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亚洲对流和层云降水季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67
1
作者 傅云飞 张爱民 +4 位作者 刘勇 郑媛媛 胡运芳 冯沙 曹爱琴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0-746,共17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10年探测结果,就季尺度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频次和强度及降水垂直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冬三季东亚季平均降水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雨强一般不超过10mm/d;夏季,沿...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10年探测结果,就季尺度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频次和强度及降水垂直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冬三季东亚季平均降水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雨强一般不超过10mm/d;夏季,沿孟加拉湾、中国西南、中国东部至日本的大片雨区中出现了大于12mm/d强降水;亚洲陆面对流和层云降水强度均弱于洋面。亚洲山地强迫不但可引起迎风坡上千公里长度的高降水频次和强降水带,而且导致其下风方向降水频次减少。季尺度降水频次分析表明,亚洲大部分地区对流降水频次小于3%;而层云降水频次一般大于3%,最高可超过10%;副热带高压南侧及西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频次均高于副热带高压北侧及西北侧的中纬度地区;降水频次的区域分布还表明,春季中南半岛至中国华南及南海南部对流活动多于同期的印度次大陆。季平均对流和层云降水廓线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雨顶"高度的季节变化,即降水云的厚度变化;两类降水平均廓线季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表明,热带外地区较热带地区显著、陆面较同纬度洋面显著、孟加拉湾比南海显著,而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降水结构的剖面分析还表明对流降水存在4层结构、层云降水存在3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降水廓线
下载PDF
北京地区雷暴过程闪电与地面降水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51
2
作者 郑栋 张义军 +1 位作者 孟青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7-297,共11页
该文选取北京地区2006年夏季的18次雷暴过程,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到的总闪数据,分析了闪电与雷达反演的对流活动区降水量和对流活动区面积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雷暴活动中,单个闪电所表征的降水量的范围在0.86... 该文选取北京地区2006年夏季的18次雷暴过程,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到的总闪数据,分析了闪电与雷达反演的对流活动区降水量和对流活动区面积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雷暴活动中,单个闪电所表征的降水量的范围在0.86×10^7~6.57×10^7kg/fl之间,平均值为2.65×10^7kg/fl;闪电活动与对流活动区降水量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826;闪电活动与对流活动区面积也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达到0.846。文中给出了基于6 min闪电频次估算6 min对流降水量以及对流活动区面积的拟合方程。分析还发现,总闪活动与降水的关系要明显好于地闪,总闪信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分析结果的质量和可信性,分析结果对于利用闪电信息估测降水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闪活动 对流活动区 降水
下载PDF
黄山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不同高度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慧 银燕 +1 位作者 单云鹏 金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80,共13页
根据2011年6~7月在黄山不同高度采用PARSIVEL雨滴谱仪测得的雨滴谱数据,对不同海拔高度上两类(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粒子谱的微物理特征量、Gamma函数拟合以及雨滴的下落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降水的雨水含量和降水强度、雨... 根据2011年6~7月在黄山不同高度采用PARSIVEL雨滴谱仪测得的雨滴谱数据,对不同海拔高度上两类(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粒子谱的微物理特征量、Gamma函数拟合以及雨滴的下落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降水的雨水含量和降水强度、雨滴的各类尺度参数和数浓度都比相同位置上层状云降水的大,同类降水中,山腰的雨滴尺度大于山顶和山底,这可能与各观测点和云底相对位置的不同有关;随降水强度增加,雨滴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逐渐增大,广义截距参数(log10Nw)的标准差逐渐减小。拟合结果表明各高度的雨滴谱都比较符合Gamma分布,由拟合参数分析雨滴谱的演变,发现相对于对流云降水,层状云降水粒子谱随高度的变化较小,雨滴谱的演变较为稳定。此外,本文还对两类降水中雨滴的下落速度及影响落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 雨滴谱 海拔高度 对流云降水 层状云降水
下载PDF
“7·21”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Ⅰ):天气特征、层结与水汽条件 被引量:36
4
作者 孙明生 李国旺 +2 位作者 尹青 牛震宇 高黎明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天气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过程由锋前暖区和锋面降水组成。暖区降水持续时间长,小时雨量大,具有典型的&...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天气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过程由锋前暖区和锋面降水组成。暖区降水持续时间长,小时雨量大,具有典型的"列车效应",是造成特大暴雨的主要降水过程。2)中高层低涡东移、副热带高压北抬、中低层低涡暖式切变线影响是暴雨主要形势特征,暴雨发生在低层低涡右前部暖式切变和高空强辐散气流下方。3)暴雨过程开始前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双层湿暖盖。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机制主要与低层增湿和中层变干的湿度差动平流有关,而低层增湿和中层变干过程与中低层风向转变相关联。4)暴雨发生前0—6 h对流层整层不断增湿,且对流层中高层比低层增湿效应更加明显。与普通暴雨增湿过程和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下层不同,深厚的湿度层次,较低的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是其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暖区降水 列车效应 层结与水汽条件分析
