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现今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50
1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2 位作者 黄骥超 卜玉菲 李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6-452,共17页
利用2007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21日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8499个地震的49844个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0.25°×0.25°的精细地壳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上覆盖了整个鄂尔多斯周... 利用2007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21日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8499个地震的49844个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0.25°×0.25°的精细地壳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上覆盖了整个鄂尔多斯周缘地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周缘地壳应力场具有以下特征:(1)在环绕鄂尔多斯周缘的银川—吉兰泰断陷带、河套断陷带、岱海断陷带、山西断陷带和渭河断陷带内,综合震源机制解结果以正断层型为主,且综合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大体与控制断陷带边界的主要断裂走向相一致,与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现今的拉张状态相一致.(2)在鄂尔多斯西南缘,综合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为逆冲、逆冲走滑和走滑型,反映了鄂尔多斯块体在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鄂尔多斯西南缘的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远处为东向,源自于青藏高原向东北挤压作用,靠近鄂尔多斯块体表现为北东—南西向.(3)P轴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但总体呈现规律性变化.P轴方位在鄂尔多斯块体西缘,从南向北,主压应力轴方位更加偏北;在其北缘,由西向东,主压应力轴方位更加偏东.在其南缘和东缘,主压应力轴方位变化不大,大体上平行于控制各断陷带主要断裂走向.P轴倾角在西南缘为近水平,在其周缘各盆地内P轴倾角近直立.(4)T轴方位总体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在鄂尔多斯周缘各断陷带内,T轴走向大体与控制断陷带主要断裂走向以及断陷盆地走向相垂直.(5)鄂尔多斯块体在其西南角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北东向挤压和其东北角深部物质上涌形成的北西—南东向拉张力联合作用,上述作用使得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除西南区为挤压区外,其余区域均为剪切拉张区,与先前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处于引张应力场作用相符合,较好地解释了环鄂尔多斯周缘的断陷盆地构造,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综合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鄂尔多斯块体
下载PDF
P波极性数据所揭示的台湾地区三维应力结构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37
2
作者 万永革 吴逸民 +2 位作者 盛书中 沈正康 万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09-2818,共10页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03393个P波极性数据反演了台湾地区的三维应力结构.对于给定点,根据该点及邻近区域地震的所有P波极性数据采用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进行估算,P波极性数据的权重由高斯距离函数给定.该方法可以采用大量P波极性数据...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03393个P波极性数据反演了台湾地区的三维应力结构.对于给定点,根据该点及邻近区域地震的所有P波极性数据采用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进行估算,P波极性数据的权重由高斯距离函数给定.该方法可以采用大量P波极性数据,包括不能确定单个地震震源机制的P波极性数据.与传统的震源机制确定应力场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并覆盖更为广泛的地区.本文求得了台湾及邻区0.25°×0.25°×2.5 km的综合震源机制.初步结果表明,P轴和T轴方向在Moho间断面附近变化明显.P轴和T轴方向在15~45 km深度范围内与P波速度异常相关,描绘出菲律宾板块在台湾西北部的北西向俯冲消减.该三维应力场结果可为台湾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极性 综合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 台湾地区
下载PDF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南通市地壳应力场方向 被引量:7
3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2 位作者 李红光 房立华 张鹤翔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97-1303,共7页
根据南通市及周边地震台2001-2011年的波形资料,拾取P波初动,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研究了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方向,在本研究中使用了1391个P波初动.而在计算中,我们根据每个地震离南通市距离的不同赋予其P波初动符号不同的权重,加权后P... 根据南通市及周边地震台2001-2011年的波形资料,拾取P波初动,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研究了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方向,在本研究中使用了1391个P波初动.而在计算中,我们根据每个地震离南通市距离的不同赋予其P波初动符号不同的权重,加权后P波初动数据的总权重为289.39,加权后的初动符号矛盾比为0.37.研究结果表明:主压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97°和53°;中间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196°和7°;主张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291°和36°.只搜索到一个最优解,说明研究数据的分辨率还是相当高的.南通市位于华北应力分区和华南应力分区之间,所得主压应力方位介于华北应力分区主压应力场方向NEE-EW和华南应力分区主压应力方向NWW之间,这体现了应力场的连续性.此外,主压应力轴倾角较大,其它两个应力轴倾角相对较小,和穿过南通市的NNW向正断性南通—上海断裂相吻合,反映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综合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南通市
下载PDF
震源介质参数的连续监测及其在张北地震前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天中 高阿甲 +1 位作者 黄蓉良 刘庆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54-161,共8页
