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时空特征 被引量:106
1
作者 王鹏涛 张立伟 +5 位作者 李英杰 焦磊 王浩 延军平 吕一河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64-2078,共15页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有关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缺乏具备空间位置信息的定量研究。综合土地利用、NDVI、土壤类型、气象等多源数据,对汉江上游流域...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有关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缺乏具备空间位置信息的定量研究。综合土地利用、NDVI、土壤类型、气象等多源数据,对汉江上游流域2000-2013年的土壤保持服务、产水服务、植被碳固定(NPP)服务进行空间制图,并基于逐像元偏相关的时空统计制图方法,对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汉江上游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434.20 t·hm-2·yr-1,且多年来以16.10 t·hm-2·yr-1速率递增。多年平均产水量为250.34 mm,多年递增速率为3.79 mm·yr-1。NPP多年平均值为854.11 g C·m-2·yr-1,多年递减速率为8.54 g C·m-2·yr-1。(2)汉江上游土壤保持量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山地高,河谷盆地低"的分布格局;植被NPP在空间上表现为汉江河谷地带低,其余地方高的态势;产水服务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分布规律。(3)整个汉江上游流域土壤保持与NPP、土壤保持与产水服务均以权衡关系为主,权衡关系区域的面积占比分别达到62.77%和71.60%;NPP与产水服务以协同关系为主,协同关系的面积占比达到62.89%。(4)林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及裸地中,土壤保持与NPP服务、土壤保持与产水服务在空间上以权衡关系为主,产水与NPP服务在空间上以协同关系为主;而草地表现为三种服务两两之间均以权衡关系为主。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的时空特征,有利于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关系在时间上的非线性变化以及空间上的分布异质性,对区域土地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制图 权衡与协同 气候变化 汉江上游
原文传递
1960—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径流量减小原因探讨分析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树磊 杨大文 +1 位作者 杨汉波 雷慧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5-613,共9页
针对1960—2010年径流量显著减少的中国主要流域,包括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汉江等,选择其上游地区受人类直接取用水影响较少的山区小流域,分析径流变化及其原因。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估计了流域年径流量变... 针对1960—2010年径流量显著减少的中国主要流域,包括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汉江等,选择其上游地区受人类直接取用水影响较少的山区小流域,分析径流变化及其原因。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估计了流域年径流量变化的气候弹性系数和下垫面弹性系数,并对各流域径流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径流对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均不敏感;在气候较为干燥的地区,径流对气候和下垫面变化都更为敏感,且区域差异性明显。潜在蒸散发的变化对径流减少的影响微弱,降水减少和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减少的影响尤为显著。对比两个阶段的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结果,近10年间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较前20年有显著增加。通过分析近3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发现,植被覆盖改善是下垫面变化的重要原因,说明中国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了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流域径流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减少 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 归因分析 气候变化 下垫面变化
下载PDF
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工程(漠河-大庆段)冻土工程地质考察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国玉 金会军 +19 位作者 盛煜 张建明 俞祁浩 齐吉琳 温智 吕兰芝 童长江 郭东信 王绍令 魏智 杨思忠 吉延俊 于少鹏 何瑞霞 常晓丽 郝加前 陈友昌 吴伟 翟镇远 赵意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在2005—2007年期间,先后3次对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科学考察,开展了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评价和预测研究.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在各类融区、季节冻... 在2005—2007年期间,先后3次对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科学考察,开展了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评价和预测研究.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在各类融区、季节冻土和水系等分隔作用下呈片状或岛状分布,沿线岛状、稀疏岛状及零星岛状占多年冻土区段的40%左右;管道沿线多年冻土随着气候的转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退化.地形地貌单元、植被分布、地表水分条件的变化等局部因素对多年冻土的分布和地下冰的赋存产生重要的影响,管道沿线大约分布有50 km左右的沼泽湿地,其表层为腐殖质土及泥炭层,泥炭层下面分布着含土冰层或地下冰,是管道沿线最差的冻土工程地质地段;由于中俄原油管道沿线水系发育多,冻胀丘、冰椎和冰幔等不良冻土现象广泛分布.科学考察的成果为管道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和预测、管道的稳定性影响分析以及后期的长期检测系统设置等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为即将开工的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中俄原油管道 工程地质 气候变化 科学考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鼎湖山马尾松径向生长动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0
4
作者 侯爱敏 周国逸 彭少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37-639,共3页
Dendroclimatology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ng index of Pinus massoniana and three climate factors in Dinghushan, South China. The ring indic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tem... Dendroclimatology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ng index of Pinus massoniana and three climate factors in Dinghushan, South China. The ring indic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June, August and September,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March, where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with monthly precipitation, showing that high summer temperature could limit the radial growth of the species. Meanwhile, tree ring indices show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elative humidity of April, June,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and November, and also with the average humidity of the whole year, indicating that atmospheric moisture could not fully satisfy the growth of Pinus massoniana despite of abundant rainfall. The possibl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growth of Pinus massoniana was discussed according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usMassoniana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elativeHumidity climatechange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开明 李绚 +1 位作者 王翠云 乔艳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3-1192,共10页
