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4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像光谱仪分光技术概览 被引量:55
1
作者 郑玉权 禹秉熙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80,共6页
论文介绍了多种成像光谱仪的分光技术。棱镜或光栅色散型成像光谱仪技术成熟 ,应用广泛 ;在发散光束中使用光栅的方法 ,克服了准直光束用法中的一些缺陷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是遥感探测可见和红外弱辐射的有力工具 ;光楔成像光谱仪结构简... 论文介绍了多种成像光谱仪的分光技术。棱镜或光栅色散型成像光谱仪技术成熟 ,应用广泛 ;在发散光束中使用光栅的方法 ,克服了准直光束用法中的一些缺陷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是遥感探测可见和红外弱辐射的有力工具 ;光楔成像光谱仪结构简单 ,随着渐变滤光片工艺技术的成熟 ,已走向实用化 ;采用可调谐滤光片的成像光谱仪由于滤光片水平的限制 ,投入应用还有待时日 ;采用二元光学元件的成像光谱仪结构紧凑 ,体积小 ,扫描速度快 ,已研制出地面实用型产品 ;层析成像光谱仪原理新 ,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 ;三维成像光谱仪可以同时获取二维影像和一维光谱信息 ,可实现对迅变目标的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光谱仪 分光技术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可调谐滤光片 二元光学元件 层析 三维成像光谱仪 遥感
下载PDF
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研究分析 被引量:55
2
作者 符莉莉 李长清 许海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8期94-96,101,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及各自的特点。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66例,分别使用CT与MRI对其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两种影像学方...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及各自的特点。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66例,分别使用CT与MRI对其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检出阳性率及其各自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分别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各节段椎间盘突出与突出程度的检出率及总的检出率,差异均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检查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诊断准确,能够较好的判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的程度与节段,具有较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MRI ct 阳性率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3
3
作者 刘艳 马茂华 +3 位作者 吴胜军 冉义国 王小晓 黄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3-865,共13页
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系统功能(如结构稳定和肥力保持等))至关重要。而干湿交替是导致土壤团聚体演变的重要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本文回顾了70多年来干湿交替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干湿交替... 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系统功能(如结构稳定和肥力保持等))至关重要。而干湿交替是导致土壤团聚体演变的重要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本文回顾了70多年来干湿交替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水稳性的变化特征,着重阐述了干湿交替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干湿交替条件下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近80年来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梳理发现,尽管目前报道了大量有关干湿交替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但是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的土壤系统中,鲜有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探索干湿交替复合作用过程与多重影响机制。同时,由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差异较大,导致其结果往往可比性较差。由此,本文提出了该领域今后潜在的研究方向:(1)敏感脆弱区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演变机制;(2)干湿交替对土壤团聚体中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3)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在团聚体研究中的应用;(4)植物群落与土壤团聚体周转交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结构稳定性 干湿交替 生态系统功能 断层扫描技术
下载PDF
218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王孝深 胡超苏 +2 位作者 吴永如 邱杏仙 冯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56-1059,共4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要求在CT图像上准确划分需要照射的淋巴结和相应的亚临床靶区,前提就是总结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分布规律。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规律。方法:2003年7月至2003年11月,259例...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要求在CT图像上准确划分需要照射的淋巴结和相应的亚临床靶区,前提就是总结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分布规律。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规律。方法:2003年7月至2003年11月,259例鼻咽癌患者在我院接受了放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横断面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是颅底至锁骨。由放射诊断医生和肿瘤放射治疗医生共同阅片,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TOG)建议的分区准则,总结淋巴结在RTOG各区的分布,并运用χ2检验分析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以舌骨和环状软骨下缘为界把颈部分成三个区组,分析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情况。结果:本组中218例(84.2%)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Ⅰa0例,Ⅰb6例(2.8%),Ⅱa115例(52.8%),Ⅱb192例(88.1%),Ⅲ78例(35.8%),Ⅳ20例(9.2%),Ⅴ65例(29.9%),Ⅵ0例,咽后157例(72.0%),耳前2例(0.9%)。各区淋巴结转移比例和T分期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5例(2.3%)发生跳跃性转移。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Ⅱa、Ⅱb区和咽后最容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基本遵循由上到下,从近到远发展的规律,很少发生跳跃性转移,T分期和各区淋巴结的转移比例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淋巴结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CT与MRI应用于早期临床分组诊断脑梗塞的价值分析与对比评价 被引量:46
