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融对温带森林土壤碳、氮矿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赵媛 周旺明 +3 位作者 王守乐 周莉 于大炮 代力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48-1554,共7页
秋末春初,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冻融现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融对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长白山地区典型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和长白山落叶松林(Larix olgensis... 秋末春初,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冻融现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融对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长白山地区典型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和长白山落叶松林(Larix olgensis)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控制试验,研究低含水量(40%)和高含水量(过饱和)条件下,冻融循环(-10~10℃)对不同林型土壤碳/氮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低含水量条件下的阔叶红松林土壤除外),冻融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且土壤碳矿化速率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冻融与土壤水分对氮矿化存在交互影响;在低含水量条件下,冻融促进土壤氮矿化作用;但在高含水量条件下,该影响不一致。本研究表明,秋末和春初的冻融循环对长白山地区森林土壤碳、氮矿化过程有重要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冻融频率和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土壤水分 碳/氮矿化 温带森林 长白山
原文传递
水稻碳氮吸收、分配与积累对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蕾 童成立 +4 位作者 石辉 吴金水 李勇 黄铁平 夏海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4-580,共7页
以亚热带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碳氮吸收、分配与积累的影响,分析了水稻碳氮的积累关系.结果表明,低量有机肥结合化肥配施能有效促进碳素在水稻植株体内的分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 以亚热带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碳氮吸收、分配与积累的影响,分析了水稻碳氮的积累关系.结果表明,低量有机肥结合化肥配施能有效促进碳素在水稻植株体内的分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水稻茎叶和籽实中氮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8.9~10.2 g.kg-1和11.9~14.8 g.kg-1,分别比单施化肥处理高13%~53%和9%~19%,比对照(不施肥)处理高12%~77%和23%~32%.水稻碳、氮储量大部分积累在植株的地上部分,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水稻籽实中碳、氮储量较大,分别为3467.8~4323.9 kg.hm-2和120.3~135.2 kg.hm-2,比单施化肥处理分别高13%~23%和26%~45%.研究表明,籽实是水稻植株主要的碳、氮汇,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有利于水稻碳的积累和氮的吸收,其水稻碳氮的固定、吸收还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物量分配 碳氮含量 积累 施肥
原文传递
土壤全氮含量与碳氮比的高光谱反射估测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任红艳 史学正 +5 位作者 庄大方 江东 徐新良 黄耀欢 刘磊 施润和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2-379,共8页
基于土壤高光谱反射特征可以实现土壤全氮(TN)含量与碳氮比(C∶N)等土壤属性的快速、无损测定,但其估测模型受土壤颗粒粒径水平与光谱指数(预处理)等因素影响。通过研磨准备2、0.25和0.15mm共3个水平颗粒粒径的土样,分析了原始(RAW)及... 基于土壤高光谱反射特征可以实现土壤全氮(TN)含量与碳氮比(C∶N)等土壤属性的快速、无损测定,但其估测模型受土壤颗粒粒径水平与光谱指数(预处理)等因素影响。通过研磨准备2、0.25和0.15mm共3个水平颗粒粒径的土样,分析了原始(RAW)及多次散射校正MSC(MultipleScattering Correction)、一阶微分FD(First Derivative)、连续统去除CR(Continuum Removal)等预处理的土壤反射光谱与TN含量、碳氮比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研磨可以提高反射光谱对TN含量变化的响应,而FD、CR与MSC等光谱预处理能够明显缩小不同颗粒粒径水平土样的光谱反射—TN含量、碳氮比相关性差异。结果表明:0.25mm颗粒粒径土样的FD预处理光谱在2 250nm和2 280nm处分别与TN含量、碳氮比变化存在最大相关,但最大相关单波段线性回归模型的TN含量、碳氮比估测精度不如全波段光谱PLSR模型。其中,0.25mm土样RAW光谱全波段PLSR模型估测TN含量的表现最佳(RPD=3.49,R2=0.92,RMSEP=0.1g/kg);而碳氮比的估测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其最优估测模型(0.25mm土样FD预处理的全波段PLSR模型)的RPD仅为1.21,可能与土样的碳氮比变化范围较小有关,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采集更多的样本数量或土壤类型,使训练样本具有较大的变量范围,以取得较好的估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氮 碳氮比 高光谱反射 土壤颗粒粒径 光谱预处理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水碳氮耦合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日平 赵沛义 +6 位作者 韩云飞 刘小月 杜二小 高宇 任永峰 李焕春 