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6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绿化植物叶片表面特征对滞尘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1
1
作者 王会霞 石辉 李秧秧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77-3082,共6页
以西安市21种常见绿化植物为对象,采用人工降尘方法测定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研究植物叶片表面绒毛、润湿性、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1种供试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在0.8~38.6g·m-2,不同树种最大滞尘量差... 以西安市21种常见绿化植物为对象,采用人工降尘方法测定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研究植物叶片表面绒毛、润湿性、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1种供试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在0.8~38.6g·m-2,不同树种最大滞尘量差异显著,物种间相差40倍以上.叶片表面绒毛数量及其形态、分布特征对滞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可能与绒毛和颗粒物间的作用方式有关.除叶片表面着生绒毛的悬铃木、国槐、榆叶梅和毛梾4个物种外,其他植物叶片接触角与最大滞尘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接触角较小、易润湿的植物叶片最大滞尘量在2.0~8.0g·m-2,而接触角较大的银杏、三叶草、紫叶小檗和鸡爪槭的最大滞尘量均<2.0g·m-2.叶片表面自由能主要表现分子间色散力的作用,而极性分量对表面自由能的贡献低于20%,可能与叶片表面含有的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有关.最大滞尘量与叶片表面自由能及其色散分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极性分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最大滞尘量 接触角 表面自由能
原文传递
接触角及其在表面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0
2
作者 赵振国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0-374,共5页
润湿是一种流体取代界面上另一种流体的界面现象 ,通常是指液体从固体表面取代气体的过程。如在干净玻璃板上加水 ,排走表面上的空气形成薄的水膜 ,即为铺展润湿 ,简称铺展 ,此过程的特点是原固气界面消失 ,气液界面扩大 ,并形成新的固... 润湿是一种流体取代界面上另一种流体的界面现象 ,通常是指液体从固体表面取代气体的过程。如在干净玻璃板上加水 ,排走表面上的空气形成薄的水膜 ,即为铺展润湿 ,简称铺展 ,此过程的特点是原固气界面消失 ,气液界面扩大 ,并形成新的固液界面。将固体完全浸渍于液体中 ,固气界面消失 ,气液界面不变 ,形成新的固液界面 ,此过程为浸渍润湿 (浸湿 )。液体与固体接触 ,气液和固气界面减小 ,形成固液界面的过程为沾湿。润湿过程涉及固体和液体的表面性质 ,以及固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研究润湿作用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表面化学 润湿 测量方法 界面视象
下载PDF
广州市常见行道树种叶片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 被引量:120
3
作者 刘璐 管东生 陈永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04-2614,共11页
以广州市常见的18种行道树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行道树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绿化树种叶片的接触角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显著,18种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的最大滞尘量在0.066—1.8... 以广州市常见的18种行道树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行道树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绿化树种叶片的接触角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显著,18种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的最大滞尘量在0.066—1.831g/m2,物种间相差达27倍以上。叶表面具有网状结构,气孔密度较大(20<气孔密度<60个)且气孔开口较大(如芒果)容易滞留粉尘;叶表面平滑具有蜡质层,气孔排列整齐,无明显起伏(如红花羊蹄甲、桃花心木、大叶紫薇、鹅掌藤),滞尘能力较弱。植物叶片接触角与滞尘量呈负相关(r=-0.614),接触角<90°的表现为亲水性。易润湿的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最大滞尘量在1.0—1.831g/m2,叶片表面的形态结构凹凸不平,具有钩状或脊状褶皱、突起等且20<气孔密度<60范围内,测得的接触角较小(芒果、重阳木、高山榕),使得粉尘与植物叶片接触面积较大,粉尘不易从叶面脱落,滞尘能力较强。而接触角较大的盆架树、麻楝、大叶紫薇、鹅掌藤和红花羊蹄甲的滞尘量均<1.0g/m2,其特殊的表面结构和疏水的蜡质使颗粒物不易吸附在植物叶片上,因此滞尘能力较弱。由此可见,植物叶表面蜡质含量和气孔密度及其叶片接触角的大小是影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时,适当考虑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滞尘的绿化树种,将可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叶表面结构 滞尘能力 接触角 广州城市
下载PDF
板岩遇水软化的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3
4
作者 杨春和 冒海军 +2 位作者 王学潮 李晓红 陈剑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90-2098,共9页
