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煤层气含量及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胜利 陈晓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5-19,共5页
煤层含气量及煤层可采性是决定煤层气能否成藏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控制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变质程度,埋藏深度,煤层顶、底板岩性,以及断裂构造情况等,其中煤变质程度起着根本性作用。控制煤层气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煤层含气量及煤层可采性是决定煤层气能否成藏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控制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变质程度,埋藏深度,煤层顶、底板岩性,以及断裂构造情况等,其中煤变质程度起着根本性作用。控制煤层气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层渗透性、煤等温吸附特征及煤的含气饱和程度,其中煤层渗透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含气量 可采性 渗透率 储集
下载PDF
煤层气储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明宅 胡爱梅 +1 位作者 孙晗森 徐文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35,共4页
煤层气地质储量是指 ,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煤层气独特的地质特征决定了其储量计算方法有别于常规天然气。以我国第一个已经审批通过的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为基础 ,对煤层气储量的各种... 煤层气地质储量是指 ,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煤层气独特的地质特征决定了其储量计算方法有别于常规天然气。以我国第一个已经审批通过的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为基础 ,对煤层气储量的各种计算方法 (类比法、体积法、数值模拟法、产量递减法 )、参数选取、采收率预测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发现影响煤层气储量计算精度的关键参数是含气面积、煤层厚度和含气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储量 计算方法 精度 采收率
下载PDF
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技术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明宅 孙晗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29,共5页
煤层气预测采收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可采储量的计算精度。实际情况表明,按气藏分别赋予采收率值与采用综合平均采收率相比,可采储量计算结果有差异,而且地质储量越大差异也就越大。在对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评述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提... 煤层气预测采收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可采储量的计算精度。实际情况表明,按气藏分别赋予采收率值与采用综合平均采收率相比,可采储量计算结果有差异,而且地质储量越大差异也就越大。在对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评述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提交探明储量报告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使用数值模拟法和等温吸附曲线法综合求取采收率的方法:储量计算区内按气藏分别赋予采收率值,以达到提高可采储量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目的。陕西韩城煤层气田的探明储量采用综合法求取采收率,并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的批准。该气田的3号、5号和11号煤层气藏采收率分别取值45.8%、53.1%和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采收率 预测方法 等温吸附曲线 数值模拟 可采储量
下载PDF
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郑玉柱 韩宝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是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问题,而可采资源量计算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煤层气采收 率。文章从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对气藏地质特征、开发技术、经济因素等因素的分析,根据各种因 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了5...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是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问题,而可采资源量计算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煤层气采收 率。文章从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对气藏地质特征、开发技术、经济因素等因素的分析,根据各种因 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了5种确定煤层气采收率的方法。首先可以根据解吸实验数据来计算;其次对有生 产或试验井网的地方,可以通过生产数据的历史拟合来模拟计算煤层气采收率;第三可以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确定 煤层气采收率或结合历史拟合来模拟计算;最后可以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地质等类比确定 煤层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采收率 物理模拟 解吸 生产数据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可改造性评价——以郑庄区块为例 被引量:26
