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 被引量:39
1
作者 冯尔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75,共16页
清代宗族的祖坟,被视为安放祖宗体魄之所,地位崇高;虽为民间之事,没有像皇家山陵那样的体制,然也多所规范,墓穴空间布局,在理想的条件下遵行昭穆制、房支葬区制和坟丁护坟制。宗族视维护祖坟为重大事务和重要活动内容,成为宗族建设的重... 清代宗族的祖坟,被视为安放祖宗体魄之所,地位崇高;虽为民间之事,没有像皇家山陵那样的体制,然也多所规范,墓穴空间布局,在理想的条件下遵行昭穆制、房支葬区制和坟丁护坟制。宗族视维护祖坟为重大事务和重要活动内容,成为宗族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土护林,竖立碑石,绘制坟图,载入族谱,反对盗卖坟山田地林木,不惜破财打官司;感念祖宗功德遗泽,设置祀田,进行持久不懈的墓祭。祖坟的存在令族人由观念上的祖宗认同,进到组织上的建立清明会之类的团体,令族姓的天然血缘事物变成为宗族社会群体,成为宗族的一种载体,与祠堂、祀产、族谱共同构成宗族实体元素;祖茔还能为宗族编纂族谱提供实物史料。北方宗族不被学者看重,若给祖坟以应有的地位,以之为视角观察宗族史,可知它是北方宗族存在和活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祖坟 风水 墓祭 清明会
下载PDF
清代土司安插类型、特点及其影响研究
2
作者 马国君 李红香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0期101-112,共12页
“土司安插”是清廷为了加强土司区统治,提升土司区各民族对王朝国家认同实施的重要措施,类型有自请改土归流土司安插,罪革土司安插,土目、土司后裔安插和新置土司安插等。朝廷除通过对安插异地的土司赐官、予地、安置住处等保障其生存... “土司安插”是清廷为了加强土司区统治,提升土司区各民族对王朝国家认同实施的重要措施,类型有自请改土归流土司安插,罪革土司安插,土目、土司后裔安插和新置土司安插等。朝廷除通过对安插异地的土司赐官、予地、安置住处等保障其生存权外,同时还积极对其宗族实施安抚,对其家庙、宗墓进行保护。措施的推行不仅巩固了朝廷在土司区的统治,提升了朝廷在土司区的威望,也维持了土司区民族关系的稳定。深化其研究,对于理解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内涵,以及清代西南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改流 土司安插 土司宗族 土司宗墓
下载PDF
“永远保墓”:近代皖中宗族墓田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志龙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10,共13页
近代皖中宗族在报本追远和祈求福佑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保护祖坟和开展祭祀,通过多元化的渠道积极建置墓田,推动了墓田的发展和普遍化,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墓主房下子孙公同共有墓田并进行经管,在不断分房中形成自始祖而下的多层级墓田所... 近代皖中宗族在报本追远和祈求福佑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保护祖坟和开展祭祀,通过多元化的渠道积极建置墓田,推动了墓田的发展和普遍化,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墓主房下子孙公同共有墓田并进行经管,在不断分房中形成自始祖而下的多层级墓田所有和经管体系,但是各房必须遵守禁止典卖的族规。墓田主要出租外姓佃种,租子随墓田规模的增加而变化,租率较一般地主土地低。尽管墓田普遍表现为既维持祭祀又保护祖坟,但是保护祖坟居首要地位,维持祭祀只是规模增加后功能的扩展。墓田正是通过保护祖坟和维持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皖中 宗族 墓田 保护祖坟
原文传递
三国吴朱然及其家族墓保护工程概述
4
作者 费小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4年第3期46-48,共3页
本文介绍了朱然家族墓地的概况以及地质、土壤、墓体状况,分析了保护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朱然墓及其家族墓的墓体保护,防止了墓体中墓道、墓壁和穹隆顶的开裂和塌陷。
关键词 三国 朱然墓 家族墓 墓体保护
原文传递
无锡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形成动因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大伟 张龙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惠山诗词》《惠山记》《惠山记续编》等历史文献的解读,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方式、生活传统,从无锡惠山的山川形胜、寺庙建置、墓葬的营建、宗族祭祀传统及其在明代的改革、康乾二帝的南巡对无锡惠山的青睐以及中国无锡近现代... 通过对《惠山诗词》《惠山记》《惠山记续编》等历史文献的解读,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方式、生活传统,从无锡惠山的山川形胜、寺庙建置、墓葬的营建、宗族祭祀传统及其在明代的改革、康乾二帝的南巡对无锡惠山的青睐以及中国无锡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等方面对惠山古祠堂群文化景观的形成进行探讨,阐述其动因。以期为惠山古祠堂群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挖掘其突出普遍价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宗族 墓葬营建 祭祀制度改革 南巡