张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2-960,共9页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耦合效应,明确秸秆还田玉米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且秸秆还田与全膜垄沟栽培结合后(FNS、HNS、RNS),二者的协同效应较单一地膜覆盖(FN、RN)增强了土壤纳雨增墒能力,为秸秆的正常腐解提供了适宜的水热环境;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较对照FN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以RNS和HNS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增加,表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FN处理和R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碳、蔗糖酶、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变化较敏感,对土壤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处理FNS、HNS、RNS较对照FN处理分别提高5.30%、10.93%、11.41%,且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综合土壤因子、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来看,秸秆还田条件下可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来平衡土壤碳氮收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其是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一种节氮、稳产、增效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后肥前移 土壤含水量 土壤碳氮 玉米产量
下载PDF
苏铁蕨在广东的分布概况及其中药饮片溯源分析
5
作者 陶文琴 缪绅裕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91-196,共6页
为给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内的苏铁蕨种群进行较全面的野外调查,测定稳定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及碳和氮含量,对其中药饮片进行初步溯源。结果表明,苏铁蕨在广东主要分布在北江以东的... 为给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内的苏铁蕨种群进行较全面的野外调查,测定稳定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及碳和氮含量,对其中药饮片进行初步溯源。结果表明,苏铁蕨在广东主要分布在北江以东的惠州市、河源市、梅州市和深圳市;在北江以西分布较少;苏铁蕨分布点纬度为22°36'~24°39'N,经度为112°35'~116°48'E,海拔高度为26~706 m。2批次中药饮片的初步溯源结果显示,这些中药饮片可能源自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稳定碳和氮同位素比值 碳含量 氮含量 碳氮比 苏铁蕨
下载PDF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recent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sediment-analysis techniques in palaeolimnological studies-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ineral magnetism, carbonate content, and cont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nitrogen content and carbon/nitrogen ratio 被引量:2
6
作者 WANG Hong-ya (Dep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Geophysical Laboratory, Do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arhus, Finlandsgade 8. DK- 8200, Aarhus N, Denmark)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0年第1期28-36,共9页
Determination of 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 Determination of 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nitrogen content (N%) and carbon/nitrogen (C/N) ratio are some of the technique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to lacustrine-sediment analyses. The techniques,complemented by others, are usually useful for rev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sediments and thus for postulating hydrological regimes in the lak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y around it in palaeolimnological studies. A very brief review is presented on recent applications of these techniques in palaeolimnological work with English literatures published mainly since 1985 and focus given on interpretations of results of these analyses related to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Low dry bulk density and high water content often imply relatively warm and wet conditions. High X and SIRM are usually resulted from reduced dilutions in the lake and intensified erosions on its catchment. both of which can be in turn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While variations in patterns of X and SIRM may give further insight on mineral magnetism and thus implication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reased carbonate content seems likely to associate to warm and dry conditions.Increased TOC content is virtually used as one of indicators of warm and wet conditions and variations in C/N ratio may hint variations in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sources,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to the total organic matter in lake sediments and hence to lake-level fluctuations and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ineral magnetism carbonate content.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nitrogen content carbon/nitrogen ratio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比率及碳氮含量差异的太子参产地溯源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颖 许文 +4 位作者 徐伟 林羽 郑生文 周厚荣 林志杰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29,共7页
