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邦琨 张璐 +1 位作者 陈芳 余世洪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1999年第3期33-37,共5页
为探索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特征,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播种密度在3333~4444株/(667m2),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吐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 为探索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特征,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播种密度在3333~4444株/(667m2),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吐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4444株/(667m2)这一密度群体结构最为合理,株间温度为22~23℃,相对湿度为85%左右,对太阳辐射能吸收能力强,反射损失少,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玉米实产522.23kg/(667m2),马铃薯、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676.58kg/(667m2),相对于其它密度能获得较佳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态条件 群体结构 小气候 产量
下载PDF
布氏田鼠洞群内社群结构变动与序位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施大钊 海淑珍 +1 位作者 吕东 刘雪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5,共8页
本文通过野外标志流放和实验室观察研究了洞群内布氏田鼠社群结构的变动及其序位作用。该鼠社群结构变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期为变动期,贮草期为稳定期。变动期在繁殖前期和繁殖盛期形成2个变动高峰。前者主要是成体(包括老体)雄... 本文通过野外标志流放和实验室观察研究了洞群内布氏田鼠社群结构的变动及其序位作用。该鼠社群结构变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期为变动期,贮草期为稳定期。变动期在繁殖前期和繁殖盛期形成2个变动高峰。前者主要是成体(包括老体)雄鼠的迁移,后者迁移主体是亚成体鼠。贮草期间洞群成员相对稳定,迁移减少。社群序位表现为2~3个等级,即优势鼠、次优势鼠和从属鼠。优势鼠以老体雌鼠为多。繁殖期,50%以上的从属鼠在陌生鼠群中提高了序位,30%优势鼠可在陌生鼠中保持高序位。非繁殖期,进入陌生群后鼠间争斗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社群结构 序位
下载PDF
农业转基因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知识架构:殖民医学及其遗产
3
作者 韦敏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4-53,共10页
西方殖民医学以及作为其延续的当代全球卫生治理,留下的作为遗产的知识架构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疾病根除法、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狭义效果评价、对卫生问题背后结构性要素的忽略等。二战后农业援助的兴起,全球卫生治理主体向营养和农业领... 西方殖民医学以及作为其延续的当代全球卫生治理,留下的作为遗产的知识架构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疾病根除法、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狭义效果评价、对卫生问题背后结构性要素的忽略等。二战后农业援助的兴起,全球卫生治理主体向营养和农业领域的挺进,农业转基因研发机构与当代全球卫生治理在组织结构上的趋同以及指导农业转基因研发的议程对全球卫生治理的覆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农业转基因遵循这一知识架构干预全球卫生问题的技术风潮。但该知识架构所存在的诸种局限,使得农业转基因参与的全球卫生治理疏离生活世界中的既存秩序和真实需求。因此,全球卫生治理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对架构本身及其所根植于的“全球科学”的反思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基因 全球卫生治理 殖民医学 殖民遗产 知识架构
下载PDF
非对称政经结构与族群冲突——对四个非洲前殖民地国家的考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吴纪远 黄振乾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112,158-159,共33页
族群冲突是冷战后集体暴力的主要形态,也是长期困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突出议题,因此有必要剖析族群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族群治理方案。事实表明,前殖民地国家的族群冲突比其他国家更为普遍,但不同的前殖民地国家族群冲突的... 族群冲突是冷战后集体暴力的主要形态,也是长期困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突出议题,因此有必要剖析族群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族群治理方案。事实表明,前殖民地国家的族群冲突比其他国家更为普遍,但不同的前殖民地国家族群冲突的烈度存在很大差异。作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解释前殖民地国家族群冲突差异的新框架——非对称族群政经结构模型。殖民者早期对殖民地不同的统治策略使当地形成了迥异的族群政经结构,族群政经结构影响前殖民国家独立后的再分配激励。如果前殖民地国家被施以少数派统治策略,就会形成非对称族群政经结构,独立后更易爆发高烈度族群冲突;如果前殖民国家被施以直接统治策略,就会形成对称族群政经结构,独立后的族群冲突则会受到抑制。非对称政经结构与一系列催化、遏制因素交互作用,将对冲突烈度产生重要影响。对非洲四个前殖民地国家卢旺达、津巴布韦、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的比较分析表明,非对称族群政经结构模型不仅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族群冲突烈度差异有较强解释力,而且有助于厘清和识别一系列催化和遏制因素对冲突的影响,为解释族群冲突成因以及提出有效的族群冲突管控方案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冲突 殖民统治 少数派治理策略 机会结构 非对称结构
原文传递
