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共培养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修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 被引量:9
1
作者 冯万文 夏亚一 +3 位作者 孙正义 吴萌 王翠芳 党跃修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683-1686,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BM)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评价修复效果,为优化种子细胞源提供依据.方法:取浓度为5×10^9/L的第二代BMSCs和软骨细胞,按2:1比例混...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BM)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评价修复效果,为优化种子细胞源提供依据.方法:取浓度为5×10^9/L的第二代BMSCs和软骨细胞,按2:1比例混匀共培养作为种子细胞.DBM与共培养细胞复合植入修复为实验组(A组),单纯材料DBM组(B组)和不处理组(C组)作为实验对照组.移植8和16wk后经大体观察、组织学评分和免疫组化染色评价缺损修复.结果:共培养的软骨细胞基质合成丰富,细胞增殖快,共培养5—7d两种细胞比例达1:1以上.A组缺损修复组织呈软骨样,表面光滑平坦,与周围软骨整合的软骨细胞更为成熟.B组和C组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组织学评分表明A组优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组修复组织的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Ⅱ型胶原染色阳性,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结论:自体BMSCs与软骨细胞共培养,BMSCs能增强软骨细胞的增殖,促进软骨细胞基质合成,缩短软骨细胞培养时间和减少传代次数,可节省大量的软骨细胞,与DBM复合后能有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脱钙骨基质 关节软骨修复
下载PDF
不同共培养模式下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汪姝玥 林凡莉 +6 位作者 钱怡 陈小青 刘洋 李书坛 程艳 熊皓 黄纯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068-2074,共7页
背景:虽然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目前仍缺乏切实可行的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的方法。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分化的细胞因子,在维持造血微环境及调控造血干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不同共培养模... 背景:虽然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目前仍缺乏切实可行的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的方法。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分化的细胞因子,在维持造血微环境及调控造血干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不同共培养模式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C57BL/6小鼠间充质干细胞至P3代,采用miniMACS磁珠分选仪分选GFP小鼠(C57系)骨髓CD117^+细胞(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同共培养模式将2种细胞进行共培养:对照组为造血干细胞单独培养组;实验组为Transwell共培养组(上室接种造血干细胞、下室接种间充质干细胞);2D接触共培养组(24孔板共同接种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于共培养1,3,5,7 d于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造血干细胞的形态,并检测造血干细胞的活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共培养1-7 d,各组造血干细胞数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各组细胞自3 d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5 d时部分造血干细胞开始出现形态变化。比较第7天造血干细胞活性细胞数,可知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组及2D接触共培养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2D接触共培养组造血干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接触培养的实验组(P<0.05)。结果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够有效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其促进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接触共培养组 3D共培养 Transwell共培养 饲养层
下载PDF
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响 吴志贤 +2 位作者 刘宏伟 梁杰 莫自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7,共7页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已广泛用于组织填充修复,但是其对皮肤瘢痕抑制和修复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取第3代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别以0,3×10~4,6×10~4...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已广泛用于组织填充修复,但是其对皮肤瘢痕抑制和修复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取第3代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别以0,3×10~4,6×10~4,1.2×10~5/孔接种于Transwell小室的上室(0为对照组,只含细胞培养液),取第4代对数生长期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以6×104/孔接种于下室(脂肪干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比例分别为0.5∶1,1∶1和2∶1),进行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培养24 h取下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1)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能力,并且随着脂肪干细胞所占比例的升高,抑制作用显著增强;(2)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能够显著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并且随着脂肪干细胞所占比例的升高,促进作用显著增强;(3)Westernblot检测显示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ERK、Bcl-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4)结果表明,脂肪来源干细胞通过抑制ERK/β-catenin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并促进凋亡。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共培养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ERK通路 干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干细胞 脂肪组织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大鼠曲细精管生殖细胞体外共培养和精子发生过程的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岩 罗奋华 吴应积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7-10,共4页
