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食性浮游桡足类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
作者 李超伦 王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3-596,共4页
由于浮游动物在调节海洋生物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对其摄食生态学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主要类群——桡足类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影响植... 由于浮游动物在调节海洋生物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对其摄食生态学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主要类群——桡足类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影响植食性桡足类摄食强度的主要因素 ,饵料对于桡足类种群变动的影响 ;现场测定桡足类摄食率的方法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浮游桡足类 摄食 生态学 研究进展 浮游动物
下载PDF
几种因素对太平洋纺锤水蚤摄食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高亚辉 林波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51-757,共7页
于 1993 年 3~6 月对厦门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Steuer)的摄食率及其与温度、盐度、食物浓度、食物种类、饥俄、食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态和... 于 1993 年 3~6 月对厦门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Steuer)的摄食率及其与温度、盐度、食物浓度、食物种类、饥俄、食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态和人工培养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太平洋纺锤水蚤对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的清滤率( F, m L/ind·h)和滤食率( G, cells/ind·h)受温度的影响显著, F 和 G 随温度(10~25 ℃)升高而增加,但温度达到或超过 30℃反而因不适应而降低,最适摄食温度在 25 ℃左右( F 和 G 分别为0.058 和 9.33×104).2)盐度对 F 和 G 也有显著影响, F 和 G 随盐度(13~26)升高而增加,但盐度达到或超过 30~32,反而降低,最适摄食盐度在 26 左右( F 和 G分别为 0.030 和 4.37×104 ).3)食物浓度从 6.22×105 升高至 1.00×107 cells/m L, F 有降低趋势,而 G 则有升高趋势;最大 F 和 G 分别为 0.03 和 11.37×104 cells/ind·h.4)太平洋纺锤水蚤对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纺锤水蚤 桡足类 清滤率 滤食率 摄食率
下载PDF
湛江港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才学 龚玉艳 +1 位作者 王学锋 孙省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7086-7096,共11页
200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湛江港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月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桡足类72种,其中冬季36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5%;春季33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39.3%... 200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湛江港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月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桡足类72种,其中冬季36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5%;春季33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39.3%;夏季24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6%;秋季19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40.4%。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桡足类幼体。季节变化模式为:夏季丰度最高,达960.0个/m3,春季次之为421.0个/m3,冬季为303.4个/m3,秋季最低仅为252.8个/m3。平面分布冬春季丰度内湾高,往湾口逐渐降低,夏季内湾低往湾口逐渐增大,而秋季分布较均匀。调查海区桡足类丰度与水温、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DIN和PO34-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盐度、pH值和活性硅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季节变化 湛江港湾
下载PDF
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捷 李超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64-2670,共7页
硅藻作为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组分 ,一直被看作是桡足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近 10年来许多现场和实验室研究表明 :硅藻 ,特别是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的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目前 ,对于抑制作用的机制存在着两种假设 :硅藻细胞缺乏某种关键营... 硅藻作为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组分 ,一直被看作是桡足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近 10年来许多现场和实验室研究表明 :硅藻 ,特别是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的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目前 ,对于抑制作用的机制存在着两种假设 :硅藻细胞缺乏某种关键营养物质或自身产生某种有毒物质阻碍了桡足类繁殖过程。大量的室内实验发现 :关键营养物缺乏使桡足类产卵率降低 ,对于硅藻细胞化学组成的分析表明这种物质可能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浓度硅藻是否会产生毒性物质影响桡足类孵化率则存在很大的分歧。许多室内和野外实验证据显示当硅藻浓度很高时 ,桡足类孵化率显著降低 ,表现为大量未孵化的卵和畸形无节幼体。对硅藻溶出液的分析发现其中含有的不饱和醛类可能正是阻碍胚胎发育的物质。但也有一些室内和现场实验的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硅藻和桡足类之间都存在这种抑制作用。目前研究结果大多来自于室内实验 ,在自然海区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不清楚 ,但是如果这一现象在自然海区中普遍存在 ,传统上关于“硅藻——桡足类——鱼类”的海洋经典食物链观点势必存在极大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桡足类 产卵率 孵化率