5
作者 姚艳斌 王辉 +3 位作者 杨延辉 刘大锰 鲁秀芹 曹路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探明率与动用率“双低”,导致煤层气增产显著放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常规煤储层评价较少考虑煤储层的可改造性潜力,导致发现的优质储量偏少,已发现的储量动用率偏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煤储层可... 我国煤层气资源探明率与动用率“双低”,导致煤层气增产显著放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常规煤储层评价较少考虑煤储层的可改造性潜力,导致发现的优质储量偏少,已发现的储量动用率偏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研究。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为例,系统开展了岩心与大样物理模拟实验、测井与地震反演分析等;通过对比分析典型井储层地质特征与微地震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结果,指出影响煤储层可改造性的关键地质因素为煤体结构、宏观煤岩类型、煤层构造变形、煤层地应力、煤层与顶底板的抗拉强度之差,建立了煤储层可改造性综合定量评价模型;并对郑庄区块煤储层可改造性进行了评价分区,其结果得到了区内千余口产气井的验证。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尚未动用储量区的煤层气建产和已动用储量区的开发方案优化调整,根据不同区块储层地质特点选择适应性的工程技术与改造方案,以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是我国煤层气“增储上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煤层气 可压裂性 储层改造 提高采收率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勘探的新思路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庆波 孙粉锦 李五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5-28,共4页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5×1012m3。近年来,已在20多个含煤区进行了煤层气勘探,4层气探井数已达70口,其中煤层气日产逾千立方米的井仅有6口。目前的勘探特点为:①产量低,递减快;③煤层渗透率低,压力低;③煤...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5×1012m3。近年来,已在20多个含煤区进行了煤层气勘探,4层气探井数已达70口,其中煤层气日产逾千立方米的井仅有6口。目前的勘探特点为:①产量低,递减快;③煤层渗透率低,压力低;③煤阶低;④煤层埋藏浅,处于甲烷风化带;⑤煤层薄,顶底板砂岩含水层发育;③有的煤层埋藏太深。拟合于固体勘探和流体勘探之间的煤层气勘探,其最大特点是气源岩与储气层同层,勘探开发的重点是煤层中的吸附气,研究的重点是搞清控制煤层中甲烷的分布、储存能力和气井产能的地质及水文因素。必须突破旧有思路的束缚,从煤层气勘探的选区评价、布井、钻井、完井和增产措施到开采方式、集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勘探方法。勘探重点地区应为华北地区的京津唐含煤区以及山西、陕西和河南的部分含煤区等;其次是华南地区的有利含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气藏 勘探 含煤盆地 远景评价
下载PDF
煤层气井排采试气技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姚艳芳 李新春 姚小勤 《油气井测试》 2001年第4期70-72,共3页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 ,但煤层的地质条件复杂 ,类型多样 ,明显不同于国外某些煤层气资源开发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根据煤层特性及煤层气赋存特点、产出机理 ,对煤层气排采设计和设备选择作了论述。通过实际排采曲线分析 ,在总结...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 ,但煤层的地质条件复杂 ,类型多样 ,明显不同于国外某些煤层气资源开发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根据煤层特性及煤层气赋存特点、产出机理 ,对煤层气排采设计和设备选择作了论述。通过实际排采曲线分析 ,在总结十多口井排采经验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井 排水采气 工程设计 设计原则 设备
下载PDF
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再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霞茹 黄戒介 +2 位作者 房倚天 赵建涛 王洋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1,共6页
高温煤气净化是实现 IGCC过程的关键环节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钙、锌、铜和锰系高温脱硫剂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同时结合脱硫剂再生的研究 ,分析了各种脱硫剂在高温脱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探讨了各种脱硫剂的再生方法以及相应的尾气... 高温煤气净化是实现 IGCC过程的关键环节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钙、锌、铜和锰系高温脱硫剂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同时结合脱硫剂再生的研究 ,分析了各种脱硫剂在高温脱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探讨了各种脱硫剂的再生方法以及相应的尾气处理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煤气 脱硫剂 再生特性 研究 净化 硫回收