目的: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及碳氮含量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探讨太子参产地溯源应用的可行性,为太子参产地溯源识别提供新方法。方法:测定采自贵州、安徽、福建3个主产区太子参药材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以及碳氮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 目的: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及碳氮含量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探讨太子参产地溯源应用的可行性,为太子参产地溯源识别提供新方法。方法:测定采自贵州、安徽、福建3个主产区太子参药材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以及碳氮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Fisher判别分析(FLDA)对太子参进行产地判别。结果:不同产区太子参中的δD表现出产地差异;贵州太子参中碳含量平均值较高,福建太子参中氮含量平均值较高。采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和碳氮含量为指标进行PCA,样品基本上按照产地各自聚为一类。经OPLS-DA分析,差异成分为δ^(18)O、δ^(13)C、δD。根据主成分精简模型,仅以δ^(18)O和δ^(13)C为指标进行PCA和OPLS-DA,发现3个产区可以良好区分。δ^(18)O和δ^(13)C作为判别变量的FLDA经回代检验和交叉验证,产地判别准确率达100%和97.2%,对外部样品预测准确率达100%。结论:太子参中δ^(18)O和δ^(13)C具有产地特征,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实现对太子参产地的有效溯源,判别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太子参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稳定同位素比率 碳氮含量 产地溯源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熊小玲 任寅榜 +3 位作者 吕茂奎 李晓杰 聂阳意 谢锦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88,共6页
为探究武夷山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分布特征,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海拔高度(600,1000,1400 m)的典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随着... 为探究武夷山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分布特征,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海拔高度(600,1000,1400 m)的典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在0—5 cm土层和5—10 cm土层变化规律不同,5—10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随海拔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0—5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表现为1000 m海拔较高;海拔1000 m的土壤C/N明显高于海拔1400 m和600 m;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方面,1400 m明显高于1000 m和600 m,且高海拔区域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低海拔区域,两土层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细根C/N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综上所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随海拔升高并非线性增长,受到气候、植被特征及土壤状况的综合影响,高海拔地区土壤碳氮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森林土壤 碳氮含量 碳氮储量 武夷山
下载PDF
氮沉降对城市森林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及其耦合性的影响
9
作者 陶晓 邵曦媛 +2 位作者 钟环环 潘象阳 邱晓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68-375,共8页
目前,氮沉降增加呈现全球化趋势,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已成为生态和环境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为探讨氮沉降增加对城市森林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城市森林养分循环过程,为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 目前,氮沉降增加呈现全球化趋势,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已成为生态和环境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为探讨氮沉降增加对城市森林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城市森林养分循环过程,为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在连续3年模拟氮沉降实验后(氮添加设置3种水平,分别为对照组:0 kg·hm^(–2)·a^(–1)、CK;低氮:50 kg·hm^(–2)·a^(–1)、LN;高氮:100 kg·hm^(–2)·a^(–1)、HN),研究氮沉降对城市森林凋落物(枝叶果碎)养分元素含量及其耦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水平下,凋落果内CK与HN中C元素含量,凋落叶中CK与LN、碎中LN与HN两组中N元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2)凋落物不同组分间,N沉降显著影响Ca元素含量(P<0.05),对C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凋落枝组分间K含量差异显著(P<0.05),凋落叶与其他各组间N含量差异显著(P<0.05),凋落果与其他各组间P含量差异显著(P<0.05);凋落叶与凋落果间Mg元素差异显著。(3)N沉降对各组分间的C/N、C/P、N/P等生态化学计量比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凋落叶、凋落果中C/N值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4)N沉降显著影响C、N间相关性及Ca、Mg间相关性,且均表现为LN显著增强相关性,HN显著抑制相关性;N沉降显著增强了P、K间的相关性,而显著降低了K与Ca、Mg的相关性。