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及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木清 傅开元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8-12,共5页
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髁突外伤骨折、正颌手术、修复咬合重建、正畸治疗以及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要考虑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讨论髁突在关节窝中的正常生理位置及其在颞下颌关节... 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髁突外伤骨折、正颌手术、修复咬合重建、正畸治疗以及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要考虑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讨论髁突在关节窝中的正常生理位置及其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特别是关节盘移位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目前多项研究认为,健康成年人髁突平均位置为基本中性,但存在较大变异;髁突后移可能是关节盘前移位的危险因素,关节盘前移位也可导致髁突后移;在关节盘移位的垫治疗中,髁突在垫戴入后显著向前、下移位,可有效改善盘突关系;稳定垫使髁突前下移位不明显,改善盘突关系的效果有限。此外,再定位垫使髁突前下移位还可促进髁突骨质的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位置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盘前移位 [牙合][牙合]垫
原文传递
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髁突位置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龚方方 陶列 曹惠菊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RCP-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并且更接近R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2分类错He 深覆He 髁突位置 三维CT 下颌后退接触位 牙尖交错位
下载PDF
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位置和咬合早接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沈群 刘从华 +2 位作者 肖珲 姚君 刘俊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14-1616,共3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和CR位咬合早接触位置。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颞下颌关节正常者和TMD患者各23例,拍摄头颅CBCT分析髁突位置;获取并记录患者CR位,在架上检查患者...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和CR位咬合早接触位置。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颞下颌关节正常者和TMD患者各23例,拍摄头颅CBCT分析髁突位置;获取并记录患者CR位,在架上检查患者早接触位置。结果:TMD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髁突位于中位占63.1%(29/46);TMD组患者髁突后移位占52.2%(24/46)。TMD组患者CR位牙齿早接触发生部位更偏向牙列远中。结论:安氏Ⅱ类错伴TMD患者髁突多处于后移位,正畸治疗前应先恢复髁突正常位置,再设计矫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畸形 安氏Ⅱ类错伴TMD 髁突位置 早接触
下载PDF
运用锥束CT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颞下颌关节位置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瑜 杜跃华 秦朴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119-2120,2123,共3页
目的运用锥束CT(CBCT)分析比较安氏Ⅱ类2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关节位置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设计的23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为试验组,27例个别正常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拍摄CBCT,使用Examvision软件在垂直于髁突长轴的斜位重建影像后,导入... 目的运用锥束CT(CBCT)分析比较安氏Ⅱ类2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关节位置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设计的23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为试验组,27例个别正常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拍摄CBCT,使用Examvision软件在垂直于髁突长轴的斜位重建影像后,导入AutoCAD计算机软件进行关节间隙测量,测量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中65.2%髁突后移位,个别正常中64.8%髁突处于中间位。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相对于个别正常关节位置异常,应早期矫治,诱导关节到正常位置,避免产生关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 锥束CT 髁突位置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关节间隙改变的X线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柳登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05,310,共4页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2种线距测量方法(张震康法和Kamelchuk法)在许勒位片上测量关节间隙,并计算ln(P/A)值,比较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 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关节盘前移位组的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前间隙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前移位组ln(P/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应ln(P/A)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许勒位片上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髁突后移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有关节盘前移位的存在;但正常髁突位置也存在变异,单纯的许勒位片尚不能作为关节盘前移位的确切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盘前移位 髁突位置 关节间隙
下载PDF
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与颞下颌关节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晓宇 厉松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功能运动时,安氏Ⅱ1错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髁道倾斜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P<0.05)。髁突矢状位移、垂直位移及矢状面空间总位移明显增加(P<0.05)。安氏Ⅱ1错关节窝前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及关节窝前、后斜面夹角明显减小(P<0.05)。结论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及颞下颌关节形态具有典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 髁突运动轨迹 髁突位置