下载PDF
利用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鹏 傅云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2-814,共13页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十年的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层云降水频次较对流降水频次高出两倍以上,而对流降水强度至少是层云降水强度的4倍...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十年的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层云降水频次较对流降水频次高出两倍以上,而对流降水强度至少是层云降水强度的4倍;就整个中国南方而言,这两种类型的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相当。日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对流降水主要出现在午后,层云降水出现时间并不集中,但这两类降水的频次日变化均显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对降水廓线日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廓线的日变化主要表现在"雨顶"高度的日变化,即对流降水云的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变化特征,不同地区的降水廓线存在明显的差异。降水率剖面分析结果显示了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日变化较层云降水剧烈,降水率的日变化则相反,且层云降水率的地域性特征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降水频次 条件降水强度 降水廓线
下载PDF
分辨率对区域气候极端事件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汤剑平 赵鸣 苏炳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2-442,共11页
利用NCAR MM5V3对1999年6月长江流域的极端异常降水事件进行了模拟,主要研究不同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对极端区域气候事件模拟的影响。数值模拟试验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极端强降水的主要分布特征;水平分辨率的提高降低了模式模拟的强降水偏... 利用NCAR MM5V3对1999年6月长江流域的极端异常降水事件进行了模拟,主要研究不同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对极端区域气候事件模拟的影响。数值模拟试验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极端强降水的主要分布特征;水平分辨率的提高降低了模式模拟的强降水偏差,对逐日降水变化的模拟更加合理,而垂直分辨率的提高基本上也都减小了模拟的强降水过程的偏差,改善对强降水的模拟能力;模式水平、垂直分辨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强降水过程的模拟能力。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能够改善模式对海平面气压的模拟,而垂直分辨率的提高可以改善模式模拟的地面气温和低层环流。分辨率对中层大气环流的影响不是很敏感。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对流降水比率随水平分辨率的变化是不同的,Grell方案对流降水比例随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加,而Kain-Fritsch方案的结果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分辨率 极端事件 对流降水
下载PDF
江淮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个例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贾烁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8-245,共8页
江淮对流云是安徽省夏季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作业对象,不同于经过严格试验设计的随机试验,大多采用非随机的地面火箭、高炮或者烟炉的作业方式。由于对流云存在生命期较短局地性强、自然变差较大等特点,对其作业效果进行客观、科学... 江淮对流云是安徽省夏季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作业对象,不同于经过严格试验设计的随机试验,大多采用非随机的地面火箭、高炮或者烟炉的作业方式。由于对流云存在生命期较短局地性强、自然变差较大等特点,对其作业效果进行客观、科学、定量的效果评估存在一定困难。利用安徽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降水量日值数据和覆盖目标区的SA多普勒雷达资料,将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方法和播云多普勒雷达识别追踪及物理检验方法相结合对2012年6月28—30日江淮对流云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后目标区绝对增雨37.2 mm,相对增雨65.18%,统计显著度α<0.1;基于雷达探测基数据识别追踪作业单元,选取合适对比单元,对比分析作业单元与对比单元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的变化差异给出了对应统计检验结果的物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增雨作业 统计检验 物理检验
下载PDF
雷达资料同化方法: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20
8
作者 孙娟珍 陈明轩 范水勇 《气象科技进展》 2016年第3期17-27,共11页
自20年前第一个业务天气雷达观测网在美国建立以后,气象界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在21世纪初也完成了一个覆盖大多数地区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网,在实时监测及预警对流天气、降水及台风等方面... 自20年前第一个业务天气雷达观测网在美国建立以后,气象界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在21世纪初也完成了一个覆盖大多数地区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网,在实时监测及预警对流天气、降水及台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在同化雷达资料以改进细网格数值模式的初始化精度方面的研究及应用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对数值模式中同化雷达资料利用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简短回顾,也对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资料 资料同化 对流天气 降水
下载PDF
ECMWF模式对南方春雨期降水预报的检验和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辛辰 漆梁波 《暴雨灾害》 2018年第4期383-391,共9页
