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行时耗约束下的大都市区空间尺度研究--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比较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沛 王超深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71,共7页
国内超大城市已进入都市区发展阶段,但相关理论却相对滞后,研究我国都市区的空间尺度问题有利于科学地制定城市政策,预留规划设施,促进都市区健康发展。本文从出行时耗角度入手,分析归纳国外发达国家都市区发展历程与当前特征,结合京沪... 国内超大城市已进入都市区发展阶段,但相关理论却相对滞后,研究我国都市区的空间尺度问题有利于科学地制定城市政策,预留规划设施,促进都市区健康发展。本文从出行时耗角度入手,分析归纳国外发达国家都市区发展历程与当前特征,结合京沪等都市区发展现状及通勤时耗特征,研判我国大都市区空间尺度问题。研究结论证实我国大城市都市区空间拓展应以轨道交通为主要支撑方式,小汽车模式虽然出行效率较高,但边际成本较高,不适合我国城市高强度开发特点。在轨道网络化条件下,从出行时耗的角度,提出都市区内单程最长通勤时耗不应超过1.5小时,采用地铁或市域铁路制式支撑空间拓展最大半径在40~60 km范围内,超大城市都市区范围在7 000 km^2左右,特大城市都市区范围在3 500 km^2左右。为压缩出行时耗,提高通勤效率,应加强交通与用地系统耦合开发,提高接驳系统规划设计水平,整体提高出行链组织效率,保证出行时耗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大都市区 出行时耗 通勤效率 市域铁路
原文传递
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出行的通勤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北京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66,共14页
居住与就业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活动,其空间配置决定了居民的通勤行为,从而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开展城市的通勤效率研究对优化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尤为重要。基于北京都市区居民问卷调查数据... 居住与就业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活动,其空间配置决定了居民的通勤行为,从而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开展城市的通勤效率研究对优化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尤为重要。基于北京都市区居民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理论通勤、过剩通勤、通勤容量等相关模型对居民的通勤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公共交通出行与私家车出行之间的通勤效率差异性。研究表明:1北京都市区居民的通勤出行中有64.48%属于过剩通勤,从通勤容量使用率来看都市区仅为32.49%,反映了目前居住与就业失衡的现实情况;2从不同出行方式来看,公共交通过剩通勤程度更高,即私家车出行的通勤效率要高于公共交通,表明公共交通出行依然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3从通勤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来看,就业可达性变量显著影响公共交通通勤,对私家车通勤时间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年龄、学历、平均月收入、住房产权等与二者显著相关,但性别、家庭结构的影响都不显著;居住密度及居住地空间位置对公共交通、私家车通勤时间都具有一定影响,但就业密度及就业地空间位置对不同出行方式通勤时间的影响则不显著,认为城市应当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通达性、对私家车征收拥挤费用等措施来弥补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出行之间的不平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公共交通出行 私家车出行 北京都市区
原文传递
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期通勤合乘设计及组织效率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娇蓉 王宇沁 陈小鸿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29,共10页
为探究城市公共卫生事件下,考虑特殊时期的交通服务需求,通勤合乘模式解决通勤出行的可行性及组织效率,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基于疫情期乘客出行偏好网络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民众出行偏好及对不同出行模... 为探究城市公共卫生事件下,考虑特殊时期的交通服务需求,通勤合乘模式解决通勤出行的可行性及组织效率,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基于疫情期乘客出行偏好网络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民众出行偏好及对不同出行模式的暴露风险感知。意愿调研显示,71%的私家车主及无私家车群体均对与同单位人员发生合乘有较高的参与意愿,60%的私家车主表示愿意提供合乘服务,73%的无私家车通勤人群表示愿意接受合乘服务。在单位层面组织通勤合乘,有需求、有条件、有基础,具有良好可行性。以问卷数据为基础构建二元Logit模型对合乘出行驱动因素影响分析,研究发现疫情持续期出行者对交通方式主观感知风险将对合乘选择行为影响较为显著。结合出行群体在疫情持续期的交通方式选择偏好,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通勤合乘组织设计的公益互助、安心、用户群体固定、预约共享、合乘人数控制原则和服务水平要求。通过不同场景下合乘仿真,对该模式的预期效率进行解析,得出由单位组织的通勤合乘模式相较商业顺风车而言,前者"N对1"的配对需求与后者"N对N"配对相比,大幅提高了配对成功率。在不同拥车率条件下,存在一个成行率较高的合理员工规模,且该合理规模不是很大。员工住地较为分散的成行率均低于住地聚集场景,当拥车率达到65%的水平时,不论员工住地分布集聚还是分散,均可达到较高的成行率。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期,探索通过城市交通组织模式创新来破解通勤的流动需求与风险管控难题,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公共卫生事件 健康管理 通勤合乘 单位组织 暴露风险 预期效率
