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国国都地望三题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59,共9页
楚国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其都城经历了早期的丹阳、中期的郢、后期的陈和寿春三个阶段,除了河南淮阳的陈城外,其余三都的地望和范围都还存在问题。最早的楚都丹阳目前还无考古遗存可寻,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丹阳来看,其地望当在陕西... 楚国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其都城经历了早期的丹阳、中期的郢、后期的陈和寿春三个阶段,除了河南淮阳的陈城外,其余三都的地望和范围都还存在问题。最早的楚都丹阳目前还无考古遗存可寻,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丹阳来看,其地望当在陕西商县的丹江北岸。楚都郢所在有湖北江陵纪南城和宜城楚皇城两说,从《左传》记录的楚巴战争所涉及的地名分析,当以纪南城说为是。最后的楚都寿春,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就在今安徽寿县城关,但其范围仅比今寿县旧城略大,过去的认识有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楚都 丹阳 寿春
下载PDF
楚郢都探索的新线索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红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文通过对崇源铜器群的分析,认为该铜器群可能出自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白玉冢,其墓主等级为上大夫且与楚王关系密切,铜器群年代为战国早期晚段。荆州区马山镇蔡桥村发现的蔡桥台基遗址群,年代早于纪南城。清华简《楚居》所述历代楚... 本文通过对崇源铜器群的分析,认为该铜器群可能出自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白玉冢,其墓主等级为上大夫且与楚王关系密切,铜器群年代为战国早期晚段。荆州区马山镇蔡桥村发现的蔡桥台基遗址群,年代早于纪南城。清华简《楚居》所述历代楚君的居处,多达14个,唯独不见"戚郢",似乎表明"戚郢"的出现不得早于《楚居》成篇之时。有可能"戚郢"的出现在"鄩郢"之后。"戚郢"有可能位于目前多数学者认定的秦将白起所拔的楚都纪南城之内。那么,纪南城的始建年代就不会早于楚肃王时期,也不会晚于楚宣王早期,废弃年代则为公元前278年,而江陵蔡台基址群,也有可能是早于"戚郢"的"鄩郢"。春秋时期的楚郢都,在宜城楚皇城附近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郢都 崇源铜器 蔡桥基址群 楚居 纪南城 楚皇城
原文传递
从“郢侯戈”管窥楚国早期政治中心的变迁 被引量:3
3
作者 沈融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8-61,共4页
郢侯戈是一件春秋早期青铜戈, 郢为楚国国都。楚国最早的政治中心坐落在丹江流域; 西周晚期, 楚国政治中心“丹阳”以原名迁抵沮漳河流域; 春秋早期始筑城而居, 名“郢”。郢侯戈的“郢”就是沮漳河流域的“丹阳郢”, 今湖北当阳季家湖... 郢侯戈是一件春秋早期青铜戈, 郢为楚国国都。楚国最早的政治中心坐落在丹江流域; 西周晚期, 楚国政治中心“丹阳”以原名迁抵沮漳河流域; 春秋早期始筑城而居, 名“郢”。郢侯戈的“郢”就是沮漳河流域的“丹阳郢”, 今湖北当阳季家湖楚城有可能就是“丹阳郢”的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中心 楚国 变迁 春秋早期 西周晚期 “郢” 青铜戈 流域 漳河 国都 遗址
原文传递
楚国都城制度再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晏昌贵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1-178,共8页
楚国都城制度涉及都城选址、都城的发展过程、都城内部的空间格局等方面。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有助于重新探讨楚国都城制度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楚都寿春城的地理沿革、城区范围和分布中心,以及纪南城的宫殿区的地理位置。楚宫殿区位于城... 楚国都城制度涉及都城选址、都城的发展过程、都城内部的空间格局等方面。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有助于重新探讨楚国都城制度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楚都寿春城的地理沿革、城区范围和分布中心,以及纪南城的宫殿区的地理位置。楚宫殿区位于城内的东部,楚国都城内部布局是以东部或东北部为重心,与楚简《日书》所反映的建筑住宅的方位吉凶观念大体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都城 宫殿 布局
下载PDF
春秋郢都无城说 被引量:2
5
作者 尹弘兵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83,共7页
楚郢都故址所在,至今尚未解决,被学界认为有可能为楚郢都故址的江陵纪南城、当阳季家湖古城和宜城楚皇城,作为春秋早期楚始都之郢的可能性都不大。春秋郢都故址至今未能找到,应是被"城"所蔽。结合文献分析及考古实证,可知春... 楚郢都故址所在,至今尚未解决,被学界认为有可能为楚郢都故址的江陵纪南城、当阳季家湖古城和宜城楚皇城,作为春秋早期楚始都之郢的可能性都不大。春秋郢都故址至今未能找到,应是被"城"所蔽。结合文献分析及考古实证,可知春秋郢都并没有城,没有城垣遗迹,只是一个大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楚国 郢都
原文传递
横空出世 异军突起——在潜江黄罗岗发现楚国都城遗址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仲全 《华中建筑》 2008年第4期25-26,31,共3页
该文以黄罗岗城址为例,在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进行的阐述,并讲述了一些考古中的工作情况。
关键词 潜江黄罗岗 楚文化 楚国都城
下载PDF
宜城市几处东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7
作者 徐少华 尹弘兵 郑威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8,共7页