2016年3月8日起,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以下简称ECMWF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相关ECMWF模式预报资料,对ECMWF模式改进后的春雨期(3—5月)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和分析,同时总结不同天气背景下,ECMWF模式降水预报的... 2016年3月8日起,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以下简称ECMWF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相关ECMWF模式预报资料,对ECMWF模式改进后的春雨期(3—5月)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和分析,同时总结不同天气背景下,ECMWF模式降水预报的误差分布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2016年ECMWF模式对流性降水的落区预报偏差成为我国南方春雨期降水落区预报误差的主要来源;当环流背景表现为北方无明显冷空气南下,江南和华南地区受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控制时,模式容易在西南地区预报过多的对流性降水,而其下游地区则存在少报或漏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模式 预报误差 大尺度降水 对流性降水
下载PDF
基于动力降尺度方法预估的青藏高原降水变化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宏文 高艳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7-485,共9页
当前的全球气候模式分辨率较低,难以合理再现青藏高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动力降尺度方法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CSM4的输出结果驱动区域气候模式WRF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评估了动力降尺度对青藏高原湿季总降水率和... 当前的全球气候模式分辨率较低,难以合理再现青藏高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动力降尺度方法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CSM4的输出结果驱动区域气候模式WRF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评估了动力降尺度对青藏高原湿季总降水率和对流降水比例的模拟能力,对比了CCSM4和WRF模式预估的青藏高原湿季总降水、层云降水和对流降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相比于驱动数据,动力降尺度模拟能更好地再现1998-2005年青藏高原湿季总降水率和对流降水比例空间分布及随海拔分布的特征;WRF模式预估的高原未来(2070-2099年)湿季总降水增加,但空间上呈“北增南减”的变化特征,对流降水的增加导致高原北部总降水增加,而层云降水的减少导致高原南部总降水减少。整体而言,对流降水的增加大于层云降水的减少,且主要发生在海拔4000 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层云降水 对流降水 WRF CCSM
下载PDF
Warm-Season Diurnal Variations of Total, Stratiform, Convective, and Extreme Hourly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被引量:11
11
作者 Yongguang ZHENG Yanduo GONG +1 位作者 Jiong CHEN Fuyou TI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43-159,共17页
Diurnal variations in amoun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warm-season hourly precipitation(HP) at seven levels, which are defined as HP 0.1, 0.5, 1, 5, 10, 20 and 50 mm, are revealed based on no less than 30 years of h... Diurnal variations in amoun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warm-season hourly precipitation(HP) at seven levels, which are defined as HP 0.1, 0.5, 1, 5, 10, 20 and 50 mm, are revealed based on no less than 30 years of hourly rain-gauge observations at national stations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CEC).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variations, relationship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otal, stratiform, convective and extreme HP over the entire CEC and various subreg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ariations in the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HP at the seven levels over the entire CEC all display a bimodal feature. For various regions, the variations of total HP mostly feature two peaks, while convective HP mainly occurs in the late afternoon and determines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otal HP intens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rimary peak time periods of HP frequency at all levels over different subregions, the variat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late-afternoon primary peak, nocturnal primary peak, and time-shifting primary peak. However, the variations over some coastal regions like the Liaodong Peninsula,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the coastal regions of Guangdong, distinctly differ from those over their corresponding larger regions. Overall, the normalized diurnal variation amplitude of amount and frequenc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HP intensity;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can be represented by HP 10 mm; and the intensity of HP 50 mm is slightly larger during the nighttime than during the daytime over the entire CEC. In northern China, diurnal variation in HP 5 mm can represent well that in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urnal variation TOTAL precipitation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EXTREME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环境对对流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蒙伟光 李昊睿 +2 位作者 张艳霞 戴光丰 万齐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3-1076,共14页