通过对首都圈地区的小震复合震源机制、尾波 Q值和波速比三项震源介质参数的连续监测发现 ,在 1 998年 1月 1 0日河北张北 6.2级地震前 ,1 997年小震复合机制解的矛盾符号比达到了历年的最低点 ,且其方向接近于张北地震由初动得到的震... 通过对首都圈地区的小震复合震源机制、尾波 Q值和波速比三项震源介质参数的连续监测发现 ,在 1 998年 1月 1 0日河北张北 6.2级地震前 ,1 997年小震复合机制解的矛盾符号比达到了历年的最低点 ,且其方向接近于张北地震由初动得到的震源机制方向 ;山西恒山台 30~ 60 s时间窗的尾波 Q0 于 1 997年出现了较高的值 ;张北地区自 1 995年 1月至 1 997年 3月 ,存在 2 7个月的 VP/VS的低值异常。这些结果除可直接作为前兆现象用于地震预测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复合震源机制 尾波Q值 波速比 北地震
下载PDF
长岛地区小地震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崔华伟 郑建常 +2 位作者 张正帅 李冬梅 柴光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2-1445,共14页
文中基于小地震重定位数据计算了2017年长岛2个震群的断层面参数,并使用综合震源机制法求解了长岛地区应力场。通过应力场及断层面参数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确定了南部与北部震群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性质,分析了南部与北部2个震群的应... 文中基于小地震重定位数据计算了2017年长岛2个震群的断层面参数,并使用综合震源机制法求解了长岛地区应力场。通过应力场及断层面参数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确定了南部与北部震群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性质,分析了南部与北部2个震群的应力场特征及发震构造,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南部与北部震群的断层参数、应力场存在一定差异;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87.18°、倾角为84.09°,推断发震断层是大竹岛-威海北断裂NWW向延伸的隐伏断层;北部震群受左旋走滑性质的蓬莱-威海断裂带控制,呈NEE-SWW向挤压及NNW-SSE向拉张的走滑应力机制;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69.67°、倾角为67.46°,其应力场呈NE-SW向挤压,为近SN向拉张的正断兼走滑的应力机制,其可能在蓬莱-威海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控制下还受到SN向的拉张作用,北部震群的持续活动诱发EW走向的次级断裂错动产生南部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岛地区 断层面拟合 P波极性 综合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安徽霍山地区丛集地震事件揭示的三条地震断面及其滑动性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许鑫 万永革 +3 位作者 冯淦 李枭 刘泽民 何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88-1700,共13页
为研究霍山地区丛集地震活动地震断面的几何形状及滑动性质,本文基于安徽地震台网给出的2008年1月—2020年12月霍山区域内小震资料,采用双差精定位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讨论了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然后,利用地震精定位... 为研究霍山地区丛集地震活动地震断面的几何形状及滑动性质,本文基于安徽地震台网给出的2008年1月—2020年12月霍山区域内小震资料,采用双差精定位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讨论了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然后,利用地震精定位结果计算了区域内三条地震断面(BB′,CC′,DD′)的几何参数(走向、倾角).其次,基于该地区丰富的小震P波初动资料,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区域应力场,并结合断层的几何形状确定滑动性质.最后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应力场背景对发震断面进行分析,获得以下认知:(1)BB′断层走向为245.7°,倾角为85.6°,滑动角为167.3°;CC′断层走向为231.4°,倾角为88.5°,滑动角为173.2°;DD′断层走向为49.6°,倾角为87.5°,滑动角为-174.7°,三条地震断面与落儿岭—土地岭滑动性质一致,均为右旋走滑.(2)综合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区域构造应力场呈明显低倾伏角EW向挤压和SN向拉张;区域应力场在三条断层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及正应力均表明三条断层上的地震事件的发生为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正常应变释放,但受到了预先存在薄弱区的影响.(3)这三条地震断面为磨子潭—晓天断裂的雁列式右旋走滑分支断裂,商城—麻城断裂带和郯庐断裂带南端右行右阶错动拉分推测为其错动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定位 断层面估计 综合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雁列式右旋走滑断层 拉分构造
下载PDF
利用台站综合节面解研究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建常 徐长朋 +1 位作者 李冬梅 周翠英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4期48-57,共10页
华北块体的动力边界连续发生2008年汶川8.0和2011年日本宫城近海9.0地震。我们基于全国编目系统提供的华北地区2008—2014年的地震观测报告,读取小震初动符号,利用台站综合机制解,首先讨论了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模式,结果显示与区域地质... 华北块体的动力边界连续发生2008年汶川8.0和2011年日本宫城近海9.0地震。我们基于全国编目系统提供的华北地区2008—2014年的地震观测报告,读取小震初动符号,利用台站综合机制解,首先讨论了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模式,结果显示与区域地质研究结论有较好的一致性;然后基于台站综合解的矛盾比,分析了日本"3·11"地震对华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结果显示,矛盾符号比的区域差异反映了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差异变化则可能与区域应力背景下不同的构造条件有关。日本地震前后3年的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华北中东部应力场2011年后更加集中;郯庐断裂带和燕山地震带明显受到日本地震的影响。最后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台站矛盾比的下降转折与周边中强或者显著地震事件有很好的对应,说明类似变化可能反映了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孕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节面解 初动符号 矛盾比 应力场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壳应力场及应力方向集中的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山 万永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3-377,共15页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应力场有密切的联系,地震是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得断层破裂的结果,而大地震之前的应力场变化与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为理解地震活动较低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的构造应力场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文中采...