原文传递
就业-居住空间关系及通勤效率——过剩通勤的评估潜力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贤腾 陈雪明 周江评 《城市交通》 2018年第2期10-18,共9页
过剩通勤已是一个专门用于研究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对应关系及评估通勤效率的研究范式。回顾该范式30多年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指出相关概念及其指标在评价城市通勤效率时存在的优缺点。将Bertaud的城市通勤模式及其空间结构置于Brotchie三... 过剩通勤已是一个专门用于研究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对应关系及评估通勤效率的研究范式。回顾该范式30多年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指出相关概念及其指标在评价城市通勤效率时存在的优缺点。将Bertaud的城市通勤模式及其空间结构置于Brotchie三角形模型中,讨论就业-居住空间分散形态嬗变带来的通勤模式的多种演变方向,厘清过剩通勤框架在评估城市职住平衡程度与通勤效率时所具有的潜力。过剩通勤框架为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嬗变和评估空间结构优化程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居住空间关系 过剩通勤 通勤效率 城市形态与结构
下载PDF
国外过剩通勤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定惠 朱超洪 杨永春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2年第4期31-38,共8页
过剩通勤是评价城市通勤效率与职住空间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于城市通勤效率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职住分离和交通拥堵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过剩通勤是评价城市通勤效率与职住空间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于城市通勤效率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职住分离和交通拥堵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过剩通勤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首先回顾了过剩通勤概念的提出和基本假设,总结了过剩通勤研究的方法论进展,重点归纳了过剩通勤的形成机制以及在相关政策上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过剩通勤理论对转型期中国城市通勤效率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剩通勤 通勤效率 职住平衡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通勤效率——上海和杭州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丁亮 钮心毅 施澄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78-1586,共9页
依据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理想通勤模式构建通勤距离分布的理论模型,将实测结果与理论模型做比较,检验通勤效率。研究以上海和杭州为对象,发现:(1)多中心空间结构确实有助于缩短通勤距离,但随着与就业中心距离增加,就业中心对缩短通勤距离... 依据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理想通勤模式构建通勤距离分布的理论模型,将实测结果与理论模型做比较,检验通勤效率。研究以上海和杭州为对象,发现:(1)多中心空间结构确实有助于缩短通勤距离,但随着与就业中心距离增加,就业中心对缩短通勤距离的正效应逐渐减弱;(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上海,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通勤效率比杭州发挥得更好。研究讨论了城市规模、多中心的实施时间、住房市场等对通勤效率的影响:上海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更加成熟、租赁房源比例更高,为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必须有更高效的交通组织,且居民确实经历了更长时间、有更多住房选择来调整职住空间以缩短通勤距离;杭州的城市功能尚处在完善中,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通勤效率还未完全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多中心 通勤效率 通勤 大数据
下载PDF
时间地理学视角下职住空间对通勤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昆明市双职工家庭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何保红 王凯 +1 位作者 段玉琳 何明卫 《城市交通》 2023年第2期93-101,共9页
家庭职住空间是城市通勤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通勤效率是居民日常出行行为决策的评价标准之一,剖析二者间互动机理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提高交通可达性的关键。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建立职住空间与通勤效率研究框架,提出家庭职住空... 家庭职住空间是城市通勤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通勤效率是居民日常出行行为决策的评价标准之一,剖析二者间互动机理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提高交通可达性的关键。