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水文特征和水团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汤毓祥 矫玉田 邹娥梅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7-68,共12页
根据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 CTD资料 ,分析了白令海和楚科奇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结构。研究表明 :(1 )该两海域温、盐度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楚科奇海的温、盐度普遍低于白令海。 (2 )夏季 ,白令海大部分水域温度垂直分布的... 根据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 CTD资料 ,分析了白令海和楚科奇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结构。研究表明 :(1 )该两海域温、盐度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楚科奇海的温、盐度普遍低于白令海。 (2 )夏季 ,白令海大部分水域温度垂直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在 2 0 m和 2 5 0 m间存在温度低于 3°C的中层冷水。 (3 )在楚科奇海北纬 70°以北海域 ,不论是水温或盐度皆明显减小 ,从而在此区域形成强的温、盐度锋带。 (4)在白令海存在三种水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白令海 楚科奇海 水文特征 水团结构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夏季北冰洋海冰边缘区海水温盐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进平 史久新 矫玉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5-388,共14页
利用 1 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海冰边缘区的三次考察数据 ,研究了北冰洋海冰边缘区的温度和盐度结构。将海冰边缘区分为机制不同的两大类 ,一类是暖水海冰边缘区 ,主要热源是外部暖水进入海冰边缘区携带的热量 ;另一类是冷水海冰边缘... 利用 1 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海冰边缘区的三次考察数据 ,研究了北冰洋海冰边缘区的温度和盐度结构。将海冰边缘区分为机制不同的两大类 ,一类是暖水海冰边缘区 ,主要热源是外部暖水进入海冰边缘区携带的热量 ;另一类是冷水海冰边缘区 ,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加热。文中主要对冷水海冰边缘区进行了研究。虽然两个冷水海冰边缘区 (R区与T区 )温度结构不尽相同 ,但都存在表层以下水体中的温度极大值现象 ,R区的温度极大值位于2 0m左右 ,T区的位于 40— 5 0m左右的深度 ,可以认为是海冰边缘区的典型温度特征。作者认为 ,次表层暖水的热源是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 ,为此 ,建立了太阳加热引起海水次表层增暖的物理模型和简单的数学模型 ,获得了冰下海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增暖的解析解。结果表明 ,部分太阳辐射能穿过海冰加热冰下海水 ,加热之初温度的极大值出现在近表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 ,海温极大值的位置向下移动 ,最终可以达到 40m左右 ,证明了仅仅依靠太阳的短波辐射就可以形成中间暖的水层。文中阐明 ,开阔海水更多的是上混合层和跃层结构 ,冰下海水主要是次表层暖水结构 ;冷水海冰边缘区的海水主要带有冰下海水的特征。由于次表层暖水的形成与海冰厚度关系很大 ,近十几年北冰洋海冰厚度的显著减少势必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北冰洋 海冰边缘区 海水 形成机理 温度结构 盐度结构 太阳辐射 海气热交换 海冰厚度
下载PDF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39
3
作者 杨清良 林更铭 +2 位作者 林茂 林景宏 戴燕玉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根据 1 999年 7月至 8月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考察船在楚科奇海 ( 66°0 .3′N75°1 8.6′N ,1 5 3°36.5′W 1 74°5 9.5′W )和白令海 ( 5 5°5 9.8′N66°0 .3′N ,1 73°2 1 .1′E1 75&#... 根据 1 999年 7月至 8月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考察船在楚科奇海 ( 66°0 .3′N75°1 8.6′N ,1 5 3°36.5′W 1 74°5 9.5′W )和白令海 ( 5 5°5 9.8′N66°0 .3′N ,1 73°2 1 .1′E1 75°5 3.9′W)采集的 5 1份网采样品和 2 4份水采样品 ,鉴定浮游植物 3个门类 38属 1 2 1种 (含变种和变型 ) ,都是真核藻类。其中楚科奇海有 33属 1 0 3种 ,白令海有 2 5属 71种 ,两海区共有种 49种。这些种类可分为 4个生态类群 :( 1 )北极类群 ;( 2 )北极、亚北极北方类群 ;( 3)北方温带类群 ;( 4 )世界性广温类群等。主要优势种有楚科奇海的格鲁菱形藻 (Nitzschiagrunowii)、诺登海链藻(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和聚生角毛藻 (Chaetocerossocialis)等和白令海的西氏细齿状藻(Denticulaseminae)、柔弱菱形藻 (Nitzschiadilicatissima)、成列菱形藻 (N .seriata)和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longissima)等。楚克奇海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 ( 8.32× 1 0 7个 /m3)远高于白令海( 1 .5 8× 1 0 6个 /m3)。文中还讨论了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分布 楚科奇海 白令海 硅藻 甲藻 金藻
下载PDF
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关联因素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进平 朱大勇 史久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利用1999年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各种卫星遥感综合分析数据对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将全年的海冰变化过程分成密集冰封期、东岸融化期、单湾结构期、双湾结构期、三湾结构期、全线北撤期、南进封闭期、全面冻结期8个阶段... 利用1999年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各种卫星遥感综合分析数据对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将全年的海冰变化过程分成密集冰封期、东岸融化期、单湾结构期、双湾结构期、三湾结构期、全线北撤期、南进封闭期、全面冻结期8个阶段。海冰冻结期仅2个月,海冰融化期持续4~5个月,说明融冰过程的吸热是个漫长的过程。太平洋与北冰洋海面高度差形成的正压压强梯度力是白令海水进入北冰洋的主要动力,白令海水进入冰下形成的暖水海冰边缘区是海冰融化的重要机制。白令海水在楚科奇海扩散过程受到海底地形产生的Taylor柱效应的显著影响,使其产生绕过浅滩,沿海谷流动,在海谷的方向上输送更多的水体和热量的现象,形成海冰融化的湾状结构。楚科奇海的局地风场也是海冰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局地风场在冬季阻碍白令海水的入流,而在夏季促进白令海水的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海冰 周年变化 卫星遥感 季节变化 风场
