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旅游理论与现代社会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日辉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4-88,共5页
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旅游理论的提出[1],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旅游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更深层次看,孔子将"仁"导入到旅游... 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旅游理论的提出[1],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旅游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更深层次看,孔子将"仁"导入到旅游理论当中,并以"君子比德"的理论高度,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品位,同时也为我们考察旅游经济大开发的当前现状,反思种种不协调的音符,重新思考和定位传统的儒家旅游理论,将获益良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传统 旅游理论 旅游开发
下载PDF
“文以宣化,字以载道”——从《说文》看汉代儒学的价值系统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家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3,共7页
《说文》将文字的功能定位为"宣化载道",故其对文字的阐释着意揭示了文字所载之道,其道主要体现了汉代儒学价值系统,此一价值系统的根本主题在于探寻由阴阳观、教化观、德化观所构成的天人一体关系。阴阳范畴为汉代儒学价值... 《说文》将文字的功能定位为"宣化载道",故其对文字的阐释着意揭示了文字所载之道,其道主要体现了汉代儒学价值系统,此一价值系统的根本主题在于探寻由阴阳观、教化观、德化观所构成的天人一体关系。阴阳范畴为汉代儒学价值系统之基石,它贯通作用于整个宇宙、社会、人生;教化观建立在阴阳观基础上,以王侯为教化主体,以人性最贵为前提,经由神道设教、"三才之道"诸教化活动展开;汉儒有意将儒家价值扩展为宇宙的普遍观念,使整个世界披上了浓重的德化色彩,这在《说文》对器物之德、禽兽之德的诠释中体现得尤其鲜明。总之,《说文》对汉字的独特诠释,从一个新的视角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儒学的价值系统,显示了汉代儒道互渗的特色,对当前价值系统的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汉代儒学 价值观
下载PDF
权利观念与东亚立场
3
作者 克迪斯.海根 梁涛 曾春莲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0-58,共9页
在政治压力之下,东亚领导人在言辞上接受了人权具有"普遍性"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亚承认自己哲学的失败,相反,他们所承认的"温和的普遍主义"使其立场更加完善与合理。通过重新诠释"普遍主义",东亚领... 在政治压力之下,东亚领导人在言辞上接受了人权具有"普遍性"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亚承认自己哲学的失败,相反,他们所承认的"温和的普遍主义"使其立场更加完善与合理。通过重新诠释"普遍主义",东亚领导人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削弱了人权呼声中的道德实在论以及公民权利和"消极权利"(或自由)胜过经济发展和福利这类"愿望"的论点。这种"温和的普遍主义"包含着西方无论是哲学世界观还是实际政策上的妥协和让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权 温和的普遍主义 情境
原文传递
两宋理学思想与闽南地区的官方雩祀文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许哲娜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7年第1期327-348,共22页
闽南地区官方雩祀文化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传统社会中国家、地方以及官府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朝廷和地方官府有限度的容忍甚至鼓励和提倡、地方社会的积极配合,使许多不在祀典的神祇进入官方雩祀文化系统。理学思想发展起来以后,逐渐参... 闽南地区官方雩祀文化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传统社会中国家、地方以及官府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朝廷和地方官府有限度的容忍甚至鼓励和提倡、地方社会的积极配合,使许多不在祀典的神祇进入官方雩祀文化系统。理学思想发展起来以后,逐渐参与到这个互动过程中,使雩祀文化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雩祀 理学 两宋 闽南
原文传递
从材料焦虑到情理建筑——略论近世中国建筑价值观念之变迁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海清 《新建筑》 2010年第1期31-39,共9页
过去的100多年来,材料之于中国建筑活动和中国人"生活样法"的意味发生了巨大变迁,从中国建筑传统中的材料观念回顾以及社会转型期材料观念面临现实问题的检讨来审视这一变迁,将有助于对当下的建筑文化困境进行价值反思。现代... 过去的100多年来,材料之于中国建筑活动和中国人"生活样法"的意味发生了巨大变迁,从中国建筑传统中的材料观念回顾以及社会转型期材料观念面临现实问题的检讨来审视这一变迁,将有助于对当下的建筑文化困境进行价值反思。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试图跨文化的、涉及终极关切的思想资源,为缓释建筑活动中的材料焦虑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有助于逐步确立基于广泛社会共识和文化道统的核心价值——情理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 材料 价值观念 终极关切 现代新儒学 情理
下载PDF
韩国潇洒园原型景观空间的营造原理研究
6
作者 任勤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8期184-189,共6页
韩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的一条支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韩国古典园林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该文以韩国著名别墅园林潇洒园为研究对象,从园主梁山甫的知己好友金麟厚所作的《潇洒园四十八咏》与《... 韩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的一条支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韩国古典园林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该文以韩国著名别墅园林潇洒园为研究对象,从园主梁山甫的知己好友金麟厚所作的《潇洒园四十八咏》与《天命图》来把握潇洒园的营造思想和原型景观空间的构建,深入挖掘中韩古典园林的传承关系。研究表明,潇洒园体现了造园者的理学思想,是按照阴阳五行原理而建造,造园者在潇洒园中参悟天地变化之理,格物致知,通过身心调整达致中正平衡的状态,体现了韩国古人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解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墅园林 潇洒园 《潇洒园四十八咏》 阴阳五行 理学 天人合一
下载PDF
略评独尊儒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韩隆福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65-67,共3页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对先秦百家学说进行了一次总结 ,既纠正了诸子互相攻伐的片面性 ,又废除了焚书坑儒、打击迫害知识人才的野蛮政策 ,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大一统、薄税款、省徭役、宽民力、盐铁归民、以农...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对先秦百家学说进行了一次总结 ,既纠正了诸子互相攻伐的片面性 ,又废除了焚书坑儒、打击迫害知识人才的野蛮政策 ,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大一统、薄税款、省徭役、宽民力、盐铁归民、以农为本、广设学校、用贤致治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汉武帝 "独尊儒术" 新儒学 贤才致治
