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对解脲支原体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庆四 朱长太 +2 位作者 徐东芳 姬艳丽 姚余有 《安徽医药》 CAS 2006年第5期332-333,共2页
目的 研究6种单种中草药及二种复方中草药对解脲支原体(Uu)临床分离株的作用并确定它们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 临床采集标本后体外培养获得Uu临床分离株,应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草药对解脲支原体临床株的单独作用及部分联合作用... 目的 研究6种单种中草药及二种复方中草药对解脲支原体(Uu)临床分离株的作用并确定它们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 临床采集标本后体外培养获得Uu临床分离株,应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草药对解脲支原体临床株的单独作用及部分联合作用,并测定了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6种中草药对解脲支原体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生药)分别为:五倍子:0.313—1.25g/L,诃子:1.25—5.00g/L,黄柏:1.25—5.00g/L,栀子:0.625—5.00g/L,赤芍:1.25-2.50g/L,板兰根:10.00—40.00g/L,五倍子+诃子:1.25—5.00g/L。五倍子+赤芍:1.25—5.00g/L。复方中草药八正散对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的MIC范围(生药)为:2.50—20.00g/L,五淋散为:2.50—20.00g/L。结论 五倍子,黄柏,诃子,栀子,赤芍等具有较强的抑制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的作用,传统中药八正散及五淋散也有一定的抑制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的作用。应进一步研究中药抗Uu的作用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微量稀释法 中药 最低抑菌浓度 临床分离株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云鹏 刘大力 +1 位作者 束蓉 周彦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ging... 目的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临床菌株 PCR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内蒙古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志国 王妙 +4 位作者 刘日宏 赵鸿雁 朴东日 崔步云 夏咸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1-996,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布鲁氏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布鲁氏菌标准参考菌株羊种16M,牛种544A和猪种1 330S作为对照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116株羊种布鲁氏菌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布鲁氏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布鲁氏菌标准参考菌株羊种16M,牛种544A和猪种1 330S作为对照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116株羊种布鲁氏菌进行分析,确定待测菌株的序列型(STs),用软件BioNumerics(Version 5.0)构建菌株的最小生成树。结果116株羊种布鲁氏菌全部为ST8型,9个MLST位点的变异完全相同,分离株种群结构单一;羊种菌的生物型与ST型无明显关联,ST8型菌系该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并与内蒙古地区先前分离羊种布鲁氏菌进化程度相同,且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结论羊种布鲁氏菌的序列分型(ST)与常规生物分型存在差异,ST8型菌可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MLST是一种较好的羊布鲁氏菌种群和进化关系研究方法,但更适合于具有较大时间跨度和地理分布菌株间的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临床分离株 MLST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致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雅洁 李雨庆 +1 位作者 周芳洁 李继遥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5期365-369,共5页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导致牙槽骨吸收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现阶段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多采用ATCC 33277等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实验室标准菌株。临床上提取到的分离菌株的毒力表型(内毒素...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导致牙槽骨吸收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现阶段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多采用ATCC 33277等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实验室标准菌株。临床上提取到的分离菌株的毒力表型(内毒素、菌毛等)与标准菌株具有较多差异,对宿主致病作用和致病能力也具有广泛差异。另外,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和多种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不同菌株的毒力特点、致病能力等会对全身疾病产生不同影响。然而,现阶段对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的研究十分匮乏,也缺乏对于两种来源细菌的系统比较。本文对近5~10年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与标准菌株之间毒力表型和致病作用的差异等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基因序列中的重要毒力基因位点,对治疗方法的改进和相关药物的研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临床菌株 标准菌株 菌毛 荚膜 脂多糖 牙龈素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正美 周建奖 +3 位作者 赵艳 熊林 龙妮娅 谢渊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的分离培养的方法。方法:取临床胃黏膜组织标本88株,接种于10%绵羊全血的哥伦比亚选择性培养基上,37℃、5%O2、10%CO2、85%N2培养3-5 d后,挑取血平板上透明细小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 目的:建立一种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的分离培养的方法。方法:取临床胃黏膜组织标本88株,接种于10%绵羊全血的哥伦比亚选择性培养基上,37℃、5%O2、10%CO2、85%N2培养3-5 d后,挑取血平板上透明细小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尿素酶试验,对阳性菌落进行扩大纯培养,提取细菌DNA,PCR扩增H.pylori 16sRNA、Cag A基因,电泳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成功从临床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培养出H.pylori,88例胃黏膜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并鉴定出H.pylori 19株,阳性率为22%;对16sRNA及Cag A基因进行扩增,电泳可见目的条带,并对16sRNA扩增产物测序,与H.pylori国际标准菌株26695比对,同源性为95%-99%。结论:37℃、5%O2、10%CO2、85%N2条件下10%绵羊全血的哥伦比亚选择性培养基上能成功分离培养出H.pylori临床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分离培养 临床菌株 革兰染色 CAGA基因
下载PDF
多重PCR方法鉴定人巨细胞病毒临床病毒分离株 被引量:4
6
作者 丁俊彩 苏海浩 +3 位作者 胡兢晶 郭媛媛 谢斌华 王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312-2314,共3页