下载PDF
北极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多年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朱大勇 赵进平 史久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33,共9页
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减小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楚科奇海是海冰面积变化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文章利用积累了9a的高分辨率海冰分布数据研究海冰面积的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年的冰情有显著的季节内变... 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减小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楚科奇海是海冰面积变化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文章利用积累了9a的高分辨率海冰分布数据研究海冰面积的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年的冰情有显著的季节内变化,海冰面积距平曲线体现了不同时期海冰面积变化的动态过程.在1997~2005年间,楚科奇海海冰面积经历了轻(1997年)—重(2000-2001年)—轻(2002-2005年)的变化过程.9a的数据总体上体现了海冰面积减小的趋势,2005年的冰情呈现了历史新低.每年融冰期的长短与冰情轻重有密切的关系,冰轻年份融冰开始时间早,冻结结束时间晚.各年海冰面积最小值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各个年份海冰最小面积差别很大.有的年份只有4%,而重冰年可以大于50%.文章采用4个重要参数表达海冰多年变化.其中海冰面积指数反映了当年总体平均的海冰面积距平;海冰最小面积反映了融冰期海冰的极限情况;上一个冬季的气温积温也与翌年海冰面积有良好的关联;分析了风场对海冰的影响,表明风场在融冰期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海冰的覆盖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楚科奇海 海冰面积 多年变化 卫星遥感
下载PDF
楚科奇海及其海台区粒度分级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子琳 陈建芳 +2 位作者 张涛 陈忠元 张海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53-4962,共10页
2003年夏季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楚科奇海及其海台区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与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海区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09~30.390μg/dm3。表层浓度为0.050~4.644μg/dm3,平均值为(0.875±0.981)μg/dm3... 2003年夏季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楚科奇海及其海台区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与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海区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09~30.390μg/dm3。表层浓度为0.050~4.644μg/dm3,平均值为(0.875±0.981)μg/dm3;陆架区次表层和底层的浓度高于表层,海台区深层水的浓度较低,200m层的浓度为(0.015±0.007)μg/dm3。水柱平均叶绿素a浓度区域性特征明显,陆架区高于海台区。R断面进行3趟重复观测,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2.564±1.496)μg/dm3,(1.329±0.882)μg/dm3和(0.965±0.623)μg/dm3,浓度呈下降趋势。观测站潜在初级生产力为0.263~4.186mgC/(m.3h),陆架区平均潜在初级生产力((2.305±1.493)mgC/(m.3h))比海台区((0.527±0.374)mgC/(m.3h))高近4倍。平均同化数为(1.22±1.14)mgC/(mgChla.h)。观测区细胞粒径>20μm的小型浮游生物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63.13%和65.16%,细胞粒径2.0~20μm的微型浮游生物和细胞粒径<2.0μm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对总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相差甚小,其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9.18%和17.69%,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0.11%和1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初级生产力 粒度分级 楚科奇海 北极
下载PDF
北极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子组合特征及其与不同纬度的海域对比 被引量:18
7
作者 卢冰 周怀阳 +3 位作者 陈荣华 朱纯 叶新荣 薛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81-294,共14页
