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30
1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1 位作者 梁进社 庄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7-1122,共16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空间开发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 进展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62
2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6,共12页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进行了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和四种情景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情景1(现状塌陷)中,可高强度开发(很适宜)的用地为7476.9hm2,占总面积的32.6%;较为适宜建设的土地为4967hm2,占21.6%;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33.49%。情景4(最终塌陷)中,适宜用地为4084.21hm2,占总面积的17.79%。较为适宜的土地为4511.56hm2,占19.65%。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53.44%。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适宜建设的土地急剧减少。今后应根据不同的塌陷区现状,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生态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大运河生态经济区 济宁
原文传递
广州市花都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基于MCR面特征提取 被引量:40
3
作者 黄丽明 陈健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47-1355,共9页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关键点,为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结果包括:应用本文方法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面、线、点综合特征,比仅进行扩展面评价分析的常规方法更为全面,且更具可操作性;划分出建设用地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禁止扩展区和生态恢复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设用地在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内,由扩展路径引导优化开发,可避免盲目地"摊大饼式"蔓延;生态隔离带打破现有建设区"连片"扩展格局;生态关键点和高值点的识别,有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花都区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诗逸 冯长春 +2 位作者 刘雪萍 王福良 谢旦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1-638,共8页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选取14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选取14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基于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模糊评判法 RS/GIS 空间格局 长沙市湘江新区
下载PDF
基于地形复杂度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 被引量:31
5
作者 牛叔文 李景满 +2 位作者 李升红 张修芳 沈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92-2102,共11页
地形条件是评价城乡建设用地必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应用ArcGIS和DEM模型分析海拔高度、坡度和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杂度。结果表明:地表破碎度代表了地形变化上的一维独立属性,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 地形条件是评价城乡建设用地必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应用ArcGIS和DEM模型分析海拔高度、坡度和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杂度。结果表明:地表破碎度代表了地形变化上的一维独立属性,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杂度比海拔高度和坡度2个因子组合的地形复杂度更好地反映地形起伏变化的信息。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天水市非常适宜、较为适宜、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级土地的比重分别为9.7%、24.6%、19.3%、21.9%和24.5%。以村级尺度来评价,丘陵山区地形变化大致归为6种基本类型:塬峁型、上偏型、正态型、下偏型、河谷盆地形和复杂变化型。非常适宜、较为适宜的建设用地多分布在下偏型、河谷盆地形,结果与人类长期以来实际选择的建设用地高度一致。在地形复杂的天水市,实行"组团发展"有利于城市空间的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表破碎度 地形复杂度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天水市
原文传递
广西西江沿岸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27
6
作者 党丽娟 徐勇 +3 位作者 汤青 赵海英 杨波 孙贵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测算和评价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论文在建立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多要素分步式算法及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1∶5万DEM数据、1∶10万土地利用图、县级行政区划图和各... 测算和评价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论文在建立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多要素分步式算法及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1∶5万DEM数据、1∶10万土地利用图、县级行政区划图和各类保护区分布图,测算和评价了广西西江沿岸20 km范围内及沿江主要城市周边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西江沿岸20 km范围内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62.6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4.82%;来宾和柳州接壤的柳江东岸存在一个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富集区域,具有成片集中开发利用的前景。南宁和柳州2市城区周边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数量较为丰富,具备进一步规模性开发和建设的用地条件;百色、崇左、来宾、贵港和梧州5市城区周边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相对较为有限,未来建成区规模的拓展应适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备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西江
原文传递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薛继斌 徐保根 +1 位作者 李湛 赵建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1,共6页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试点村建设用地适宜性状况。研究方法:基于可拓工程的优度评价法。研究结果:通过优度评价法,计算得出各评价单元的综合优度分值。根据优度值域,结合分值分布的频...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试点村建设用地适宜性状况。研究方法:基于可拓工程的优度评价法。研究结果:通过优度评价法,计算得出各评价单元的综合优度分值。根据优度值域,结合分值分布的频率直方图,将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暂时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5个层次。新增建设用地区中75.46%处于高度适宜,其余24.54%处于中等适宜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区的选择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研究结论: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更微观,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优度评价法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显示了较好的区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优度评价法
下载PDF
三明市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黄大全 张文新 +1 位作者 梁进社 郧文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02-207,256,共7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对于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对其进行评价。该文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的开发适宜性评价,为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提供依据。文章在对土地作为建设...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对于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对其进行评价。该文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的开发适宜性评价,为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提供依据。文章在对土地作为建设用途开发限制因素和限制程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图层分析的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框架、方法、步骤和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三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中。绘制形成土地自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和政策因素分别对应的四张评价图,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图,并应用于具体规划管理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成果的具体应用还需要加强实地的勘察核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开发 适宜性评价 图层分析