下载PDF
跨越皖浙边界山区的宗族组织——明清歙县札源吴氏及其统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忠鑫 《地方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札源吴氏较早从徽州迁入皖浙边界山区,并在明代中叶以后开始了宗族组织化的进程,形成了村落内部较为统一的宗族规约、祖先世系。他们的宗族观念较为原始却又务实,以坟茔为最重要的祭祖场所,同时努力建造祠堂等其他纪念建筑。乾隆至道光... 札源吴氏较早从徽州迁入皖浙边界山区,并在明代中叶以后开始了宗族组织化的进程,形成了村落内部较为统一的宗族规约、祖先世系。他们的宗族观念较为原始却又务实,以坟茔为最重要的祭祖场所,同时努力建造祠堂等其他纪念建筑。乾隆至道光年间编修联合两省三县十余个村落的统宗谱,由此将札源塑造为成皖浙边界山区吴姓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宗族组织 族谱 祠堂 坟茔
下载PDF
秦“族墓地”研究——以陇县店子秦墓为例
7
作者 贾正言 《洛阳考古》 2021年第3期56-62,共7页
陇县店子秦墓是目前发现保存较完整的一处秦人族墓地。对陇县店子秦墓墓地的研究表明,从东周迄至秦,秦文化传统下的"族墓地"基本上延续商周时期"族墓地"的规划。墓地存在有一定的规划,但东周时期其分布、排列并未... 陇县店子秦墓是目前发现保存较完整的一处秦人族墓地。对陇县店子秦墓墓地的研究表明,从东周迄至秦,秦文化传统下的"族墓地"基本上延续商周时期"族墓地"的规划。墓地存在有一定的规划,但东周时期其分布、排列并未有明确规制,至秦代墓葬组合开始由三四座构成,反映出在家族墓地内存在有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墓位分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东周时期 族墓地 墓向
原文传递
汪氏祠墓纠纷所见明清徽州宗族统治的强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小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113,共6页
汪氏在祠墓纠纷解决中采取的应对措施说明:自明迄清,徽州宗族组织在自身统治削弱之时,适时把握与外族纷争的契机,运用宗族内部联合以及主动与官方联手等形式,推动着自身的统治不断地强化。
关键词 汪氏 祠墓 纠纷 徽州 宗族
下载PDF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族徽铜器与所见族氏结构 被引量:6
9
作者 雒有仓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60,共10页
本文通过梳理30处商周家族墓地出土族徽铜器材料,将族徽铜器墓葬分为单一族徽墓葬、复合族徽墓葬、混出族徽墓葬,进而将商周家族墓地分为单一族墓地、两族共用墓地、多族共用墓地三种类型,认为其所反映的族组织类型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一... 本文通过梳理30处商周家族墓地出土族徽铜器材料,将族徽铜器墓葬分为单一族徽墓葬、复合族徽墓葬、混出族徽墓葬,进而将商周家族墓地分为单一族墓地、两族共用墓地、多族共用墓地三种类型,认为其所反映的族组织类型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一父系血缘团体,通常由两三代有近亲关系的几个核心家庭组成;另一种由二三个不同血缘的族氏组成,内部分为本族、分支、其他族氏三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徽铜器 墓葬分类 墓地类型 族氏结构
原文传递
一墓多族徽与商周分界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天宇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58,115,共15页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墓多族徽 商系与周系 商周分界
原文传递
综论早期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斯雅 王东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文章从考古学的视角切入,在回顾早期秦文化发现史的基础上,从"秦人族源问题"、"早期秦墓的特点"和"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三个专题出发,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梳... 文章从考古学的视角切入,在回顾早期秦文化发现史的基础上,从"秦人族源问题"、"早期秦墓的特点"和"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三个专题出发,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探讨。文章认为,独特的墓葬仪轨与器物组合反映了早期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东方商文化、东夷文化与西方周文化以及西戎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果,进而揭示了三代以来关中及中原地区以"东西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秦文化 秦人 族源 秦墓