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粉晶X射线衍射,测定板岩泡水过程中吸水率、润湿角的变化,不同浸泡时间下的矿物颗粒微观结构、孔隙度的变化,并通过三轴压缩实验,研究了板岩泡水后发生软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表明:板岩在浸泡后吸水率受... 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粉晶X射线衍射,测定板岩泡水过程中吸水率、润湿角的变化,不同浸泡时间下的矿物颗粒微观结构、孔隙度的变化,并通过三轴压缩实验,研究了板岩泡水后发生软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表明:板岩在浸泡后吸水率受板岩内层理面的产状、密度等参数的影响而改变,随着泡水时间的增加,吸水率在最初两天内变化较大,后期变化不太明显;板岩内部矿物颗粒在浸泡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胶结变得松散,颗粒膨胀的时间稍滞后于吸水率的变化过程;三轴压缩实验结果显示,板岩浸泡后发生软化,峰值抗压强度随着吸水率增加按负对数规律降低;微观结构分析及润湿角的降低趋势表明,随浸泡时间延长,矿物颗粒之间的毛细管力、表面张力降低,使得板岩内部黏结力降低,宏观上则体现为岩石发生软化;在垂直于层理面方向更易发生体积膨胀,因此岩石在浸泡后更易沿着层理面产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岩 水软化 微观结构 胶结方式 润湿角 岩石力学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5
作者 赵宁 卢晓英 +3 位作者 张晓艳 刘海云 谭帅霞 徐坚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0-871,共12页
表面的浸润性是决定材料应用的一个重要性质,许多物理化学过程,如吸附、润滑、黏合、分散和摩擦等均与表面的浸润性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表面、微流体系统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有关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引起了... 表面的浸润性是决定材料应用的一个重要性质,许多物理化学过程,如吸附、润滑、黏合、分散和摩擦等均与表面的浸润性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表面、微流体系统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有关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超疏水表面研究的新进展:简单介绍了表面浸润性的表征手段和影响因素,归纳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和相关的理论分析,对超疏水表面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仿荷叶 多级结构 滞后 接触角 滚动角
下载PDF
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杜振霞 贾志谦 +1 位作者 饶国瑛 陈建峰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44,共3页
用树脂和硬脂酸改性纳米碳酸钙。IR分析显示包膜剂与碳酸钙间以离子键结合 ;TEM照片显示改性的碳酸钙在环己烷中有更好的分散性能 ;沉降体积和接触角的测定结果说明改性碳酸钙在非极性介质中的润湿性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纳米级 碳酸钙 表面改性 表面能 润湿性
下载PDF
金属/陶瓷润湿性(上) 被引量:46
7
作者 陈康华 包崇玺 刘红卫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1997年第3期6-10,共5页
本文综述了金属/陶瓷的润湿性测定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改善润湿性的技术方法,并系统收集和评价了各种金属/陶瓷体系中润湿性的测试和研究结果。
关键词 润湿性 接触角 粘附功 金属基 陶瓷 复合材料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理论土-水特征曲线 被引量:77
8
作者 栾茂田 李顺群 杨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1-615,共5页
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规则等直径圆球土颗粒之间的弯液面方程,运用迭代法对这一高度非线性方程组进行了求解,进而确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基质吸力。文中考虑了基质吸力的作用面积,提出了等效基质吸力和广义土-水特征曲线的概念。分析表明,... 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规则等直径圆球土颗粒之间的弯液面方程,运用迭代法对这一高度非线性方程组进行了求解,进而确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基质吸力。文中考虑了基质吸力的作用面积,提出了等效基质吸力和广义土-水特征曲线的概念。分析表明,饱和度为0时等效基质吸力为0,随着饱和度的增大,等效基质吸力逐渐增大,并在某一饱和度处达到最大,此时土的强度最高。针对等直径土颗粒松散排列方式进行了具体计算与讨论。计算表明,与基质吸力相比,等效基质吸力随饱和度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而无论基质吸力还是等效基质吸力均随颗粒空间排列间隙的增大而迅速减小,由此所得到的两种土-水特征曲线强烈地依赖于接触角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等效基质吸力 表面张力 接触角 数值迭代法
下载PDF
光催化抗雾膜材料的制备及其亲水性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刘平 凌岚 +1 位作者 林华香 付贤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62-465,共4页
采用改进的 Sol-Gel技术制备负载型复合光催化抗雾膜材料 ,利用 XRD,AES和接触角测定等手段研究了膜厚度、热处理条件及光照条件等因素对膜材料亲水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光催化抗雾膜的亲水性受控于 Ti O2 的晶型和膜比表面 ,大比表面... 采用改进的 Sol-Gel技术制备负载型复合光催化抗雾膜材料 ,利用 XRD,AES和接触角测定等手段研究了膜厚度、热处理条件及光照条件等因素对膜材料亲水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光催化抗雾膜的亲水性受控于 Ti O2 的晶型和膜比表面 ,大比表面和高锐钛矿含量可降低膜对水的接触角 .膜的厚度通过改变催化剂量和光利用率影响材料的亲水性 .膜材料亲水性对光照强度的响应呈阶跃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亲水性 抗雾性 光催化膜 制备
下载PDF
接触角滞后现象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60
10
作者 王晓东 彭晓峰 +1 位作者 闵敬春 刘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0,共4页