5
作者 董凤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CT与MRI在脑梗塞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神经内科确诊的11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和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的脑梗塞检出率(93.64%)高于CT(62.73%)... 目的研究CT与MRI在脑梗塞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神经内科确诊的11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和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的脑梗塞检出率(93.64%)高于CT(62.73%),P<0.05;MRI在不同梗塞部位脑梗塞的检出率均高于CT,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形状多为条索状、椭圆及圆形,其中以圆形病灶最多(63.64%),直径≤5mm的病灶约68.01%,MRI图像更清晰。结论 MRI及CT均为重要的脑梗塞诊断手段,于早期脑梗塞而言,前者总检出率、梗塞部位检出率更高,能清晰反应病灶位置、大小、形状等,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早期 ct MRI 诊断
下载PDF
X射线摄影与CT扫描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黄飞飞 林烈宝 陈秀丹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1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X射线和CT检查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0例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别应用X射线和CT进行检查诊断,并以中后期病原学检查为准,分析X射线和CT在早期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价值及...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X射线和CT检查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0例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别应用X射线和CT进行检查诊断,并以中后期病原学检查为准,分析X射线和CT在早期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价值及患儿胸部影像学特征。结果:X射线和CT与病原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5%和96.5%,灵敏度分别为99.0%和98.4%,特异度分别为76.9和71.4%,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72,x^2=0.140,x^2=0.789;P>0.05);X射线检查影像学特征中,不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胸部影像表现有明显差异,其中以肺门影明显增大、斑片影肺纹增多和肺纹多联合肺门增大特征占比最高;CT图像中,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以肺部实质阴影、呈斑片状或大片实变以及胸腔积液为特征。结论:X射线和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均能取得较高的准确率,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高,操作简单,影像学特征明显,能够有效提升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 X射线 X射线计算机扫描(ct) 灵敏性 特异性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42
7
作者 段青 薛蕴菁 +1 位作者 王华 邹松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89-390,38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在放置冠状动脉支架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5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了对照。结果:21例的27枚冠状动脉支架中,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的有25枚,占9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在放置冠状动脉支架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5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了对照。结果:21例的27枚冠状动脉支架中,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的有25枚,占92%,不能满足评价的有2枚,占8%;5例同时作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者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同。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观察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术 多层螺旋ct检查 冠状动脉成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美国放射学院(ACR)关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操作指南 被引量:43
8
作者 程晓光 李娜(译) 余卫(审)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91-997,共7页
随着螺旋CT技术的进步和定量CT(QCT)分析技术的发展,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美国放射学院(ACR)组织专家起草,并于2008年颁布了ACR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操作指南。该指南的目的在于制定临床... 随着螺旋CT技术的进步和定量CT(QCT)分析技术的发展,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美国放射学院(ACR)组织专家起草,并于2008年颁布了ACR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操作指南。该指南的目的在于制定临床工作中QCT检查实施和诊断的参考标准,包括其设备要求、质量控制、适用人群、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医生和技术员资质要求,以及QCT测量规范和报告规范。该指南提出了对绝经后妇女和50岁及以上男性的QCT诊断参考标准。建议脊柱QCT采用BMD绝对值诊断,即BMD〉120mg/cm^3诊断为骨量正常,BMD120mg/cm^3-80mg/cm^3诊断为低骨量,BMD〈80mg/cm^3诊断为骨质疏松。QCT髋关节测量的T值可以根据WHODXA标准来诊断骨质疏松。该指南对我国的QCT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密度测量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高频彩色超声联合CT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倩 周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8期39-41,95,共4页