下载PDF
煤矿深孔预裂爆破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秋宇 黄文尧 +2 位作者 袁胜芳 余燕 方贞文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39,共3页
为解决较厚坚硬煤层的瓦斯突出和回采率低的问题,采用深孔预裂爆破的方法增加其透气性,并利用煤层松动产生的局部应力突变增加落煤量。根据爆破理论计算了爆破参数,确定了爆炸作用的裂隙范围。实践表明,煤层瓦斯含量降低,提高了回采率,... 为解决较厚坚硬煤层的瓦斯突出和回采率低的问题,采用深孔预裂爆破的方法增加其透气性,并利用煤层松动产生的局部应力突变增加落煤量。根据爆破理论计算了爆破参数,确定了爆炸作用的裂隙范围。实践表明,煤层瓦斯含量降低,提高了回采率,试验与理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理论 深孔预裂爆破 坚硬煤层 瓦斯 回采率
下载PDF
燃煤电厂烟气冷凝法水回收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建国 许明路 +5 位作者 陈永辉 赵敏 王晨辉 康科伟 彭越宇 赵虹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2-348,共7页
为实现燃煤电厂烟气水回收,研究低温湿烟气中水蒸气的冷凝回收特性,在某燃煤机组湿法脱硫系统出口搭建烟气冷凝水回收试验平台。采用理论计算确定了脱硫系统出口烟气状态,分析了饱和烟气的冷凝过程,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冷却水相对质量流... 为实现燃煤电厂烟气水回收,研究低温湿烟气中水蒸气的冷凝回收特性,在某燃煤机组湿法脱硫系统出口搭建烟气冷凝水回收试验平台。采用理论计算确定了脱硫系统出口烟气状态,分析了饱和烟气的冷凝过程,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冷却水相对质量流量对换热的影响,以及烟气温降对冷凝水回收的影响,考察了烟气冷凝器的水捕集性能。结果表明:烟气温降与烟气水回收率和冷凝水回收率线性相关;在本试验系统中,烟气温降为10 K时,烟气水回收率约为35%,冷凝水回收率接近80%;冷却水相对质量流量达到3后,总传热系数保持稳定,此时传热系数为烟气侧纯对流传热系数的9倍左右;烟气冷凝器可以实现56%的冷凝水回收率,尚有44%的冷凝雾滴需要分离器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 烟气 水回收 冷凝 换热
下载PDF
IGCC电厂设备与系统优化部分关键点的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沈又幸 李硕平 《燃气轮机技术》 2008年第3期11-14,共4页
在分析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的IGCC系统基础上,找出影响系统效率及可用率的设备与系统的关键点,指出IGCC分系统的优化及系统间的优化方向。
关键词 IGCC 设备及系统的关键点 系统优化 煤气化 脱除酸气 显热回收 空分整体化率
下载PDF
贵州煤层气特点和排采技术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炜 贺婷 +2 位作者 杨明 张利亚 刘家霞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0,116,共3页
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组合好的特点,煤层中还蕴藏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煤层气。该地区的煤层气以煤层为储基层,气源由煤层自身生成,主要以吸附态存在,它不像常规油气藏那样遵循重力分异... 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组合好的特点,煤层中还蕴藏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煤层气。该地区的煤层气以煤层为储基层,气源由煤层自身生成,主要以吸附态存在,它不像常规油气藏那样遵循重力分异原理。其不必受由高气势面构成的三维封闭的低气势而形成的圈闭的控制,只要有较好的盖层条件,能够维持相当的地层压力,使煤层能"吸附住"一定的气体,无论在储层(即煤层)的构造高部位还是低部位,都能形成气藏。但由于缺乏对煤层气开发技术的研究等原因,导致至今煤层气利用率并不高。文章以贵州某煤层气井为引并根据煤层气的赋存条件复杂、产出机理、物性或电性平衡等特点,结合操作经验,介绍了作业现场排采工艺的操作要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采工艺 物性或电性平衡
下载PDF
焦炉上升管中煤焦油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先常 史强 +2 位作者 徐正 王芳 陈祎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3期83-86,共4页
为除去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过程中冷凝结焦在换热管壁表面的煤焦油,以煤焦油高温黏温特性曲线为实验依据,研究了200~800℃煤焦油在普通碳钢管道表面和镀镍涂层管道表面的流动特性情况,并线性拟合出煤焦油流动特性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方... 为除去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过程中冷凝结焦在换热管壁表面的煤焦油,以煤焦油高温黏温特性曲线为实验依据,研究了200~800℃煤焦油在普通碳钢管道表面和镀镍涂层管道表面的流动特性情况,并线性拟合出煤焦油流动特性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温度与换热管道表面煤焦油的流动特性之间呈现很好的指数关系;当管壁温度达到400℃左右时.普通碳钢管道表面的煤焦油由于流动特性的改变而基本脱除干净,镀镍涂层管道的温度在350℃左右;镀镍涂层管道在抑制结焦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碳钢管道,其抑制结焦率在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荒煤气 冷凝结焦 显热回收 流动特性
