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孝”非反思先行性之哲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温海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4-131,共8页
孔子"孝"之非反思性的先行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孝"之为人伦中心与"仁"可以打通;孔子对于"孝"的非反思性的先行性的确立其实可以回溯到他对天地自然运动的深刻领会,而将个体的"... 孔子"孝"之非反思性的先行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孝"之为人伦中心与"仁"可以打通;孔子对于"孝"的非反思性的先行性的确立其实可以回溯到他对天地自然运动的深刻领会,而将个体的"孝"经验上升到全体人类的"仁"境,最直接的基础是宗教感情,由此可以论证"孝"之非反思先行性的宗教性维度。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孝",不仅仅是其中心思想"仁"的根基,而且可以与孔子对于天地自然的本体论理解相通,也可以与基于祖先崇拜的宗教情感相通,如此,"孝"就由个体源初的感情,上升到人类全体以致世界全体,成为人非反思地面对世界全体的不可移易的先行性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反思 先行性
下载PDF
再谈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补叙
2
作者 冯达文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18,167,共19页
孔子立足于“原人”“原情”“原事”,随时随处指点“为仁(人)之道”。孔子和儒家学人,并不是看不到世间恶的变迁,但是他们致力于寻找与挖掘世间美好的东西。世间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是亲亲之情、恻隐之心,这是每个个人自然—本然具足的,... 孔子立足于“原人”“原情”“原事”,随时随处指点“为仁(人)之道”。孔子和儒家学人,并不是看不到世间恶的变迁,但是他们致力于寻找与挖掘世间美好的东西。世间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是亲亲之情、恻隐之心,这是每个个人自然—本然具足的,是“原情”。“随时随处指点”,就是把个人自然—本然具足的这种“原情”唤醒起来,激发出来。每个个人依自己的这种“原情”去行“事”,便是“原事”;去做“人”,即是“原人”。孔子和儒家学人期望每个个人做回人自己,有“亲亲之情”“恻隐之心”。只要每个个人做回人自己,每个个人便成为仁人,世界便成为美好的世界。这是儒学的用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汉唐宇宙论 宋明本体论 理性与信仰 情本论
原文传递
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新进展——兼评《〈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
3
作者 陈荣庆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18,共5页
学界对儒家形而上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立足于前人基础,在儒家形而上学与儒家本体论含义界定、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切入点和载体以及儒家形而上学发展演变史等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 学界对儒家形而上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立足于前人基础,在儒家形而上学与儒家本体论含义界定、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切入点和载体以及儒家形而上学发展演变史等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不少值得深思的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新进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形而上学 儒家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