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5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86例IgA肾病中医辨证与肾脏病理关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05
1
作者 陈香美 陈以平 +6 位作者 谌贻璞 李平 陈建 危成筠 赵宗江 魏日胞 邓跃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协作研究的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传统的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286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关系。结果:脾肺气虚...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协作研究的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传统的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286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关系。结果: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病理变化较轻,Lee分级以Ⅰ~Ⅲ级为主(72.3%,70.2%);肝肾阴虚证病理变化较重,以Ⅲ~Ⅳ级为主(84.6%);脾肾阳虚证病理变化最重,以Ⅳ~Ⅴ级为主(88.0%)。辨证分型与Lee分级相关显著(r=0.26,P<0.01)。脾肾阳虚证球性硬化比率明显高于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按病变程度进行半定量积分,脾肾阳虚证总积分、肾小球、肾小管一间质、血管积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中医证型;肝肾阴虚证总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血管积分明显高于脾肺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总积分、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积分高于气阴两虚证。脾肺气虚与气阴两虚证两组之间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证明,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IgA肾病病理分级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推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病理关系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辨证分型
下载PDF
3846例乳腺癌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84
2
作者 令狐锐霞 司文 +1 位作者 李莹 杨俊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017-1021,1038,共6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情况,并对中国人群、亚洲人群及欧美人群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全部乳腺癌患者资料,建立乳腺癌诊疗信息数据库,分析其基本情况、病理...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情况,并对中国人群、亚洲人群及欧美人群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全部乳腺癌患者资料,建立乳腺癌诊疗信息数据库,分析其基本情况、病理特征、临床特征、分子学特征、手术与辅助治疗情况的总体分布及其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 3 846例Ⅰ-Ⅳ期乳腺癌患者主要来自中国北方各省市,中位确诊年龄为48(18-91)岁,发病年龄高峰出现在41-50岁。绝经前患者占59.18%;浸润性导管癌占78.13%;组织学Ⅰ、Ⅱ级占66.84%;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率为73.78%,Her-2受体阳性率为20.72%;分子亚型Luminal B型占49.48%,Luminal A型占23.66%,三阴型乳腺癌13.02%;根据St.Gallen标准,低、中危患者占75.62%;Ⅰ-Ⅱ期患者占78.01%。确诊为Ⅰ期乳腺癌、原位癌与微小肿瘤的比例逐年升高,Ⅱ期、Ⅲ-Ⅳ期乳腺癌呈下降趋势。改良根治术是本组乳腺癌的主要术式,保乳率及前哨淋巴结活检率自2000年以后逐年升高,手术范围趋于缩小化,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随年代而变化。结论本组发病年龄、月经及受体状态等分布与欧美人群有较大差异。随时间的推移,早期乳腺癌及微小肿瘤比例逐渐升高,手术范围逐渐缩小,辅助治疗趋于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学 分子分型
下载PDF
中耳炎病理过程中渗出液的病理转归与肉芽组织的形成 被引量:49
3
作者 张全安 梁建民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8-11,共4页
为探讨中耳炎病理过程中潴留渗出液的病理转归和肉芽组织的形成机理。方法: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颞骨病理实验室306耳各型伴渗出液的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进行了光镜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在中耳炎从早期病理阶段向更晚期病理阶段... 为探讨中耳炎病理过程中潴留渗出液的病理转归和肉芽组织的形成机理。方法: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颞骨病理实验室306耳各型伴渗出液的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进行了光镜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在中耳炎从早期病理阶段向更晚期病理阶段进展的过程中,渗出液的性质和潴困状态处于动态变化当中;肉芽组织由两种方式的粘膜下成纤维细胞增生而成;潴留渗出液的吸收、机化与肉芽组织形成是同时发生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病理过程中。结论;肉芽组织仅在渗出液积存和吸收的地方形成;炎性渗出液在中耳停留时间越长,形成肉芽组织的机会就越多,为防止早期伴渗出液的中耳炎向慢性阶段发展,在肉芽组织形成之前彻底引流中耳各处的积液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渗出液 病理学 肉芽组织
原文传递
干燥综合征合并肾脏损害147例临床病理及随访情况 被引量:32
4
作者 任红 陈楠 +3 位作者 陈晓农 潘晓霞 张文 郝翠兰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51-353,共3页
目的结合肾活检、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进一步探讨干燥综合征(SS)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对我科1993—2004年收治的147例SS肾脏损害患者,进行常规免疫学、肾小管功能及部分肾活检检查。结果原发和继发性SS中分别有67/... 目的结合肾活检、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进一步探讨干燥综合征(SS)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对我科1993—2004年收治的147例SS肾脏损害患者,进行常规免疫学、肾小管功能及部分肾活检检查。结果原发和继发性SS中分别有67/103例和19/44例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各有3/103例和2/44例合并肾性尿崩症,共10例合并低钾性麻痹;原发性SS中15/103例以肾小球病变为主;22/103例原发性SS和8/44例继发性SS患者就诊时有肾功能不全;明显高酌球蛋白血症存在于68.9%的原发性SS和61.4%的继发性SS患者中。肾活检组织检查56例,光镜下30例原发性SS中,20例为慢性间质性肾炎伴肾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小管不同程度萎缩,免疫荧光检查大多阴性,部分标本肾小球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1例肾间质细胞内IgG阳性。6例继发性SS皆为狼疮肾炎。103例原发性SS中,74例用激素或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12例,44例继发性SS按原发病治疗,5例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SS肾脏损害常见,以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肾小球肾炎为主要表现,必要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明显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肾脏损害 临床病理 随访 原发性SS 实验室检测结果 慢性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性酸中毒 免疫抑制剂 肾功能恢复 肾小管酸中毒 活检组织检查 免疫荧光检查 2004年 肾小管功能 继发性 肾性尿崩症 低钾性麻痹 肾小球病变