(5)N沉降对C/N与N/P、C/P与N/P间的耦合性有显著影响,且均表现为LN显著增强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耦合性,HN显著降低二者耦合性。研究结果为城市森林凋落物养分循环过程对N沉降的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城市森林 凋落物 养分元素 碳氮含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韩潇杰 任志杰 +7 位作者 李双静 田培培 卢素豪 马耕 王丽芳 马冬云 赵亚南 王晨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66-1778,共13页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设置在河南省许昌市张潘镇4个不同施氮水平11年定位试验,施氮量分别为0(N0)、180 kg·hm^(-2)(N1)、240 kg·hm^(-2)(N2...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设置在河南省许昌市张潘镇4个不同施氮水平11年定位试验,施氮量分别为0(N0)、180 kg·hm^(-2)(N1)、240 kg·hm^(-2)(N2)及300 kg·hm^(-2)(N3),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碳氮含量、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变化,并探寻长期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调控路径。【结果】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呈现大团聚体(>0.25 mm)向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粒组分(<0.053 mm)转化的趋势,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碳、氮含量在0—20cm土层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上升,20—4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N0相比,0—20 cm土层各施氮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3.1%—37.2%和19.4%—29.4%;20—40 cm土层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5.3%—32.2%和6.1%—29.3%。长期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N0相比,施氮处理大团聚体有机碳平均含量提高31.6%—62.0%,微团聚体提高8.7%—61.2%,粉黏粒提高14.0%—81.7%。在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施氮处理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中全氮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2.6%—51.0%、25.7%—35.9%和3.2%—9.7%,且均以N3处理最高。在2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各施氮处理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全氮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7.6%—35.2%、11.7%—24.0%和1.1%—12.9%,且均以N1处理最高。研究结果还表明,长期施氮显著增加了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提高了产量。与N0相比,N1、N2和N3处理分别提高小麦产量188.1%、177.3%和173.2%。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及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长期施氮通过改变土壤及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施用量 土壤团聚体 碳、氮含量 小麦产量
下载PDF
不同有机质配方肥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段史江 李亚纯 +5 位作者 朱红根 彭桃军 史文强 胡蓉花 凡中良 肖子康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2,共5页
为探究水田烤烟施用有机肥的适宜有机质含量及碳氮比,采用自主配方有机肥研究了不同有机质含量及碳氮比对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为50%和65%时,烤烟叶片数、产量和产值总体上高于烟草专用肥处理,... 为探究水田烤烟施用有机肥的适宜有机质含量及碳氮比,采用自主配方有机肥研究了不同有机质含量及碳氮比对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为50%和65%时,烤烟叶片数、产量和产值总体上高于烟草专用肥处理,且烤后烟叶评吸质量总体上有所提升;有机质含量为35%时,烤烟产量和产值略低于烟草专用肥处理。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会促进叶片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同时上部叶烟碱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有机质含量同一梯度内随着碳氮比的提高,评吸质量提高,且中部叶表现出较高的糖碱比。研究认为,水田烤烟有机肥以有机质含量65%、碳氮比19.54有利于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有机质含量 碳氮比 烟叶产质量
下载PDF
基于UD-PLS对牛粪堆制Cu和Zn钝化预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治宇 石长青 +1 位作者 周岭 Ronaldo G.Maghirang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42-2451,共10页
选取钝化材料木醋液和影响堆肥质量的关键因素:含水量和C/N,每个因素安排6个水平,利用均匀设计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对重金属的钝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木醋液添加比例为0.50%、含水量为40%和C/N... 选取钝化材料木醋液和影响堆肥质量的关键因素:含水量和C/N,每个因素安排6个水平,利用均匀设计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对重金属的钝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木醋液添加比例为0.50%、含水量为40%和C/N为40时,Cu和Zn的钝化效果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5%和30.2%;其中重金属Cu的钝化预测模型为CuA B Cy=15.4748+0.3524x-0.1100x+0.0131x,其中交叉有效性为22Q=-2.0767<0.0985,模型达到精度要求;重金属Zn的钝化预测模型为ZnA By=34.3512+11.0905x-0.2561x-C0.0531x,其中交叉有效性为22Q=-3.0863<0.0985,模型达到精度要求.针对多因素多水平的复杂堆肥系统中,将均匀设计与偏最小二乘法有机耦合,有效地解决了试验次数多、因素间多重相关性的问题,从而使模型精度和实用性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 偏最小二乘回归 木醋液 含水量 C/N 重金属钝化