目的建立体外长期共培养体系和观察方法,为精子发生过程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采用大鼠曲细精管生殖细胞及支持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对睾丸生精细胞作显微镜观察。结果共培养的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在体外存活超过6个月。在共培养期间,观... 目的建立体外长期共培养体系和观察方法,为精子发生过程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采用大鼠曲细精管生殖细胞及支持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对睾丸生精细胞作显微镜观察。结果共培养的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在体外存活超过6个月。在共培养期间,观察到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和长形精子细胞。结论在不添加任何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情况下,大鼠曲细精管生殖细胞长期增生分化,不断产生精子细胞。这一结果暗示组织块和共生的支持细胞可为生殖细胞的增生和分化提供必需的细胞因子。该方法为体外研究精子发生过程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生殖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精子发生
原文传递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协同抑制炎性软骨细胞的退变 被引量:9
5
作者 宋卓悦 王洋 +2 位作者 连晓磊 丁康 李广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661-2668,共8页
背景:将具有目的功能的细胞通过注射的方法注入关节腔内来改变病变的微环境,作用于早期骨性关节炎的炎性软骨细胞,通过发挥植入细胞本身的特性来影响疾病的进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膝关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将具有目的功能的细胞通过注射的方法注入关节腔内来改变病变的微环境,作用于早期骨性关节炎的炎性软骨细胞,通过发挥植入细胞本身的特性来影响疾病的进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膝关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炎性软骨细胞的退变是否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方法:原代培养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和炎性软骨细胞。体外二维培养条件下,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3种细胞的增殖情况,定量PCR及免疫荧光分析3种贴壁细胞成软骨标志物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的差异。体外3D混合培养条件下分3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炎性软骨细胞组(A+C组),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炎性软骨细胞组(S+C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炎性软骨细胞组(A+S+C组)。收集3组混合培养的细胞团块,进行阿尔新蓝染色、番红O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并做定量分析。采用定量PCR检测成软骨分化标志物的基因水平差异。收集培养液上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分泌情况。结果与结论:(1)体外二维培养条件下,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速率高于炎性软骨细胞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炎性软骨细胞的成软骨标志物Ⅱ型胶原、蛋白聚糖m RNA表达量以及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0.01);(2)体外3D混合培养条件下,A+S+C组的成软骨分化特异性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S+C组和A+C组(P<0.05);A+S+C组成软骨分化标志物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S+C组和A+C组(P<0.05);S+C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A+C组及A+S+C组(P<0.05),A+C组及A+S+C组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滑膜 间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骨关节炎 组织工程 骨性关节炎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炎性软骨细胞 三维培养 软骨退变 软骨再生 炎症反应 成软骨分化 干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海东 王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9-771,F0003,F0002,共5页
目的体外建立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方法分别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建立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左旋多巴(L-Do... 目的体外建立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方法分别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建立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左旋多巴(L-Dopa)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对共培养体系中的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单独培养时,角质形成细胞呈圆形、"铺路石样"生长,黑素细胞呈两极或多级树突状生长;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培养后,2种细胞均迅速增殖,黑素细胞树突多为3~5个,与数十个角质形成细胞呈团块状生长,形成类似黑素单元的结构。共培养体系中的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结论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为黑素细胞提供了更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生物学鉴定法
下载PDF
低氧诱导大鼠脂肪干细胞旁分泌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高宇平 林媛媛 +4 位作者 李学文 范春辉 杨帆 郝大洁 葛文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44-134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心肌细胞再生来源。目前大部分研究是在正常氧体积分数下探讨脂肪干细胞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低氧环境培养条件下脂肪干细胞的旁分泌及抗凋... 背景:研究表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心肌细胞再生来源。目前大部分研究是在正常氧体积分数下探讨脂肪干细胞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低氧环境培养条件下脂肪干细胞的旁分泌及抗凋亡等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细胞以及乳鼠心肌细胞,在正常氧体积分数下和低氧体积分数下(10%)共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及过氧化氢损伤的乳鼠心肌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沉淀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GSH/GSSG)以及培养基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沉淀中凋亡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过氧化氢损伤乳鼠心肌细胞后,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下降;(2)在低氧状态下,损伤的心肌细胞与脂肪干细胞共培养能够使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升高,促进脂肪干细胞旁分泌细胞因子,而且使凋亡蛋白Bax表达下降,Bcl-2表达上升;(3)结果表明,低氧状态促进脂肪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增强,从而起到抗凋亡、保护心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组织 肌细胞 心脏 共同培养技术 细胞低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牙周韧带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付云 洪迅 刘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84-587,共4页