目的: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体外培养、分离获得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病毒株。方法:以先天性感染HCMV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尿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将分离获得的临床低传代病毒感染HELF细胞,提取病毒DNA,针对较保守基因IE和LA,设计... 目的: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体外培养、分离获得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病毒株。方法:以先天性感染HCMV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尿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将分离获得的临床低传代病毒感染HELF细胞,提取病毒DNA,针对较保守基因IE和LA,设计两对引物,同时扩增IE和LA基因,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成功分离获得2株HCMV临床低传代病毒株(D2、D3),经多重PCR同时扩增出209bp(IE)和401bp(LA)目的片段。结论:多重PCR可以作为病毒分离后,基础研究中鉴定HCMV临床病毒株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多重PCR 临床病毒株 病毒分离 细胞病变效应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的毒力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云鹏 刘大力 +1 位作者 束蓉 周彦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利用啮齿动物模型,比较分析中国人群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毒力。方法:采用小鼠脓肿形成实验,将6株从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获得的P.gingivalis临床菌株L2、L3、L4、L5、L11和L1... 目的:利用啮齿动物模型,比较分析中国人群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毒力。方法:采用小鼠脓肿形成实验,将6株从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获得的P.gingivalis临床菌株L2、L3、L4、L5、L11和L12分别注射至小鼠后背中央,观察其临床症状,并与国际标准菌株ATCC33277和W83进行比较,分析临床菌株的毒力特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3、ATCC33277和W83诱发小鼠产生原发性脓肿和轻微的全身反应,L2、L5、L11、L12则诱发小鼠产生远处转移性病变和严重的全身反应。结论:中国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P.gingivalis临床菌株与国际标准菌株相比,在诱发实验鼠发生局部脓肿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临床菌株间的毒力特征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临床菌株 毒力特征 鼠脓肿模型
下载PD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i>Terminalia catappa</i>L. Leaf Extracts against Some Clinically Important Pathogenic Microbial Strains 被引量:1
8
作者 Sumitra Chanda Kalpna Rakholiya Rathish Nair 《Chinese Medicine》 2011年第4期171-177,共7页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in-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methanol, acetone and N, N-dimethylformamide extracts from leaf of Terminalia catappa L. (Combretaceae). Methods: In vitro ant...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in-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methanol, acetone and N, N-dimethylformamide extracts from leaf of Terminalia catappa L. (Combretaceae). Methods: In 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ll the extracts was done by agar disc diffusion assay. 91 clinically important strains were used for the study, which were both clinical isolates as well as identified strains. Piperacillin and gentamicin were used as standards for antibacterial assay, while nystatin and flucanazole were used as standards for antifungal assay.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ement of inhibition zone around each paper disc. For each extract three replicate trials were conducted against each organism. Results: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as more pronounced against bacteria than fungal strains. The Gram positive bacteria were more susceptible than Gram negative bacteria. The methanol extract showed b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 catappa leaf extracts showed bett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an commercially used antibiotics. Conclusion: Demonst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 catappa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use of this plant in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may help to discover new chemical classes of antibiotic substances that could serve as selective agent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chemotherapy and control. This investigation has opened up the possibility of the use of this plant in drug development for human consumption possib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ections caused by microb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NALIA catappa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TIFUNGAL ACTIVITY clinical strains Organic Solvents
下载PDF
襄樊市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的耐药性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董明驹 史莉 +2 位作者 李萍 王文平 孙光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711-1712,共2页
目的调查襄樊市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临床株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5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的标本来源和临床科室分布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SAU均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 目的调查襄樊市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临床株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5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的标本来源和临床科室分布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SAU均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鉴定到种;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依据CLSI2006年规则判断结果。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达到54.9%,药敏试验结果表明,SAU临床株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糖肽类抗菌药物和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结论各级医院应切实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延缓SAU临床株耐药性的增长,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株 耐药性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i>Terminalia catappa</i>Extracts Against Some Pathogenic Microbial Strains
10
作者 Abul Manzur Arifuddin Raju Shahedur Rahman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1年第4期299-305,共7页