北极海域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图呈双峰群分布,楚科奇海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高碳数峰群MH(主峰碳)在nC25—nC33、低碳数峰群MH在nC16—nC20范围;白令海高碳数峰群MH在nC25—nC27、低碳数峰群MH在nC17—nC22范... 北极海域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图呈双峰群分布,楚科奇海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高碳数峰群MH(主峰碳)在nC25—nC33、低碳数峰群MH在nC16—nC20范围;白令海高碳数峰群MH在nC25—nC27、低碳数峰群MH在nC17—nC22范围。两海域的OEP(奇偶优势指数)各为0.9—3.81、0.409—3.26;C-23/C+24比值为0.18—1.53、0.40—2.57之间;TABHC(陆/水生类脂物)比值在0.57—11.35、0.32—5.97之间。根据分子组合特征表明楚科奇海的陆源物质输入要比白令海大,而白令海的表层生产力又比楚科奇海高。本文将北极海域现代沉积过程中的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与南极进行对比,同时又将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由高纬度北极到低纬度海域的陆源输入特征依次减弱,而海洋生物自身起源特征加强。不同纬度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呈现出不同的分子组合差异,受到现代海洋沉积过程中物质来源、环境、气候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白令海 正构烷烃 物质来源 环境意义
下载PDF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志华 石学法 +2 位作者 韩贻兵 辛春英 杨作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6-454,共9页
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受源区母岩和海区环流结构所制约。来自加拿大马更些河的物质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研究区东北部和北部沉积物的影响较大;来自阿拉斯加西北部的河流和海岸带物质富含绿泥石,高... 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受源区母岩和海区环流结构所制约。来自加拿大马更些河的物质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研究区东北部和北部沉积物的影响较大;来自阿拉斯加西北部的河流和海岸带物质富含绿泥石,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大,对阿拉斯加西北部近海沉积物的影响明显;来自西伯利亚的物质富含绿泥石,对研究区西部沉积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自白令海峡进入的太平洋水携带富含蒙皂石的育空河物质横穿楚科奇海陆架向北扩散,导致楚科奇海中部沉积物中的蒙皂石含量高;同时,粘土矿物自身的粒度分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蒙脱石在离岸距离较远的中部海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北冰洋 表层沉积物 粘土矿物 物源 海洋环流
下载PDF
1999年夏季中国首次北极考察区水团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高郭平 董兆乾 侍茂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20,共10页
依据 1 999年 7月至 9月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南加拿大海盆的现场调查资料 ,本文分析了三个海区的水团特征 :( 1 )白令海水团主要由季节变化显著的白令海上层水团和中层水团以及深层水团组成 ;( 2 )楚科奇海水文特征... 依据 1 999年 7月至 9月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南加拿大海盆的现场调查资料 ,本文分析了三个海区的水团特征 :( 1 )白令海水团主要由季节变化显著的白令海上层水团和中层水团以及深层水团组成 ;( 2 )楚科奇海水文特征受融结冰过程影响较大 ,1 999年7月和 8月差异较大 ,其水团主要为浅海变性水团 ,包括两个次级水团 ,楚科奇海夏季水和来自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变性的外海入侵水 ;( 3)南加拿大海盆的水团主要由受融结冰过程影响的表层水团、源于太平洋水的次表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 夏季 中国 北极考察区 水团 季节变化 白令海 楚科奇海
下载PDF
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的生源组分及其对碳埋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金明明 于晓果 张海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关键词 生源物质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 C/N比值 有机碳埋藏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下载PDF
北极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与生物地球化学要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爱国 陈皓文 孙海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9-624,共6页
对北极楚科奇海、白令海测区 34个沉积物样品的硫酸盐还原菌 (SRB)含量与CaCO3 、Si、S、P、Cd、Fe、Ti、Pb、Hg等地球化学要素作了相关分析 .同时分析了SRB与其所在沉积物粒度与底层水温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SRB与Si、砂及底层水温为... 对北极楚科奇海、白令海测区 34个沉积物样品的硫酸盐还原菌 (SRB)含量与CaCO3 、Si、S、P、Cd、Fe、Ti、Pb、Hg等地球化学要素作了相关分析 .同时分析了SRB与其所在沉积物粒度与底层水温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SRB与Si、砂及底层水温为正相关 ;SRB与CaCO3 、Fe、Ti、P、Pb、Hg、粉砂、粘土为负相关 ;而SRB与Cd、S的相关性因海区不同而不同 ,既有负相关 ,也有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沉积物 硫酸盐还原菌 生物地球化学要素 相关分析 SRB 粒度 分解系统 海洋环境
下载PDF
楚科奇海融冰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进平 史久新 +3 位作者 金明明 李超伦 矫玉田 卢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62,共9页
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的陆架海,中部凸起的Herald浅滩对海水流动和海冰融化过程有显著影响。利用我国1999年夏季北冰洋考察数据,讨论了楚科奇海海冰融化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结果表明,海区内存在2个相继进入的水团,一个是海冰覆盖期进入的阿... 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的陆架海,中部凸起的Herald浅滩对海水流动和海冰融化过程有显著影响。利用我国1999年夏季北冰洋考察数据,讨论了楚科奇海海冰融化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结果表明,海区内存在2个相继进入的水团,一个是海冰覆盖期进入的阿纳德尔水(AW),具有低温、高盐、高硅酸盐的特点;另一个是海冰融化后进入的白令海陆架水(BSW),具有高温、低盐、低硅酸盐的特点。在开阔水域,表层水温度达到7℃以上,高于当地气温,是当地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形成的。开阔海域的水体向冰下扩展,表层水温在1℃以上,形成冰下暖水区,加速了海冰的融化;Her-ald浅滩阻挡了海水的流动形成绕流,其北部处于绕流的死角,表层水温在-1℃以下,形成冰下冷水区。在开阔海域,上层海水的混合深度达到15~20 m,而渗入冰下的暖水深度小于5 m,体现了海冰对暖水渗入的阻滞作用。所有海冰覆盖站位10 m层的叶绿素-a含量都很高,表明冰下海水处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状态,有可能对海水吸收热量和海冰融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海冰融化 水团 硅酸盐 叶绿素-A