撕裂的乡村——日本殖民统治对中国东北农村阶层结构的冲击与异化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大任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3-152,共20页
对农村社会的权力渗透和控制,始终是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农村进行殖民统治的主题。在日本殖民统治权力不断渗入东北乡村的过程中,东北农村中固有的阶层结构被摧毁,维护乡村稳定的传统社会规范被打破。部分乡村成员利用殖民权力渗入东北农... 对农村社会的权力渗透和控制,始终是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农村进行殖民统治的主题。在日本殖民统治权力不断渗入东北乡村的过程中,东北农村中固有的阶层结构被摧毁,维护乡村稳定的传统社会规范被打破。部分乡村成员利用殖民权力渗入东北农村基层社会受阻的机遇,在农村中成为掌握实权的新兴的支配阶层。该阶层无论对殖民者还是对乡村中的普通民众都表现出极端噬利的一面,且因涉及民族矛盾而对立于乡村中所有其他阶层。维持社会稳定的规范丧失殆尽,社会阶层严重撕裂,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农村因此陷入混乱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中国东北 殖民统治 阶层结构
原文传递
澳葡殖民政府早期政治架构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2
6
作者 叶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澳葡政府早期政治架构演变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澳门开埠后不久到1835年议事会被解散,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并实施双重效忠的自治机构为主体的政治架构;第二个阶段是从议事会被解散至彼亚度出任总督之前,葡人内部建立早期殖民政... 澳葡政府早期政治架构演变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澳门开埠后不久到1835年议事会被解散,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并实施双重效忠的自治机构为主体的政治架构;第二个阶段是从议事会被解散至彼亚度出任总督之前,葡人内部建立早期殖民政府政治架构;第三个阶段是亚马留出任总督之后,公开完成组建澳葡殖民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葡政府 政治架构 早期澳门史 明清史
下载PDF
论《愚弄鸦族》的后殖民叙事与语言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项歆妮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28,共7页
詹姆斯·韦尔奇的《愚弄鸦族》通过英语和黑脚语在叙事者话语和人物交流层面的分布逆转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权力格局。美国白人医生使用黑脚语作为叙事语言的“掺混”现象说明存在超越民族偏见、桥接文化差异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殖... 詹姆斯·韦尔奇的《愚弄鸦族》通过英语和黑脚语在叙事者话语和人物交流层面的分布逆转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权力格局。美国白人医生使用黑脚语作为叙事语言的“掺混”现象说明存在超越民族偏见、桥接文化差异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或“掺混”模式造成鸦人和梅花马人的部落语言在话语层面遭到“吞噬”的可怕现象,揭示了被殖民者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然而,语言不通的部落间使用手语交流符合故事发生时期的历史情形,突出了被殖民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韦尔奇 《愚弄鸦族》 后殖民权力格局 语言特征
原文传递
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表面菌斑的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武发思 汪万福 +5 位作者 马燕天 贺东鹏 樊再轩 向婷 徐瑞红 冯虎元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99-1608,共10页
【目的】确定第98窟壁画表面白色污染物内微生物微观特征,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构特点及诱发壁画病害微生物产生的因素,为石窟寺保护和旅游管理提供建议。【方法】利用无菌手术刀收集壁画表面白色污染物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目的】确定第98窟壁画表面白色污染物内微生物微观特征,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构特点及诱发壁画病害微生物产生的因素,为石窟寺保护和旅游管理提供建议。【方法】利用无菌手术刀收集壁画表面白色污染物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样品中微生物体微观形貌;通过提取样品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构建克隆文库、测序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等技术研究壁画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点。【结果】壁画白色污染物中存在大量具有微生物特征的结构体,形态多呈短杆状和卵圆形,大小在(3.0 5.5)μm×(1.5 2.5)μm之间。共得到克隆文库序列111条,主要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亚门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与假单孢菌科(Pseudomonadaceae)成员。群落组成和结构分析表明所得序列主要隶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埃希菌属(Escherichia)、固氮菌属(Azo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埃希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优势属,分别占克隆文库中总序列的46.8%和35.1%,二者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属于人类致病菌。【结论】莫高窟第98窟壁画表面白色污染物主要为病害细菌生长所形成的菌斑群落集成。变形菌门在壁画细菌克隆文库中占绝对优势,壁画病害微生物的出现和蔓延可能与该洞窟之前长期旅游开放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菌斑 16S RDNA 克隆文库 群落组成 结构特征 旅游开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