原文传递
ER、PR、C-erbB-2、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 被引量:29
5
作者 于喜法 秦合军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ER、PR、C-erb B-2、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 B-2、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ER、PR、C-erb B-2、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 B-2、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 B-2、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8%、57.55%、51.89%、44.34%和73.58%。ER、PR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与组织学分型和病理分期有关;C-erb B-2、Ki-67与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P53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ER和PR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γ=-0.121,γ=-0.316,P<0.01);C-erb B-2、P53和Ki-67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γ=0.207,γ=0.018,γ=0.284,P<0.01)。结论 ER、PR、C-erb B-2、P53和Ki-67是乳腺癌有效的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免疫组化指标 临床病理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8
6
作者 眭玉霞 邓晓宇 +6 位作者 伍铮 林雅婷 张润民 郝昌鹏 陈灵锋 王丽萍 晋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驱动基因突变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资料完整的550例原发性NSCL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 ARMS)荧光定量PCR法对184例NSCL...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驱动基因突变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资料完整的550例原发性NSCL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 ARMS)荧光定量PCR法对184例NSCLC进行9种驱动基因检测,对另外366例NSCLC患者采用Illumina测序法进行10种驱动基因检测,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550例NSCLC中有405例检测到基因突变(73.6%),分别为EGFR(57.3%)、KRAS(5.8%)、PIK3CA(2.2%)、ALK(3.8%)、RET(2.0%)、ROS1(1.1%)、NRAS(0.2%)、BRAF(1.5%)、HER-2(2.0%)和MET(0.3%),检出驱动基因联合突变12例(2.2%),EGFR双位点突变8例(1.5%)。在NSCLC中,腺癌、女性、无吸烟史、周围型和以腺泡型为主的腺癌患者更易发生驱动基因突变(P<0.05)。EGFR基因突变人群特征为女性、无吸烟史、腺癌、周围型,多发于以腺泡型为主型的腺癌中,少见于以实体型和黏液型的腺癌患者中(P<0.05)。KRAS基因突变率在男性、有吸烟史和以浸润性黏液型为主的腺癌中更高,不易发生在贴壁型腺癌中(P<0.05)。PIK3CA基因突变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P<0.05)。ALK基因突变率在以实体型为主的腺癌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更高且不易发生在贴壁型腺癌中(P<0.05)。RET基因在以实体型为主的腺癌中突变率较高(P<0.05)。EGFR双位点突变多发于有淋巴结转移和以乳头型为主的肺腺癌中(P<0.05)。结论NSCLC中EGFR、KRAS、ALK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其他驱动基因改变以及联合突变的突变率虽低,但意义重大不容忽视,其中EGFR合并PIK3CA突变提示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分期。多基因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对加快筛选有效治疗目标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驱动基因 临床病理 组织学亚型 联合突变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时兆婷 乐坚 +3 位作者 陈雅玲 李佳伟 智文祥 常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4-429,共6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病灶的灰阶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各参数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资料,分为腋下淋巴结转移组和腋下淋巴结无转移组,分析原发灶的二维超声参数...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病灶的灰阶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各参数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资料,分为腋下淋巴结转移组和腋下淋巴结无转移组,分析原发灶的二维超声参数(包括方位、形状、边缘、后方回声、内部回声、钙化等因素)以及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大小、年龄、组织学分级及分子分型),用单因素(Chi—Square)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原发灶声像图各参数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5岁)、肿块大小(≥2era)、组织学分级(Ⅲ级)、分子分型(Luminal B)及边缘成角数(〉10个)对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573,P=0.019)、大小(OR=2.359,P=0.001)、组织学分级(OR=0.529,P=0.008)及边缘成角数(OR=1.889,P=0.031)为影响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声像图特征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判断腋下淋巴结转移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浸润性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临床酷似肺癌的肺隐球菌病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易祥华 张容轩 +3 位作者 高文 张敏 马前立 汪浩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30-333,T095,共5页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 (PC)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术前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PC的病理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PC多见于中年男性 ,首发症状常为咳嗽、痰血和发热 ,5例有慢性病史。X线胸片示病灶位于左肺 5例 ,右肺 7例 ;病灶直径...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 (PC)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术前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PC的病理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PC多见于中年男性 ,首发症状常为咳嗽、痰血和发热 ,5例有慢性病史。X线胸片示病灶位于左肺 5例 ,右肺 7例 ;病灶直径≤ 3cm 2例 ,3— 5cm 3例 ,5— 7cm 5例 ,>7cm 2例 ;10例为单个块影或球形阴影 ,2例分别为多个类圆形结节影和斑片状影。胸部CT扫描 7例为密度不均的团块或结节影 ,4例考虑为肺癌 ,1例为感染灶 ,2例不能确定性质 ;ECT67Ga肺显像 5例 ,均为高度异常浓聚灶 ,提示肺癌 ;临床初诊和术前诊断多误诊为肺癌或肺肿瘤 ,无 1例初诊为PC。后经手术病理证实 10例 ,痰菌明确 2例。病理学检查 8例有隐球菌肉芽肿形成 ,2例分别为含菌的纤维结缔组织病灶和胶样病灶 ;肉眼标本质硬灰白无包膜。结论 PC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肉眼标本与肺癌不易区别 ,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隐球菌病 临床病理学 鉴别诊断 肺癌 误诊
