归于失败;曾经筹划铸造大铁钱缓解高值币缺位问题也未获成功。民间大商人只好联合起来另谋出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私营交子得以诞生。此外当时益州官府创造使用粮券,调整赋税政策并借助商人进行物资管理,粮券与被视为铁钱券的交子产生于同一时期,应当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子 铁钱 铜钱 田税 粮券
下载PDF
苏皖劣币争端及治理困境(1914-1924)
10
作者 许梦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118,共6页
近代中国政府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掌控乏力,银铜货币体系始终紊乱。一战期间的铜价高昂加剧铜元外流并引发钱荒。起初苏皖严控铜元大宗流通,后为缓解钱荒苏皖官方相继开铸轻质铜元。皖省大量生产劣币并伪造苏、粤等省货币输往江苏,引发... 近代中国政府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掌控乏力,银铜货币体系始终紊乱。一战期间的铜价高昂加剧铜元外流并引发钱荒。起初苏皖严控铜元大宗流通,后为缓解钱荒苏皖官方相继开铸轻质铜元。皖省大量生产劣币并伪造苏、粤等省货币输往江苏,引发苏皖劣币争端。皖系军阀纵容铸币并向中央输送攫取的利益,苏省也铸造劣币进行恶性竞争,造成劣币问题难以治理,对两省的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影响至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劣质货币 江苏 安徽 铜元 银毫
下载PDF
《奥勒比亚金银币出入境法令》译注
11
作者 刘军 崔国强 《古代文明》 CSSCI 2016年第3期17-24,共8页
《奥勒比亚金银币出入境法令》是公元前4世纪黑海北岸希腊城邦奥勒比亚颁布的关于本外币流通与兑换的法令。奥勒比亚位于黑海西岸贸易线终端,是希腊人与亚欧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西徐亚人物质交换的主要榷场,也是希腊各邦间贸易往来的重... 《奥勒比亚金银币出入境法令》是公元前4世纪黑海北岸希腊城邦奥勒比亚颁布的关于本外币流通与兑换的法令。奥勒比亚位于黑海西岸贸易线终端,是希腊人与亚欧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西徐亚人物质交换的主要榷场,也是希腊各邦间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埠,希腊商旅势必携带诸邦金银货币出入于此。虽然奥勒比亚行银本位制,但在当地货币早期发展中铜铸币居于重要地位。该法令规定了当地银币、铜币为城邦内部惟一合法通货,并设定了本币与外币兑换制度,是研究奥勒比亚经济和货币发展的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勒比亚 铜币 银币 兑换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辅币制度
12
作者 石涛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9年第10期23-28,共6页
辅币制度是一国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时期,银铜两种辅币和辅币制度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很快便因滥铸而陷入了严重混乱,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晚清和北洋政府都曾试图对辅币进行整顿和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36年,经... 辅币制度是一国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时期,银铜两种辅币和辅币制度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很快便因滥铸而陷入了严重混乱,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晚清和北洋政府都曾试图对辅币进行整顿和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36年,经过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中国才建立了健全完善的现代辅币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币 银角 铜元
原文传递
货币文字书法艺术考
13
作者 沈奇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4-71,共8页
中国古钱上的文字,篆、隶、真、草、行五体俱备,各臻其妙,俨然书法艺术之博览会。文章以货币史为纲,把货币文字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每阶段有代表性的货币文字为目,结合书法三要素,对其书法艺术进行探讨;纲举目张,为人们指出了一... 中国古钱上的文字,篆、隶、真、草、行五体俱备,各臻其妙,俨然书法艺术之博览会。文章以货币史为纲,把货币文字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每阶段有代表性的货币文字为目,结合书法三要素,对其书法艺术进行探讨;纲举目张,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学习古代书法艺术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文 书法 艺术
下载PDF
光绪元宝铜币之美学鉴赏
14
作者 谢舸燕 司主明 加建荣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54-57,共4页
在钱币收藏界,对各种类清朝铜币的收集,真品及赝品的鉴定方法等,研究者颇多,更有迷恋者对一些珍品进行品鉴并多方寻求估价,希望获得极高的价值回报。笔者有意避开这些方面,仅从个人喜好和珍藏欣赏的角度,介绍光绪元宝铜币的发行背景、... 在钱币收藏界,对各种类清朝铜币的收集,真品及赝品的鉴定方法等,研究者颇多,更有迷恋者对一些珍品进行品鉴并多方寻求估价,希望获得极高的价值回报。笔者有意避开这些方面,仅从个人喜好和珍藏欣赏的角度,介绍光绪元宝铜币的发行背景、铸造过程及文化符号,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它的文化符号,鉴赏和感受光绪元宝铜币之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元宝 铜币 鉴赏
下载PDF
乾隆朝铜钱管理的政策讨论及实践——兼与18世纪英国小额货币管理的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和文凯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41,共17页
本文从小额货币的视角来考察乾隆时期清政府在制钱供给方面的政策讨论与实践。为了克服这一时期制钱短缺给公共财政与市场交易带来的诸多不便,清政府在尊重市场供求平衡关系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增加市场上铜的供应来满足民间的对铜需求,... 本文从小额货币的视角来考察乾隆时期清政府在制钱供给方面的政策讨论与实践。为了克服这一时期制钱短缺给公共财政与市场交易带来的诸多不便,清政府在尊重市场供求平衡关系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增加市场上铜的供应来满足民间的对铜需求,从根本上消除私销政府制钱以谋利的利润动机。在此基础上,清政府通过大量鼓铸制钱来满足民间交易对小额货币的需求,进而确保小额货币的铜钱与作为本位货币的银两之间法定比价的稳定。在因地制宜的政策导向下,中央与地方督抚在铜钱的铸造和供给问题上存在良性互动。与18世纪英国政府在小额货币供给方面的混乱和无效相比较,乾隆朝后期银钱比价的稳定是前现代经济中政府为市场提供小额货币相对成功的一个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制钱短缺 小额货币 银钱比价 钱法政策