下载PDF
煤层气水平井产气特征及动态采收率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文峰 刘升贵 +1 位作者 张新亮 石晓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1-444,共4页
为了揭示煤层气水平井产气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潘庄区块为例,研究了煤层气水平井动态采收率变化规律.以煤层气勘探井测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潘庄区块煤储层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梯度分布规律,总结了潘庄区块煤层气... 为了揭示煤层气水平井产气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潘庄区块为例,研究了煤层气水平井动态采收率变化规律.以煤层气勘探井测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潘庄区块煤储层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梯度分布规律,总结了潘庄区块煤层气水平井产气曲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井产气曲线特征表现为产气峰值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水平井排采5年后采收率可达50%,15年后采收率可达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含气量 渗透率 水平井 动态采收率 储层压力 产气量 井底压力
下载PDF
中国应尽快实现低渗煤层气藏工业化生产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文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2-114,0,共3页
中国煤层气藏的特点是渗透率低 ,解吸速度低 ,产量低 ,产量递减快 ,工业化生产难。必须改变管道市场销售观念 ,特别要改变常规天然气长井距散采方式。而是采用压缩天然气 (CNG)、吸附天然气 (ANG)技术 ,开拓零星分散而广阔的煤层气销售... 中国煤层气藏的特点是渗透率低 ,解吸速度低 ,产量低 ,产量递减快 ,工业化生产难。必须改变管道市场销售观念 ,特别要改变常规天然气长井距散采方式。而是采用压缩天然气 (CNG)、吸附天然气 (ANG)技术 ,开拓零星分散而广阔的煤层气销售市场 ;采用裸眼洞穴应力释放完井法 ,释放应力 ,提高渗透率 ,提高排水速度 ,提高解吸速度 :采用短井距多井多层群井集采 ;排水排沙同时集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低渗透储集层 煤层气 开采方式 生产规模
下载PDF
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安航 周贤 +2 位作者 彭烁 钟迪 姚国鹏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26,共7页
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IGFC)技术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绿色煤电技术,可以与CO_(2)捕集技术相结合实现高效率的CO_(2)捕集,并为后续的碳利用与封存提供基础。本文介绍了IGFC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对IGFC系统的整体流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煤气化、... 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IGFC)技术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绿色煤电技术,可以与CO_(2)捕集技术相结合实现高效率的CO_(2)捕集,并为后续的碳利用与封存提供基础。本文介绍了IGFC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对IGFC系统的整体流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煤气化、粗煤气净化、燃料电池发电、尾气燃烧与余热回收发电等单元的具体流程及主要技术;然后综述了煤气化与煤气净化单元、燃料电池发电单元及IGFC整体流程的模拟研究进展;并对日本、美国和我国的IGFC技术研发与示范情况与目标进行了说明;最后总结了IGFC技术研发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大功率燃料电池的长周期运行、粗煤气中温干法净化和尾气纯氧催化燃烧技术开发等技术存在问题,可为后续兆瓦级IGFC系统的开发与示范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C 煤气化 燃料电池 尾气燃烧 余热回收 整体流程
下载PDF
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美静 漆博文 +2 位作者 王长安 毛崎森 车得福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8,共11页
富油煤作为一种公认的特殊煤炭资源,储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富油煤原位热解是一种摒弃传统煤炭开采,直接在地下热解提油的新技术。前人对原位注气加热研究主要集中在油页岩开采利用。地块热解后的残余热量具有重要经济效益,然... 富油煤作为一种公认的特殊煤炭资源,储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富油煤原位热解是一种摒弃传统煤炭开采,直接在地下热解提油的新技术。前人对原位注气加热研究主要集中在油页岩开采利用。地块热解后的残余热量具有重要经济效益,然而鲜见其余热利用过程研究。通过构建富油煤半焦层降温冷却的二维大尺度模型,研究了冷却介质种类、入口流速及温度、半焦层初始温度、布井方式、水平裂缝数目、加热时长和加热介质入口流速对余热利用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冷却介质流速对半焦层冷却效果提升有限;加热介质流速对平均温度上升的贡献有限。相较N_(2)和水蒸气,CO_(2)作为冷却介质能加快半焦层冷却。增加注气井数量有助于改善半焦层温度的均匀性、提高冷却效率,但半焦层冷却效果几乎不受注气井位置影响。双水平裂缝布置能满足有效冷却的要求。通过对半焦层冷却初始状态各参数优化,有助于了解冷却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提高余热利用效率,为富油煤原位热注入开采全过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原位热解 注气冷却 余热回收 温度场