以黄河源区气象台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玛多、达日、玛曲、唐乃亥和兰州水文站的径流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气温、水文变化趋势,并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变化趋势上,黄河源区气温... 以黄河源区气象台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玛多、达日、玛曲、唐乃亥和兰州水文站的径流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气温、水文变化趋势,并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变化趋势上,黄河源区气温总体上呈升温态势,降水呈减少趋势,径流量也表现为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表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湿地的干预增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使得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亟需进行人工干预,保护和改善黄河源区生态湿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 水文水资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万华伟 高帅 +2 位作者 刘玉平 臧春鑫 许时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43-1451,共9页
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草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采用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草地退化监测方法,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呼伦贝尔... 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草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采用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草地退化监测方法,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气候数据对草地退化指数的年际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环境表现较为脆弱,草地退化指数年际间变化剧烈;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等级全区呈差异分布,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退化现象严重,但是近几年西部地区草地退化现象有所好转,东部地区有所加重;结合气象和人为因素综合分析表明,极端气候和采矿、工业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功能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退化 遥感监测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姜永见 李世杰 +1 位作者 沈德福 陈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1-469,共9页
以江河源区1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间的逐月气温、风速和降水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持续变暖,年均气温的增温率为0.37℃/(10 a),1987年和1998年气温由低向高突变;年均风速显著降低,... 以江河源区1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间的逐月气温、风速和降水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持续变暖,年均气温的增温率为0.37℃/(10 a),1987年和1998年气温由低向高突变;年均风速显著降低,每10 a降幅为0.24 m/s,1981年和1992年风速由高向低突变,年均风速与年均气温间呈负相关关系;1980年代降水偏多,1970和1990年代偏少,21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回升,增幅因区域而异;年陆面蒸发量整体显著增加。结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升温导致江河源区内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1980年代气候相对暖湿,水资源量较丰;气候暖干化、水资源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区在19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几年的显著特征;2004年左右以来,江河源区气候转湿,水资源量增加,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区域环境 REOF
下载PDF
西南地区灌丛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笑鹤 张远东 +1 位作者 顾峰雪 刘世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77-2583,共7页
基于西南地区1982—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使用ANUS-PLIN、ArcGIS和SPSS软件分析了该区6种灌丛类型NDVI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5年来,3种高海拔亚高山灌丛(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亚高山... 基于西南地区1982—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使用ANUS-PLIN、ArcGIS和SPSS软件分析了该区6种灌丛类型NDVI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5年来,3种高海拔亚高山灌丛(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革质常绿阔叶灌丛)年均NDVI显著增大,其他3种中低海拔灌丛(温带落叶灌丛、亚热带热带旱生肉质多刺灌丛和亚热带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增加不显著;除亚热带热带旱生肉质灌丛外,其他5种灌丛年均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其他5种灌丛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温带落叶灌丛减少显著。3种亚高山灌丛月NDVI与温度和降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前一个月的温度、降水相关性最大,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位于中低海拔的其他3种灌丛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明显降低。在高海拔亚高山区,气候变暖导致了年均NDVI增加,温度是3种亚高山灌丛NDVI年际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中低海拔,温度的显著上升没有引起NDVI的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归一化植被指数 温度 降水量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蒸散发和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思如 雷慧闽 +2 位作者 段利民 刘廷玺 杨大文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5-544,550,共11页
近30年来科尔沁沙地的植被呈现显著退化,揭示气候变化下科尔沁沙地关键生态水文过程(如蒸散发和植被)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对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发了水文过程与植被生长耦合的生态水文模型(WaVEM),模拟解析了科尔沁沙地各... 近30年来科尔沁沙地的植被呈现显著退化,揭示气候变化下科尔沁沙地关键生态水文过程(如蒸散发和植被)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对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发了水文过程与植被生长耦合的生态水文模型(WaVEM),模拟解析了科尔沁沙地各气象因子变化对实际蒸散发和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探讨了气候变化下科尔沁沙地植被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64—2013年间,在降水变化不显著而气温显著升高情况下,实际蒸散发和年最大叶面积指数均未发生显著变化。降水的年际变化是导致实际蒸散发和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潜在蒸发的影响次之。短期的干旱会导致植被锐减,而短期干旱结束后植被能够迅速恢复;多年连续干旱是导致科尔沁植被显著退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植被变化 生态水文模型 科尔沁沙地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碳中和目标下关键矿产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供需分析及其建议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欢 马冰 +3 位作者 贾凌霄 于洋 胡嘉修 王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0-1733,共14页