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应力场有密切的联系,地震是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得断层破裂的结果,而大地震之前的应力场变化与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为理解地震活动较低的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的构造应力场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文中采用能综合利用小地震P波初动信息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求解汶川地震之前的应力场。首先采用2001年1月—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P波初动符号求解了四川地区大量中小地震的综合震源机制,发现综合震源机制的压轴和张轴方向以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以西至龙日坝断裂的川北地块压轴近SEE-NWW向,张轴近垂直,致使该地块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运动方式,有益于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积累。鲜水河断裂南段及附近地区的震源力学机制呈现为走滑模式,完美地解释了鲜水河断裂上一系列走滑大地震的滑动行为。华蓥山断裂南东段则呈现为逆冲模式,与前人提出的该地区的古应力模式一致。为研究汶川地震之前地壳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文中还分时段计算了汶川地震前综合震源机制旋转到汶川地震震源机制的旋转角变化,发现采用不同作者和机构得到的汶川地震震源机制均可得到旋转角在震前1年达到最小值的结论,且低于旋转角的标准差。以上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之前出现了应力方向趋于促使主震破裂方向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综合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 应力方向集中
下载PDF
湖南常德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崔华伟 郑建常 +2 位作者 侯志刚 赵金花 郑旭 《华南地震》 2020年第4期35-41,共7页
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湖南常德及周边地区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同时使用P波初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计算了应力场。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位于中上地壳,主要分布在石门附近,而常德周边地震分布相对较少;应力场研究显示:常德、临澧... 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湖南常德及周边地区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同时使用P波初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计算了应力场。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位于中上地壳,主要分布在石门附近,而常德周边地震分布相对较少;应力场研究显示:常德、临澧、津市附近的应力场呈NEE-SWW向挤压NW-SE向拉张。太阳山断裂带附近的应力场呈逆冲为主兼有部分走滑的应力机制,而澧南断裂东西两侧及石门附近地区应力轴发生偏转,这可能是由构造垂直运动差异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德地区 双差定位法 P波极性 综合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晋冀豫交界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睿 张珊珊 何重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4期23-27,共5页
筛选晋冀豫交界2008—2017年468个地震的1 143个P波初动符号,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反演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①晋冀豫交界精细应力场整体受NE向P轴和NW向T轴控制,且P轴和T轴倾角近水平;②薄壁断裂以东出现局部应力场紊乱,安阳... 筛选晋冀豫交界2008—2017年468个地震的1 143个P波初动符号,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反演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①晋冀豫交界精细应力场整体受NE向P轴和NW向T轴控制,且P轴和T轴倾角近水平;②薄壁断裂以东出现局部应力场紊乱,安阳南断裂东南部应力场P轴由NE转为NEE至EW向,T轴呈放射状,从NW向逐渐转为NWW向,且倾角较大;③晋冀豫交界除符合华北应力场整体特征外,还具有局部构造应力场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晋冀豫交界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
下载PDF
利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分析鲁中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强 郑建常 王鹏 《华北地震科学》 2021年第1期56-63,共8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鲁中地区2008年3月15日至2019年8月23日发生的1402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820个地震的精确位置,重定位后地震位置空间误差显著减小;采用重定位地震的5048个P(Pn)波初动符号,运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计算了鲁中地区0.25...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鲁中地区2008年3月15日至2019年8月23日发生的1402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820个地震的精确位置,重定位后地震位置空间误差显著减小;采用重定位地震的5048个P(Pn)波初动符号,运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计算了鲁中地区0.25°×0.25°网格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P轴总体上倾角较小且方向上呈现逆时针旋转特性,从研究区北部的NWW-SEE向往南逐渐变为NEE-SWW向;而T轴方位由北往南从NNESSW逐渐过渡到NNW-SSE,并有部分区域T轴方位一致性较差且倾角较大;最后分别对研究区内济阳坳陷、鲁西隆起、郯庐断裂带的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济阳坳陷 鲁西隆起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运用地震P波初动资料求解浙江地区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鑫 于学庆 +1 位作者 黄骥超 张付胜 《华北地震科学》 2012年第4期25-28,共4页
读取了浙江地区1998—2002年的地震波资料的44个地震,168条P波初动,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得到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平均P轴走向为248°,倾俯角为3°,T轴走向为338°,倾俯角为6°。该应力场方向与前人采用较... 读取了浙江地区1998—2002年的地震波资料的44个地震,168条P波初动,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得到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平均P轴走向为248°,倾俯角为3°,T轴走向为338°,倾俯角为6°。该应力场方向与前人采用较少资料得到的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但该研究采用了大量P波初动资料对应力场进行约束,因此更为可信。该结果可以用来分析该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断层形成条件,对地球动力环境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点尝试法 综合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下载PDF