下载PDF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improvement of converter gas by injecting pulverized coal into vaporization cooling flue 被引量:4
18
作者 Jian-an Zhou Xue-kai Jiang +4 位作者 Jian-bo Xie Hua Zhang Lei Li Bao Wang Hong-wei Ni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65-71,共7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lorific value and the recovery yield of converter gas during the steelmaking process, a novel and thermodynamically admissible process was proposed. This method involved injecting pulverized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lorific value and the recovery yield of converter gas during the steelmaking process, a novel and thermodynamically admissible process was proposed. This method involved injecting pulverized coal into the vaporization cooling flue of a converter, and th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n industrial 30 t converte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2 content, and the volumetric ratio of CO to CO2 on the conversion of the mixed components of ga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the injection rate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ga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2 and CO2 components of flue gas decrease as the injection rate increases, whereas the CO and H2 components synchronously increase. With the injection rate of 30 kg min-1, the 02 and CO2 components of the gas decreased by 64.12 and 41.19%,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O and H2 increased by 20.09 and 236.84%, respectively, 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gas increased by 11.61%, compared to non-in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TER gas recovery Vaporization cooling flue CO2 Pulverized coal
原文传递
煤层气藏CO_2-ECBM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杰祥 陈征 +2 位作者 赵密福 杜建德 李玉英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18,157,共4页
针对目前CO2-ECBM技术缺乏有效注入参数优化方法的问题,研究不同CO2相态下的吸附置换能力。运用井筒多相管流的计算方法,以沁端区块为研究对象,进行CO2-ECBM注入时机、注入速度以及注入压力等注入参数的优化研究。研究表明:区块开发中... 针对目前CO2-ECBM技术缺乏有效注入参数优化方法的问题,研究不同CO2相态下的吸附置换能力。运用井筒多相管流的计算方法,以沁端区块为研究对象,进行CO2-ECBM注入时机、注入速度以及注入压力等注入参数的优化研究。研究表明:区块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后再实施CO2-ECBM措施效果更好;在区块气温变化范围内,最大CO2注入压力为2.5MPa,夏季可适当提高,但不得高于3 MPa;区块最大CO2注入速度为50 t/d。优化后的注入参数将对该区块CO2-ECBM的顺利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藏 注入参数优化 采收率 沁端区块
下载PDF
焦炉煤气净化及化产回收工艺改造的建议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桂芹 《化学工程师》 CAS 2009年第9期49-52,共4页
本文对黑化集团焦炉煤气净化及化学产品回收过程中所涉及的工艺,提出了几点改造建议:(1)提高上升管出来的焦炉煤气温度;(2)氨回收的工艺流程:由饱和器法改为无饱和器法;(3)苯回收工艺流程:由常压下流程改为高压下流程;(4)脱硫工艺:由干... 本文对黑化集团焦炉煤气净化及化学产品回收过程中所涉及的工艺,提出了几点改造建议:(1)提高上升管出来的焦炉煤气温度;(2)氨回收的工艺流程:由饱和器法改为无饱和器法;(3)苯回收工艺流程:由常压下流程改为高压下流程;(4)脱硫工艺:由干、湿法脱硫改为采用循环洗涤法脱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煤气 净化 化学产品回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