下载PDF
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桡足类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光兴 林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7,共5页
研究回顾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桡足类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桡足类 遗传标记 分类学 生物多样性 系统发生学
下载PDF
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对海洋原甲藻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岩 张鸿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89-491,共3页
现场研究了发生严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水华后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和长腹剑水蚤(Oithonasp.)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体长在125... 现场研究了发生严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水华后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和长腹剑水蚤(Oithonasp.)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体长在125mm以上的火腿许水蚤成体及其部分桡足幼体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率平均为12140cels·ind-1·d-1;体长不到125mm的部分火腿许水蚤桡足幼体和长腹剑水蚤成体及其桡足幼体的摄食率仅为1133cels·ind-1·d-1.实验期间围隔中海洋原甲藻的浓度为850~16170cels·ml-1,该藻的种群增长率为-0.002~0.150.当海洋原甲藻细胞处于生长期时,桡足类的摄食不足以抑制该藻种群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摄食 海洋原甲藻 围隔 赤潮
下载PDF
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病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建钢 乔振国 《现代渔业信息》 2011年第10期16-18,共3页
螺肉与螺壳分离病是方斑东风螺养殖中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壳高0.5cm以下的稚、幼螺阶段,严重时可造成螺苗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本文报道了方斑东风螺中间培育过程中由于养殖水体中混入以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borneoensis)为主的桡... 螺肉与螺壳分离病是方斑东风螺养殖中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壳高0.5cm以下的稚、幼螺阶段,严重时可造成螺苗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本文报道了方斑东风螺中间培育过程中由于养殖水体中混入以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borneoensis)为主的桡足类对稚、幼螺的攻击,导致稚、幼螺受伤部位发生溃疡性病变,进而诱发稚、幼螺肉壳分离疾病发生的镜检检查结果。通过采取杀灭螺池中桡足类的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研究结果验证了桡足类对方斑东风螺稚、幼螺的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幼螺 肉壳分离病 桡足类 溃疡性病变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浮游哲水蚤类群落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武昌 高尚武 +3 位作者 孙军 陶振铖 杨波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8-458,共11页
根据2004年2月10日-3月6日(冬季)和8月26日-9月6日(夏季)在南海北部的两个航次中用浮游动物大网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哲水蚤类70种,冬季航次62种,夏季航次62种,种类的季节变... 根据2004年2月10日-3月6日(冬季)和8月26日-9月6日(夏季)在南海北部的两个航次中用浮游动物大网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哲水蚤类70种,冬季航次62种,夏季航次62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大。在海洋站位,每个站位出现的哲水蚤类为4-41种,近岸的站位出现的种数少,向远海逐渐增多。哲水蚤总丰度冬季为10-353个/m3,夏季为13-205个/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哲水蚤生物量干重冬季为0.80-33.39mg/m3,夏季为0.64-5.81mg/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种类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威弗指数,冬季为0.80-4.39,夏季为2.12-4.66,在近岸较低,远海较大。优势度大于2%的种被认为是优势种。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狭额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tenuis)、弓角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长尾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达氏波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夏季的优势种(类)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狭额真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小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柱形宽水蚤(T.stylifera)、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这些种在各个站位占总丰度的15%-92%(平均为48%)。优势度大于5%的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狭额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异尾宽水蚤,各种的丰度(除狭额真哲水蚤外)从近岸向远海降低。在远海深水的站位,出现了热带暖水种乳点水蚤属的腹突乳点水蚤(Pleuromamma abdominalis)、瘦乳点水蚤(P.gracilis)和粗乳点水蚤(P.robusta)。哲水蚤目种丰富度、桡足类丰度、多样性指数、优势种丰度从近岸到远海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桡足类群落从近岸到远海的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水蚤目 桡足类 多样性 南海