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建立职住空间与通勤效率研究框架,提出家庭职住空间和通勤效率度量方法,利用2016年昆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住空间对通勤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职住空间分散的家庭倾向于将非工作活动嵌入通勤链或采用小汽车出行以提高通勤效率,但更高的小汽车拥有水平会增加接送类时空固定性较强的活动,最终导致家庭通勤效率降低;高收入和长住学距离均使家庭的职住空间更加分散,然而高收入促进通勤效率提高,而长住学距离使通勤效率下降;通勤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近市中心居住家庭的非工作活动以时空灵活性较强的购物与休闲为主,故而通勤效率较高,郊区居住家庭周边的商业设施较少且非工作活动较为固定,故而通勤效率较低。因此,城市用地布局和住房供给应综合考虑如何降低通勤交通的机动化依赖程度、如何缩短非工作活动的出行时耗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家庭的需求,以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通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治理 通勤交通 结构方程模型 时间地理学 双职工家庭 职住空间 通勤效率 昆明市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学历群体过剩通勤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岳丽莹 李开明 吴瑞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2-1391,共10页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上海中心城区通勤出行中有52.14%属于过剩通勤,通勤潜能利用率为26.14%,表明通勤出行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②从学历看,过剩通勤存在明显群体差异,高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程度远高于低学历群体。③从空间看,过剩通勤在城市内部呈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中心地区远高于外围地区。④从作用机制看,除微观层面的职住平衡,宏观层面的职住离散也对居民通勤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二者对不同学历群体的影响效力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对低学历群体的影响更大而后者对高学历群体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职住平衡 过剩通勤 上海
下载PDF
双视角、双维度下超大城市的通勤效率——以上海市为例
9
作者 岳丽莹 朱宇 李开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9-445,共17页
居住-就业空间配置决定居民通勤行为,开展通勤效率研究对优化职住空间分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尤为重要,但已有研究鲜有从双视角(平均通勤距离与通勤空间组织)、双维度(学历与出行方式)对其进行考察。以上海市为例,基于2015年1%人口抽样... 居住-就业空间配置决定居民通勤行为,开展通勤效率研究对优化职住空间分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尤为重要,但已有研究鲜有从双视角(平均通勤距离与通勤空间组织)、双维度(学历与出行方式)对其进行考察。以上海市为例,基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过剩通勤指标,从双视角、双维度深入分析超大城市的通勤效率及其群体异质性。研究表明:(1)整体上,上海市52.12%的居民出行属于过剩通勤,使用了15.38%的通勤容量,表明城市职住关系优化潜力较大。(2)具体维度上,不同学历、出行方式的通勤效率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小汽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的通勤效率更低,职住关系优化空间更大,尤其是低学历就业者。与单一维度相比,双维度的交叉分析呈现更加复杂的结果。(3)视角上,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空间组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对于公共交通出行,低学历就业者的实际通勤距离大于高学历就业者,但前者的通勤空间组织更为有序。同时,过剩通勤指标表明相较于短通勤模式,长通勤模式不一定是低效率、无序的。以上结果强调了基于双视角、双维度研究通勤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低学历-公共交通出行的职住平衡程度最低,城市应该在未来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更加关注低技能、低收入等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平衡 过剩通勤 通勤效率 上海
原文传递
深圳市建成环境因素对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倩 江裕林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3期47-53,共7页
通勤效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和居民通勤行为变得日趋复杂,影响城市空间绩效和居民生活品质;且随着多源大数据可获得性增强,关于职住平衡... 通勤效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和居民通勤行为变得日趋复杂,影响城市空间绩效和居民生活品质;且随着多源大数据可获得性增强,关于职住平衡及其对通勤效率作用机制的研究愈发广泛而深入,但学者对于职住平衡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等物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居民通勤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为了解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同通勤效率居民的多元需求和真实的通勤状态,探索提升城市居民通勤效率的有效途径,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以深圳市为例,借助DAAS和ArcGIS平台利用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居住地和工作地,通过LINGO软件计算过剩通勤指标,对深圳居民通勤效率进行评价,并在区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多方面因素对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位、职住平衡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容积率、平均房价、公交可达性、城中村面积、工作岗位数量和服务设施面积对居民通勤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控制其他因素对通勤效率的影响之后,无论是居住地还是工作地,通勤效率都会随着职住平衡程度的提升而提高,而在中国已有较高密度和混合度的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增容或功能混合以期提高通勤效率的措施则需审慎对待。研究丰富了基于我国大中城市背景的通勤影响实证案例,为提高城市通勤效率,推动可持续交通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过剩通勤 职住平衡 土地混合利用 手机信令数据 深圳市