下载PDF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淑敏 张宇 +1 位作者 王振宁 徐璐璐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86-192,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30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12.2岁,均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Ⅰ期矫形治... 目的:探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30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12.2岁,均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Ⅰ期矫形治疗,所有患者矫治前后行CBCT扫描,利用QR-NNT软件对原始影像进行3D重建,测量矢状向、冠状向关节间隙大小,分析髁突位置变化;测量髁突内外径、前后径,关节窝宽度、深度,髁突长度,分析关节形态变化。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增加,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刺激下颌骨生长,患者双侧磨牙达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明显改善,侧貌趋于直面型。导下颌向前后关节前间隙减小(0.50±0.19)mm(P<0.01),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分别增大(1.25±1.84)mm(P<0.01)和(1.48±1.60)mm(P<0.01),冠状向关节内间隙增大(0.91±1.92)mm(P<0.05),关节上间隙增大(0.85±1.25)mm(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长度,关节窝宽度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窝深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解除了上颌牙弓狭窄对下颌的限制,髁突在关节窝内向前向下移位,充分利用了恒牙早期生长潜力,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随着髁突生长,颞下颌关节发生适应性改建,软硬组织改变,面部比例更加趋于协调,可快速、高效改善面部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锥形束CT(CBCT) 颞下颌关节 髁突位置
下载PDF
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及正畸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的CBCT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潘逸华 赵志河 刘钧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口颌系统的功能健康、稳定是口腔正畸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健康人群的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髁突位置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颞下颌关节功能稳定。错[牙合]畸形患者由于正畸牙齿移动及咬合改变,可能发生颞下... 口颌系统的功能健康、稳定是口腔正畸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健康人群的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髁突位置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颞下颌关节功能稳定。错[牙合]畸形患者由于正畸牙齿移动及咬合改变,可能发生颞下颌关节的相关改建,特别是髁突位置的改变。传统的髁突位置的评估方法是通过架来转移下颌位置,然后在髁突位置测量仪上进行测量,但此方法得到的髁突位置变化缺乏一致性。近年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为正畸治疗检查的首选,CBCT可精准地测量关节间隙,确定髁突位置的改变。本文对髁突位置的CBCT评估及正畸治疗前后的错[牙合]畸形髁突位置变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不同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存在差异,正畸治疗前后髁突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使用CBCT可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和更高的精确度评价错[牙合]畸形的髁突位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错畸[牙合]形患者髁突位置变化的机制,并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位置 锥形束CT 正畸治疗 错[牙合]畸形 颞下颌关节 安氏分类 垂直骨面型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下载PDF
青少年关节镜下盘复位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的改变 被引量:7
9
作者 詹伊宁 胡颖恺 +1 位作者 马志贵 杨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通过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磁共振(MRI)图像测量关节间隙,比较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青少年患者关节镜盘复位术前与术后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因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 目的:通过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磁共振(MRI)图像测量关节间隙,比较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青少年患者关节镜盘复位术前与术后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因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行关节镜盘复位术的青少年患者88例(137侧关节),在术前和随访MRI图像上对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进行测量,采用SPSS 17.0软件包中的t检验、χ~2检验及Empowerstats软件中的广义相加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16.40±2.14)岁,术后平均随访(7.96±4.15)个月。术后1周,关节前间隙均值为(2.62±0.86)mm,上间隙为(4.42±1.01)mm,后间隙为(4.75±1.25)mm;关节上间隙及后间隙较术前显著增加,与随访时间呈负相关;前间隙显著减小,与随访时间呈正相关(P<0.05);术后髁突主导位置由中位(49.6%)变为前位(77.4%),并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而逐渐后移。结论:关节镜术后1周,关节上间隙及后间隙显著增加;随着随访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术后1年仍显著大于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间隙 髁突位置 关节镜盘复位术 磁共振
下载PDF
RW板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位置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鹏程 陈宗飞 +1 位作者 张端强 贾泠卉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51-353,共3页
目的研究RW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以探讨RW板的治疗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TMD患者20例,在RW板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并测量患侧髁突... 目的研究RW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以探讨RW板的治疗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TMD患者20例,在RW板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并测量患侧髁突的关节间隙。比较治疗前后关节上、前、后间隙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患侧髁突的关节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上间隙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W板可使髁突向前移动,使髁突趋于关节窝正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牙合]板 髁突位置
原文传递
