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 被引量:11
1
作者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站在“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的高度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儒教中国及其命运的分析 ,对“儒学第三期发展”前景的展望等三个方面 ,分析了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的美籍华裔学者、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重要... 站在“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的高度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儒教中国及其命运的分析 ,对“儒学第三期发展”前景的展望等三个方面 ,分析了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的美籍华裔学者、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 ,指出其在理论上创新及其意义与理论上的不足和缺陷 ,揭示了杜维明文化哲学思想对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维明 文化保守主义 现代新儒家 儒家传统 文化哲学
下载PDF
如果从儒学传统和现代革命传统同时看雷锋 被引量:13
2
作者 贺照田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44,共26页
雷锋和雷锋精神是现代中国革命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上半叶的产物,但雷锋、雷锋精神所以让那段历史已过去几十年之后的很多中国人,仍感触动,仍感怀念,不仅因为这里有革命传统最具说服力的一些方面的动人凝结,还在于雷锋精神也扎... 雷锋和雷锋精神是现代中国革命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上半叶的产物,但雷锋、雷锋精神所以让那段历史已过去几十年之后的很多中国人,仍感触动,仍感怀念,不仅因为这里有革命传统最具说服力的一些方面的动人凝结,还在于雷锋精神也扎根于中国道德精神传统,特别是儒家道德精神传统极精彩光辉的方面。让人不免吃惊的是,关于雷锋精神与儒家道德精神传统的关系问题,在几十年轰轰烈烈的雷锋精神宣传史、接受史中并没有得到展开讨论。本文欲通过细致解读雷锋接受史上一篇实际被忽视的谢觉哉的文章,和认真解析雷锋所服膺的"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一表达背后所对应的经验,以一方面深度打开关于雷锋精神和儒家道德精神传统关系问题的认识;一方面通过上述把握所开放出的视域,对儒家传统和现代革命传统的关系、雷锋经验和今天时代状况与课题间的关系等,给予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锋精神 儒学传统 革命传统 春天般的温暖
原文传递
社会与主体性:中国情节剧的政治经济学 被引量:6
3
作者 尼克.布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8-99,共12页
学界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研究,常常不可避免地会以片中人物("自我")与其所处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分析作为逻辑起点。学者们认为电影情节中的戏剧性关联从本质上能够反映出意识形态现实,这种例证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比比皆是。而中... 学界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研究,常常不可避免地会以片中人物("自我")与其所处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分析作为逻辑起点。学者们认为电影情节中的戏剧性关联从本质上能够反映出意识形态现实,这种例证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比比皆是。而中国电影创作中常常贯穿、延续着新中国成立前儒家传统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性问题,也恰恰是这种连续性和矛盾性开启了影片中自我、家庭、工作岗位以及国家——这些关涉社会整体性想像的各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关系。从这些理论前提入手,本文试图讨论中国电影中最为错综复杂且激动人心的流行叙事样式,这一样式体现出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与新兴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妥协,进而清楚有力地阐明处在两者夹缝之间的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矛盾与情节冲突所能企及的范围与表现力度。这一叙事样式正是在西方早已广为人知的"情节剧"。由于这一分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类型电影体系,所以在使用这一概念的时候,有必要进行一些理论观念的跨文化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剧 主体性 政治经济学 儒家传统 谢晋电影
下载PDF
论清帝阙里祭孔与清前期统治合法性的确立 被引量:6
4
作者 孔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4-156,共13页
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统治合法性备受汉人士大夫的质疑与诘问。在此环境下,清前期(顺治至乾隆)诸帝切实学习儒家文化,贯彻文治策略,康熙、乾隆两帝还先后数次亲祭阙里孔庙。此举极大笼络了汉人士大夫群体,消弭着满汉畛域和... 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统治合法性备受汉人士大夫的质疑与诘问。在此环境下,清前期(顺治至乾隆)诸帝切实学习儒家文化,贯彻文治策略,康熙、乾隆两帝还先后数次亲祭阙里孔庙。此举极大笼络了汉人士大夫群体,消弭着满汉畛域和华夷界限。同时,清帝通过阙里祭孔,将"道统"与"治统"集于己身,加强了君主集权。从孔氏后裔的观感变化和臣僚士大夫的积极回应中,可以看到阙里祭孔取得了良好成效。经过君臣之间的互动、调适与契合,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得以确立和巩固。以清帝阙里祭孔为研究切入点,也将加深我们对清代政治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 衍圣公 祭孔 治统 道统
下载PDF
论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结构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煌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83-88,共6页