下载PDF
基于通勤模式的都市圈中心结构判别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晓冰 李奉孝 +1 位作者 田欣妹 闫学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8,共12页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管理者尝试从城市空间规划层面引导交通出行模式的转型,调节供需关系,缓解交通问题,而中心结构识别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步骤,在分析方法与数据应用等方面仍然受限。本文利用百度位置数据挖掘出的都...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管理者尝试从城市空间规划层面引导交通出行模式的转型,调节供需关系,缓解交通问题,而中心结构识别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步骤,在分析方法与数据应用等方面仍然受限。本文利用百度位置数据挖掘出的都市圈通勤数据,采用基于网格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密度聚类算法,识别出我国35个主要都市圈的中心布局,并根据5种通勤模式的理论模型和相应的量化指标对都市圈中心结构进行判别,最后对主要中心结构下影响通勤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虽然不同都市圈的中心布局差异明显,但大部分都市圈表现为非均衡多中心结构。不同中心结构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单中心结构都市圈主要位于中西部城市,而约束扩散结构和均衡多中心结构都市圈大多是由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发展形成。城市规模与通勤时耗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职住平衡度对通勤时耗也有较大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都市圈的资源配置策略和通勤效率优化策略提供了有效支撑,对都市圈空间规划和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中心结构 通勤模式 都市圈 通勤效率
下载PDF
“时距”视角下城市轨道线网的通勤效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宇宁 杨安娜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7-75,共9页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日益成为居民日常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通过构建“时间—距离”模型,基于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线网,分别开展主要职住节点的通勤时距仿真模拟,分析轨道交通通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组...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日益成为居民日常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通过构建“时间—距离”模型,基于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线网,分别开展主要职住节点的通勤时距仿真模拟,分析轨道交通通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至2020年,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满足外围居住组团的45min通勤要求,但60min内可基本实现环外居住组团与城市主要就业中心的便捷联系。建议进一步提升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的线网密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城市核心的触媒带动作用;增加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换乘节点,设立快慢不同的列车运行层级,提高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连通效率;简化换乘流线设计,配备丰富的接驳方式,提升站点内外的换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通勤效率 时距模型 天津 就业中心 居住组团 换乘
原文传递
超大城市就业–居住格局与通勤绩效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天然 周江评 周明芷 《城市交通》 2020年第5期18-26,75,共10页
调整城市就业-居住用地规划布局理论上能推动通勤绩效改善,但这种理想规划能多大程度转换为现实效益,往往复杂而未知。结合已有文献和理论,分析职住平衡绩效的有限性和影响实际通勤绩效的多种因素。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房价... 调整城市就业-居住用地规划布局理论上能推动通勤绩效改善,但这种理想规划能多大程度转换为现实效益,往往复杂而未知。结合已有文献和理论,分析职住平衡绩效的有限性和影响实际通勤绩效的多种因素。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房价、经济普查等社会人口经济数据,测算地理联系率、基尼系数等指标。探究造成上海市过剩通勤的潜在因素,包括居民-企业理性的行为选择、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就业-居住格局在质量上的适配关系等。最后,提出理性的公共交通导向式发展、针对性给予交通补贴、促进就业信息对称等优化出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居住空间关系 职住平衡 通勤绩效 地理联系率 基尼系数 上海市
