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健康文明新释
1
作者 张超中 李晓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真人”是中华上古健康文明和“为己之学”的创立者,原属“医家”,后成“道家”与“道教”之概念。“真人”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典范,其精神和行为方式不仅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而且有助于“礼乐文明”的溯源研究,从中可见上古健康文... “真人”是中华上古健康文明和“为己之学”的创立者,原属“医家”,后成“道家”与“道教”之概念。“真人”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典范,其精神和行为方式不仅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而且有助于“礼乐文明”的溯源研究,从中可见上古健康文明与“礼乐文明”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从上古健康文明的视域研究和分析“礼乐文明”与诸子百家,可有助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并为建设“新礼乐文明”贡献创造性的思路。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应当是“新礼乐文明”的创造过程,真正实现“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目标需要“为己之学”的新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 医家 道家 为己之学 礼乐文明
原文传递
儒家思想与礼乐文明 被引量:5
2
作者 邵方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3-188,共6页
《论语·先进》篇记录了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礼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祀与习俗,用于规范行为、区别是非;乐则用于协调秩序、促进和谐、陶冶情操,即"用乐之和弥补礼之分"。"礼乐"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而是引领... 《论语·先进》篇记录了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礼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祀与习俗,用于规范行为、区别是非;乐则用于协调秩序、促进和谐、陶冶情操,即"用乐之和弥补礼之分"。"礼乐"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而是引领人心向善。孔子在文化上继承并超越了周公的制礼作乐,提出仁政思想以及"仁"和"礼"的治国原则。在礼与乐的关系中,儒家认为,礼为德之端,乐为德之华。礼的根本在乐和诗,礼要靠乐和诗来风行天下,"美善合一"是孔子所推崇礼乐文明的最高境界。礼乐文明就是"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行途径就是在"礼乐"中达到的"仁道"和在人间实现的"仁政",而仁政的实行必须是仁者和良法的结合,即仁政是由有仁心者去实践先王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礼乐文明 仁政 良法 论语
原文传递
论庄子对先秦礼乐文明的突破——以“心斋”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2
3
作者 任慧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5,127,共5页
先秦传统礼典中的斋戒是在祭祀以前十天的时间,通过散斋与致斋两个阶段,采取禁酒禁荤等形式达到身体的净化与精神的集中,为的是与神灵相沟通。庄子的"心斋"则全然摆脱了时间、地点、形式的束缚,强调用"气"的作用与... 先秦传统礼典中的斋戒是在祭祀以前十天的时间,通过散斋与致斋两个阶段,采取禁酒禁荤等形式达到身体的净化与精神的集中,为的是与神灵相沟通。庄子的"心斋"则全然摆脱了时间、地点、形式的束缚,强调用"气"的作用与对"心"的调整,达到与气化宇宙的统一。这与儒家对传统祭祀的新诠有异有同,但都共同体现了"轴心突破"的中国特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儒家 心斋 斋戒 礼乐文明 轴心突破
下载PDF
商汤桑林祷雨与礼乐文明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永琴 《邢台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2-54,共3页
礼乐文明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文献不足的问题,人们对商代在中国礼乐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述很少。而商汤桑林祷雨为史书多处记载,是有商一代关于礼乐记载较多的事件。从此入手探讨《大濩》乐与《桑林》乐的关系... 礼乐文明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文献不足的问题,人们对商代在中国礼乐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述很少。而商汤桑林祷雨为史书多处记载,是有商一代关于礼乐记载较多的事件。从此入手探讨《大濩》乐与《桑林》乐的关系兼及论证了阳城县为桑林祷雨的地望,认为桑林祷雨及《大濩》乐的制作反映了商汤把以民为本的道德准则和上帝的意志结合起来的治国思想,其中德治是其核心。认为商代礼乐的功用虽然仍以巫术宗教礼仪为主,但是也已经开始向治国和教化的工具转变。因此商代是我国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汤 桑林祷雨 礼乐文明 德治 祭祀文化圈
下载PDF
道德科学:伦理道德研究的新思路 被引量:1
5
作者 常金仓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22-125,共4页