原文传递
明清时代的“统计银两化”与“银钱兼权”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锋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25,共8页
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赋税征收以及各项支出以银两作为统一的标准,奠定了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统计银两化”。“统计银两化”只是一种国家财政的统计标准,在所谓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铜钱的地位依旧重要,依然存在着“银钱并行... 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赋税征收以及各项支出以银两作为统一的标准,奠定了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统计银两化”。“统计银两化”只是一种国家财政的统计标准,在所谓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铜钱的地位依旧重要,依然存在着“银钱并行”与“银钱兼权”,银两与铜钱不但有法定的比价关系,而且在国家财政收入、支出体系中,银两与铜钱各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赋税征收中,虽然以银两为征收标准,但往往折钱输官,以铜钱交纳,然后再由州县官照市价易银报解。银两体现着国家财政以及赋税征收的统计标准尺度,钱文则是一种生活的日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统计银两化 银钱并行 财政收支 赋税征收
原文传递
“钱隆”颇不易得:清代地方铸钱的筹划与实效——以乾隆朝宝晋局为例
17
作者 马国英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8,共15页
乾隆朝各地广开铸局,增加铸炉,加大铸钱量,官方局铸迈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在“钱隆”日盛的背后,不仅有国家层面上的铜政、钱法变革,还有地方铸局为筹划铸钱经费,保障制钱供应的百般筹谋,甚至还有地方商人投身其间,承担铜斤开采、办运任... 乾隆朝各地广开铸局,增加铸炉,加大铸钱量,官方局铸迈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在“钱隆”日盛的背后,不仅有国家层面上的铜政、钱法变革,还有地方铸局为筹划铸钱经费,保障制钱供应的百般筹谋,甚至还有地方商人投身其间,承担铜斤开采、办运任务,捐资报效,缴纳铜本。本文以乾隆朝宝晋局为例,对清代地方铸钱的筹划与实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商人在办运原材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铸钱成本与户部核定成本之间的差额由商人承担,而账面上看似颇有盈余的铸钱业务实际上花费不菲。在商办官铸艰难维持的情况下,地方官府受利益驱使短期内会增加铸炉,这虽会让地方财政公费有所增加,但也对货币体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官府对于制钱铸造、分配、交换等环节是有干预、无计划的,其只是简单地增、减铸炉数量,加大或减小搭放兵饲、市场平卖的制钱数量,并不能准确地将市场货币体系控制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 宝晋局 铸钱 利润
原文传递
两宋金元时期纸币面额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研究
18
作者 王文成 何姣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纸币面额由不同数额和货币单位组成,是纸币名义价值最重要的核心标识。两宋金元时期,纸币面额可分为“贯陌”两等制、“贯文”四等制、“两钱分厘”四等制三种类型,主要以既有的金属货币为依据,通过“以钱计值”“兑银计值”“以银计值... 纸币面额由不同数额和货币单位组成,是纸币名义价值最重要的核心标识。两宋金元时期,纸币面额可分为“贯陌”两等制、“贯文”四等制、“两钱分厘”四等制三种类型,主要以既有的金属货币为依据,通过“以钱计值”“兑银计值”“以银计值”三种方式设定。纸币面额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逐步从铁钱的价值向铜钱和银两的价值转换,单张纸币面额所标识的名义价值量逐步降低。这不仅是纸币流通范围扩大、日益深入基层市场的直观反映,而且体现了白银货币化和货币白银化进程中,货币流通格局从“钱楮并用”到“银钞相权”的演进。纸币自身的作用,也随之完成了从浓缩大额铁钱(铜钱)的价值,到替代铜(铁)钱、拆零等分银两的转变。纸币面额的类型及其演变,是总结中国古代发明纸币的成就和经验,认识中国古代纸币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金元时期 纸币 面额 铜铁钱 银两
下载PDF
北宋铜铸币额考论 被引量:6
19
作者 钟兴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3,共7页
关于北宋铜铸币量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北宋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学界有关铸币量研究尚有分歧的问题,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纠正并确定了北宋各时期的铸币额数。北宋铸币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波动,主要原因有... 关于北宋铜铸币量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北宋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学界有关铸币量研究尚有分歧的问题,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纠正并确定了北宋各时期的铸币额数。北宋铸币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波动,主要原因有钱监的兴废;铜产量的变化;财政需要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铜铸币 数额
下载PDF
清代福建契约中的约定银钱折价现象研究
20
作者 胡岳峰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87,共19页
在清代福建契约特别是典契中,长期、大量存在银钱折价记录。其折价有相对固定并远低于银钱时价者,也有浮动并与时价接近者。对相对固定的折价,以往学界或认为当中所涉白银纯为虚银,或将此银数作真实典价看待。本文指出了此中误读,认为... 在清代福建契约特别是典契中,长期、大量存在银钱折价记录。其折价有相对固定并远低于银钱时价者,也有浮动并与时价接近者。对相对固定的折价,以往学界或认为当中所涉白银纯为虚银,或将此银数作真实典价看待。本文指出了此中误读,认为该格式下的银钱折价仅是钱计物价的特殊表达。将典契中的各种折价置于典交易具有跨期回赎特点、铜钱货币使用范围扩张、银钱时价不断波动中理解,则土地交易会与货币兑换的“保值一套利”行为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土地金融市场。详细解释典契中不同的银钱折价,对于厘清契面货币与实际交易货币有别,理解时人在多货币跨期交易中所采取的特定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福建 典契 银钱比价 土地金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