原文传递
夏季楚科奇海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林景宏 戴燕玉 +3 位作者 张金标 林茂 杨清良 林更铭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根据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资料 ,分析了楚科奇海浮游动物的物种和生态类群以及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报道了浮游动物不同群落的地理位置 ,生态属性及其主要种的差异 ,阐述了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各主要类别的百分组成 ,... 根据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资料 ,分析了楚科奇海浮游动物的物种和生态类群以及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报道了浮游动物不同群落的地理位置 ,生态属性及其主要种的差异 ,阐述了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各主要类别的百分组成 ,探讨了本区浮游动物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同时还就本区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指标与相关海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在已记录的 84种浮游动物中 ,4种生态类群同时共存 ,它们以差异悬殊的数量比分别在测区 70°N以南和以北浅水区以及东北部深水区形成 3个生态属性各异的群落结构 ,其分布状况可与测区内不同海流、水团的动态相互佐证。在平面分布上 ,总生物量呈深水区低、浅水区高 ,尤以浅水区南端最高的分布格局 ,在垂直方向上 ,傍晚深水区总生物量高值层出现于 2 0 0 m以浅 ,尤以 5 0 - 0 m层最高 ,2 0 0 m以深逐层下降 ,而物种多样性则由浅到深逐层增加 ,但 80 0 -5 0 0 m层略有减少。与相邻的中、低纬度的海域相比 ,本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明显较高 ,但物种多样性却明显贫乏 ,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域 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夏季 楚科奇海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北极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郝玉 龙江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72,共10页
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约为1.41%,远高于我国东海和世界部分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氮比值为8.69,反映了有机物以海... 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约为1.41%,远高于我国东海和世界部分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氮比值为8.69,反映了有机物以海洋自生为主的混合性来源;有机碳与有机氮之间显著相关(R=0.93);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粒度明显相关(R=0.71),细粒粘土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砂质沉积物的;在水深200m以内,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水深加大有一定的增加;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生源硅质量分数明显相关;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纬度变化较小。结合2次北极考察的实测结果,对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沉积有机碳埋葬可能主要取决于生物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OC)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pCO_(2)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Abyssal Plain and their effects on carbon cycle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被引量:11
15
作者 CHEN Liqi1,2,GAO Zhongyong1,3,WANG Weiqiang3 & YANG Xulin1,3 1.Key Lab of Global Change and Marine-Atmospheric Chemistr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Xiamen 361005,China 2.Chinese Arctic and Antarctic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860,China 3.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Xiamen 361005,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Chen Liqi(email: Lqchen@soa.gov.c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11期1035-1044,共10页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CO2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Abyssal Plai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ambient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discussed using variations of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O2 in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CO2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Abyssal