目前学界在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结构方面的专题研究则尚未见到。然而,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却是核心价值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目前学界在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结构方面的专题研究则尚未见到。然而,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却是核心价值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也有着重要启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和"是儒家传统价值观体系的核心,而"生"是这一核心的发展方向。"亲亲"、"仁民"与"爱物"则是该体系的层次。而"天人合一"则是其整体的框架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 核心价值观体系 结构 和而生
下载PDF
论儒家传统与林语堂小说 被引量:5
6
作者 肖百容 马翔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3,共7页
与五四激进的反传统潮流不同,林语堂以辩证理性的态度以及非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对儒家传统做出评判。反映在小说里,具体表现为林语堂对儒家处世传统与人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儒家人性传统的反拨。实际上,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林语堂与儒家传... 与五四激进的反传统潮流不同,林语堂以辩证理性的态度以及非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对儒家传统做出评判。反映在小说里,具体表现为林语堂对儒家处世传统与人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儒家人性传统的反拨。实际上,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林语堂与儒家传统始终处于一种富于张力的关系之中,他在继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因此释放了五四时期被压抑的"多重现代性"而带来了不同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 林语堂 小说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郭定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共7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一直存在东方与西方、民主与专制的二元对立,如何破解这种思维模式,或可从内源发展观出发,以"正"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中...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一直存在东方与西方、民主与专制的二元对立,如何破解这种思维模式,或可从内源发展观出发,以"正"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 政治文化 核心价值
下载PDF
文化的传授、学习和反思——略评杜维明的中西文化比较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邓晓芒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61,共7页
杜维明先生在《儒教东亚兴起的含义》一文中的中西文化比较观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中西文化比较应坚持"双重标准论",即西方人应以中国文化作为参照标准批判现代文明的弊病,中国人则应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标准对自己传统的文化作深... 杜维明先生在《儒教东亚兴起的含义》一文中的中西文化比较观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中西文化比较应坚持"双重标准论",即西方人应以中国文化作为参照标准批判现代文明的弊病,中国人则应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标准对自己传统的文化作深入的反思。杜维明先生正由于混淆了两种文化在现代发展中的不同语境,导致了他在立论上的一系列自相矛盾和虚假论证。坚持"双重标准"的原理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吸收异质文化的因素才能有真正的进步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维明 中西文化 双重标准论 儒家传统 现代化
下载PDF
晚清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与“新民”视野
9
作者 徐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1,共8页
林译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儒学传统,这是它在当时即能获得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大致表现出三种面向:其一,将儒学之“忠”运用在男女之间的情爱上面,表现为女性对另一方的感情之忠;其二,将儒学之“孝”运用在晚辈对... 林译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儒学传统,这是它在当时即能获得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大致表现出三种面向:其一,将儒学之“忠”运用在男女之间的情爱上面,表现为女性对另一方的感情之忠;其二,将儒学之“孝”运用在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上面,分别体现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之情、关心之情和照顾之情;其三,将儒学之“礼”运用于人际交往的德行上面,既展示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诸种礼仪,也记述人们对诸种礼仪的遵守行为。林译小说并非只是对儒学传统的简单使用,而是以此为媒介,寄寓了对开启民智这一时代主旨的深层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儒学传统
下载PDF
师生伦理的反思与前瞻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莲英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1年第2期44-46,共3页
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典范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精神之一,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某些师生关系疏离,尊师重道观念淡薄,师生伦理衰落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反思传统,检视现实,并进而重构尊师重道观念... 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典范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精神之一,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某些师生关系疏离,尊师重道观念淡薄,师生伦理衰落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反思传统,检视现实,并进而重构尊师重道观念,构筑新型的师生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尊师重道 以德治国 中国 师生关系 教师 学生