下载PDF
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的探索 被引量:25
9
作者 余方 陈琼荣 +2 位作者 杨桂芳 肖书渊 田素芳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0年第1期56-59,共4页
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病理医师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自2016年起在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实践证明,实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住... 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病理医师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自2016年起在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实践证明,实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住院医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培训质量、完成培训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导师需要一对一具体负责指导住院医师的临床实践活动,承担住院医师培养责任,为住院医师制订个体化学习计划及目标,带教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临床诊断、医学人文及医学伦理学培训及临床课题研究的指导,并定期对住院医师进行考核。同时,需要对导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实时控制,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及考核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的临床病理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导师制 临床病理科 毕业后医学教育 临床带教
下载PDF
106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汤红平 谢闺娥 +3 位作者 黄犁 姜辉 高慧军 张雁瑞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28-3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106例青年(≤35岁)女性乳腺癌(青年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 目的回顾性分析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106例青年(≤35岁)女性乳腺癌(青年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并与同期诊断的435例年龄>35岁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中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青年组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19.6%(106/541),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占86.8%(92/106)。与中老年组比较,其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HER-2表达水平更高[93.4%(99/106)比85.3%(371/435),37.7%(40/106)比26.2%(114/435),52.8%(56/106)比40.7%(177/435),P值均<0.050,而ER和PR表达水平则更低[57.5%(61/106)比68.5%(298/435),60.4%(64/106)比70.3%(306/435),P值均<0.050]。并且,两组间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及P53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青年女性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率和HER-2表达水平高,而ER、PR表达低,其恶性程度更高,临床处理需注意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乳腺肿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肾嫌色细胞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饶秋 周晓军 +3 位作者 周航波 刘晓红 潘敏鸿 马恒辉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9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研究及随访10~10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例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30—72岁,平均47.9岁。肿块直径3~1...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9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研究及随访10~10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例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30—72岁,平均47.9岁。肿块直径3~18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胞膜清晰,胞质半透明细网状,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表型中的表达率分别为:EMA和Ksp-cadherin100%,CD1047%,vimentin 0,CK7 73.7%,P504S21.1%,CD11794.7%。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预后好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电镜及遗传学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嫌色细胞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763例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嘉琪 栾瑾微 +1 位作者 张玉 李香兰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因素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位置之间关系。方法收集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资料完整的763例三... 目的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因素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位置之间关系。方法收集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资料完整的763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阴性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49岁,早期患者占84.7%,淋巴结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均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并随淋巴结数目的增多而增加( P <0.001),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原发灶位于内象限时复发、转移率最高(9.8%和13.7%)( 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手术方式、放疗剂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因素( 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和和手术方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1)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早期病例所占比例高,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ki67阳性表达率高;(2)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与转移淋巴结数目相关,和原发灶位置无关,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原发灶位于内象限复发、转移率最高;(3)TNBC患者复发率随BMI值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肥胖患者,复发率反而下降;(4)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剂量均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5)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和和手术方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 放疗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近15年1566例胃息肉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胡文聪 周顺军 +1 位作者 王建国 曾伟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和近15年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经电子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的胃息肉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内镜下息肉部位、息肉数目、息肉大小、...