Plai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ambient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discussed using variations of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O2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Abyssal Plain and the Chukchi Sea. Data in this study are from a field investigation during the First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1999. Compared to the high productivity in the Bering Continental Shelf, much lower levels of chlorophyll a were observed in the Bering Abyssal Plain. The effect of hyd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CO2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awater of the Plain in summer has become a major driving force and dominated over biological factors. The Plain also presents a High Nutrient Low Chlorophyll (HNLC). In addition, the pCO2 distribution in the Bering Abyssal Plain has also been found to be influenced from the Bering Slope Current which would transform to the Anadyr Cur- rent when it inflows northwestward over the Plain. The Anadyr Current would bring a high nutrient water to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where local nutrients are almost depleted in the surface water during the summer time. Resupplying nutrients would stimulate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and enhance capacity of absorbing atmospheric CO2 in the surface water. Otherwise, in the Bering Sea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brought from freshwater are not deposited down to the deep sea water but most of them would be transported into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by the Alaska Coastal Current to form a carbon sink there. Therefore, the two carbon sinks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one carried by the Anadyr Current and another by the Alaska Costal Current, will impli- cate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in glob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O2 Arctic carbon sinks water masses transport BERING ABYSSAL Plain chukchi sea.
原文传递
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高爱国 韩国忠 +2 位作者 刘峰 张德玉 孙海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矿产资源
下载PDF
西北冰洋中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6 位作者 高生泉 卢勇 金海燕 金明明 王奎 白有成 张海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5-95,共11页
利用1999,2003和2008年夏季(7—9月)三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数据资料,分析和讨论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分布和楚科奇海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太平洋水化学性质的改造。结果表明,2003和2008年在白令海峡南部64.3°N纬向断面(BS断面)由... 利用1999,2003和2008年夏季(7—9月)三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数据资料,分析和讨论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分布和楚科奇海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太平洋水化学性质的改造。结果表明,2003和2008年在白令海峡南部64.3°N纬向断面(BS断面)由于水团性质差异显著,营养盐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2003年BS断面水柱上下分层明显,跃层以上水体营养盐浓度较低,可能是由生物泵作用和河流冲淡水稀释造成的。2008年BS断面东、西两侧水柱上下混合均匀,垂向营养盐浓度基本无变化;在海峡中部由于不同水团密度差异导致营养盐呈楔状分布,上层水体营养盐浓度较低。在BS断面2008年最高值大于2003年,这可能是BS断面西侧受到高营养盐的阿纳德尔流的影响,而在2003年考察BS断面未发现该水体的踪迹。太平洋水进入楚科奇海后由于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和融冰水的稀释作用,沿170°W经向断面(C断面和R断面)的上层水体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跃层之下水体浓度。跃层之下水体受不同水团和Herald浅滩的影响,营养盐浓度在70°N以北海区浓度明显较高,但是仅从物理输送方面并不能找到太平洋水影响楚科奇海营养盐浓度的变化规律,这可能是有机质分解等化学过程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引入反映固氮和脱氮作用的参数N*,并结合DIN与P和DIN与Si含量比值讨论楚科奇海脱氮作用对太平洋入流水化学性质的改造程度。较低的DIN与P含量比值和偏负的N*数值表明,太平洋水流经白令海陆架时已经被脱氮作用改造而损失部分无机氮营养盐;进入楚科奇海后在底界面附近发生强烈的脱氮作用而损失更多的生物可利用氮,这将进一步加剧无机氮元素对北冰洋中心海盆浮游植物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水 营养盐 脱氮作用 白令海峡 楚科奇海
下载PDF