滇中地区区域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达远 田优平 +2 位作者 毕青 续外芬 万永革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269-275,共7页
选取了滇中地区13个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记录,截取了3.0级以上地震事件原始波形数据175个,读取了424条清晰的P波初动.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该区域的综合震源机制解,得到研究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区域P轴方位为334",倾角为1&... 选取了滇中地区13个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记录,截取了3.0级以上地震事件原始波形数据175个,读取了424条清晰的P波初动.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该区域的综合震源机制解,得到研究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区域P轴方位为334",倾角为1",T轴方位为244",倾角为3",说明该区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张应力优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由综合震源机制解中两个节面解参数可知断层破裂面倾角大,说明在滇中地区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周边区域的地震以水平走滑错动为主.笔者还收集计算了1985—2012年33次中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网格搜索法计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2种方法得到的应力状态吻合程度好,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因此可信度高.此结果可用于分析该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构造结构,为地球动力学环境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点尝试法 综合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滇中地区
原文传递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湖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0
14
作者 田优平 唐红亮 +4 位作者 康承旭 万永革 黄骥超 姚海东 佘旭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80-4096,共17页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采用P波初动资料反演应力场而略去计算震源机制的中间步骤,而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区小震P波数据对应力场方向进行限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综合震源机制解总体分布特点为逆断型和不确定型;P轴倾角近水平,方位具有一定的分区性,总体上呈NWW-SEE向;T轴倾角偏高,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统一性相对较差;湖南地区整体上受NWW向的挤压应力,对该区的活动断裂具有一定的控制,这或许也是该区地震多发生于郴州、娄邵、湘西州所构成的NW向空间条带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地区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推挤作用,其次才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西面虽受印度洋与欧亚板块的水平碰撞,但由于碰撞主要引起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同时又受到云贵高原的阻隔,其影响至本区已大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构造应力场 P波初动符号 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
下载PDF
晋陕豫交界地壳应力场特征分析
15
作者 闫睿 万永革 +3 位作者 崔华伟 王明亮 高家乙 付靖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3-961,共9页
收集2008—2018年3036个地震的20395个P波初动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对晋陕豫交界应力场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研究区浅部0.15°×0.15°的精细应力场分布状态。结果显示:(1)晋陕豫交界大部分地区主要受走滑和拉张应力体系... 收集2008—2018年3036个地震的20395个P波初动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对晋陕豫交界应力场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研究区浅部0.15°×0.15°的精细应力场分布状态。结果显示:(1)晋陕豫交界大部分地区主要受走滑和拉张应力体系的作用,整体压应力轴方位表现为NE-NEE向,张应力轴方位表现为近NS向,表明山西断陷盆地为典型走滑拉张的产物;(2)华山山前断裂周边及洛阳盆地出现挤压型应力场作用的特征,反映出逆冲作用机制在这两个地区占主要成分;(3)夹于封门口—五指岭断裂带和新安—郏县断裂带的地区出现了P波矛盾比最大值,表明应力场在该区域的复杂性,该地区受拉张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4)晋陕豫交界应力场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隆起和坳陷的过渡区往往是应力场非均匀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豫交界 应力场 综合震源机制解 非均匀性特征
下载PDF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对辽宁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
16
作者 戴盈磊 万永革 +2 位作者 梁永朵 王承伟 惠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3-533,558,共12页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记录到的6245次天然地震,28698个P波初动极性数据,在考虑不同震中距数据权重的同时给出辽宁及相邻地区0.25°×0.25°的精细构造应力场,并结合构造背景对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反演得到的主... 根据辽宁测震台网最近10年记录到的6245次天然地震,28698个P波初动极性数据,在考虑不同震中距数据权重的同时给出辽宁及相邻地区0.25°×0.25°的精细构造应力场,并结合构造背景对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以NE、NEE向为主,倾伏角较小;主张应力轴方位以NW、NNW向为主,局部有近NS向分布,倾伏角近乎水平。该结果与之前学者的研究比较相近。大多数网格点的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小于主压应力轴倾伏角,表明辽宁及邻区处在拉张的应力状态。经分析,这与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NWW向的俯冲并导致上地幔软流圈上隆有关。此外,所得结果亦很好的呈现出在构造分区交界处局部构造应力场的相对复杂及不均匀性;综合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与研究区内主要断裂走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P波极性数据 综合震源机制解 辽宁及邻近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