目的旨在分析高频彩色超声联合CT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74例桥本氏甲状腺炎伴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高频彩色超声及CT检查,总结良恶性甲状腺... 目的旨在分析高频彩色超声联合CT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74例桥本氏甲状腺炎伴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高频彩色超声及CT检查,总结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在高频超声及CT中的主要图像表现特征,以手术或病理结果为参照,计算高频彩色超声、CT检查及高频彩色超声联合CT检查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特异度、灵敏度及检出率。结果 69个良性甲状腺微小结节,甲状腺实质背景回声主要呈现斑片状低回声区,21个结节呈现高回声,43个结节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在彩色多普勒特征表现为少许血流信号。13个恶性甲状腺微小结节甲状腺实质背景回声无明显变化,7个呈现网格状改变,20个恶性结节彩色多普勒特征为少许血供。良性甲状腺微小结节CT增强扫描中,31个结节呈现岛状强化改变,实性结节轻、中度强化,边缘存在不均匀强化环,恶性甲状腺微小结节内有坏死区,4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器官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高频彩色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微小结节特异度、灵敏度及检出率分别为98.97%、97.95%、100%,明显高于单纯高频彩色超声及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色超声联合CT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检出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彩色超声 ct 桥本氏甲状腺炎 甲状腺微小结节 良恶性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超高分辨率CT(UHRCT)鉴别肺原位腺癌(AIS)与微浸润腺癌(MIA) 被引量:38
10
作者 肖时满 张玉 +1 位作者 强金伟 叶剑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分析早期肺腺癌的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UHRCT)表现,探讨UHRCT鉴别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与微浸润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 目的分析早期肺腺癌的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UHRCT)表现,探讨UHRCT鉴别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与微浸润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直径小于2 cm的早期肺腺癌结节(AIS 67个,MIA 62个)的UHRCT表现,分析和比较AIS与MIA在结节的形状、边缘、密度、直径、内部实性成分直径、血管异常、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以及是否多发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结节在形状、边缘、密度、直径、实性成分直径和密度、肺静脉异常、空气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常表现为较小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纯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MIA常为较大、边缘毛刺、实性成分直径大于5 mm的混合GGN,并常伴肺静脉异常、支气管扩张和胸膜凹陷征。结论 UHRCT能显示早期肺腺癌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鉴别肺AIS与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高分辨率 肺癌 原位腺癌(AIS) 微浸润腺癌(MIA)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35
11
作者 宋英 孙智宏 +1 位作者 韩光 赵保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6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的8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分别对12h,24h,72h内的患者进行CT、MRI检查,比较CT和MRI检查的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着时间的延...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的8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分别对12h,24h,72h内的患者进行CT、MRI检查,比较CT和MRI检查的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CT检查的患者脑组织水肿逐渐加重,梗死区域脑组织密度不断下降;MRI检查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MRI的总检出率(97.7%)明显高于CT(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入院后患者12h,24h的的检出率(90.9%,100.0%)明显高于CT(45.5%,6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在72小时检出率均为100%,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检查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明显比CT高,可以准确的判定患者的发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ct MRI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联合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价值分析与效果观察 被引量:33
12
作者 窦斌 李兆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CT联合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影像科收治的36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别对其进行单纯CT、MRI检查以及CT联合MRI检查,以病理诊断为依据,对比... 目的探讨CT联合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影像科收治的36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别对其进行单纯CT、MRI检查以及CT联合MRI检查,以病理诊断为依据,对比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单纯C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55.6%,单纯MRI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66.7%,CT联合MRI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88.9%,CT联合MRI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CT或MRI,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联合MRI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单纯的CT或MRI检查相比,其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以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分期诊断 ct MRI
下载PDF
CT引导下注射医用胶在肺部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3