下载PDF
8种珍珠菜属植物碳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沁言 陈延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6期1-3,7,共4页
[目的]以8种珍珠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属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碳、氮和碳氮比,分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营养器官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结果]在属级水平上,碳、氮生态化学计... [目的]以8种珍珠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属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碳、氮和碳氮比,分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营养器官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结果]在属级水平上,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在三大营养器官中总体分布为:叶碳含量>根碳含量>茎碳含量;叶氮含量>茎氮含量>根氮含量;根碳氮比>茎碳氮比>叶碳氮比。在物种水平上,8种珍珠菜属植物的叶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茎碳含量与根碳含量,除了疏头过路黄和轮叶过路黄的叶氮含量与茎和根的氮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外,其他6种珍珠菜属植物叶氮含量也均显著高于茎氮含量与根氮含量,贯叶过路黄、过路黄、疏头过路黄与黑腺珍珠菜的叶碳氮比与茎碳氮比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显著低于根碳氮比,星宿菜与矮桃的茎碳氮比与根碳氮比之间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叶碳氮比,轮叶过路黄与繸瓣珍珠菜的叶、茎与根中的碳氮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叶氮含量和叶碳氮比与茎或根的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珍珠菜属植物根茎叶中的碳含量、氮含量与碳氮比具有物种特异性,变化是协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菜属 碳含量 氮含量 碳氮比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树皮内含物对星天牛寄主选择的影响
14
作者 徐丽丽 解春霞 +1 位作者 刘云鹏 郑华英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77-783,共7页
为明确不同寄主树皮内含物与星天牛寄主选择的关系,探寻星天牛寄主选择机制,在室内水培环境下,进行星天牛对8种寄主取食、栖息和产卵选择试验,观察星天牛在各寄主上的取食面积、取食痕迹数量、栖息和产卵数量,并对寄主树皮内含物含量进... 为明确不同寄主树皮内含物与星天牛寄主选择的关系,探寻星天牛寄主选择机制,在室内水培环境下,进行星天牛对8种寄主取食、栖息和产卵选择试验,观察星天牛在各寄主上的取食面积、取食痕迹数量、栖息和产卵数量,并对寄主树皮内含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星天牛偏向于取食红枫、复叶槭和糖槭,喜好在复叶槭、糖槭和苦楝上栖息、产卵,极少在纳塔栎和垂柳上取食、栖息和产卵。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星天牛取食面积、栖息数量、产卵数量与寄主树皮内氨基酸总含量、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单宁、总酚含量无显著相关。星天牛取食痕迹数量与本次试验所测的寄主内含物含量无显著相关。寄主树皮的碳氮比、氨基酸含量是影响星天牛取食、栖息和产卵选择的重要因子,适宜的碳氮比、较高的氨基酸含量是星天牛寄主选择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天牛 寄主选择 内含物 碳氮比 氨基酸
下载PDF
康禾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土壤质地与土壤碳氮含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远辉 王永强 +1 位作者 张毅 贾小容 《广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25-31,共7页
在广东省东源县康禾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设置4 hm2样地,按<0.01 mm土粒的含量将土壤质地分为3个类型,依次为: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通过实地采样统计分析了不同土壤质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碳氮比(C/N)的大小及其关系... 在广东省东源县康禾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设置4 hm2样地,按<0.01 mm土粒的含量将土壤质地分为3个类型,依次为: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通过实地采样统计分析了不同土壤质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碳氮比(C/N)的大小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大小依次为: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样地内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31.343、1.882 g·kg-1,最小值分别为8.411、0.621 g·kg-1。研究表明保护区土壤中碳氮含量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且中壤土最能代表整个样地土壤表层碳氮含量的整体情况。此外,不同土壤质地有机碳含量及碳氮比(C/N)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r=0.833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有机碳含量 全氮含量 碳氮比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不同含量低污染水对人工湿地中细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顾丽君 钱庄 +1 位作者 祝志超 张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0,共6页