The methanol, acetone and N, N-dimethylformamide extracts of Terminalia catappa L. leaf were evaluated for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Piperacillin and gentamicin were used as standards for antibacterial as... The methanol, acetone and N, N-dimethylformamide extracts of Terminalia catappa L. leaf were evaluated for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Piperacillin and gentamicin were used as standards for antibacterial assay, while nystatin and flucanazole were used as standards for antifungal assay. 91 clinically important strains were used for the study which were both clinical isolates as well as identified strain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ll the extracts was determined by agar disc diffusion metho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as more pronounced against bacteria than fungal strains. The Gram positive bacteria were more susceptible than Gram negative bacteria. The methanol extract showed b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 catappa leaf extracts showed bett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an commercially used antibio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NALIA Catappa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TIFUNGAL ACTIVITY clinical strains Organic Solvents
下载PDF
中国和巴西临床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菌株的种群和基因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键 刘莹 +1 位作者 大楠悦子 三上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临床菌株在国内和巴西多位点微卫星位点定型(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 typing MLMT)的种群分布特征,探讨并分析两国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MLMT基因型差异。方法对已...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临床菌株在国内和巴西多位点微卫星位点定型(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 typing MLMT)的种群分布特征,探讨并分析两国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MLMT基因型差异。方法对已鉴定的69株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进行DNA提取,采用3个微卫星位点(CNG1、CNG2、CNG3)的正反序列引物对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后测序;测序后计算出每一菌株位点基序重复数(CNG1对应TA重复,CNG2对应GA重复,CNG3对应CAT重复);结合不同基序重复数判定各菌株的基因型。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3株被MLMT基因分型的国内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菌株中有5种基因型被鉴定,其中29株为MLMT-17,占87.88%;而在36株巴西临床菌株中有10种基因型被鉴定,其中19株为MLMT-13,占52.78%。结论两国间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临床菌株的主要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巴西临床菌株的基因型分布表现为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变种格鲁比 临床菌株 多位点微卫星灶分型
下载PDF
中国HIV-1临床株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志红 周衍衡 郑永唐 《皮肤病与性病》 2010年第4期17-22,共6页
分离培养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对于掌握我国艾滋病流行特征、传播来源及变异趋势,了解我国HIV的致病特点和规律,研制适合我国HIV-1流行特点的疫苗和诊断试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我国H... 分离培养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对于掌握我国艾滋病流行特征、传播来源及变异趋势,了解我国HIV的致病特点和规律,研制适合我国HIV-1流行特点的疫苗和诊断试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我国HIV-1临床株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HIV-1 临床株 分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临床常见细菌中DNA酶的分布
13
作者 王骏 居峰 孙明忠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21期2591-2593,共3页
目的分离临床病原菌进行DNA酶试验,以期了解临床常见菌株中DNA酶的分布,并筛选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产DNA酶菌种,为该试验在细菌鉴定过程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阳性标本分离的临床菌株88株和本实验室保藏的标准菌... 目的分离临床病原菌进行DNA酶试验,以期了解临床常见菌株中DNA酶的分布,并筛选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产DNA酶菌种,为该试验在细菌鉴定过程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阳性标本分离的临床菌株88株和本实验室保藏的标准菌株22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阳性对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为阴性对照进行DNA酶试验。结果临床菌株中,34株DNA酶阳性,共6个种,分别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6株、B群链球菌5株、星座链球菌5株、A群链球菌4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和麻疹孪生球菌1株。标准菌株中有2株阳性,共2个种,分别是A群链球菌ATCC19615和B群链球菌ATCC12368。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新发现DNA酶阳性细菌共6个种,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个种,革兰阴性杆菌2个种,丰富了对细菌产DNA酶的传统认识,有助于DNA酶试验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酶试验 临床菌株 标准菌株
原文传递
168株致病菌产酶及耐药调查
14
作者 高永明 郭文学 +1 位作者 胡文芝 刘德梦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75-76,82,共3页
目的 :调查我院感染科1998年168株致病菌产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 ,双纸片法检测超广谱酶 ,药敏纸片检测细菌耐药情况。结果 :革兰氏阴... 目的 :调查我院感染科1998年168株致病菌产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 ,双纸片法检测超广谱酶 ,药敏纸片检测细菌耐药情况。结果 :革兰氏阴性杆菌约91.9 % β-内酰胺酶阳性 ,葡萄球菌66.7 %阳性 ,11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7株ESBLs阳性 ,均为肠杆菌科菌 ;环丙沙星耐药率 (尤其对大肠杆菌 )逐年上升 ,泰能、头孢他定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最低 ,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耐药率最低。结论 :临床致病菌大部分产β-内酰胺酶 ,约10 %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 Β-内酰胺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下载PDF
广州地区人巨细胞病毒临床低传代病毒株D3的UL147基因B细胞抗原表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作者 晏翠芳 郭梦杰 +6 位作者 伍苑宾 胡兢晶 苏海浩 谭琪琪 梁惠慈 肖华 王波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91-196,共6页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广州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临床低传代病毒株D3的UL147基因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用TMHMM预测跨膜区域,用改进型自我优化预测结构(SOPMA)、Garnier-Osguthorpe-Robs...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广州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临床低传代病毒株D3的UL147基因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用TMHMM预测跨膜区域,用改进型自我优化预测结构(SOPMA)、Garnier-Osguthorpe-Robson(GOR)法、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HNN)预测二级结构,用Hopp&Woods亲水性方案、Janin可及性方案、Welling抗原性方案等参数预测UL147基因抗原表位。结果临床低传代HCMV病毒株D3的UL147基因包含159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为9.56;UL147存在一个跨膜区域,为20~42aa区域,胞外区域为1~19aa区域;无规则卷及β-转角区域主要位于12~17、22~28、31~48、99~109、130~145aa区域;亲水性位于15~39、101~111、135~143aa区域;可及性位于14~45、103~124、131~143aa区域;抗原性位于9~14、63~70、108~116aa区域。结论临床低传代HCMV病毒株UL147基因抗原表位可能位于7~12aa区域或其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UL147基因 抗原表位 临床病毒株