作者 钱坤 支修益 +4 位作者 张毅 李岩 胡牧 李京凯 沈翀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注射医用胶在肺部磨玻璃影和小结节胸腔镜手术前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单纯肺部磨玻璃影(pure ground-glass opacity,p GGO)患者10例和肺孤立性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注射医用胶在肺部磨玻璃影和小结节胸腔镜手术前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单纯肺部磨玻璃影(pure ground-glass opacity,p GGO)患者10例和肺孤立性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患者15例,术前在CT引导下向病灶旁注射医用胶后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术。结果 25例病灶均定位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17.1±6.1)min,穿刺后出现气胸1例(4%),胸痛5例(20%),刺激性咳嗽6例(24%),手术p GGO组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3.1±5.6)min,病理结果肺腺癌7例(70%),非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20%),子宫内膜异位1例(10%),SPN组1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0.4±5.9)min,病理结果肺腺癌9例(60%),转移癌1例(6.7%)良性结节5例(33.3%),全部手术无中转开胸及重大合并症。结论 CT引导下注射医用胶是一种安全、简便并且准确的定位方法,对胸腔镜肺部磨玻璃影和小结节的术中定位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玻璃状阴影 孤立性肺结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 医用胶 电视胸腔镜手术
下载PDF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斯兴无 陈世孝 张福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2期41-43,共3页
目的讨论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1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检查资料,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病灶处CT和MRI检查的影像特征和诊断结果。采用CT、MRI、CT联合... 目的讨论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1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检查资料,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病灶处CT和MRI检查的影像特征和诊断结果。采用CT、MRI、CT联合MRI的方法,对照三种不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结果单独采用CT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8.8%和76.4%,特异度分别为64.7%和76.4%,准确率分别是41.2%和76.5%,检出率是47.1%和82.4%,采用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灵敏度是88.2%,特异度是82.4%,准确率和检出率分别是88.2%和94.1%,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测,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可提高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核磁共振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下载PDF
基于质心频移的无线电波透视层析成像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广亮 于师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3-587,共5页
介绍了质心频移的基本理论,在频域内对信号质心频移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表明,接收信号的质心频率向零点发生了明显的漂移,验证了质心频移理论的正确性.对正方形异常体模型进行了频谱分析,可以看出穿过异常体的信号的振幅发生了明显... 介绍了质心频移的基本理论,在频域内对信号质心频移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表明,接收信号的质心频率向零点发生了明显的漂移,验证了质心频移理论的正确性.对正方形异常体模型进行了频谱分析,可以看出穿过异常体的信号的振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正演模拟得到的数据,利用质心频移法对模型进行了层析成像,成像结果基本反映了异常体在模型中的位置,验证了质心频移法探测工作面异常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心频移 无线电波透视 正演 层析成像
下载PDF
基于CT数据的股骨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 被引量:23
16
作者 彭亮 曾小丽 白净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6-419,共4页
实现一种基于计算机断层成像(CT)数据的股骨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用于生物力学研究。可视人计划(VHP)男性标本的冷冻CT序列图像分割后,用移动立方体算法三维重建股骨几何模型并转换为有限元网格,有限元网格设置各向同性和正交各向异性材... 实现一种基于计算机断层成像(CT)数据的股骨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用于生物力学研究。可视人计划(VHP)男性标本的冷冻CT序列图像分割后,用移动立方体算法三维重建股骨几何模型并转换为有限元网格,有限元网格设置各向同性和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特性建立两个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施加双腿站立情况的边界条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股骨有限元模型能很好地和股骨解剖结构相符合。基于CT数据的建模方法可以快速并精确地建立各种骨骼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ct) 股骨 有限元建模 材料特性
原文传递
CT在Pilon骨折术前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25
17
作者 汪滋民 王秋根 +6 位作者 王谦 纪方 张秋林 王家林 许硕贵 蔡晓冰 唐昊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CT对胫骨远端Pilon骨折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总结了2000年1月~2005年6月具有完整X线片及CT随访资料的Pilon骨折52例,术前评估结合X线片和关节面CT平扫对骨折进行分型,并描绘骨折线的走行,测量骨折角,分析关节骨块的解剖特点。... 目的探讨CT对胫骨远端Pilon骨折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总结了2000年1月~2005年6月具有完整X线片及CT随访资料的Pilon骨折52例,术前评估结合X线片和关节面CT平扫对骨折进行分型,并描绘骨折线的走行,测量骨折角,分析关节骨块的解剖特点。根据软组织条件、骨折类型、骨折线走行、骨折角、关节骨块位置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石膏固定5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加石膏外固定5例,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技术钢板固定治疗17例,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1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9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CT改变了9例Rüedi-Allgwer分型,21例发现了新的骨折块。CT平扫中主要骨折线呈冠状面走行的占61.5%,呈矢状面走行的占34.6%,对这两类骨折采用了不同的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用Mazur方法评估术后功能:优30例,良13例,可8例,差1例,总优良率82.7%,Ⅲ型的优良率为57.1%,CT显示有冲床死骨的优良率仅为44.4%。