下载PDF
在轮虫培养中用敌百虫杀灭桡足类的试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建钢 乔振国 于忠利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1期83-86,共4页
针对鱼、虾、蟹人工苗种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轮虫中混杂桡足类导致育苗失败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轮虫和桡足类对品体敌百虫忍耐性的差异,在不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桡足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轮虫和桡足类对敌百虫的忍耐... 针对鱼、虾、蟹人工苗种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轮虫中混杂桡足类导致育苗失败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轮虫和桡足类对品体敌百虫忍耐性的差异,在不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桡足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轮虫和桡足类对敌百虫的忍耐性有较大的差异,轮虫和桡足类的96h敌百虫安全浓度分别为2.0mg/L和0.2mg/L;致死浓度分别为3.0mg/L(96h)和0.4mg/L(72h);在敌百虫添加浓度0.5~2.0mg/L条件下,敌百虫对轮虫繁殖率的影响随添加浓度加大而增加,但这一影响是可逆的,一般在2-3d后即可恢复正常。在苗种生产实际中,将敌百虫处理浓度定为1.0—1.5mg/L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 桡足类 敌百虫 毒性
下载PDF
厦门港中华哲水蚤染色体组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元烧 曹文清 姚津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26-830,共5页
以采自厦门港中华哲水蚤为材料 ,采用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热滴片、空气干燥 ,Giemsa染色等方法 ,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 ,并对厦门港中华哲水蚤中期染色体形态作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中华哲水蚤染色体数目为 n=1 1 ,2 n=2 2 ,其核型公式为... 以采自厦门港中华哲水蚤为材料 ,采用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热滴片、空气干燥 ,Giemsa染色等方法 ,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 ,并对厦门港中华哲水蚤中期染色体形态作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中华哲水蚤染色体数目为 n=1 1 ,2 n=2 2 ,其核型公式为 2 n=1 2 m+6sm+2 st+2 t.对厦门港不同世代的中华哲水蚤染色体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中华哲是 桡足类 浮游动物 组型
下载PDF
象山港浮游动物桡足类群落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秀宁 王云龙 +1 位作者 陈涛 廖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56-2763,共8页
2011年春(4月)、夏(7月)和秋季(10月)在象山港对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据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分析了优势类群桡足类的物种组成、丰度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桡足类物种数夏季最高(20种),秋季和春季分别有14和10种;春季丰度最高,夏季和... 2011年春(4月)、夏(7月)和秋季(10月)在象山港对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据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分析了优势类群桡足类的物种组成、丰度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桡足类物种数夏季最高(20种),秋季和春季分别有14和10种;春季丰度最高,夏季和秋季较低;春季优势种是中型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夏秋季则为小型桡足类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及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统计分析Ⅰ型网数据,结果表明:群落结构划分为春季低温和夏秋季混合高温2个组群;湾内水体的表层温度、表层硝酸盐及表底层硅酸盐的环境因子组合影响桡足类的群落结构最显著(r=0.836),该组合的各因子分别与桡足类丰度显著负线性相关(P=0.05)。象山港桡足类群落季节变化显著,与以往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其季节格局的年际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丰度 优势种 季节性
原文传递
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威 邓道贵 +4 位作者 孟小丽 刘足根 金显文 丁建华 葛茜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547-552,共6页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11.1ind.·L^(-1)和0.127mg·L^(-1))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1.59ind.·L^(-1)和0.01mg·L^(-1))均出现在4月。袁河支流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在6月(4.97±13.28ind.·L^(-1)和2.07±4.85ind.·L^(-1))和11月(2.07±5.21ind.·L^(-1)和2.24±5.22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水温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 枝角类 桡足类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海洋桡足类的热耐受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廖一波 陈全震 +5 位作者 曾江宁 徐晓群 寿鹿 刘晶晶 江志兵 郑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9-452,共4页