下载PDF
令狐君孺子壶新研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鑫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8,共8页
令狐君孺子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出于洛阳金村,共有一对两件。从器形、装饰风格、铭文用语三方面考虑,其作器时代当为春秋战国之际。壶铭中的“十年”应是周王纪年,可能为周贞定王十年(前459)。令狐君为晋国卿族魏氏的小宗,当于春秋中... 令狐君孺子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出于洛阳金村,共有一对两件。从器形、装饰风格、铭文用语三方面考虑,其作器时代当为春秋战国之际。壶铭中的“十年”应是周王纪年,可能为周贞定王十年(前459)。令狐君为晋国卿族魏氏的小宗,当于春秋中期受封,封地令狐位于今山西临猗县西南附近,其拥有“君”称应与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的势力增强有关。临猗程村发现的东周墓群,应属于令狐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令狐君孺子壶 作器时代 族属 临猗程村墓群
下载PDF
贵州遵义市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形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必素 韦松恒 彭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7-115,共9页
纵观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发展,其规模、结构、雕刻均有由繁至简的发展趋势,对昭穆制的遵循从严格走向了松散。腰坑葬俗是宋元明时期播州境内比较盛行的丧葬习俗,墓志亦是播州杨氏礼制遵循和身份等级体现的一个方面。墓前神道或拜台有自... 纵观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发展,其规模、结构、雕刻均有由繁至简的发展趋势,对昭穆制的遵循从严格走向了松散。腰坑葬俗是宋元明时期播州境内比较盛行的丧葬习俗,墓志亦是播州杨氏礼制遵循和身份等级体现的一个方面。墓前神道或拜台有自南宋中期的繁复到宋元明之交的简单到明末又归于复杂的发展轨迹,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墓葬装饰自内向外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州杨氏 土司墓葬 腰坑 墓前建筑
原文传递
新出四方北朝韦氏墓志校注 被引量:2
14
作者 牟发松 盖金伟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63,共20页
近年出土的韦戚夫妇、韦彪夫妇等四方北朝墓志,周伟洲、罗新等先生先后做过考释和疏证,兹据墓志拓片,对周、罗的录文进行校正,并附墓志拓片图版,以供研究者比对。
关键词 北朝 韦氏墓志 校注
原文传递
唐代峡江地区“借室为墓”葬俗试析
15
作者 刘礼堂 陆晗昱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4,共6页
从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中可见唐代峡江地区借室埋葬葬俗较为流行,并传承至宋,乃至明清。该葬俗包含完全借室和不完全借室两种类型,不同类型内部亦有差异。本文在分析流行于峡江地区东汉至六朝,并绵延至唐代的家族共穴合葬墓来源及成因的基... 从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中可见唐代峡江地区借室埋葬葬俗较为流行,并传承至宋,乃至明清。该葬俗包含完全借室和不完全借室两种类型,不同类型内部亦有差异。本文在分析流行于峡江地区东汉至六朝,并绵延至唐代的家族共穴合葬墓来源及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唐代峡江地区"借室为墓"葬俗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江地区 东汉至六朝 家族共穴合葬墓 唐代 借室为墓
原文传递
北赵晋侯墓地墓位布局原则与相关问题
16
作者 胡进驻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65,160,共12页
北赵晋侯墓地以类于古代宗庙合祭时神主排位的方式布列诸墓组穴位:太祖墓M114、M113墓组置于墓地中间东端,可能殉于国人之难的晋靖侯宜臼夫妇墓组M91与M92墓组置于墓地中间西端,英年早逝的一代太子墓M112置于墓地中心位置。如果以观察... 北赵晋侯墓地以类于古代宗庙合祭时神主排位的方式布列诸墓组穴位:太祖墓M114、M113墓组置于墓地中间东端,可能殉于国人之难的晋靖侯宜臼夫妇墓组M91与M92墓组置于墓地中间西端,英年早逝的一代太子墓M112置于墓地中心位置。如果以观察者的角度,在M114、M113墓组处,面向西站立,则M9、M13及其以下诸墓组呈两排布列于太祖墓前,只不过没有左右交替而已。北赵晋侯墓地内埋葬的正常死亡者只有七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赵晋侯墓地 昭穆原则 墓穴排列 七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