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和近15年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经电子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的胃息肉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内镜下息肉部位、息肉数目、息肉大小、山田分型,息肉组织病理学分型,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等。结果:34 828例行胃镜检查,共检出胃息肉患者1 566例,检出率为4.50%;女性胃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5.93%vs 3.15%;χ2=156.554,P<0.001);<40岁、40~49岁、50~59岁、≥60岁4个年龄组胃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73%、3.52%、3.95%、6.68%,胃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χ2趋势=242.175,P<0.001)。胃息肉的好发部位主要在胃体(42.02%),73.56%胃息肉患者为单发,72.54%患者息肉最大直径<0.5cm,形态学分型以山田Ⅱ型(56.07%)和Ⅰ型(28.93%)为主;胃息肉患者Hp感染率21.78%,病理学常见类型为增生性息肉(43.10%)、炎性息肉(34.80%)和胃底腺息肉(20.05),息肉组织癌变率为1.02%。近15年来胃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自2003年的1.95%上升至2017年的6.98%。结论:女性、老年人群是主要高发人群,增生性和炎性息肉仍然是最主要病理类型,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胃镜 临床病理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53例青年人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朱国清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99-300,共2页
目的 探讨青年人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本院 1 980~ 1 994年间收治的53例青年人结肠癌与同期收治的 2 72例中老年结肠癌从临床、病理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人结肠癌以粘液腺癌、低分化腺癌为主占 69.81 % ( 37/53) ... 目的 探讨青年人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本院 1 980~ 1 994年间收治的53例青年人结肠癌与同期收治的 2 72例中老年结肠癌从临床、病理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人结肠癌以粘液腺癌、低分化腺癌为主占 69.81 % ( 37/53) ,中老年组占 7.35% ( 2 0 /2 72 ) ,两组相比 ,P<0 .0 0 1。高、中分化腺癌则相反 ,中老年组占 91 .91 % ( 2 50 /2 72 ) ,青年组占 2 6.4% ( 1 4/53) ,P<0 .0 0 1。两组具显著显差异。生存率 :3、5年生存率中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 ,62 .86%、1 9.85%对5.60 %、3.77% ,P<0 .0 0 1。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青年结肠癌与中老年结肠癌相比具有分化程度低 ,恶性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青年人 中老年人 病理分型 生存率
下载PDF
IgA肾病肾病综合征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病理危险因素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列才华 陈香美 +4 位作者 谢院生 吴杰 王涌 陈仆 侯剀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病理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87年~2006年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11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按肾脏病变轻重分为A组(n=34,包括Lee氏分级Ⅰ级、Ⅱ级)... 目的:探讨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病理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87年~2006年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11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按肾脏病变轻重分为A组(n=34,包括Lee氏分级Ⅰ级、Ⅱ级)、B组(n=84,Ⅲ、Ⅳ、Ⅴ级),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多因素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A、B两组高血压分别占11.8% vs 63.1%;肾衰竭分别占15% vs 41.7%;A、B两组尿蛋白≥6g/24h者分别占58.8% vs 32.1%;尿红细胞满视野分别为14.7% vs 50%。A组高血压、肾衰竭、镜下尿红细胞满视野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1),尿蛋白≥6g/24h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平均动脉压、血肌酐明显低于B组(P〈0.01);而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显著高于B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脏病理损害重的危险因素有平均动脉压、尿蛋白〈6g/24h、镜下尿RBC〉5.0×10^7/L(0R值分别为1.048,3.227,6.578;P值分别为0.034,0.047,0.002),血红蛋白是保护性因素(OR=0.723,P=0.035)。随着平均动脉压的升高、血红蛋白的降低、镜下尿红细胞数的增多,肾脏病理损害程度加重(P〈0.01)。结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表现存在差异,高血压、血红蛋白水平、24h尿蛋白排泄量、镜下尿红细胞程度有助于判断肾脏病理损害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肾病综合征 临床病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RP联合CA72-4,CEA,CA19-9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梅 王刚 +2 位作者 武青青 杜娟花 姚晓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0期1896-1899,共4页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联合胃癌抗原(CA72-4)、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03例)为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患者30例,中晚期患者73例;同期就诊于我...