采用具有2km分辨率的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及其耦合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以及Thompson云微物理方案,针对广州市附近发生的一次对流风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城市环境包括城市地表性质变化、城市空气污染可能引起的云粒子浓度增大现象对对流降水... 采用具有2km分辨率的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及其耦合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以及Thompson云微物理方案,针对广州市附近发生的一次对流风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城市环境包括城市地表性质变化、城市空气污染可能引起的云粒子浓度增大现象对对流降水发展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城市地表引起的热岛和干岛效应,可造成城市边界层高度升高,有利于城区附近辐合流场形成和不稳定能量增大。模拟结果显示,城市地表作用可在广州市南北各形成一个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的辐合区,模拟对流降水回波起始发展于这些具有高不稳定能量的辐合区,并与观测雷达回波特征相一致,反映出城市地表对对流的起始发展及其发生位置有更直接作用。对流发展起来后,敏感试验反映出高云粒子浓度(污染)情形中有更多降水形成,降水增多可达20%以上。诊断分析发现降水增多与对流云中有更多雨水及过冷却云水形成有关系。增多的云水雨水通过相应的由于潜热释放增加引起的强上升运动被传送到较高层次,引起云中冻结过程及液态水和冰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导致更多冰相物质形成、降落地面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降水 城市地表 云粒子浓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山东不同云系降水微物理参数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洪 雷恒池 +1 位作者 杨洁帆 张佃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5-326,共12页
研究不同云系降水的微物理参数特征,对研究降水机制、人工影响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数值预报模式中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择等都有一定意义。本文针对2015年济南地区的液态降水过程,基于微降水雷达(Micro Rain Radar,简称MRR)资料,... 研究不同云系降水的微物理参数特征,对研究降水机制、人工影响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数值预报模式中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择等都有一定意义。本文针对2015年济南地区的液态降水过程,基于微降水雷达(Micro Rain Radar,简称MRR)资料,研究不同云系降水的微物理参数。在400 m高度上,层状云降水0.02~0.2 mm h-1雨强样本数很大,但对累计降水量的贡献很小。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在大粒子端数浓度较高。在垂直方向上,层状云降水中的粒子的尺度较集中,中值体积直径D0平均在1 mm左右,随高度的变化不大。对流云降水在雨强大于20 mm h-1时,强垂直气流(包括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对粒子直径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空中微降水雷达反演降水参数的数据质量。而垂直气流的影响对层状云降水影响较小,在层状云降水时,微降水雷达可以用来分析零度层亮带以下雨滴谱在垂直方向上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降水雷达 层状云降水 对流云降水 雨滴谱
下载PDF
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在降水天气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振 李万彪 梁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4期31-36,共6页
应用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WV)对2010年大连地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 应用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WV)对2010年大连地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程PWV变化较为平缓,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对流性降水过程水汽变化程度剧烈,呈震荡趋势,而混合型降水具有两种性质降水的共同特征;降水过程中的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降水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混合型降水
下载PDF
“碧利斯”(0604)暴雨过程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汪亚萍 崔晓鹏 +1 位作者 任晨平 余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8-558,共11页
本文利用"碧利斯"(0604)暴雨增幅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和过程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类型降水对暴雨增幅的贡献,结果指出:(1)暴雨增幅前,降水基本为层云降... 本文利用"碧利斯"(0604)暴雨增幅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和过程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类型降水对暴雨增幅的贡献,结果指出:(1)暴雨增幅前,降水基本为层云降水,对流降水只存在于零星的几个小区域,暴雨增幅发生时段,对流降水所占比例较暴雨增幅前有显著增加,平均降水强度达层云降水强度的3倍多。(2)暴雨增幅时段,云系发展更加旺盛,云中各种水凝物含量较增幅前明显增加,其中,对流和层云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对流降水区增加更显著;而无论增幅前还是增幅时段,对流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要明显大于层云降水区,并且两者的这种差异随着地面降水强度的增强而增大。(3)暴雨增幅前后,对流降水区雨滴的两个主要来源最终均可以追踪到云水,通过云水与大的液相粒子(雨滴)和大的固相粒子(雪)之间、以及大的固相粒子(雪和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造成雨滴增长,并最终形成地面降水,而层云降水区中与雨滴形成相关的上述主要云微物理过程明显变弱,但层云降水区中暴雨增幅时段的上述过程又要强于增幅前,说明层云降水对暴雨增幅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云微物理