下载PDF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余英时与现代新儒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勇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3,共6页
余英时认为,儒家“道统”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新儒家所谓“心性”,只不过是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道体”;宋明理学中虽然增添了“内圣”的向度,但“行道”依然是宋明理学家“第一义”的愿望,“内圣外王连续体”才是宋明理... 余英时认为,儒家“道统”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新儒家所谓“心性”,只不过是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道体”;宋明理学中虽然增添了“内圣”的向度,但“行道”依然是宋明理学家“第一义”的愿望,“内圣外王连续体”才是宋明理学的本义。余英时认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反对用西方的哲学观念来阐述儒家学说。余英时不相信中国今天能够重建一个全面性的儒家文化,但余英时又认为儒学将在私领域继续发挥直接的效用。无论从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儒家定义看,余英时都不是现代新儒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宋明理学 新儒家 余英时
下载PDF
官民互济视角下中国近代文白变革
12
作者 张宝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4,共14页
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人际沟通的工具,也内蕴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道统与文脉。不管是古代中国以“雅言”为尚的语言传统还是近代中国以“白话”为尚的语言变革,都承担着“文以载道”的道统意识,关涉官民互济的文脉建构问题。面对帝... 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人际沟通的工具,也内蕴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道统与文脉。不管是古代中国以“雅言”为尚的语言传统还是近代中国以“白话”为尚的语言变革,都承担着“文以载道”的道统意识,关涉官民互济的文脉建构问题。面对帝国列强的武力侵略和欧风美雨的文化渗透,朝野双方在互动中将文言/白话打造成“国文”“国语”建构起的新的语言统绪,以凝聚民族认同,应对文教危机。学统、政统与道统历来是语言与文脉绕不开的命题,及至近代文白变革朝野互动更显其缠绕与紧张。在官民互济视野下反思汉语之文化复兴之路,我们会清晰地看到现代性演进过程中,语言统绪所面临的紧张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民互济 道统 文脉 文白变革
原文传递
晚明园林美学的生活范式转向与政治重构
13
作者 丁文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4,共13页
晚明园林美学在总体规划和空间布置上转向注重实用功能和满足享乐欲望的生活范式。结合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主宰地位的思想史视野,晚明园林美学的范式在心—物关系上表现为顺应和直接性的关系,同时将物欲和感官纳入了道体的范围,逾越... 晚明园林美学在总体规划和空间布置上转向注重实用功能和满足享乐欲望的生活范式。结合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主宰地位的思想史视野,晚明园林美学的范式在心—物关系上表现为顺应和直接性的关系,同时将物欲和感官纳入了道体的范围,逾越阳明心学设想的日用转向的限度。在身—道的关系中,欲望和日常性分别成为道体所容纳的新内容和新场域,由此道统在治统关涉的范围之外创构独立于“得君行道”模式的生活空间。园林美学创构的生活空间,是一个治统缺位的自治性场域,以间接的方式削弱皇权的符号威望和影响力,这是一种弱势的审美政治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园林美学 生活空间 欲望 道统
下载PDF
核心价值观“爱国”之社会责任——兼论儒家“天下”责任观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静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0,共5页
"爱国"在公民道德实践中是与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而新形势和新常态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观教育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导向,应该既来自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内容,同时和中国复兴的历史阶... "爱国"在公民道德实践中是与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而新形势和新常态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观教育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导向,应该既来自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内容,同时和中国复兴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结合起来。文章尝试对表述儒家社会责任观念的主要关键词"天下""匹夫""责",进行现代实践意义上的阐释,以使传统儒家社会责任观进行新的实践主体、新的实践内容、新的实践形势和实现路径的现代转化,从而构筑新形式下的公民社会责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 社会责任观 儒家传统 现代转化
下载PDF
儒家传统与现代性:韩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转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朴银姬 毕娇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42-48,共7页