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联合胃癌抗原(CA72-4)、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03例)为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患者30例,中晚期患者73例;同期就诊于我院的良性胃病患者为良性胃病组(61例),另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人群血清C反应蛋白(CRP)、CA72-4、CEA、CA19-9水平,并探讨其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组、良性胃病组患者的血清CRP、肿瘤标志物CA72-4、CEA、CA19-9的表达水平及阳性检测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早期胃癌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良性胃病组(P<0.05)。肿瘤分化程度低、发生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胃癌患者的血清CRP、CA72-4、CEA、CA19-9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肿瘤高分化、未发生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血清CRP、CA72-4、CEA、CA19-9联合检测胃癌的敏感度92.23%,特异度为90.85%,联合检测敏感度显著高于CRP(68.93%)、CA72-4(71.84%)、CEA(77.67%)、CA19-9(59.22%)单项检测(p<0.05)。结论:血清CRP、CA72-4、CEA、CA19-9水平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有利于胃癌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诊断 C反应蛋白 胃癌抗原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
原文传递
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9
17
作者 汪建平 王磊 +4 位作者 杨祖立 黄奕华 董文广 覃建章 詹文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1年7月收治的151例小于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与同时期收治的465例65岁及其以上(老年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1年7月收治的151例小于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与同时期收治的465例65岁及其以上(老年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结直肠癌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在家族史、肿瘤大小、组织分型、分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肿瘤的病理分期、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6%和5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和老年组在病理分期和预后方面无差异,因此,年龄不是决定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临床病理 预后 年青人
原文传递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22
18
作者 汤琪乐 许励 徐文娟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5-217,I065,共4页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 (S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组织来源。方法 对 12例SHL进行临床病理、组化及免疫组化研究。其中 1例作电镜观察。结果 SHL由实性片块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组成。被覆乳头表面、实性区裂隙及血管样腔...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 (S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组织来源。方法 对 12例SHL进行临床病理、组化及免疫组化研究。其中 1例作电镜观察。结果 SHL由实性片块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组成。被覆乳头表面、实性区裂隙及血管样腔面的为立方细胞 ;实性区及乳头轴心为形态一致的圆形、多边形胞浆浅染细胞。免疫组化 :立方细胞表达keratin、EMA、CK ;而浅染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及ER、PR ;瘤组织内散在有SY、CgA阳性细胞区。电镜 :肿瘤细胞胞浆内可见致密核心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SHL起源于肺间胚层细胞常可伴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ER、PR的高表达可能与女性的高发病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硬化性血管瘤 临床病理 组织化学 组织发生 SHL 少见肿瘤
下载PDF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曲利娟 余英豪 +1 位作者 毕东军 孙惠敏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23-25,T006,共4页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XG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4 81例胆囊切除标本中病理确诊的 12例XG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XGC临床表现与一般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类似。大体观察示胆囊壁明显不规则增厚 ,多数病例切面可见淡...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XG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4 81例胆囊切除标本中病理确诊的 12例XG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XGC临床表现与一般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类似。大体观察示胆囊壁明显不规则增厚 ,多数病例切面可见淡黄或黄褐色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斑点 ,有的呈息肉样突起。镜下观察胆囊壁的正常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代之以特征性肉芽肿性结构 ,由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急慢性炎症细胞、纤维母细胞、异物巨细胞和Touton巨细胞等组成。结论 XGC的临床表现难与一般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胆囊癌鉴别 ,但多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临床病理 诊断 XGC
下载PDF
肝原发性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文书 赵婧 +5 位作者 纪元 杨博 陈伶俐 谭云山 宿杰阿克苏 朱雄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两者的鉴别要点。方法收集35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组)和35例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组)。对两组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 目的探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两者的鉴别要点。方法收集35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组)和35例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组)。对两组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坏死(有/无)、瘤栓(有/无)以及核分级和核分裂相10个指标进行对照分析,评估各项指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原发组有明显的男性发病优势(25比15;P〈0.05)。在肿瘤发生个数和大小的比较上原发组多为单发(n=30)并且肿块较大(平均直径8.4cm),转移组多个肿块多见(n=11)并且肿块较小(平均直径5.4cm)(P〈0.05)。原发组与转移组肿瘤,肝左右叶的分布无差异(P〉0.05),原发组肿瘤多位于单叶,转移组肿瘤多双叶同时发生(P〈O.05)。两组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肿瘤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坏死、瘤栓、核分级及核分裂相)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个数这4项指标对于区别肝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