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廖移山 李俊 +2 位作者 王晓芳 崔春光 李武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4-956,共13页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已经发展成热的MαCS的左后侧出现的下沉冷出流在低层向西南方向扩散,与午后不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增强了地面的斜压性,从而使地面辐合线上的气旋性扰动加强,并迅速新生发展出β中尺度气旋。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的4个多尺度积云并合过程,而地面β可尺度气旋在每一个阶段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者,同时也是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成者,α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往都由一个以上的β中尺度气旋组织而成,当β中尺度气旋出现遭遇、合并之时,对流云团和降水得以强烈发展。在济南强降水发生前的1个多小时内,其西南方边界层内不断出现β中尺度超低空西南急流,它促使这一区域内不断产生回波单体并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带,当济南北面的强回波南移与这一强回波带并合后快速发展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大暴雨 β中尺度分析 β中尺度气旋 积云并合
下载PDF
积云并合在强对流系统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5
2
作者 付丹红 郭学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5-644,共10页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模拟研究了积云并合过程在北京2001年8月23日一次产生强降水和冰雹对流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积云并合在此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中有非常重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单体并合、...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模拟研究了积云并合过程在北京2001年8月23日一次产生强降水和冰雹对流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积云并合在此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中有非常重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单体并合、积云团并合和强中心并合的多尺度并合过程。首先,相邻孤立对流单体之间通过在中层形成云桥并合成为积云团,接着相邻积云团之间也通过中层云桥并合形成具有多个强中心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最后,中尺度对流系统内强中心实现并合。而强中心并合过程伴随着强降水、大风等剧烈天气的产生。积云下沉气流对于积云并合有着重要作用,由强辐散出流形成的上升气流及与环境风相互作用有利于并合的形成和发展。并合过程导致云内上升-下沉气流增强,对流运动发展加强,有利于水汽转化,形成大量过冷云水和冰相粒子。大量冰晶和霰的形成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积云并合 强降水
下载PDF
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和微物理观测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莹莹 牛生杰 +3 位作者 封秋娟 刘端阳 陆春松 刘霖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利用2009年5月8日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西风槽影响下山西省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和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飞机探测到的积层混合云是由对流单体多次并合形成的带状对流云团减弱后形成的,云中嵌有明显的... 利用2009年5月8日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西风槽影响下山西省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和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飞机探测到的积层混合云是由对流单体多次并合形成的带状对流云团减弱后形成的,云中嵌有明显的对流泡,最大强度为45~50dBZ,最大垂直尺度在6km左右。CDP(cloud droplet probe,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CIP(cloud ima-ging probe,二维灰度云粒子探头)、PIP(precipitation imaging probe,二维灰度降水粒子探头)测量的平均数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132.4~220.2cm-3、1.54×10-1~6.28×100cm-3、9.09×10-4~7.34×10-3cm-3。二维图像表明,冷层中的固态粒子主要是形状不规则的霰粒子,说明过冷水供应充足;在-7℃左右观测到柱状聚合体和凇附程度不同的冰雪晶粒子,表明柱状冰晶通过凝华形成后,碰并和凇附是其增长为霰粒子的重要机制。不同高度的CDP平均谱(2~50μm)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低层水汽凝结作用较强,2~18μm的云粒子数浓度基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暖层中碰并效率低和冷层中小冰晶浓度随高度增加,24~35μm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CIP平均谱(25~1550μm),除4100m为双峰谱外,其他高度均为单峰谱。PIP平均谱(100~6200μm),4450m高度处的粒子谱宽和数浓度最大,3200~4000μm之间出现大值区域,表明对流单体及周边区域为较大固态降水粒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云并合 微物理结构 粒子谱分布
下载PDF
A Cloud-resolving Study on the Role of Cumulus Merger in MCS with Heavy Precipitation 被引量:8
4
作者 付丹红 郭学良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57-868,共12页
The cumulus merging processes in generating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n 23 August 2001 in the Beijing reg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a cloud-resolving mesoscale model of MM5.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 The cumulus merging processes in generating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n 23 August 2001 in the Beijing reg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a cloud-resolving mesoscale model of MM5.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rger processes occurred among isolated convective cells formed in high mountain region during southerly moving process play critical role in forming MCS and severe precipitating weather events such as hailfall, heavy rain, downburst and high-frequency lightning in the reg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CS experiences multi-scale merging processes from single-cell scale merging to cloud cluster-scale merging, and high core merging. The merger process can apparently alter cloud dynamical an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through enhancing both low- and middle-level forcing. Also, lightning flash rates are enhanced by the production of more intense and deeper convective cells by the merger process, especially by which, the more graupel-like ice particles are formed in clouds. The explosive convec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late peak lightning flash rate can be found during merg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MCS cloud merger LIGHTNING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武汉市一次对流梅雨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端禹 崔春光 廖移山 《气象科技》 2018年第3期594-604,共11页