为了探明热排放对近海生态的影响,选用我国东海近海主要桡足类,采用热升温实验方法对其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在相同适温条件下和同种生物在不同适温条件下的热耐受能力均存在差异.自然适应水温为13.5℃,中华哲水蚤(Cala... 为了探明热排放对近海生态的影响,选用我国东海近海主要桡足类,采用热升温实验方法对其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在相同适温条件下和同种生物在不同适温条件下的热耐受能力均存在差异.自然适应水温为13.5℃,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的24h半致死温度值分别为26.9℃和25.4℃;自然适应水温为14.2℃,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sinensi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的24h半致死温度值分别为26.7℃和30.5℃;自然适应水温为28.0℃,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的24h半致死温度值分别为34.0℃、34.3℃、35.7℃和36.0℃.细巧华哲水蚤在自然适应水温分别为13.5℃和23.5℃下的24h半致死温度值为25.4℃和3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浮游动物 热耐受 半致死温度
下载PDF
温盐度对厦门港春季主要桡足类呼吸率影响的实验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丽华 陈钢 +1 位作者 李少菁 郭东晖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z1期184-189,共6页
作者对 2 0 0 0年 4~ 6月的厦门港春季主要桡足类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 cus)、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pacifica)和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euchaeta)的呼吸率 (以VO2 计 )在不同的温度及不同的盐度范围内采用Winkler法进行了测... 作者对 2 0 0 0年 4~ 6月的厦门港春季主要桡足类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 cus)、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pacifica)和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euchaeta)的呼吸率 (以VO2 计 )在不同的温度及不同的盐度范围内采用Winkler法进行了测定 .结果发现三种桡足类的呼吸率随温度的变化都呈峰形 ,且中华哲水蚤在 2 0℃时 ,呼吸率最大 ,为 1 7.6 9mm3 (个·d) .而太平洋纺锤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都在约 2 5℃达到最大呼吸率 ,分别为 6 .46和 2 0 .0 0mm3 (个·d) .在 2 8℃时 ,在实验的盐度 ( 2 0 .97、2 3.6 4、2 4.94、2 7.5 1、32 .74)内 ,太平洋纺锤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的呼吸率都随盐度的上升而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呼吸率 温度 盐度 厦门港 春季
下载PDF
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干流库区桡足类的纵向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姚建良 薛俊增 +3 位作者 王登元 蔡庆华 黄祥飞 刘建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0-305,共6页
作为大型水利工程,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开始蓄水,蓄水后库区水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了解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同时为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我们对三峡水库第一阶段蓄水后桡足类的季节变化和... 作为大型水利工程,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开始蓄水,蓄水后库区水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了解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同时为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我们对三峡水库第一阶段蓄水后桡足类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周年季节性研究。在三峡库区江津至茅坪的10个断面共采集到8种桡足类,其中哲水蚤目2种、猛水蚤目1种、剑水蚤目5种,北碚中剑水蚤(Mesocyclops pehpeiensis)、广布中剑水蚤(M.leuckart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分布较广。各样点种类数差异不大,但组成上却有不同。桡足类种类组成、空间分布和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此外密度在水库的纵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越近大坝密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浮游动物 群落生态 三峡水库 长江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桡足类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DNA)扩增及序列变异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门荣新 杨官品 +1 位作者 刘永健 管晓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6,共9页
采用PCR扩增、文库构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序列分析和系统学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夏季胶州湾上层海水浮游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18SrDNA)约1.5kb片段的序列变异。从浮游生物混合DNA中选择性扩增桡足类18SrDNA,建立桡足... 采用PCR扩增、文库构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序列分析和系统学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夏季胶州湾上层海水浮游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18SrDNA)约1.5kb片段的序列变异。从浮游生物混合DNA中选择性扩增桡足类18SrDNA,建立桡足类18SrDNA变异类型文库,并从文库中随机挑选的30个克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spI限制性内切酶能将这些克隆分成频率分别为0.17、0.23和0.6的3种操作分类单元(OTUs),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0.95。3条OTU代表克隆序列与甲壳纲桡足亚纲核苷酸差异数在75.4—97.8之间,而与其他亚纲的差异都高于100。3条OTU代表克隆序列均属于桡足亚纲,其中,AY437861和AY437862属于哲水蚤目。3条OTU代表克隆序列可分为2个高变异区和3个相对保守区,其GC%分别为47.37%、48.16%和48.57%。