下载PDF
大城市职住空间演变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万晶晶 张协铭 +1 位作者 刘志杰 杨宇星 《城市交通》 2019年第1期77-84,134,共9页
中国大城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空间形态以及对应的就业-居住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嬗变。职住分离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研究基于过剩通勤框架提出一种动态的Brotchie三角形模型研究方法,为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中国城市... 中国大城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空间形态以及对应的就业-居住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嬗变。职住分离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研究基于过剩通勤框架提出一种动态的Brotchie三角形模型研究方法,为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中国城市通勤效率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借助南昌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中获得的大样本的通勤、就业等数据,为城市的职住平衡、通勤效率评价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并对动态Brotchie三角形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证明,以过剩通勤框架下的动态Brotchie三角形模型和通勤节省、标准通勤节省指标评价快速城镇化大城市的通勤效率,相较职住比、过剩通勤率等指标更加有效并且有利于跨时间、跨城市的横向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平衡 过剩通勤 通勤效率 职住空间关系
下载PDF
基于出行者选择的城市公交和共享单车竞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辉宇 张晨燕 李红昌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48-61,共14页
为了更好地便利交通并促进城市地面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基于出行者行为选择,从竞合关系视角研究共享单车对公交的影响,以共享单车对公交影响的相关文献为案例进行研究,包括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城市,并总结归纳相关影响因素;对北... 为了更好地便利交通并促进城市地面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基于出行者行为选择,从竞合关系视角研究共享单车对公交的影响,以共享单车对公交影响的相关文献为案例进行研究,包括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城市,并总结归纳相关影响因素;对北京市出行者进行了SP问卷调查,利用MNL模型定量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出行者公交、共享单车选择的影响,采用二元logit模型估计组合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共享单车作为独立个体或接驳公共交通的新模式,与地面公交交通模式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可骑行距离、道路基础设施以及出行者的心理因素都会导致共享单车和公交之间的竞争;相反,公交换乘站之间的距离、出行端点与站点的间距均会影响二者的合作模式。城市交通管理者应合理配置公交和共享单车的数量,鼓励市区出行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出行模式以快速接驳轨道交通,提倡竞争性并行,促进公交和共享单车在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合作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交 共享单车 MNL模型 可持续发展 通勤效率 北京
下载PDF
基于位置数据的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艳菊 陈清鑫 +1 位作者 何国香 孙伟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21-428,共8页
针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现象,基于2013年大连市数据,采用职住比指数研究居民职住在时间、空间匹配和空间轨迹的行为特征,综合考虑个人、经济和空间等影响因素,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就业人群和城市原住居民在空... 针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现象,基于2013年大连市数据,采用职住比指数研究居民职住在时间、空间匹配和空间轨迹的行为特征,综合考虑个人、经济和空间等影响因素,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就业人群和城市原住居民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是导致职住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交通梳理、空间规划等城市发展提供建议,对提高居民通勤效率、完善城市内部结构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分离 职住比 多元线性回归 通勤效率
下载PDF