探究水平流人工湿地(HFCW)系统处理低污染水过程中,相同COD/ρ(TN)下不同碳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为较高碳氮含量的HFCW(HF1)和进水为较低碳氮含量的HFCW(HF2)对COD和TN的去除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HF1和HF2对COD的... 探究水平流人工湿地(HFCW)系统处理低污染水过程中,相同COD/ρ(TN)下不同碳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为较高碳氮含量的HFCW(HF1)和进水为较低碳氮含量的HFCW(HF2)对COD和TN的去除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HF1和HF2对COD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8.26%和28.89%,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79.06%和81.87%。HF1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HF2,HF1中富集的优势细菌为Chloroflexaceae、Comamonadaceae和Rhodocyclaceae,均具有异养反硝化功能,HF2中富集的优势细菌为Xanthomonadaceae和Rhodocyclaceae,其中Xanthomonadaceae具有自养反硝化功能。COD、NH4^+-N和NO3^--N对HF1中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对HF2中细菌群落的影响,HF1中COD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NH4^+-N和NO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污染水 水平流人工湿地 碳氮含量 COD/ρ(TN) 细菌群落结构 冗余度分析
下载PDF
外源碳、氮供应对小麦源库代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伟 李建伟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5,共6页
为研究小麦源库间碳、氮代谢活性的相互关系,以春小麦品种龙麦33和克旱19为材料,在抽穗期分别用2%尿素、5%蔗糖和清水喷洒叶面抽穗后分6次取样,测定旗叶和子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氮含量,分析小麦源(旗叶)与库(子粒)之间碳氮代谢及相互关... 为研究小麦源库间碳、氮代谢活性的相互关系,以春小麦品种龙麦33和克旱19为材料,在抽穗期分别用2%尿素、5%蔗糖和清水喷洒叶面抽穗后分6次取样,测定旗叶和子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氮含量,分析小麦源(旗叶)与库(子粒)之间碳氮代谢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龙麦33与克旱19尿素处理的子粒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1.8%和4.5%蔗糖处理的分别增加7.3%和-7.2%;尿素处理的旗叶氮含量分别增加16.3%和0.5%蔗糖处理分别增加9.4%和2.5%。尿素处理的子粒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8.6%和-6.2%蔗糖处理的分别增加11.0%和2.8%。灌浆期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而成熟期氮含量逐渐增加,两者共同造成了子粒氮与可溶性糖含量比值随着灌浆成熟逐渐增加。在小麦生育后期,氮代谢对小麦子粒形成的调控效应大于光合碳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源库关系 可溶性糖含量 氮含量 碳氮代谢
原文传递
Linpor-N工艺在工业废水回用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卓军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19年第1期54-57,共4页
新疆某石化公司工业废水回用处理系统要求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小于1 mg/L,该项目生化处理采用纯氧曝气+Linpor-N工艺。针对Linpor-N池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运行经验,对影响氨氮去除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摸索出合适的运行参数。针对该废... 新疆某石化公司工业废水回用处理系统要求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小于1 mg/L,该项目生化处理采用纯氧曝气+Linpor-N工艺。针对Linpor-N池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运行经验,对影响氨氮去除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摸索出合适的运行参数。针对该废水水质, Linpor-N池运行参数宜控制在:溶解氧质量浓度为4.0 mg/L左右, pH值为7.5~8.0,维持SRT在15 d,控制进水m(BOD5)/m(TKN)=3~5,同时控制进水电导率在800~1 300μ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por-N工艺 氨氮 溶解氧 pH值 含盐量 污泥龄 碳氮比
下载PDF
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巴贺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单玲 努尔拜依.阿不都沙力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608-15611,共4页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 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地下生物量 碳氮含量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原料的二氧化碳施肥器效果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瑞龙 王琨琦 +4 位作者 郭文忠 贾冬冬 聂铭君 刘楠 赵倩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4-257,共4页
针对温室作物秋冬季节CO2气肥严重不足的问题,设计了适用于普通温室大棚的基于生物质原料发酵的二氧化碳施肥器。采用作物秸秆在好氧发酵作用下进行发酵,制取二氧化碳。同时,采用合理的自动控制策略,获取生物质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及... 针对温室作物秋冬季节CO2气肥严重不足的问题,设计了适用于普通温室大棚的基于生物质原料发酵的二氧化碳施肥器。采用作物秸秆在好氧发酵作用下进行发酵,制取二氧化碳。同时,采用合理的自动控制策略,获取生物质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及水分等条件,并试验研究了生物质发酵制取CO2的最佳条件,验证了该施肥器用于温室补施二氧化碳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秸秆+好氧发酵菌)生物发酵产生CO2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5℃、含水量为70%、初始碳氮比为40:1,产气速率最快;碳氮比对CO2的释放影响最大,温度影响次之,含水量影响最小;在此条件下一次上料可以连续12天让面积120m2的温室CO2浓度保持在1 200×10-6以上,满足温室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CO2 施肥器 温度 含水量 碳氮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