活动平面导板矫治对成人安氏Ⅱ类深覆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曦颖 刘娜 +2 位作者 王照五 王宇琛 徐璐璐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831-833,838,共4页
目的比较平面导板打开咬合对成人安氏Ⅱ类深覆患者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有正畸治疗需求的18~32岁安氏Ⅱ类错患者30例。矫治前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对原始影像进行3D重建,利用QR-NNT软件测量重建后3D影... 目的比较平面导板打开咬合对成人安氏Ⅱ类深覆患者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有正畸治疗需求的18~32岁安氏Ⅱ类错患者30例。矫治前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对原始影像进行3D重建,利用QR-NNT软件测量重建后3D影像的关节前、上、后间隙,运用Pullinger分析法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矫治过程中,利用上颌活动式平面导板打开安氏Ⅱ类深覆患者前牙咬合,待前牙咬合打开、后牙建立稳定咬合接触后再次行CBCT,对矫治前后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面导板打开咬合后,安氏Ⅱ类错患者关节前间隙减小[(2.16±0.13)mm vs(2.03±0.19)mm,P<0.000 1],关节上间隙增大[(2.81±0.32)mm vs(3.30±0.33)mm,P<0.000 1],后间隙增大[(2.68±0.41)mm vs(2.97±0.42)mm,P=0.000 3]。结论正畸治疗上颌活动式平面导板打开安氏Ⅱ类患者前牙咬合后,安氏Ⅱ类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有前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位置 锥形束CT 安氏Ⅱ类错[牙合] 上颌活动式平面导板
下载PDF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变化的长期观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秀婧 周彦恒 孙燕楠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 正畸正颌 髁突位置 关节间隙
原文传递
牙齿重度磨耗垂直距离增高值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相关性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翊翛 张人杰 +3 位作者 温颖 谭京 顾斌 郑东翔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5-280,共6页
目的探索牙齿重度磨耗咬合重建患者升高咬合前的颞下颌关节间隙与垂直距离增高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42名牙齿重度磨耗咬合重建患者升高咬合前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 目的探索牙齿重度磨耗咬合重建患者升高咬合前的颞下颌关节间隙与垂直距离增高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42名牙齿重度磨耗咬合重建患者升高咬合前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进行测量。受试者戴用3副垂直距离增高值分别为2、4和6 mm的过渡性义齿后,自主选择出感觉相对最舒适的1副。比较3个垂直距离增高值组间的关节间隙等指标,试分析不同垂直距离增高值与修复前颞下颌关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选择2 mm、4 mm过渡性义齿患者的上间隙平均值分别为(3.58±0.98)mm、(3.07±0.60)mm,4 mm过渡性义齿患者的上间隙小于2 mm过渡性义齿患者(P<0.05)。垂直距离增高值与颞下颌关节间隙值、髁突位置、性别、年龄之间均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论研究结果呈现出颞下颌关节上间隙越小,患者选择垂直距离增高值越大的趋势,但受多因素影响,尚未发现牙齿重度磨耗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是影响垂直距离高度增高值的显著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间隙 髁突位置 垂直距离增高值 咬合重建
下载PDF
不同矢状骨面型髁突位置的锥形束CT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凌晨 赵强 +3 位作者 田美玉 衡超 崔雪涛 李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 比较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受试者的髁突位置,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50例骨性Ⅰ类受试者(A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6岁)和50例骨性Ⅱ类受试者(B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 目的: 比较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受试者的髁突位置,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50例骨性Ⅰ类受试者(A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6岁)和50例骨性Ⅱ类受试者(B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5岁)。两组均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应用相应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测量髁突位置相关测量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双侧髁突位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后间隙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后间隙比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Ⅱ类受试者相对骨性Ⅰ类受试者髁突位置为居中位偏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髁突位置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帅 赵震锦 +2 位作者 赵瑞 郑雪松 王丽萍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所有关于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文章。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6月。由2名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所有关于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文章。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6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对照的研究。其中,下颌偏斜患者122例,个别正常11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上间隙[MD=-0.38,95%CI(-0.74,-0.01),P=0.04]、前间隙[MD=-0.72,95%CI(-0.99,-0.04),P<0.00001]均显著大于偏斜对侧;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35,95%CI(0.25,0.45),P<0.00001]显著小于偏斜对侧;与个别正常相比,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58,95%CI(-0.88,-0.28),P=0.0002]偏斜对侧关节后间隙[MD=-0.30,95%CI(-0.59,-0.00),P=0.05]及关节前间隙[MD=-0.85,95%CI(-1.58,-0.13),P=0.0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偏斜组偏斜侧[MD=-0.56,95%CI(-1.14,0.02),P=0.06]及对侧关节上间隙[MD=-0.58,95%CI(-1.27,0.10),P=0.10],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前间隙[MD=-0.05,95%CI(-0.35,0.46),P=0.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较偏斜对侧向后下移位。与个别正常相比,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向后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斜 髁突位置 META分析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鹏程 张端强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方法:在就诊的错畸形患者中,选取有TMD症状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并选取15例无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方法:在就诊的错畸形患者中,选取有TMD症状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并选取15例无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双侧颞下颌关节CT扫描,选取适当的断层并测量其关节间隙及对称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而对照组患者的髁突位置稍前位。实验组患者患侧髁突水平倾斜角较健侧大(P<0.05),而垂直倾斜角较健侧小(P<0.05),两侧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长轴、髁突中心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两侧髁突前后距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且两侧髁突存在垂直向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髁突位置 髁突对称性