楚科奇海浮冰区夏季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及其主要组分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波 何剑锋 +1 位作者 蔡明红 曾胤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3-90,共8页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于 8月 2 0— 2 3日在楚科奇海浮冰区联合冰站实施了为期 4天的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研究。结果显示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1 .582mgCm- 2 day- 1 ,2 2 0m深层为 1 .339mgCm- 2 day- 1 ,而相应的沉降颗粒物...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于 8月 2 0— 2 3日在楚科奇海浮冰区联合冰站实施了为期 4天的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研究。结果显示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1 .582mgCm- 2 day- 1 ,2 2 0m深层为 1 .339mgCm- 2 day- 1 ,而相应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分别高达 8.788和 1 0 .30 3mgm- 2 day- 1 。显示北极浮冰区的夏季融冰季节后期 ,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水平较低。与颗粒有机碳通量水平相似 ,生源硅和活性磷的通量水平也较低。对硅藻通量组份的分析表明 ,真光层沉降硅藻的优势种为Nitzschiacf.seriata、Naviculaglacialis和Melosirasp .,而 2 2 0m层则Lepto cylindrussp .占绝对优势 ,其丰度数量百分比均超过 70 %。硅藻碳通量的绝对值较低 ,为0 .1 0 7— 0 .1 1 3mgCm- 2 day- 1 。然而 ,真光层大型桡足类的碳估算值高达 1 0 8.67mgCm- 2day- 1 ,占浮游动物总碳量的 95 .3 % ,大型浮游动物的表观碳通量高于浮游植物碳通量 2— 3个数量级 ,显示楚科奇海夏季融冰期高浮游动物碳量、低浮游植物碳量的特点。但浮游动物表观碳量高的主要原因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运动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浮冰区 颗粒有机物 硅藻 通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白令海楚科奇海的海冰范围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宪敏 苏洁 +1 位作者 赵进平 Genevieve Hiltebrand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60,共8页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位于北极太平洋一侧的海冰外缘线附近,具有较强烈的气冰海相互作用.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白令海和楚科奇海1953—2004年海冰范围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总体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海...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位于北极太平洋一侧的海冰外缘线附近,具有较强烈的气冰海相互作用.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白令海和楚科奇海1953—2004年海冰范围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总体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海冰范围在白令海存在显著的均值突变现象,而楚科奇海在对应阶段则表现为更明显的变频现象;在突变点前后两个时段里,阿留申低压中心低压加强、核心位置偏移以及对应风场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白令海海冰范围明显缩小的主要动力原因.楚科奇海海冰范围的年际变化中存在由低频向高频变化的现象,该现象除了在局地气温变化中存在之外,在北冰洋区域风涡度、波弗特海纬向风、东西伯利亚海经向风等动力因素中也有所体现.因此,除热力因素外,动力因素引起的海冰的平流与该变频现象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楚科奇海 海冰范围 突变 阿留申低压
下载PDF
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物物源:来自黏土矿物和化学元素的证据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秋玲 乔淑卿 +5 位作者 石学法 胡利民 陈禹飞 白亚之 朱爱美 崔菁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9,共14页
本文对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黏土矿物以及常微量元素测定,阐述了粒度、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划分了不同的沉积区,并探讨了各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4个... 本文对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黏土矿物以及常微量元素测定,阐述了粒度、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划分了不同的沉积区,并探讨了各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4个沉积区:(1)东西伯利亚海近岸河口区(Ⅰ区),沉积物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TiO_(2)、Zr、SiO_(2)含量较高,其他元素在该区都处于低值,La/Th与Zr/Hf比值在4个沉积区中为最大值,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占绝对优势,约为70%,该区受到河流与海岸侵蚀物质输入的强烈影响;(2)东西伯利亚海中部(Ⅱ区),沉积物以粉砂和泥为主,MnO、Ba与Ni等元素在该区含量较高,黏土矿物组合与Ⅰ区类似,La/Th和Zr/Hf比值比Ⅰ区略低,该区沉积物以河流输入的细粒沉积物为主,受海冰等过程的影响发生了混合,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海洋自生组分开始增多;(3)东西伯利亚海北部深水区(Ⅲ区),沉积物以泥为主,Al_(2)O_(3)、K_(2)O、V、Li等在该区达到最大值,La/Th和Rb/Th比值与Ⅱ区极其类似,伊利石含量在该区为最低值,蒙皂石与高岭石含量在该区达到最大值(>10%),该区细粒沉积物很可能受大西洋水体以及波弗特环流的影响;(4)楚科奇海(Ⅳ区),该区沉积物主要由粉砂和砂质粉砂组成,CaO、P2O_(5)等在该区含量较高,Rb/Th、La/Th与Zr/Hf均为4个沉积区的最小值,绿泥石在该区最为富集,该区沉积物受太平洋入流水的影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物源 黏土矿物 常微量元素 东西伯利亚海 楚科奇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