目的建立人牙周韧带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hPDLC)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体外非接触式共培养模型,研究hUCMSC定向分化为hPDLC的可能性,探索新的可用于牙周... 目的建立人牙周韧带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hPDLC)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体外非接触式共培养模型,研究hUCMSC定向分化为hPDLC的可能性,探索新的可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方法利用跨室培养装置(Transwell)培养板建立hPDLC与hUCMSC体外非接触式共培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ocalcin,OCN)及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的表达情况,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从蛋白水平定量分析诱导后hUCMSC在分子水平的改变。结果hUCMSC在非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中可以被hPDLC诱导为多角形或梭形,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3、7、14及21d后的hUCMSC在蛋白水平OCN和OPN表达上调[OCN共培养前(0.88±0.21),共培养21d(1.42±0.17);OPN共培养前(0.93±0.13),共培养21d(1.43±0.22)];BSP表达逐渐下调[共培养前(1.60±0.09),培养21d(0.75±0.20)],与共培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在一定条件下可向hPDLC定向分化,并有望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培养技术 间充质干细胞 牙周韧带细胞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祖细胞改善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凋亡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竹影 陈颖 +4 位作者 刘倩 梁源 张瑞 文艺 丁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999-2006,共8页
背景:研究发现雌激素缺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降低。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1选用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等量脂... 背景:研究发现雌激素缺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降低。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1选用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等量脂肪组织;2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利用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血管内皮祖细胞;3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血管内皮祖细胞、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另设置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间接共培养第3天,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S期细胞比例显著大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间接共培养第10天,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显著小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通过血管内皮祖细胞和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接共培养,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可逆转体外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骨质疏松 绝经后 内皮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组织工程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血管内皮祖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绝经后骨质疏松 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间接共培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三维环境下软骨细胞诱导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萌 邵博 +10 位作者 龚忠诚 宁晓婷 刘慧 克热木·阿巴斯 凌彬 尹小朋 王冰 胡露露 王玥 胡鑫 林兆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44-1550,共7页
背景:体外环境下软骨细胞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能够使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关于体内环境下细胞共培养诱导干细胞分化的研究很少。目的:拟将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植入大鼠背部皮下,了解细... 背景:体外环境下软骨细胞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能够使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关于体内环境下细胞共培养诱导干细胞分化的研究很少。目的:拟将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植入大鼠背部皮下,了解细胞复合支架在体内向软骨分化的情况。方法:取SD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及软骨组织,用酶消化法获得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及软骨细胞分别进行培养。实验设单纯软骨细胞组,单纯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为1︰2组,无细胞材料组,取第3代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及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中移植于SD大鼠皮下,4,8周时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植入4,8周后,细胞支架材料保持圆盘状,单纯软骨细胞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为1︰2组可见细胞及细胞基质Ⅱ型胶原阳性表达,单纯软骨细胞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为1︰2组蛋白聚糖阳性表达,结果表明两种细胞混合培养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中,在体内环境下能够形成软骨样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 间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胶原Ⅱ型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技术 Ⅱ型胶原 蛋白聚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婧 王延洲 梁志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平滑肌微环境中发生分化后平滑肌标志性基因乙酰化水平的变化,以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MSCs和膀胱平滑肌细胞(BSMCs),选择同批次的第3代BMSCs,将与BSMCs共培...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平滑肌微环境中发生分化后平滑肌标志性基因乙酰化水平的变化,以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MSCs和膀胱平滑肌细胞(BSMCs),选择同批次的第3代BMSCs,将与BSMCs共培养3d的BMSCs作为实验组,未经共培养的BMSCs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两组BMSCs中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钙调节蛋白(calpon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的表达丰度。