居民出行的通勤效率评价与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9-96,共8页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构建过剩通勤、通勤容量占有率等相关模型,在描述城市总体通勤特征的背景下,探究了居民属性特征的影响差异,进而测度评价了北京都市区的通勤效率;在此基础上,引入Brotchie的三角模型,对...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构建过剩通勤、通勤容量占有率等相关模型,在描述城市总体通勤特征的背景下,探究了居民属性特征的影响差异,进而测度评价了北京都市区的通勤效率;在此基础上,引入Brotchie的三角模型,对比了国内外不同城市间的通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居民的区内通勤量占全部通勤量的58.16%;居民单程平均通勤距离12.02km;公共交通是北京居民通勤出行的主要方式。(2)通过通勤效率模型发现北京都市区居民的最小通勤距离为4.19 km,通勤出行中有64.48%属于过剩通勤;通过对比不同城市的通勤效率,发现西安市的通勤效率要高于北京都市区;与国外城市相比,北京都市区通勤效率远低于亚特兰大、都柏林、温哥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通勤特征 出行行为 北京都市区
原文传递
城市双职工家庭职住空间类型与通勤效率研究——以昆明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凯 何保红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居住与就业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移动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制约着个体日常出行的时空资源分配,并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既有职住空间探讨多以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较少考虑多就业者并存的家庭视角,且直接以职住距离衡量通勤效率,欠缺考虑行为结... 居住与就业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移动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制约着个体日常出行的时空资源分配,并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既有职住空间探讨多以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较少考虑多就业者并存的家庭视角,且直接以职住距离衡量通勤效率,欠缺考虑行为结果背后活动决策维度.本文首先依据职住区位选择决策划分出三种双职工家庭职住空间模式,基于时间地理学的企划概念构建出家庭通勤效率测度方法;其次利用2016年昆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不同职住空间模式差异;最后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不同职住空间模式通勤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收入及郊区家庭易形成强空间制约与低通勤效率的职住空间模式;职住空间约束作用较小家庭的通勤链非工作活动更为灵活,弱空间制约下多成员协同决策的通勤效率更高;弱空间制约家庭的通勤效率易受收入和工作时长的影响,而强空间制约家庭的通勤效率易受居住区位和生命周期的制约;小汽车在缩短通勤时间的同时居民活动空间受到隔离,因而并不显著影响通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地理学 企划 双职工家庭 职住空间 通勤效率 昆明
原文传递
黄河谷地城市轨道交通通勤效率及影响范围——基于时距视角
19
作者 张文斌 张志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8-773,共6页
基于时距视角,构建通勤时距和影响范围模型,以黄河谷地城市兰州的轨道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开展通勤效率及影响范围的定量评估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兰州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在30 min的通勤时距内难以满足居住组团的通勤要求,在60 mi... 基于时距视角,构建通勤时距和影响范围模型,以黄河谷地城市兰州的轨道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开展通勤效率及影响范围的定量评估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兰州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在30 min的通勤时距内难以满足居住组团的通勤要求,在60 min的通勤时距内能基本满足主要就业中心与居住组团的通勤要求;其沿线站点的利益影响范围分别在0.51~3.29和0.66~1.52 km,且影响范围与到西关的距离呈正比,影响因素主要为区位优势和替代效应,利益影响范围将成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黄金地带.从借鉴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打造智慧城轨、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提高兰州城市轨道交通通勤效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时距模型 通勤效率 影响范围 兰州市
下载PDF
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典型通勤出行链特征分析
20
作者 刘冉 吴娇蓉 +2 位作者 俞雪雷 王宇沁 王维凤 《交通与运输》 2021年第4期20-25,共6页
基于居民调查与爬取的数据,梳理上海市中心城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通勤出行链,并分析其主要出行时空区间,从中提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4类典型通勤出行链,探究不同公交出行链服务的通勤出行距离分布、出行耗时差异及起讫点在中心城的圈层分布... 基于居民调查与爬取的数据,梳理上海市中心城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通勤出行链,并分析其主要出行时空区间,从中提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4类典型通勤出行链,探究不同公交出行链服务的通勤出行距离分布、出行耗时差异及起讫点在中心城的圈层分布特征。而后采用公交小汽车行程时间比指标,对不同距离区间内典型公交出行链的服务效率及服务竞争力进行评估,为公共交通在新业态重组后的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新定位及精准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通勤出行 公交出行链 出行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