下载PDF
基于供求关系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孟霖 郭杰 +1 位作者 孙驰 欧名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1,共11页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3)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4)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供求理论 BP神经网络 扬州市
原文传递
湖南湘江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肖莉 李韦 +2 位作者 冯长春 李天猜 郝文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1-136,142,共7页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将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湖南湘江新区进行了栅格尺度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通过对现状用地和评价结果的对比,详细探讨了湘江新区今后城镇建设扩张的主要潜在区域...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将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湖南湘江新区进行了栅格尺度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通过对现状用地和评价结果的对比,详细探讨了湘江新区今后城镇建设扩张的主要潜在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分布情况,并有效划分出了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2)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不但能克服多准则评价中各指标分类的不确定性,还能根据模糊集理论有效划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别,是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适宜性 模糊综合评价 GIS 湖南湘江新区
下载PDF
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桂林规划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江思义 吴福 +2 位作者 刘庆超 李海良 潘晓丽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84-93,共10页
本文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研究,利用地质环境要素通过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MapGIS软件实现可视化。文中以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选取了地形坡度、地貌单元、土体地基承载力、... 本文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研究,利用地质环境要素通过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MapGIS软件实现可视化。文中以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选取了地形坡度、地貌单元、土体地基承载力、岩体地基承载力、特殊性土分布、土体厚度、土体结构、地下水埋深、地表水系、岩溶发育程度、断裂构造11个影响岩溶地区建设场地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其成果可为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 建设用地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华芬 赵俊三 +1 位作者 潘邦龙 肖龙山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提出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支持下,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原则与体系,并提出了新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以珠海市横琴岛为研究实例,基于GIS平台,利用BP模型,对横琴岛建设... 提出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BP神经网络技术支持下,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原则与体系,并提出了新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以珠海市横琴岛为研究实例,基于GIS平台,利用BP模型,对横琴岛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GIS BP神经网络模型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喻忠磊 庄立 +2 位作者 孙丕苓 梁进社 张文新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60-1373,共14页
建设用地适宜性是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决策的依据。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界定建设用地适宜性内涵,从灾害风险、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区位条件4个维度,构建了较规范的适宜性指标体系;针对已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构建了整合极值法、条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是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决策的依据。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界定建设用地适宜性内涵,从灾害风险、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区位条件4个维度,构建了较规范的适宜性指标体系;针对已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构建了整合极值法、条件函数法、线性加权综合的"多要素分布式算法——情景矩阵"评估框架;进而基于适宜性识别冲突空间,以空间冲突面积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作为空间冲突强度来刻画区域建设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玛纳斯县适宜建设空间(达230 km2以上)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6%;最适宜和比较适宜性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中部及中北部乡镇及农(团)场驻地附近,基本适宜建设区主要分布在比较适宜建设空间的外围及中南部山前平原地带;该县冲突空间达4.21 km2,占建成区面积的22.74‰;冲突空间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中部城镇化发展区;南部、北部的生态脆弱区及中部工业化发展区的乡镇空间冲突强度也较高。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框架与方法逼近客观现实,简单易行,能弥补以往评价方法的不足;适宜性在空间冲突分析与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 空间冲突 多要素分布式算法 情景矩阵 玛纳斯县
原文传递
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谭欣 杨晓青 +5 位作者 黄大全 林坚 黄静 关鹏 石水莲 王思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9-566,共8页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占全区面积比例约23.95%,主要集中在各地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外围区域;一般适宜等级集中在沈阳经济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在全区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2)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和平区和沈河区等地;一般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西湖区和明山区等地;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法库县和辽中县等地.3)现状建设用地分布总体上较为合理,约73.33%分布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内;然而约8.76%的建设用地分布于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内;另外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范围内仍存在大量的区域没有被开发建设.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增长方向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我国适宜建设用地的空间差异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开发适宜性 评价 沈阳经济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实证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勇 王丽佳 杨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15-1633,共19页
针对中国现有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搭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的评价流程框架,建立了基于栅格单元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气温、坡地适建、坡耕地土壤抗蚀等关键参数的普适性算法,并以藏... 针对中国现有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搭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的评价流程框架,建立了基于栅格单元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气温、坡地适建、坡耕地土壤抗蚀等关键参数的普适性算法,并以藏东南米林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米林县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欠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类型,30 m精度建设用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1.26%、2.92%、2.12%、2.77%和90.93%;50 m、100 m各等级面积较30 m误差±0.34%,250 m误差±1.11%,500 m、1000 m误差较大。30 m精度耕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0.72%、3.07%、2.62%、1.35%和92.25%;50 m、100 m、250 m与30 m误差±0.52%,500 m、1000 m误差较大;(2)米林县现状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较适宜、适宜和一般适宜等级类型,30 m精度三者合计占比达95.96%,50 m、100 m占比分别为95.96%和94.74%。现状耕地和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较适宜、一般适宜和适宜等级类型,3种栅格精度下三者合计占比大于96%;(3)业已建立的评价方法、定量模型及参数算法是可行的和适用的,青藏高原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的适宜栅格精度为100 m,最大不超过250 m;(4)建立了可应用于青藏高原的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等级类型与地形高程及坡度对应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评价模型 建设用地适宜性 耕地适宜性 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半岛丘陵区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山东省海阳市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雅芹 闫弘文 +1 位作者 赵贤锋 孙世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80-1088,共9页