在本文的研究中,考虑表面粗糙的影响,通过引入附加“磨擦力”的概念,分别用力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导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平衡时接触角应满足的条件;并得到了液滴系统自由能-固液接触面积曲线;分析了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的物理意义... 在本文的研究中,考虑表面粗糙的影响,通过引入附加“磨擦力”的概念,分别用力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导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平衡时接触角应满足的条件;并得到了液滴系统自由能-固液接触面积曲线;分析了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的物理意义;由此给出了接触角滞后现象的一种合理解释.这对于进一步认识接触角的滞后现象,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湿润性 接触角滞后现象 表面沸腾 凝结 滞后阻力 理论分析 表面粗糙 热力学
下载PDF
铝合金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被引量:68
11
作者 李艳峰 于志家 +2 位作者 于跃飞 霍素斌 宋善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采用简单化学刻蚀的方法制备出多晶铝合金基体上的超疏水表面。刻蚀后的铝合金表面经过氟化处理后具有了超疏水的性质,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56°,接触角滞后为5°。通过对表面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可知,超疏水铝合金表面上具有... 采用简单化学刻蚀的方法制备出多晶铝合金基体上的超疏水表面。刻蚀后的铝合金表面经过氟化处理后具有了超疏水的性质,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56°,接触角滞后为5°。通过对表面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可知,超疏水铝合金表面上具有了由长方体状的凸台和凹坑构成的深浅相间的微纳米结构,这些微纳米结构相互连通形成凹凸不平的"迷宫"结构,这种结构经氟化修饰后,可捕获空气,形成水与基底之间的气垫,对表面超疏水性的产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文中对铝合金基体上的超疏水现象以Cassie理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与表面形成了非均匀接触,约12%的面积是水滴和基体接触,而有约88%的面积是水滴和空气接触。研究中考查了不同刻蚀时间以及不同刻蚀液浓度对表面疏水效果的影响。最佳制备条件为:盐酸溶液浓度为4.0mol·L·1,刻蚀时间为12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接触角 微纳米结构 化学刻蚀
下载PDF
悬浮剂润湿分散剂选择方法研究 被引量:59
12
作者 黄啟良 李风敏 +2 位作者 袁会珠 杨代斌 齐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6-70,共5页
在已报道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了悬浮剂润湿分散剂不同种类和用量与其分散液表面张力和在靶体表面上的接触角及最大持留量的关系 ,结果发现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相互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 ,表面张力。
关键词 悬浮剂 润湿分散剂 表面张力 接触角 最大持留量 农药 选择
下载PDF
金属/陶瓷润湿性(下) 被引量:37
13
作者 陈康华 包崇玺 刘红卫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1997年第4期27-34,67,共9页
本文综述了金属/陶瓷的润湿性的表征及测定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改善润湿性的技术方法。并系统收集和评价了各种金属/陶瓷体系中润湿性的测试和研究结果。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润湿性 接触角 黏附功 金属/陶瓷
下载PDF
接触角法测量高分子材料的表面能 被引量:51
14
作者 王晖 顾帼华 邱冠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2-947,共6页
以二次蒸馏水、甘油、甲酰胺、二碘甲烷和乙二醇为检测液体,采用接触角法测定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脂/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碳酸酯(PC)等高分子树脂材料的表... 以二次蒸馏水、甘油、甲酰胺、二碘甲烷和乙二醇为检测液体,采用接触角法测定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脂/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碳酸酯(PC)等高分子树脂材料的表面能参数(Lifshitz-van der Waals分量、Lewis酸分量和Lewis碱分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甘油-二碘甲烷、水-甲酰胺-二碘甲烷、水-乙二醇-二碘甲烷3种组合方案中的任一组合均能较好地反映聚合物的表面特征;7种高分子树脂可以分为极性和非极性2大类。PP和PE属于非极性树脂,表面能较低,只存在Lifshitz-van der Waals分量;在极性树脂中,PS,ABS,PC和PET表面具有明显的Lewis碱特征;PVC表面呈现一定的两性特征,除具有Lewis碱特征之外,其表面还带有较多的Lewis酸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表面能 接触角
下载PDF
接触角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50
15
作者 丁晓峰 管蓉 陈沛智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8年第2期84-89,共6页
接触角是材料表面润湿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接触角的测量可以获得材料表面固-液、固-气界面相互作用的许多信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接触角的测量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接触角测量技术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 接触角 润湿 测试
下载PDF
仿生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6
作者 郭志光 刘维民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1-726,共6页