研究结果表明,混合DNA提取方法简单,设计的引物可选择性地扩增浮游桡足类18SrDNA,根据18SrDNA序列序列变异描述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也为在浮游桡足类分类中引入18SrDNA序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核糖体RNA基因 桡足类 序列变异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河网桡足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原 赖子尼 +3 位作者 曾艳艺 杨婉玲 王超 刘乾甫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结果显示,该水域桡足类优势种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等种类为常见种。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现存量大于枯水期;桡足类现存量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总体看来,丰水期桡足类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高于枯水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PCA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桡足类群落结构与水温、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p H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网 桡足类 现存量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洋桡足类氨基酸组成及与饵料和光照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谭烨辉 黄良民 +2 位作者 尹健强 王汉奎 宋星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9,共8页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与总氨基酸不成正比。各海区不同植食性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海区浮游植物氨基酸的组成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在0.85以上。桡足类胱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与采样站海水1%光衰减深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809lnx+0.131,R2=0.6427,n=13;随海水1%光衰减深度的增加,胱氨酸的含量以对数形式递增。桡足类氨基酸与UV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氨基酸 衰减深度
下载PDF
三亚湾秋季桡足类分布与种类组成及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 被引量:9
19
作者 谭烨辉 黄良民 +2 位作者 董俊德 王汉奎 宋星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7-24,共8页
秋季(11月底),桡足类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aculeatus)和拟哲水蚤(Paracalanus)幼体为三亚湾优势种;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crassirostri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平均日摄食压力最大,各站平均为叶绿素a的(6.79±6.82)%,其次是... 秋季(11月底),桡足类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aculeatus)和拟哲水蚤(Paracalanus)幼体为三亚湾优势种;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crassirostri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平均日摄食压力最大,各站平均为叶绿素a的(6.79±6.82)%,其次是针刺拟哲水蚤,平均为(5.97±5.67)%,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平均为(2.20±2.33)%,桡足类在秋季对浮游植物的日摄食压力占叶绿素a的(22.31±18.92)%。三亚湾属于生产力偏低的海区,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以中型浮游动物针刺拟哲水蚤、锯缘拟哲水蚤(Paracalanusserrulus)、红纺锤水蚤(Acartiaerythraea)、微驼背隆哲水蚤(Acro calanusgracilis)和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gibber)为主,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也占一定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 桡足类 摄食压力
下载PDF
饵料、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摄食与排粪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于娟 张瑜 +1 位作者 杨桂朋 张昕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5-52,共8页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典型的浮游桡足类,猛水蚤是青岛胶州湾和汇泉湾常见底栖桡足类,研究2种海洋桡足类的摄食和排粪规律可为大量培养桡足类提供最佳条件。论文研究了在6种不同饵料(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三角...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典型的浮游桡足类,猛水蚤是青岛胶州湾和汇泉湾常见底栖桡足类,研究2种海洋桡足类的摄食和排粪规律可为大量培养桡足类提供最佳条件。论文研究了在6种不同饵料(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的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哲水蚤和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对2种桡足类摄食和排粪的影响具有种间差异性。中华哲水蚤在1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高于在20和2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在15、20和25℃3个温度范围内,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20~36盐度范围内,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最适盐度为20。温度和盐度实验均表明,在6种饵料中,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有利于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球等鞭金藻有利于猛水蚤的摄食,而小球藻对2种桡足类的摄食均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摄食率 排粪率 饵料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