下载PDF
术中下颌骨临时外固定装置在下颌骨重建中临床应用研究
17
作者 祖丽胡玛·卡迪 阿迪力江·赛买提 +4 位作者 张思敏 木合森·牙生江 刘迪 尼加提·努尔穆罕默德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61-267,共7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临时外固定装置在下颌骨缺损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2例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及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并使用下颌骨临时外固定装置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回顾和分析,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测量... 目的探讨下颌骨临时外固定装置在下颌骨缺损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2例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及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并使用下颌骨临时外固定装置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回顾和分析,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测量全景X线片中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评估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及变化,记录患者外貌、咀嚼、发音满意度。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张口受限程度明显增高,3~6月张口度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患者对面部外形、咀嚼及语音功能满意度高。术前术后健患侧髁突位置的测量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患侧术后即刻髁突前上移位,随访期间与术前相比发生上移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与术后即刻相比发生后移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临时外固定装置应用于下颌骨缺损重建术中操作简单,可有效稳定髁突位置,辅助恢复下颌骨形态,效果理想;术后患者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恢复良好,面部形态、咀嚼、发音满意度高,可成为医患双向满意且经济快速的下颌骨重建术中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节段性切除 即刻重建 临时外固定装置 髁突位置
原文传递
女性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位置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群 刘从华 +2 位作者 肖珲 姚君 刘俊峰 《广东牙病防治》 2015年第8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女性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方法收集26例女性安氏Ⅱ类错伴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emography,CBCT)对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扫... 目的探讨女性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方法收集26例女性安氏Ⅱ类错伴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emography,CBCT)对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前、上、后、外、内间隙,分析髁突位置。结果26例女性安氏Ⅱ类错伴TMD患者颞下颌关节各间隙间左右侧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合并统计,前、上、后、外、内间隙分别为(2.343±0.827)mm,(2.138±0.807)mm,(1.959±0.757)mm,(1.764±0.609)mm,(2.103±0.663)mm;通过计算ln(P/A)值和线性比率(linear ratio,LR)得出髁突后移位分别占50%、48%。结论女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处于后位可能是导致TMD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锥形束CT 颞下颌关节间隙 髁突位置
下载PDF
重度磨耗患者髁位重建中正中关系的可重复性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康宏 巢永烈 易新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 对 6例口颌系统功能基本正常而需要建的中老年重度磨耗患者正中关系 (CR)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价。方法 铰链轴法确定髁突运动轴点 ,关系采用三维电子式髁突运动描记仪Pantronic记录并转移至DenarD5A型全调节式咬合架上 ,用双手... 目的 对 6例口颌系统功能基本正常而需要建的中老年重度磨耗患者正中关系 (CR)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价。方法 铰链轴法确定髁突运动轴点 ,关系采用三维电子式髁突运动描记仪Pantronic记录并转移至DenarD5A型全调节式咬合架上 ,用双手扶持法对 6例需要建的重度磨耗患者CR在不同体位下髁位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仰卧位时 ,在前后方向 ,CR的位移量平均为 0 14mm ;在上下方向 ,CR的平均变化量为0 11mm。患者直立位时 ,在前后方向 ,CR的位移变化量为 0 35mm ;在上下方向 ,CR的位移量在 0 2 0mm。CR在上下方向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要高于前后方向。结论 在口颌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CR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好 ,在咬合治疗和功能重建中 ,是比较理想的参考治疗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磨耗患者 髁位重建 正中关系 可重复性 评价
下载PDF
髁突位置测量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静 张端强 《医学综述》 2011年第7期1049-1051,共3页
在进行正畸治疗前,对颞下颌关节尤其是对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髁突位置有多种方法,其中架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科学的方法。板能诱导髁突移位,使颞下颌关节趋于协调,症状得以改善。运用板可以得到更加良好的盘突... 在进行正畸治疗前,对颞下颌关节尤其是对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髁突位置有多种方法,其中架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科学的方法。板能诱导髁突移位,使颞下颌关节趋于协调,症状得以改善。运用板可以得到更加良好的盘突关系,暂时恢复的盘-髁关系可以提供使组织适应或修复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髁突位置 架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