下载PDF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玲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历史做出的合乎规律的选择。分析其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黄老无为 独尊儒术
下载PDF
论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169,共8页
明代以降,关学发展至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来说,明代关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继承了张载勇于创造、兼收并蓄的学术传统,以振兴关学为精神指引和责任担当,积极传承张载关学学脉;二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程朱理学... 明代以降,关学发展至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来说,明代关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继承了张载勇于创造、兼收并蓄的学术传统,以振兴关学为精神指引和责任担当,积极传承张载关学学脉;二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程朱理学,融合周程张朱于一体,思想上时有新见,开创关中学术新局面;三是晚明关学出现心学化的倾向,但就思想特质而言,此时关中学者仍不失关学原有的精神传统和学术立场。因此,关学在明代的新发展,既不可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关中理学",更不能否定其在整个关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关学 张载之学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的理欲之辨探析
10
作者 陈婷婷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91,238,共9页
作为理学命题的理欲之辨至今仍有重要的讨论价值。首先从批评新学、重塑新官学以及出入佛道、重建新儒学两个方面阐述理欲之辨的主要论旨,其次从理与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揭示理欲之辨的重要内涵,最后对于理欲之辨的有益启示进行总结... 作为理学命题的理欲之辨至今仍有重要的讨论价值。首先从批评新学、重塑新官学以及出入佛道、重建新儒学两个方面阐述理欲之辨的主要论旨,其次从理与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揭示理欲之辨的重要内涵,最后对于理欲之辨的有益启示进行总结与反思。立足比较视域,围绕理欲之辨的论旨、内涵和启示等理论思考,对于深刻领会和正确评价理欲之辨,服务于思想道德建设理当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 理学 理欲之辨 探析
下载PDF
从“内圣外王”到“礼法合治”——汤一介先生论儒学的现代化
11
作者 甘祥满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共8页
汤一介先生指出,儒学要现代化,必须先研究其基本精神,即理想主义和人本主义,二者结合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的道理,在于获得真善美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儒家的精神所在,企图由内圣开出外王,开出现代民主与科学体系的想... 汤一介先生指出,儒学要现代化,必须先研究其基本精神,即理想主义和人本主义,二者结合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的道理,在于获得真善美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儒家的精神所在,企图由内圣开出外王,开出现代民主与科学体系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儒学内圣之道以及"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容易导致泛道德主义,导致重人治不重法治。必须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中"礼法合治"的精神,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的法治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一介 儒学 现代化 内圣外王 礼法合治
原文传递
朝鲜王朝后期儒学与西学的交流——以茶山丁若镛的经学思想为中心
12
作者 赵甜甜 崔英辰 《韩国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95-110,206,共17页
朝鲜王朝后期的儒学在西学的冲击之下,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批判性地吸收西学,开创性地构建了新的实学思想体系,对朝鲜半岛的近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茶山丁若镛是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虽然有“脱朱子学”的倾向,但究... 朝鲜王朝后期的儒学在西学的冲击之下,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批判性地吸收西学,开创性地构建了新的实学思想体系,对朝鲜半岛的近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茶山丁若镛是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虽然有“脱朱子学”的倾向,但究其根本仍是朝鲜性理学,只是部分接受并融合西学思想,使朝鲜后期的实学逐步体系化、完整化,具有过渡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后期 西学 茶山丁若镛 经学思想
下载PDF
《禅林宝训》伦理思想儒学化探析
13
作者 蒋九愚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4期46-49,共4页
《禅林宝训》反复宣说的道、利之辨以及诚信等道德规范 ,在内容乃至形式上与儒家伦理基本一致。《禅林宝训》充分吸收儒家伦理思想 ,主张儒、佛融合 ,一方面是加强丛林自身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国禅宗人间化的客观要求。佛... 《禅林宝训》反复宣说的道、利之辨以及诚信等道德规范 ,在内容乃至形式上与儒家伦理基本一致。《禅林宝训》充分吸收儒家伦理思想 ,主张儒、佛融合 ,一方面是加强丛林自身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国禅宗人间化的客观要求。佛教的五戒十善等伦理与儒家伦理存在相似之处 ,这为《禅林宝训》充分吸收、融合儒家伦理提供了内在理论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林宝训》 道德仁义 儒佛融合
下载PDF
从“格物致知”看朱熹的理学地位——对牟宗三判朱熹为“别子为宗”的反思
14
作者 魏志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6-50,共5页
牟宗三以道德形上学为根据,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朱熹将天理与人心相区分,追求"只存有不活动"的道德本体和格物致知的顺取工夫,而将其判为"别子为宗"。但是通过对朱熹思想发展脉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 牟宗三以道德形上学为根据,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朱熹将天理与人心相区分,追求"只存有不活动"的道德本体和格物致知的顺取工夫,而将其判为"别子为宗"。但是通过对朱熹思想发展脉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其"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工夫入路是对程颢等学者过于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而忽视具体实践工夫的一种矫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促进了先秦以来儒家传统思想的深化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熹 别子为宗 格物致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