原文传递
北京4家医院对常用较新的1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监测 被引量:76
16
作者 周贵民 张有江 +5 位作者 张淑兰 许淑珍 张秀珍 宣天芝 陈民钧 徐英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19-224,共6页
临床日益关心不断增长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北京4家医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医院内感染分离菌株对常用较新的1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对2300株的纸片扩散法的抑菌圈直径用WHONET3软件分析了它们的耐药率,用一对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散点图分析了... 临床日益关心不断增长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北京4家医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医院内感染分离菌株对常用较新的1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对2300株的纸片扩散法的抑菌圈直径用WHONET3软件分析了它们的耐药率,用一对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散点图分析了不同类抗生素之间的互补性、同类药之间的交叉耐药现象及其不同模式。还分析了葡萄球菌中耐Oxacillin株及Oxacillin敏感株之间药敏谱的明显差别。这些对临床选用抗生素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内感染 临床分离菌株 药敏监测 抗生素
原文传递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医院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少华 余建华 +2 位作者 施雪梅 李红霞 李从荣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43-145,共3页
应用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武汉地区360株医院菌株,用双倍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并用NCCLS于1990年公布的稀释法药敏试验判读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药物抗菌活性大小依次为: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氟啶... 应用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武汉地区360株医院菌株,用双倍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并用NCCLS于1990年公布的稀释法药敏试验判读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药物抗菌活性大小依次为: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氟啶酸、氟哌酸。它们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明显优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具有多重耐药性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不动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同时,也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已促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MRSA都出现了高度耐药株(MIC≥32mg/L),并指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物 医院菌株 抗菌活性 药理学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慧 胡辛欣 +4 位作者 李聪然 杨信怡 娄人慧 张伟新 游雪甫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0-1082,1107,共4页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4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352株临床菌株的MIC值,应用PCR方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基因。结果:4种药物对除铜绿假单胞...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4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352株临床菌株的MIC值,应用PCR方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基因。结果:4种药物对除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外的其他菌种非常敏感。从两种耐药菌中分别鉴定出VIM-2和OXA-23基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部分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较好。OXA-23基因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临床菌株 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原文传递
马波沙星对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岳永波 吴好庭 +3 位作者 刘波 范小平 杨芳 王成彬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35,共4页
考察马波沙星对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马波沙星对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土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 考察马波沙星对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马波沙星对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土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多西环素作为对照药物。结果表明:马波沙星对猪临床分离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均有较低的最小抑菌浓度,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强力霉素,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高于恩诺沙星。马波沙星对引起猪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征(MMA)的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优于常用抗菌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波沙星 体外抑菌 最低抑菌浓度 临床分离病原菌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临床分离乳源菌鉴定和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潇 曾凉雄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1期291-293,共3页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1株临床分离乳源菌进行鉴定并确定菌株的进化位置。抽提细菌DNA基因进行16S rRNA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成功扩增出长度为1 432 bp的核苷酸序列。该临床分离的乳源菌与GenBank上的已知序列进行了同...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1株临床分离乳源菌进行鉴定并确定菌株的进化位置。抽提细菌DNA基因进行16S rRNA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成功扩增出长度为1 432 bp的核苷酸序列。该临床分离的乳源菌与GenBank上的已知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克隆到的序列与Y15856的同源性最低,为99.6%;与AB305019、D83353.1和FM875711.1的同源性最高,达99.9%。该试验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16S rRNA基因是高度保守的。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细菌是一种快速、准确、方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基因序列 乳源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定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