采用条件为80%、20次、0.5 s、8个循环的超声破碎实验组及对照组BMSCs的DNA,以H3K9抗体结合特定乙酰化位点,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沉淀BMSCs组蛋白乙酰化位点基因,接头PCR扩增所获基因,Real-time PCR检测所获基因中3种目的基因(α-SMA、Calponin、SM-MHC)的表达水平。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BMSCs中的平滑肌标志性基因(α-SMA、Calponin、SM-MHC)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0.176±0.003 vs. 0.070±0.002,0.079±0.002vs.0.051±0.003,0.091±0.004vs.0.034±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光光度计检测ChIP后获得的DNA,结果表明H3K9乙酰化抗体沉淀所获DNA浓度高于Ig G抗体,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RealtimePCR分析BMSCs分化前后目的基因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结果显示,BMSCs分化后,实验组的平滑肌标志性基因α-SMA、calponin、SM-MHC的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6±5.03 vs. 1.01±0.05,2.33±0.65 vs.0.99±0.05,2.63±0.37vs.1.0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滑肌微环境中,BSMCs特定位点H3K9乙酰化程度的增加可促进BMSCs向BSMCs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膀胱平滑肌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乙酰化作用 免疫共沉淀
下载PDF
关节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共培养方式对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文慧 皮洪涛 +13 位作者 冯万文 李向东 王建伟 刘岳鹏 姜洋 马建新 夏亚一 王翠芳 邵林林 李春辉 郁洪阳 刘尚林 董言斌 马亚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9,共6页
背景:在关节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环境中,软骨细胞功能活跃,增殖速度加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软骨细胞的表型维持,而且少量软骨细胞提供的微环境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降低了软骨分化过程中出现的肥大表... 背景:在关节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环境中,软骨细胞功能活跃,增殖速度加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软骨细胞的表型维持,而且少量软骨细胞提供的微环境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降低了软骨分化过程中出现的肥大表型和软骨内骨化,但是影响共培养系统中细胞增殖分化的因素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触共培养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共培养方式,为探讨共培养系统中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和培养新西兰兔(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1∶3的比例直接混合在24孔板进行接触共培养为接触共培养组,以1∶3比例分别在Transwell的上室和下室进行非接触共培养为非接触共培养组,共培养21d。细胞爬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COL2a1及Cx43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应用CCK8检测共培养系统中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糖胺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3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细胞COL2a1和Cx43的表达。然后添加转化生长因子β3进行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触共培养和非接触共培养,比较细胞增殖、糖胺聚糖水平、COL2a1及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高,接触共培养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P <0.05),糖胺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3水平以及COL2a1和Cx43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2)添加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3共培养21 d,接触共培养组细胞增殖、糖胺聚糖水平、COL2a1及Cx43的表达与未添加转化生长因子β3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非接触共培养组的细胞增殖、糖胺聚糖水平、COL2a1及Cx43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增殖 分化 糖胺聚糖 Ⅱ型胶原 转化生长因子Β3 缝隙连接 连接蛋白 干细胞 软骨细胞 骨髓 间质干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转化生长因子Β3 连接蛋白43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纯化兔肺成纤维细胞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涛 杨亚冬 +1 位作者 唐靓 张文元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17期2584-2587,共4页
目的探讨胶原酶消化组织块结合法分离纯化新生兔肺成纤维细胞。方法取新生兔肺,剪成组织块,用Ⅳ型胶原酶轻度消化后,进行组织块贴壁培养,分离纯化肺成纤维细胞,然后进行原代、传代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组织块贴壁培养2 d... 目的探讨胶原酶消化组织块结合法分离纯化新生兔肺成纤维细胞。方法取新生兔肺,剪成组织块,用Ⅳ型胶原酶轻度消化后,进行组织块贴壁培养,分离纯化肺成纤维细胞,然后进行原代、传代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组织块贴壁培养2 d,镜下可见组织块周边有少量长梭形细胞逸出,4 d时组织块周围有大量细胞爬出,生长迅速,7 d时接近融合,9 d时高度融合。传代2次后杂细胞基本去除,细胞活性状态较好的为1~4代。5~6代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下降,细胞出现逐渐老化现象。结论Ⅳ型胶原酶轻度消化后结合组织块贴壁法是一种较为可靠快速的肺成纤维细胞分离纯化培养方法,使用该法可获得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活性较好的肺成纤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肺 微生物胶原酶 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 共同培养技术
下载PDF
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α-SMA和DC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文夺 邓呈亮 +4 位作者 郭常敏 聂开瑜 唐修俊 魏在荣 王达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5-292,共8页