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全球能源系统向清洁化、低碳化甚至无碳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针对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需求,采用了统计对比、分类汇总、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关键矿产在电池、电网、低碳发电和氢能等行业中的作用和需求。... 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全球能源系统向清洁化、低碳化甚至无碳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针对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需求,采用了统计对比、分类汇总、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关键矿产在电池、电网、低碳发电和氢能等行业中的作用和需求。结合当前关键矿产产量的地理集中度高、项目开发周期长、资源质量下降等矿产供应和投资计划不能满足清洁能源转型的需求等问题,提出确保关键矿产多样性供应,推动价值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扩大回收利用,增强供应链弹性和市场透明度,将更高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纳入主流程及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国际合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清洁能源转型 矿产需求 碳中和 气候变化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Possible Link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14
11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5期693-713,共2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ise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from three main perspectives. (1) The EAWM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lobal climate...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ise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from three main perspectives. (1) The EAWM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nter temperature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varia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a cold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to the early or mid 1980s), a warm period (from the early or mid 1980s to the early 2000s), and a hiatus period in recent 10 years (starting from 1998). The strength of the EAWM has also varied in three stages: a stronger winter monsoon period (1950 to 1986/87), a weaker period (1986/87 to 2004/05), and a strengthening period (from 2005). (2)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EAWM,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inter temperature of China,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ld waves over China have all exhibited coherent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The upper-level zonal circulation was stronger, the mid-tropospheric trough over East Asia was deeper with stronger downdrafts behind the trough, and the Siberian high was stronger during the cold period than during the warm period. (3)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EAWM seem closely related to major modes of variability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he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Arctic Oscillation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were in negative (positive) phase, the EAWM was stronger (weaker), leading to colder (warmer) temperatures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negative (positive) phase of the Atlantic multi decadal oscillation coincided with relatively cold (warm) temperatures and stronger (weaker) EAWMs. It is thus inferred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ocean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long-term variability in the EAWM, although global warming may have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weakening the EAW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Arctic Oscillation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global climatechange
原文传递
家庭生活碳排放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勤花 张志强 曲建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05-1312,共8页
家庭是重要的消费部门,家庭生活消费是CO2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在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上,家庭生活消费及其碳排放常被忽视。通过对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及其碳排放研究的文献综述,对家庭生活消费及其碳排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概述,归... 家庭是重要的消费部门,家庭生活消费是CO2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在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上,家庭生活消费及其碳排放常被忽视。通过对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及其碳排放研究的文献综述,对家庭生活消费及其碳排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概述,归纳总结了目前生活碳排放研究的主要方面及今后应该着重研究的方向与重点。目前,家庭生活碳排放主要研究包括收入与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家庭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家庭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的关系及家庭生活碳排放的来源与结构等。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4个方面的问题:①家庭碳排放的指标与模型;②人口结构变化对家庭生活碳排放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模式实现路径;④家庭生活碳排放的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生活消费 家庭生活碳排放 碳减排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利用RS与GIS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炜银 彭少麟 +1 位作者 王伯荪 梁士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6,共8页