仿生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是化学模拟生物体系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荷叶等植物叶面的超疏水现象为我们在不同基底上制备仿生超疏水性表面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给出荷叶等三种植物叶面的超疏水性和微观结构,阐述了仿生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 仿生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是化学模拟生物体系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荷叶等植物叶面的超疏水现象为我们在不同基底上制备仿生超疏水性表面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给出荷叶等三种植物叶面的超疏水性和微观结构,阐述了仿生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效应 超疏水 接触角 双重结构 纳米材料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仿生超疏水性薄膜 被引量:45
17
作者 郭志光 周峰 刘维民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61-766,共6页
通过溶胶-凝胶(Sol-Gel)法和自组装(Self-assembled)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的薄膜,水滴在该薄膜上的平衡静态接触角为155°~157°,滑动角为3°~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微观表面,发现该薄膜表面分布了双层结... 通过溶胶-凝胶(Sol-Gel)法和自组装(Self-assembled)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的薄膜,水滴在该薄膜上的平衡静态接触角为155°~157°,滑动角为3°~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微观表面,发现该薄膜表面分布了双层结构(Binarystructure)的微纳米粗糙度的微凸体,上表层微米微凸体的平均直径为0.2μm,下表层纳米微凸体的平均直径约为13nm,其分布与荷叶表面的结构极其相似.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薄膜表面元素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表面存在大量的F,Cl等元素,它能显著降低薄膜表面的表面能.薄膜超疏水性的原因可能是,通过硅片经溶胶粒子表面制备的薄膜具有合适的表面粗糙度,再经过全氟辛基三氯甲硅烷(FOTMS)化学修饰后,薄膜表面能进一步降低,这两个条件的有机结合就使得薄膜产生了超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自组装 薄膜 超疏水 接触角
下载PDF
竹材表面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江泽慧 于文吉 余养伦 《竹子研究汇刊》 2005年第4期31-38,共8页
从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原理推导入手,采用测定竹材表面接触角的方法,对竹材表面的自由能、路易丝-范得华力和酸碱力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部位和不同处理方法对竹材表面湿润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抽提物的含量和分布是影响竹材... 从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原理推导入手,采用测定竹材表面接触角的方法,对竹材表面的自由能、路易丝-范得华力和酸碱力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部位和不同处理方法对竹材表面湿润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抽提物的含量和分布是影响竹材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原因;竹材的表面自由能是以路易丝-范得华力为主体;竹材表面的自由能差异主要由竹材表面的酸碱力引起;竹材表面具有稳定的路易丝-范得华力,其数值大小不受竹材表面的化学成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材 润湿性 接触角 表面自由能
下载PDF
沥青与矿料粘附性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43
19
作者 肖庆一 郝培文 +2 位作者 徐鸥明 汪海年 冯新军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2,共4页
探讨采用粘附功试验表征沥青与矿料粘附性的可行性,以润湿吸附理论为基础,讨论了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与粘附力的内在关系;分析了沥青矿料表面润湿性能对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提出了以粘附功作为沥青与矿料粘附性的表征指标,设计了以沥青... 探讨采用粘附功试验表征沥青与矿料粘附性的可行性,以润湿吸附理论为基础,讨论了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与粘附力的内在关系;分析了沥青矿料表面润湿性能对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提出了以粘附功作为沥青与矿料粘附性的表征指标,设计了以沥青表面张力γ以及沥青在矿料表面接触面θ为基本参数的试验方法;最后对微观分析和水煮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粘附功试验表征沥青与矿料粘附性是可行的,试验数据精确,可达到0.01×10-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粘附性 润湿 粘附功 接触角 表面张力
下载PDF
接触角测量的量高法和量角法的比较 被引量:48
20
作者 杜文琴 巫莹柱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32,37,共5页
采用接触角来表征织物拒水性能更加精确,液滴角度测量法是接触角测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量高法和量角法是角度测量最常用的方法。实际测试中发现,这2种方法测量的结果有比较大的误差,但误差产生的原因不详。从理论上对这2种液滴角度测量... 采用接触角来表征织物拒水性能更加精确,液滴角度测量法是接触角测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量高法和量角法是角度测量最常用的方法。实际测试中发现,这2种方法测量的结果有比较大的误差,但误差产生的原因不详。从理论上对这2种液滴角度测量法的测量原理和测量误差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讨论了液滴高度、底端直径的量取误差和量角器转动误差产生的接触角测量误差,并用实验进行验证,这些实验结论和理论相符,最后证实量高法更准确、快捷、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量高法 量角法 误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