目的 初步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uman dermis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DMSCs)对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uman dermis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DMSCs)对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增生性瘢痕防治的可行性.方法 机械法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DMSCs,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hDMSCs的CD分子,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角蛋白19和波形蛋白,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根据临床上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病程将瘢痕标本分为6个月、1年、2年3组,每组3例.将3组HSFB分别与第3代生长良好的贴壁hDMSCs通过非接触式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21 d,并分别与相对应组HSFB普通6孔板培养21d进行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组共培养后HSFB α-SMA和DC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DMSCs高表达CD73、CD105、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不表达CD14、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波形蛋白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经诱导可以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鉴定标准.普通6孔板培养的6个月、1年、2年3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98.20±15.46、0.29±0.070,175.24±17.04、0.38 ±0.110,125.73 ±6.99、0.33±0.085:DCN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61.30 ±9.79、0.015 ±0.003,70.89±11.29、0.020±0.007,77.31±4.80、0.023±0.003.与5&#215;104 hDMSCs共培养处理后6个月、1年、2年3组HSFB0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48.40±6.42、0.100±0.020,192.16±11.37、0.110±0.014,73.33 ±6.29、0.ll0±0.016;DCN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56.92±14.91、0.049±0.015,154.42±18.17、0.033±0.008,140.82±7.32、0.030±0.004.与普通6孔板培养相比较,共培养各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DC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并以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即6个月组变化较明显.结论 hD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间质干细胞 瘢痕 成纤维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原文传递
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武海军 银和平 +4 位作者 胡继平 刘聪 李树文 白明 杜志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5期6706-6713,共8页
背景:组织工程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为退变椎间盘结构和功能恢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兔髓核细胞按培养... 背景:组织工程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为退变椎间盘结构和功能恢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兔髓核细胞按培养要求分为3组:普通6孔板单纯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普通6孔板单纯培养髓核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组,Transwell 6孔板底部接种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层接种第3代髓核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在培养第7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细胞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共同培养第7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多角形、短梭形改变,无纤维样变化,形态接近髓核细胞;(2)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与单独培养髓核细胞组相近,显著高于单独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3)结果表明,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髓核细胞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潜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大量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髓核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非接触式共培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三维条件下混合培养向软骨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宁晓婷 邵博 +7 位作者 龚忠诚 刘慧 凌彬 克热木·阿巴斯 林兆全 杨萌 尹小朋 胡露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4期5434-5440,共7页
背景:软骨细胞通过自分泌及旁分泌的作用可以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提供所需的生长因子及微环境,三维条件下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与分化。目的:观察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混合培养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中向... 背景:软骨细胞通过自分泌及旁分泌的作用可以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提供所需的生长因子及微环境,三维条件下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与分化。目的:观察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混合培养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中向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取SD大鼠滑膜组织及软骨组织,用酶消化法获得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及软骨细胞分别进行培养。取第3代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及第2代软骨细胞,将二者以1∶2的比例混合培养负载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21 d,进行激光共聚焦扫描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结论:培养72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于支架材料表面,并可见细胞分泌大量基质成分。培养21 d后,激光共聚焦扫描可见细胞在支架表面分布均匀,逐层扫描后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基质能被Ⅱ型胶原染色,细胞染色呈现棕黄色。结果表明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提供三维生长空间,利用软骨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诱导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软骨生物材料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混合培养 生长因子 软骨形成 壳聚糖 Ⅰ型胶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HGF体外调控肝星状细胞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静 郑雪 +2 位作者 丁新 向辉 陈卫刚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BM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HSCs增殖、凋亡、活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BMSCs,另培养HSCs。