对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进行综述和分析。微观方面主要研究生理生态,而在大尺度上,则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研究;并论述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南亚热带植被影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下载PDF
以深圳河流域为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涝及其成因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浩 徐宗学 +1 位作者 向代峰 付铁文 《中国防汛抗旱》 2021年第11期14-19,共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科学、系统、全面认识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成因,对于完善沿海城市防洪(潮)除涝减灾体系和减轻城市洪(潮)涝灾害损失至关重要。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河流域为例,基于降水、下垫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科学、系统、全面认识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成因,对于完善沿海城市防洪(潮)除涝减灾体系和减轻城市洪(潮)涝灾害损失至关重要。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河流域为例,基于降水、下垫面、产汇流、潮位和热带气旋等因子对其城市洪涝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河流域年降水量、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变了流域原有的下垫面条件,增加了城市区域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导致城市洪涝风险加剧。此外,深圳河流域年平均高潮潮位和超强台风呈增加趋势,当风暴潮、天文大潮和极端降水其中两个遭遇或者"三碰头"时,将引发更为严重的城市洪(潮)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化 洪涝成因 极端降水 风暴潮
下载PDF
气象建筑学与热力学城市主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菲利普.拉姆 余中奇 《时代建筑》 2015年第2期32-37,共6页
由于建筑中用于制冷及采暖而燃烧所排放的气体占据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建筑工业成为了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之一。当前,建筑学必须通过提高建筑外墙的隔热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考量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和更紧凑的建筑设计,为可持续发... 由于建筑中用于制冷及采暖而燃烧所排放的气体占据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建筑工业成为了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之一。当前,建筑学必须通过提高建筑外墙的隔热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考量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和更紧凑的建筑设计,为可持续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做出贡献。但是在这一目标之上,除了社会责任和生态目标,难道气候不能成为一种新的、从气象学和热力学角度反思建筑学的语言吗?能否将诸如对流、传导或蒸发等大气现象想象成建筑学工具中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水蒸汽、热和光能否成为当代建造中新的"砖块"?文章认为,气候和热力学可以在建筑和城市的设计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当前正在施工的台湾台中玉石生态公园正是挑战了将气候和大气环境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的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建筑学 热力学城市主义 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 污染物 大气环境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牧草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苏芬 刘宝康 +1 位作者 张翠花 胡德奎 《青海草业》 2018年第4期12-18,共7页
基于青海湖流域3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7年的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对返青、黄枯日期、生长季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基于青海湖流域3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7年的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对返青、黄枯日期、生长季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57a青海湖流域的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的升温幅度最大;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为明显。2)海晏牧草返青期以10d/10a趋势提前,刚察以9d/10a趋势显著推迟,天峻以4d/10a趋势推迟,在空间上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呈推迟趋势。黄枯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推迟趋势海晏2d/10a、刚察10d/10a、天峻5d/10a,没有明显的经向和纬向特征。生长季均呈延长趋势,海晏11d/10a、刚察2d/10a、天峻1d/10a,在空间上表现出与返青期相同的走向。3)海晏牧草返青期主要受上年秋季(8~10月)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返青期提前2.4d;天峻与刚察牧草返青期与返青前≥0℃积温正相关,积温每增加10℃,返青期分别推迟1.2d和0.7d。4)牧草黄枯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海晏、天峻、刚察黄枯期分别推迟1.3d、1.3d、0.5d。5)生长期受同期气温和降水增加的影响均呈延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气候变化 物候 响应
下载PDF
北半球树线波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雨 芦晓明 王亚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430-3439,共10页
树线是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树线如何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是高寒区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关系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北半球树线位置和更新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以来,北半球不同空间尺度上树... 树线是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树线如何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是高寒区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关系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北半球树线位置和更新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以来,北半球不同空间尺度上树线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不一致。变暖导致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树线树木更新呈现增加趋势。同时,变暖引发的干旱也触发了部分地区树线树木的生长衰退甚至死亡。欧洲和北美洲树线位置上移的比例大致相同,均为56%,其余44%保持稳定。亚洲地区的树线位置上移的比例高达64%,而36%的树线位置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本文讨论了造成树线波动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揭示,不同地区的树线波动受到不同气候因素和非气候因素的调控。这一认识对了解树线演化、预测树线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时空变化趋势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线 北半球 树线位置 更新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Time-Series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of Global Monthly Absolute Temperature for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被引量:3
18
作者 YE Liming YANG Guixia +1 位作者 Eric VAN RANST TANG Huaj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82-396,共15页