任何社会伦理道德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它们需要有其他文化因素的支持。如果我们弄清楚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与其他文化因素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而且可以对症下药改善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我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以家... 任何社会伦理道德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它们需要有其他文化因素的支持。如果我们弄清楚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与其他文化因素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而且可以对症下药改善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我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以家族为本位的政权结构、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分工、功利主义下的社会竞争、立法、宗教信仰是影响道德的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道德的科学,通过改变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明 伦理道德 文化原理
下载PDF
中华礼制:挑战与应对
6
作者 葛金芳 《文化发展论丛》 2017年第1期23-43,共21页
以调节、规范各种社会关系为目的的中华传统礼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家礼乐文明,因先天性地被赋予天理化、法条化的等级色彩,而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政治思维的核心内容。其间内蕴的仁者爱人、内圣外王等思想精义,的确曾经在维护国家... 以调节、规范各种社会关系为目的的中华传统礼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家礼乐文明,因先天性地被赋予天理化、法条化的等级色彩,而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政治思维的核心内容。其间内蕴的仁者爱人、内圣外王等思想精义,的确曾经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稳定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方面长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君臣父子""三纲五常"之类的意识形态说教,又是思想的枷锁和牢笼,阻碍和迟滞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唐宋以降儒学自身的变异出新,中西文明百年以来的相激相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愿景,则反复对中华礼制的学理演进、新旧转化与现实应对提出挑战与考验。为与人类迈向市场经济、民主政体、法治社会的共同发展目标相一致,经过现代性转换是传统礼制重现活力以服务现实的必要途径。这种转换理应崇尚实践理性的观念,秉持求同存异的立场,强调制度建设的主张,怀抱与时俱进的心态,如此才能实现中华礼制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继承与改造,彰显其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礼乐文明 伦理观念 域外文明 现代价值
下载PDF
从周公“制礼作乐”看西周礼乐文明的高度与深度
7
作者 魏衍华 《唐都学刊》 2020年第1期59-67,共9页
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融合了夏、商和先周时期礼乐文明的精髓,呈现了西周礼乐制度的高度与深度。从传世和出土文献的记载来看,周公"制礼作乐"并非皆是其原创或者是独创,与此前文化应是... 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融合了夏、商和先周时期礼乐文明的精髓,呈现了西周礼乐制度的高度与深度。从传世和出土文献的记载来看,周公"制礼作乐"并非皆是其原创或者是独创,与此前文化应是一种"因革""损益"的关系。周公的贡献则是以先周传统的"德治"为主线,参照殷商、先夏时期礼制的基本框架进行整合与创造,最终形成"新"的周代礼乐文明。"积德行义""敬德保民"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和总纲,是中华传统礼乐文明活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制礼作乐 因革损益 礼乐文明 敬德保民
下载PDF
先秦诗书文化与孔孟文化守成主义
8
作者 杨海文 《国际儒学论丛》 2016年第1期157-174,252,共19页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明越来越丧失政治—伦理统制功能,诗书文化越来越丧失思想—文化统制功能。但是,诗书文化保存并承传了礼乐文明的实践成果,展示着礼乐文明和诗书文化的逻辑性统一。孔子、孟子基于文化守成主义立场,试图巩固诗书...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明越来越丧失政治—伦理统制功能,诗书文化越来越丧失思想—文化统制功能。但是,诗书文化保存并承传了礼乐文明的实践成果,展示着礼乐文明和诗书文化的逻辑性统一。孔子、孟子基于文化守成主义立场,试图巩固诗书文化所以能够再现礼乐文明的基础本身,进而恢复礼乐文明固有的,但又正在逐渐丧失的政治—伦理统制功能。文化守成主义从孔子传承到孟子,根源于先秦儒家对文以载道的社会学理想类型有着高度的觉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 礼乐文明 诗书文化 文化守成主义 文以载道
下载PDF
中国书画艺术的乐舞精神
9
作者 易存国 《东南文化》 2003年第7期44-47,共4页
通过综合各家学说、考据文典、辨析要义,在深入剖析中国“书画”所寓含的深刻人文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乐舞精神”作为其主脉这一独具特色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困惑与长期徘徊的局面。
关键词 “乐舞精神” 书画艺术 礼乐文明 中国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