6孔板半透膜建立上下两层细胞非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BM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HSCs增殖、凋亡、活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BMSCs,另培养HSCs。6孔板半透膜建立上下两层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实验设H组(HSCs单独培养)、H-H组(HSCs与HSCs共培养)、M-H组(BMSCs与HSCs共培养)、M-H-C组(BMSCs与HSCs共培养并加c-met抑制剂),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检测HSCs凋亡率,MTT法检测HSCs的增殖,免疫荧光共聚焦定量检测HSCs中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HGF的浓度。结果 MSCs高表达阳性表面分子CD29、CD90,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BMSCs能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并促进其凋亡,且M-H组上清液中HGF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过程中,BMSCs通过旁分泌HGF促进HSCs的凋亡,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 肝细胞生长因子 共同培养技术 旁分泌 肝星状细胞
下载PDF
共培养方法诱导3种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丽丽 王洪元 +3 位作者 李学达 刘兵 郑方芳 杨乃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714-2721,共8页
背景:尝试创建更加类似于人体的微环境,从而可以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目的:观察与神经细胞共培养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 背景:尝试创建更加类似于人体的微环境,从而可以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目的:观察与神经细胞共培养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共培养装置建立与神经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3种细胞的形态变化,在共培养四五天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3种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以单纯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1)3种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形成突起,并可互相形成连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对照组中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没有神经样形态结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阴性;(3)结果表明,神经细胞提供的共培养微环境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均具有诱导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分化 共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神经细胞
下载PDF
基于类器官模型探索肠道与肠道菌群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浩元 王舒 +1 位作者 王娟 杨建军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4年第3期220-224,共5页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和多样化作用日益得到认识。从宏基因组微生物组测序研究以及从鼠-人种间差异推断因果关系的困难,促进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体外模型的发展。本文主要回顾微生物与肠道和结肠上皮共培养...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和多样化作用日益得到认识。从宏基因组微生物组测序研究以及从鼠-人种间差异推断因果关系的困难,促进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体外模型的发展。本文主要回顾微生物与肠道和结肠上皮共培养的最新进展,并将快速发展的类器官模型与传统标准模型进行比较,描述肠道微生物和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具体个体过程如何在体外重现,同时讨论肠道类器官与微生物共培养模型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探索个体化治疗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胃肠道微生物组 共同培养技术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共培养条件下肌卫星细胞C2C12对软骨细胞ATDC5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陈泽华 王毅 +2 位作者 申震 李俊毅 欧梁 《中医正骨》 2024年第2期17-22,31,共7页
目的:观察共培养条件下肌卫星细胞C2C12对软骨细胞ATDC5活性的影响。方法:①将肌卫星细胞C2C12分为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地塞米松组采用地塞米松干预,通过CCK8法和BCA法测定地塞米松对C2C12细胞增殖和蛋白合成的影响,以... 目的:观察共培养条件下肌卫星细胞C2C12对软骨细胞ATDC5活性的影响。方法:①将肌卫星细胞C2C12分为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地塞米松组采用地塞米松干预,通过CCK8法和BCA法测定地塞米松对C2C12细胞增殖和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观察地塞米松对C2C12细胞修复和迁移能力的影响。②采用Transwell小室将正常肌卫星细胞C2C12(共培养组)和经地塞米松预处理的肌卫星细胞C2C12(预处理组)分别与软骨细胞ATDC5共培养,对照组Transwell下层小室内接种ATDC5细胞、上层小室内为无细胞的常规培养基,采用CCK8法和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ATDC5细胞增殖率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结果:①C2C12细胞增殖率和蛋白含量测定结果。地塞米松组C2C12细胞增殖率和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78.402±5.401)%,(100.000±3.096)%,t=8.498,P=0.000;(5080.367±296.657)μg·mL-1,(5775.577±150.476)μg·mL-1,t=3.620,P=0.022]。②C2C12细胞伤口修复率测定结果。地塞米松组C2C12细胞伤口修复率低于对照组[(53.173±1.800)%,(79.979±10.176)%,t=4.493,P=0.011]。③C2C12细胞迁移数量测定结果。培养24 h和48 h时,地塞米松组C2C12细胞迁移数量均少于对照组[24 h:(24.200±5.630)个,(57.000±2.449)个,t=11.945,P=0.000;48 h:(57.600±8.820)个,(91.000±4.743)个,t=7.457,P=0.000]。④ATDC5细胞增殖率测定结果。3组ATDC5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00±1.663)%,(116.894±7.917)%,(89.130±2.980)%,F=23.700,P=0.001]。对照组和共培养组ATDC5细胞增殖率均高于预处理组(P=0.037,P=0.006),共培养组ATDC5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P=0.001)。⑤ATDC5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测定结果。3组ATDC5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48±5.636,13.959±4.110,40.691±3.146,F=30.096,P=0.001)。预处理组ATDC5细胞内活性氧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共培养组(P=0.001,P=0.000),对照组和共培养组ATDC5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细胞 骨骼肌 软骨细胞 骨关节炎 肌萎缩 共同培养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