下载PDF
使用雷达回波三维信息自动识别降水类型的方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乐坚 储凌 +1 位作者 叶芳 李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2,共8页
提出了一种使用雷达回波三维信息(反射率因子的水平梯度、垂直递减率、垂直廓线变化特征以及回波顶高等)自动识别降水类型的方法,该方法可将雷达回波划分为热带降水类型、大陆强对流云降水类型和层状云降水类型。基于广州雷达于2008年5... 提出了一种使用雷达回波三维信息(反射率因子的水平梯度、垂直递减率、垂直廓线变化特征以及回波顶高等)自动识别降水类型的方法,该方法可将雷达回波划分为热带降水类型、大陆强对流云降水类型和层状云降水类型。基于广州雷达于2008年5—8月观测到的7次强降水过程,在使用本方法识别降水类型的基础上,对不同降水类型使用不同的Z-R关系来测量降水量,即对热带降水类型使用Z=230R1.25,对大陆强对流云降水使用Z=300R1.4以及对层状云降水使用Z=200R1.6,并以雨量计观测的降水量为真值,与仅区分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类型并使用双Z-R关系测量降水量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自动识别降水类型的分布区域,并且可以提高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降水类型 大陆强对流云降水 层状云降水 Z-R关系
下载PD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as derived from TRMM PR 被引量:11
17
作者 LIU Peng LI ChongYin +1 位作者 WANG Yu FU Yun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s(TRMM) Precipitation R...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s(TRMM) Precipitation Radar(PR) from 1998 to 2007.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are distributed mainly over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the 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SPCZ),the Asian Monsoon Region,regions between the South America and the Mid-America,and the Tropical Africa where the frequencies lie between 1% and 2%.But in four seasons,total area fractions of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frequencies less than 1% all exceed 85%.The frequencies of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and total area fractions of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frequencies >1% are over 55% during four seasons.However,frequencies of the two rain types show not only remarkable regionality,but also distinct seasonal variations.Conditional rain rates of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range from 6 to 14 mm/h whereas those of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re smaller than 4 mm/h.Meanwhile,rain tops of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The mean profiles of the two rain types show significant latitudinal dependency.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profiles are displayed mainly in the variations of rain tops.The frequencies and conditional rain rates of both rain types over ocean are higher than those over land,but rain tops are just the opposite.Moreover,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both rain types over ocean are weaker than those over lan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table states of underlying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conditional rain rate vertical structure
原文传递
Vertical Structures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Clouds in Boreal Summ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被引量:9
18
作者 Yafei YAN Yimin LI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089-1102,I0001,I0002,共16页
Cloud is essential in the atmosphere, condensing water vapor and generating strong convective or large-scale persistent precipitation. In this work,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oud vertical macro- or microphysical pro... Cloud is essential in the atmosphere, condensing water vapor and generating strong convective or large-scale persistent precipitation. In this work,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oud vertical macro- or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radiative heating rate, and precipitation for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clouds in boreal summ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its neighboring land and tropical oceans based on CloudSat/CALIPSO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nd TRMM precipitation data.