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儒家传统并没有落寞,反而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现代价值,韩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就是最好的印证。韩国文化产业在传统与现代性的抗争中摸索出“稳中求进”的道路,始终以儒学优良的思... 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儒家传统并没有落寞,反而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现代价值,韩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就是最好的印证。韩国文化产业在传统与现代性的抗争中摸索出“稳中求进”的道路,始终以儒学优良的思想传统为核心坐标,将其融合进现代文化产业当中,同时汲取新的知识和文化为自身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依赖儒家传统起步发展的同时,将蕴含儒学元素的民族文化传播至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 现代性 韩国文化产业 定位与转向
下载PDF
德、才、功:当代新兴书院的基本精神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卫东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20,共5页
在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书院精神集中体现在"德""才""功"的统一上。当代新兴书院是以传承古代书院精神为己任,大多为弥补当代教育在人文道... 在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书院精神集中体现在"德""才""功"的统一上。当代新兴书院是以传承古代书院精神为己任,大多为弥补当代教育在人文道德方面不足、拯救社会伦理道德而创办,其书院精神也应该集中体现在"德""才""功"的统一上。但当代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变了,书院创办的宗旨和目的也随之变化了,无法实现三者的统一,有的甚至背离了传统书院精神。通过对当代新兴书院进行分类,从书院的机构运营模式与功能入手,探讨当代书院对古代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可知,当代书院精神应更多地体现在"德""才""功"的有机统一上,而且三者应该赋予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精神 古代书院 当代书院 儒家文化 国学 德、才、功
下载PDF
韩愈道统论与传统文化心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党天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10,共4页
面对中唐社会危机 ,韩愈以捍卫儒学自任 ,重振儒学道统。因他的道统论带有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 ,于儒家义理探讨方面缺乏建树 ,以致在当时收效甚微 ,但却为宋代理学家重构儒学开了先河 ,起了奠基铺路的作用 ,从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心理... 面对中唐社会危机 ,韩愈以捍卫儒学自任 ,重振儒学道统。因他的道统论带有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 ,于儒家义理探讨方面缺乏建树 ,以致在当时收效甚微 ,但却为宋代理学家重构儒学开了先河 ,起了奠基铺路的作用 ,从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儒学传统 重构 民族心理
下载PDF
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四种反省类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立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129,共9页
反省是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人之一生经历、人之一天的行为、人之心灵生活、人之当下的一念均成为反省的对象。反省意识固是一种"向后看"的意识,是意识活动反身涉己的行为,但其旨趣却在改变自身因而是面向未来... 反省是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人之一生经历、人之一天的行为、人之心灵生活、人之当下的一念均成为反省的对象。反省意识固是一种"向后看"的意识,是意识活动反身涉己的行为,但其旨趣却在改变自身因而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意识,故它在根本上是由一种"向前看"心态定调下的"向后看"意识。基于对未来生命进程的展望、规划而展开的对人生的反省式的回溯意识,与当下生命状况的调整、改变层层缠绕于一起,这是儒家反省意识的基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省 三省 儒家
下载PDF
陶渊明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新论——对《桃花源记》主旨的一种剖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43-147,共5页
陶渊明身处南北朝之乱世,而以《桃花源记》隐括儒家大同至德境界,使后人得以获得一种重要的理想寄托与心理安慰,其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上承周孔,下启宋明,其地位与作用当介于汉唐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之间,同为儒家重要先贤人物。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儒家 道统
下载PDF
化解全球化过程中宗教冲突的儒学资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国翔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6-42,共7页
全球化其实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趋同”与“求异”的一体两面。“求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别 ,而如何对待宗教传统的差异 ,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文明冲突 ,如今尤为迫切。儒学传统并非西亚一神教... 全球化其实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趋同”与“求异”的一体两面。“求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别 ,而如何对待宗教传统的差异 ,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文明冲突 ,如今尤为迫切。儒学传统并非西亚一神教意义上的宗教 ,但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宗教性。其中蕴涵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 ,在明代的阳明学中趋于成熟。而这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 ,可以为化解全球化过程中的宗教冲突提供一笔丰厚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宗教冲突 儒学传统 阳明学 理一分殊 多元主义宗教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