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肥地区虫霉资源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杰 刘竞男 +3 位作者 吴茜茜 王四宝 蔡如胜 黄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0-242,共3页
1998年冬季和 1 999年夏季及冬季对合肥市郊部分地区蔬菜上虫霉流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经鉴定 ,冬季流行的病原菌为 6种虫霉 :新蚜虫疠霉 ( Pandora neoaphidis)、暗孢耳霉 ( Conidiobolusobscurus)、普朗肯虫霉 ( Entomophthora plan... 1998年冬季和 1 999年夏季及冬季对合肥市郊部分地区蔬菜上虫霉流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经鉴定 ,冬季流行的病原菌为 6种虫霉 :新蚜虫疠霉 ( Pandora neoaphidis)、暗孢耳霉 ( Conidiobolusobscurus)、普朗肯虫霉 ( 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安徽虫瘟霉 ( Zoophthora anhuiensis)、根虫瘟霉 ( Zoophthoraradicans)、布伦克虫疠霉 ( Pandora blunkii)。新蚜虫疠霉是绝对优势种。夏季流行的病原菌为库蚊虫霉( Entomophthora culici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伦克虫病毒 库蚊虫霉 合肥 虫霉资源调查
下载PDF
暗孢耳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臧建成 沈慧敏 +2 位作者 张新虎 张海英 郑瑞芹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71-674,共4页
对兰州市刘家堡乡菜豆蚜尸上分离获得的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菌株,利用PDA和SEMA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对暗孢耳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暗孢耳霉菌菌落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0~30 ℃,暗孢耳霉菌分生孢子萌... 对兰州市刘家堡乡菜豆蚜尸上分离获得的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菌株,利用PDA和SEMA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对暗孢耳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暗孢耳霉菌菌落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0~30 ℃,暗孢耳霉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5 %~100 %、最适pH值范围为9~10.紫外线对暗孢耳霉分生孢子有强烈杀伤作用,照射5 min后萌发率降到63 %,照射时间越长,萌发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孢耳霉 萌发 菌落 分生孢子
下载PDF
暗孢耳霉对甘蓝蚜的致病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臧建成 沈慧敏 马和平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8-41,共4页
通过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暗孢耳霉侵染甘蓝蚜的致病机理。暗孢耳霉侵染寄主过程是其与寄主甘蓝蚜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寄主组织病理变化伴随着体色及其他外部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接种后暗孢耳霉分生孢子在甘蓝蚜体壁上萌发出芽... 通过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暗孢耳霉侵染甘蓝蚜的致病机理。暗孢耳霉侵染寄主过程是其与寄主甘蓝蚜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寄主组织病理变化伴随着体色及其他外部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接种后暗孢耳霉分生孢子在甘蓝蚜体壁上萌发出芽管侵入其体内,以原生质体形式利用寄主体内营养进行繁殖。当原生质体充满寄主血腔时,原生质体分化生出细胞壁成为菌丝段,寄主死亡。接种36h,甘蓝蚜死亡率仅为5%;48h后死亡率为10%,144h后43%蚜虫死亡。刚死亡的蚜虫体色为灰白色,随着时间的增加,体色转为白色,并在体壁上长满灰白色的绒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孢耳霉 甘蓝蚜 致病机理
下载PDF
温度对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休眠孢子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梦晨 朱诚棋 +2 位作者 徐桑尔 宗静斌 周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248-5253,共6页
为探究虫霉休眠孢子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孢子浴接种和多浓度生物测定实验,观察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在5个温度处理(10,15,20,24,28℃)和3个接种浓度梯度下感染寄主桃蚜(Myzus persicae)的情况,并观测不同处理... 为探究虫霉休眠孢子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孢子浴接种和多浓度生物测定实验,观察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在5个温度处理(10,15,20,24,28℃)和3个接种浓度梯度下感染寄主桃蚜(Myzus persicae)的情况,并观测不同处理下蚜尸内产休眠孢子的比例。暗孢耳霉对桃蚜的毒力随温度和接种浓度升高而提高。同时,感病致死的蚜尸镜检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休眠孢子形成,温度越高,形成几率越大;接种浓度的影响次之,在15—24℃间,形成几率随接种浓度提高而增大。这一现象可能的解释:高温环境将使寄主种群增长停滞或消退,暗孢耳霉通过感知环境温度情况,倾向于在较高温时于寄主体内形成休眠孢子来规避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寄主匮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暗孢耳霉 休眠孢子 生物测定
下载PDF
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对竹蚜种群动态的影响及控蚜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奕来 王江宏 +3 位作者 张静 朱丹妮 毛嘉俊 周湘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7-914,共8页
通过观察蚜科Aphididae专化菌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在3个温度和光周期处理(20~28℃,光照12~15 h)下对竹纵斑蚜Takecallis arundinariae,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竹后粗腿蚜Metamacropodaphis bambusisucta和竹色蚜Mel... 通过观察蚜科Aphididae专化菌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在3个温度和光周期处理(20~28℃,光照12~15 h)下对竹纵斑蚜Takecallis arundinariae,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竹后粗腿蚜Metamacropodaphis bambusisucta和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等4种竹蚜的种群动态的影响,来探究控蚜作用。暗孢耳霉对竹蚜种群在不同温光处理和竹蚜种类间都表现出抑制作用。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接菌组竹蚜种群动态趋势拟合Log-logistic模型,对照组拟合Logistic方程。健康组竹蚜种群动态呈现爆发特性,模型参数计算显示竹蚜种群密度最高值是起始虫口密度的18.4~139.2倍,显示其对竹林的潜在危害性。暗孢耳霉对竹蚜种群发育初期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寄主种群密度倍增天数比对照组多延长10.0倍以上,显示该生防菌对竹蚜种群发生具有调控作用,抑制竹蚜种群高峰的出现,达到控制竹林蚜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竹蚜 暗孢耳霉 种群动态 控蚜 昆虫病原真菌
下载PDF
暗孢耳霉侵染竹梢凸唇斑蚜的生物学特征及毒力测定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大伟 马良进 周湘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4-79,共6页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对竹梢凸唇斑蚜的侵染特征。孢子附着在蚜虫体表后可迅速萌发直接侵入虫体,24 h后即有蚜虫感病死亡。在寄主死亡6 h内,假囊状体先突破体壁,分生孢子梗随后出现,后者可通过产孢启动新一轮的侵染循环...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对竹梢凸唇斑蚜的侵染特征。孢子附着在蚜虫体表后可迅速萌发直接侵入虫体,24 h后即有蚜虫感病死亡。在寄主死亡6 h内,假囊状体先突破体壁,分生孢子梗随后出现,后者可通过产孢启动新一轮的侵染循环。毒力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暗孢耳霉对竹梢凸唇斑蚜具有高毒力。在高剂量接种浓度(192.6±20.3)个孢子·mm-2时,92.8%的接种蚜虫5天内死亡。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第5天的半致死浓度低至51.6个孢子·mm-2,半致死时间在接种浓度100个孢子·mm-2时仅为2.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孢耳霉 竹梢凸唇斑蚜 生物测定 扫描电镜观察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