基本农田红线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线"划定的重中之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工作中的难点。本研究以半岛丘陵区山东省海阳市为例,以"三线"协同划定的思想为切入点,采用生态优先、建设用... 基本农田红线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线"划定的重中之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工作中的难点。本研究以半岛丘陵区山东省海阳市为例,以"三线"协同划定的思想为切入点,采用生态优先、建设用地严格举证、优质耕地尽量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将生态安全网络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并对土地评价和立地分析(LESA)方法进行改进,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划定海阳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网络中耕地面积为12.11 hm^2,优先建设区与重点建设区中已举证的耕地面积为154.99 hm^2,此部分耕地均不适宜划入永久基本农田。2)根据耕地综合质量分值将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优先划入型和适宜划入型耕地,自然质量和立地条件均比较优越,可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重点调控型和后备资源型耕地则不宜划入;其中优先划入型耕地面积为458.05 hm^2,将其中427.82 hm^2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适宜划入型耕地面积为771.83 hm^2,将其中500.67 hm^2划入永久基本农田。3)划定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 305.22 hm^2,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928.49 hm^2,占城市周边耕地总面积的60.26%,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率提高了42.66%,永久基本农田中耕地的国家利用等平均值(9.04)高于全市耕地平均利用等别(9.56),且坡度均低于15°。4)城市周边生态安全用地、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有利于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基于改进的LESA评价方法,并综合考虑生态安全用地、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丰富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达到了海阳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目标;同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海阳市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岛丘陵区 城市周边 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安全网络 建设用地适宜性 耕地自然质量 LESA体系 "三线"协同
下载PDF
基于ANP-GIS的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宪恩 丁炎军 王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2-236,244,共6页
基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对建设用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耦... 基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对建设用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耦合评价模型,并结合长春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案例研究,最终获得了可视化的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空间分布图(5个适宜度)。结果表明:对于长春市建设用地的选取最适宜的土地面积约为1 289.3km^2,适宜区域6 662.7km^2,较适宜区域9 461.4km^2,一般适宜区域2 848.2km^2,不适宜区域303.4km^2,而且长春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地区(最适宜区域和适宜区域)分布在长春区域的腹地,处于长春市市区以及九台区、德惠市、农安县的交汇的区域,该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各项指标的生态适宜性度均相对较高,表明长春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重点可以向生态适宜度较高的中部地区偏移。研究结果说明了ANP-GIS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同时也为长春市的建筑用地的选取和长春市的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 网络分析法 GIS 长春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以杭州市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陆张维 徐丽华 吴亚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4-912,共9页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有助于发挥建设用地的最大效益,关系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栅格尺度评价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同时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侧重于经济适宜性,并结合GIS...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有助于发挥建设用地的最大效益,关系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栅格尺度评价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同时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侧重于经济适宜性,并结合GIS技术,实现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方案。结果表明:侧重经济适宜性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的决策依据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的优势区位,并且布局方案相对紧凑,能有效引导城市紧凑化发展,抑制城市沿主干道蔓延式开发。另外,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布局方式,较难体现邻域动态影响、局部规则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主体城市开发决策行为所导致的空间格局,可能导致布局结果与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的偏离,对此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区 建设用地 布局 适宜性评价 杭州
原文传递
山地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和平 刘劲松 马宇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99,共7页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山地村庄建设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文章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山地村庄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指标的分类选取、评价方法的步骤、定性定量结合的评判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山地村庄建设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文章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山地村庄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指标的分类选取、评价方法的步骤、定性定量结合的评判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土地管理和城乡规划部门提供一套科学、适用、可行的山地村庄建设用地评价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村庄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GIS的平顶山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延辉 杨柳 汪伟 《地理空间信息》 2014年第6期94-96,4,共3页
以平顶山市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在GIS和RS技术支撑下定量分析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个因素层12个因子层构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以平顶山市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在GIS和RS技术支撑下定量分析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个因素层12个因子层构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在ENVI4.5支持下对平顶山市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林地、耕地、水体、建设用地多因子图层,在Arc GIS10.0支持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高度等地形因子。最后通过Arc GIS10.0空间分析模块对相关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为:平顶山市最适宜用地占29.01%,较适宜用地占13.53%,基本适宜用地占14.71%,不适宜用地占16.05%,不可用地占26.70%。最后,结合评价结果,针对平顶山建设用地的特征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 指标评价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