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caused by convective clouds is twofold stronger than that by stratiform clouds. The vertical macrophysics of both cloud types show similar features over the TP, with the region weakening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compressing the cloud vertical expansion and variation in cloud top height, but having an uplift effect on the average cloud top height. The vertical microphysics of both cloud types under conditions of no rain over the TP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er-level ice water, ice particles with a relatively larger range of sizes, and a relatively lower occurrence of denser ice particles. The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other regions when precipitation enhances, but convective clouds gather denser and larger ice particles than stratiform clouds over the TP. The atmospheric shortwave (longwave) heating (cooling) rate strengthens with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for both cloud types. The longwave cooling layer is thicker when the rainfall rate is less than 100 mm d?1, but the net heating layer is typically compressed for the profiles of both cloud types over the TP.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and an observation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clouds over the TP in climat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CALIPSO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s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触发午后对流降水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栾澜 孟宪红 +4 位作者 吕世华 韩博 李照国 赵林 李瑞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3-885,共13页
利用WRF模式设计敏感性试验并结合CTP-HI_(low)框架(对流触发潜能-低层大气湿度指数)研究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对午后对流触发和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空间分布体现出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且当土壤湿度减少时,对青... 利用WRF模式设计敏感性试验并结合CTP-HI_(low)框架(对流触发潜能-低层大气湿度指数)研究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对午后对流触发和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空间分布体现出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且当土壤湿度减少时,对青藏高原西部降水的模拟有一定的改进。从整体上看,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受大尺度环流控制,其比例占60%~90%,在高原中部、西南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区域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大。模拟结果显示,当土壤湿度变干时,正反馈作用发生的情况多于负反馈,也就是说更多的情况下是变干的土壤抑制午后对流降水的发生,但也有一部分区域表现为变干的土壤触发午后对流降水的发生,即负反馈。高原西北部较干旱地区由于负反馈所引发的对流降水占总降水的比例较高原其他地区大,最大的影响可达总降水量的80%以上,其机理主要是由于变干的土壤影响地表通量的分配,增加了地表加热大气的感热通量,进一步使大气边界层快速发展,到达自由对流高度后,发生降水。通过对比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的CTP和HIlow的值可以发现不同年份对应的CTP和HI_(low)的阈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土壤湿度是通过同时对地表能量和大气湿度状况协同影响,从而对午后对流触发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对流降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双偏振雷达对流降水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通晓 岳彩军 《暴雨灾害》 2019年第4期297-302,共6页
利用基于T矩阵法建立的降水粒子雷达探测模型,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雷达降水类型识别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归一化预处理,并考虑到样本集中各偏振参量间是非线性的,择优选径向基核函数作为非线性支持向量... 利用基于T矩阵法建立的降水粒子雷达探测模型,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雷达降水类型识别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归一化预处理,并考虑到样本集中各偏振参量间是非线性的,择优选径向基核函数作为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获取最优核函数参数C和γ,使模型达到较高分类预测准确率。建立的SVM雷达降水类型识别模型,在各仰角的预测准确率于X波段可达80%以上,于S波段可达95%左右。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多波长下预测降水类型相同时,分类预测结果准确率可达97.3%,而错误的概率仅为2.7%。可见,所建立的SVM雷达降水类型识别模型,有效提高了雷达对流天气下降水类型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支持向量机 多波长联合观测 对流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