结论结合CT对Pilon骨折分型更准确;Ⅲ型骨折只要软组织条件允许,应切开复位关节面骨折;依据主要骨折线的走行和骨块的位置选择切口和内固定方式;对冲床死骨需直视下复位,但此类病例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接骨术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探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江明君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放射科接受诊疗的6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资料、穿刺成功率、病理诊断结果、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放射科接受诊疗的6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资料、穿刺成功率、病理诊断结果、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有625例患者,患者年龄39 ~86岁,平均年龄62.71±10.18岁.其中,男性416例,女性109例.625例患者均CT引导肺穿刺确诊均为周围型肺癌.总的穿刺成功率为100%.625例患者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78.40%,腺鳞癌和鳞癌分别占9.28%和5.28%.本次研究625例患者肺穿刺活检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和咯血.病灶直径≤2cm、进针深度>3cm、穿刺针数≥3针、操作者经验不足(95% CI:2.217 ~ 19.281)等因素和并发气胸、咯血密切相关.合并COPD(95% CI:2.516 ~ 12.079)与并发气胸密切相关.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用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肺穿刺术中常见并发症有咯血和气胸,与病灶直径、进针深度、穿刺针数、操作者经验、是否合并COPD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ct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艳 王忱 曹志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9期113-11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多发性脊髓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性脊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脊髓...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多发性脊髓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性脊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脊髓瘤,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结果 24例联合X线、CT及MRI三种方式检查的患者其诊断正确率为100%,而X线诊断的正确率要低于CT及MRI的诊断正确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两者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CT及MR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的分辨率比较高,可以对患者的全身骨骼进行综合评估,而CT及MRI对病变组织及肿块的敏感性高于X线,可以作为X线的补充,X线、CT及MRI综合利用,共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Spectral CT imaging as a new quantitative tool? Assessment of perfusion defects of pulmonary parenchyma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被引量:25
20
作者 Ying-Shi Sun Xiao-Yan Zhang +4 位作者 Yong Cui Lei Tang Xiao-Ting Li Ying Chen Xiao-Pe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22-728,共7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apability of dual-energy spect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lung perfusion defects that are induced by central lung cancer. Methods: Thirty-two pat... Object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apability of dual-energy spect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lung perfusion defects that are induced by central lung cancer.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central lung cancer underwent CT angiography using spectral imaging. A univariate general linear model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variance of iodine concentration/CT value with three factors of lung fields. A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iodine concentrations and CT values between the distal end of lung canc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area in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lung. Results: Iodin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in the far, intermediate and near ground sides in the normal lung fields at 0.60±0.28, 0.93±0.27 and 1.25±0.38 mg/mL, respectively (P〈0.001). The same trend was observed for the CT values [-(840.64±49.08), -(812.66±50.85) and -(760.83±89.17) HU, P〈0.001]. The iodine concentration (0.70±0.42 mg/mL) of the lung field in the distal end of lung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area in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lung (1.19±0.62 mg/mL) (t=-7.23, P〈0.001). However, the CT value of lung field in the distal end of lung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area in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lung [-(765.29±93.34) HU vs. -(800.07±76.18) HU, t=3.564, P=0.001]. Conclusions: Spectral CT imaging based on the spectral differentiation of iodine is feasible and can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pulmonary perfusion and identify perfusion defects that are induced by central lung cancer. Spectral CT seems to be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the simultaneous evaluation of both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lung in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PERFUSION lung canc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