A generalized, structural, time series modeling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monthly records of absolute surface temperatu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using a deterministicstochast... A generalized, structural, time series modeling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monthly records of absolute surface temperatu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using a deterministicstochastic combined (DSC) approach.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amework wa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a global dataset, the methodology could be applied to any monthly absolute temperature record.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the global trend and the cyclic oscillations of the temperature signal, involving polynomial functions and the Fourier method, respectively, while stochastic processes were employed to account for any remaining patterns in the temperature signal, involving 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SARIMA) models. A prediction of the monthly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second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using the DSC model shows that the global temperature will likely continue to rise at twice the average rate of the past 150 years. The evaluation of prediction accuracy shows that DSC models perform systematically well against selected models of other authors, suggesting that DSC models, when coupled with other ecoenvironmental models, can be used as a supplemental tool for short-term (10-yea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 series analysis statistical model polynomial trend Fourier method ARIMA climatechange
下载PDF
能源开发利用与低碳问题 被引量:5
19
作者 琚宜文 何家雄 +2 位作者 夏磊 卜红玲 董莹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2年第3期245-259,共15页
煤、石油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而改善全球环境污染与气候变暖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能源低碳化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本文深入剖析了能源开发利用与低碳问题。首先,总结了能源革命的发展历史,阐述能源发展... 煤、石油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而改善全球环境污染与气候变暖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能源低碳化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本文深入剖析了能源开发利用与低碳问题。首先,总结了能源革命的发展历史,阐述能源发展对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然后,详细分析了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最后,列举了能源开发利用与低碳问题的重要举措,探讨了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能源发展的4点建议:1)坚持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2)提倡使用低碳能源,大力发展非常规油气;3)加强国际合作,开拓海外油气市场;4)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能源在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能源 能源开发 能源利用 气候变化 低碳
下载PDF
Monitoring variations of inland lakes in the arid region of Central Asia 被引量:2
20
作者 Jie BAI Xi CHEN +1 位作者 Liao YANG Hui FANG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Inland lakes are the major surface water resource in the arid regions of Central Asia. Therefore, the surface area changes in inland lakes have been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 ities, and... Inland lakes are the major surface water resource in the arid regions of Central Asia. Therefore, the surface area changes in inland lakes have been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 ities, and have often been the focu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This study aim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surface area of nine major lakes over a 32-year period. The water body was extracted from MSS images from the mid-1970s, TM images from the early 1990s, ETM + images in the late 1990s, and TM images in 2007.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surface area of these nine lakes had decreased over time to 50.38% of the area, from 91402.06km^2 in 1975 to 46049.23 km^2 in 2007. As the surface area of lak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entral Asia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part, the shrinking trend of lake area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west than in the east. There was a varied reduction of closed lakes in flat regions. The most substantial decrease was in the surface area of closed lakes in flat regions. Most significantly, the area of the Aral Sea was reduced by 75.7% from its original area in 1975. The area of alpine lake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the change in surface area was less than 0.7% during the period 1975-2007. The area change in opened lakes with outlets was notab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wo types. The area of Zaysan had increased sharply by 5.85%, and that of Bosten had decreased by 9.1%. Sasykkol had hardly any changes in this period. Due to global climate wanning, vapor transfer to the south via westerly winds had been blocked,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of much-needed precipit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s of Turkmenistan, Uzbekistan, and Kazakhstan between 1970 and 2000. The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water consumption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fiver runoff. Consequently, thearea of inland lakes in Central Asia shrank over the past 32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sia inland lake area change climate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