2016年7月5—6日武汉市发生对流梅雨暴雨,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分析对流云团活动、天气系统与物理量演变,结果表明:(1)对流云团来自江汉平原东部,暴雨前期对流云团合并发生在2个β云团之间,中期2个β云团先后与1个α云团合并,后期对流云... 2016年7月5—6日武汉市发生对流梅雨暴雨,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分析对流云团活动、天气系统与物理量演变,结果表明:(1)对流云团来自江汉平原东部,暴雨前期对流云团合并发生在2个β云团之间,中期2个β云团先后与1个α云团合并,后期对流云团无明显合并,虽有向西的指状对流云生成,武汉市强降雨还是开始减弱。(2)暴雨发生在200hPa南亚高压东伸脊北侧,500hPa副热带高压在江南加强西进过程中,500hPa纬向切变转为低槽东移,850hPa江汉平原低涡则是迴旋少动,高空偏北风急流左侧水汽辐散与偏南风低空急流前方水汽辐合耦合有利于启动强降雨。(3)武汉站200~850hPa,500~850hPa风垂直切变明显,400hPa干空气入侵,共同触发了强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α、β对流云团 云团合并 北风高空急流 风垂直切变
下载PDF
夏季江淮区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胡雯 黄勇 汪腊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6-213,共8页
利用2001—2006年夏季(6~8月)GMS和FY-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合并对云体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频发,具有典型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 利用2001—2006年夏季(6~8月)GMS和FY-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合并对云体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频发,具有典型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首先,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分布与中尺度地形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区域内有3个高发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及洪泽湖-皖东丘陵区域,发生概率分别为28%,23%和16%。其次,对流云合并通常发生在6月末至8月初,并在7月末出现一个峰值。在日变化中,在对流云产生2h后的06:00(世界时,下同)出现一个峰值。(2)在划分的4种合并类型中,两云团或多云团的简单一次合并最多,占87%。(3)对流云合并能明显影响云的发展,80%以上的对流云合并过程中,云团在合并后面积和强度都得到发展,且生命史更长,平均持续时间达6.2h。实况分析表明,对流云合并是引发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对流云合并 卫星观测
下载PDF
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勇 覃丹宇 邱学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5-1149,共15页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是一次多尺度...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合并 暴雨 观测研究
下载PDF
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雪芹 徐卫红 《气象科技》 2019年第6期969-975,共7页
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2012-2018年夏季(6-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眉山市内的3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有88%出现了对流云合并,对流云合并是造成暴雨强对流天... 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2012-2018年夏季(6-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眉山市内的3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有88%出现了对流云合并,对流云合并是造成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按照合并云团的数目以及合并次数,可将合并过程分为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多个对流云团同时合并和多个对流云团多次合并三大类;同时暴雨过程里的合并现象与合并云团之间的距离、面积比例、最低亮温差及最低亮温平均值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暴雨 对流云合并 卫星
下载PDF
江淮夏季强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卫星观测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勇 王雪芹 +2 位作者 苏爱芳 冯妍 翟菁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355-360,350,共11页
利用GMS-5、FY-2B和FY-2C等3颗静止气象卫星的资料,对2001年—2009年夏季发生在江淮区域内的35次暴雨过程和43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暴雨、冰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只有65%冰雹过程中出现对流... 利用GMS-5、FY-2B和FY-2C等3颗静止气象卫星的资料,对2001年—2009年夏季发生在江淮区域内的35次暴雨过程和43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暴雨、冰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只有65%冰雹过程中出现对流云合并,平均每个过程出现1.9次合并;而暴雨过程中,不仅有94%出现了合并,而且平均每个过程发生合并的频次也高达11.6次。从对流云之间的距离Dis、面积比Ar、云顶亮温最低值Tmin、最低亮温差异dTmin以及最低亮温变化幅度ΔTmin这5个量的统计与对比发现,两种强天气中的合并现象既有相同规律,也有不同的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数值差异,得到不同云顶亮温最低值Tmin和最低亮温差异dTmin组合下,两强天气过程中不同面积比合并过程发生的可能性。结合距离Dis、面积比Ar得到了区分对流云合并后是产生冰雹还是引起暴雨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夏季强天气 对流云合并 卫星观测 暴雨 冰雹
原文传递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ry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ctive cloud merger in summer severe weather in Huaihe and Yangtze River Basin
10
作者 HUANG Yong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0-360,共11页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图像 天气预测 遥感技术 气象学
原文传递
云并合的初始位置探讨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艳伟 牛生杰 +3 位作者 姚展予 罗宁 文继芬 黄浩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5-1026,共12页
尽管很多云的并合过程最初是从云的中下部开始的(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我们在观测中发现也有相当数量的云并合过程最初是从云的中上部开始的(然而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很少)。基于云并合对云降水过程演变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个例研... 尽管很多云的并合过程最初是从云的中下部开始的(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我们在观测中发现也有相当数量的云并合过程最初是从云的中上部开始的(然而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很少)。基于云并合对云降水过程演变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个例研究入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2005年5月17~18日发生在我国西南山区(主要以贵州省为主)的一次云并合过程。在整个云(系)的发展过程中,前后共经历了数十次并合。观测和模拟结果表明并合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对流云单体间并合形成较大的对流云;(2)对流云并合形成对流云团;(3)对流云团并合形成范围较大的降水云系。在此次个例中: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并合首先是从云的中下部开始的,往往是处于发展阶段的云发生并合;第三阶段的云并合却是从云的中上部开始的,往往是那些比较成熟的对流云团发生并合。两种并合机制截然不同,但都与风切变和云内的上升气流速度密切相关。本文系统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并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单体并合 云团并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