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宜城市博物馆联合在宜城境内开展进一步的田野考古调查,着重踏勘了分布在蛮河流域的东周秦汉遗址,探讨它们与楚国都城和楚文化的发展、演变关系,此次调查不但加深了对这一地区已知东周文化遗址的认... 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宜城市博物馆联合在宜城境内开展进一步的田野考古调查,着重踏勘了分布在蛮河流域的东周秦汉遗址,探讨它们与楚国都城和楚文化的发展、演变关系,此次调查不但加深了对这一地区已知东周文化遗址的认识,同时还发现了几处新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蛮河流域 东周遗址 楚都 楚文化
下载PDF
论楚人的方位思想
8
作者 李经威 向德富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0-82,共3页
楚人的方位思想虽然在现有的历史文献中记载较少,但是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逐渐得到了一些较为详实且具有说服力的考古资料。楚人的方位思想中尤其是其崇"东"的观念,对楚国的社会秩序、墓葬制度、医疗卫生以及房屋建... 楚人的方位思想虽然在现有的历史文献中记载较少,但是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逐渐得到了一些较为详实且具有说服力的考古资料。楚人的方位思想中尤其是其崇"东"的观念,对楚国的社会秩序、墓葬制度、医疗卫生以及房屋建筑和都城布局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这种方位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又与其民族来源、思想信仰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研究楚人的方位思想观念对进一步认识楚文化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东”思想 楚人 都城布局 纪南城
下载PDF
浅析楚国出土吴国有铭铜器的地点
9
作者 刘露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楚国境内出土的吴国有铭铜器共有8件,出土地点集中于安徽和湖北两个省。安徽省的出土地点包括六安、合肥和芜湖,均为春秋晚期吴楚战争频繁发生地;湖北省的出土地为襄阳和荆州。春秋晚期的楚郢都,包括《楚居》中的“为郢”,很有可能在今... 楚国境内出土的吴国有铭铜器共有8件,出土地点集中于安徽和湖北两个省。安徽省的出土地点包括六安、合肥和芜湖,均为春秋晚期吴楚战争频繁发生地;湖北省的出土地为襄阳和荆州。春秋晚期的楚郢都,包括《楚居》中的“为郢”,很有可能在今湖北襄阳一带。8件吴国有铭铜器之所以出土在楚国,大概率均为战利品或战争遗留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吴国 有铭铜器 吴楚战争 楚郢都
原文传递
湖北荆州张大冢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10
作者 胡飞 闻磊 秦颍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铜盘均采用热锻加工技术。不同类型及使用功能的器物,其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张大冢墓地作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国下等级贵族家族墓地,出土青铜容器也多为素面薄壁,锈蚀较为严重,但其出土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制作技术及机械性能均展现出战国中晚期楚国工匠已经拥有成熟的青铜合金、铸造以及加工技术,也揭示出当时工匠有意识地在青铜明器与实用器的合金技术上存在区别对待,为全面认识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都纪南城 张大冢战国楚墓 青铜器 合金成分 金相组织
下载PDF
楚都纪南城30号宫殿台基的建筑复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德维 《华中建筑》 2004年第1期135-138,共4页
本详实地叙述了楚都纪南城30 号宫殿台基的复原设计过程。
关键词 楚国都城 纪南城 复原 研究 宫殿 台基
下载PDF
楚国都城制度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晏昌贵 江霞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3-76,共4页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osition of the palaces in Chu capital such as Chu Huang Cheng, Ji Nan Cheng, Cheng Ying and Shou Chun Cheng。The author point out that the palace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capital that w...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osition of the palaces in Chu capital such as Chu Huang Cheng, Ji Nan Cheng, Cheng Ying and Shou Chun Cheng。The author point out that the palace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capital that was similar to Shang and different from 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都城制度 楚皇城遗址 考古工作
下载PDF
楚考烈王“徙于钜阳”有充分事实根据——与陈伟、徐少华、杨玉彬等商榷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立柱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8-117,284,共10页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十年"徙于钜阳",元明以降学者信疑参半,近年研究者提出此前三十多年楚国外部环境相对安稳,没有必要迁都,因而否认之。此论不可取。据《韩非子》记载,楚国迁徙钜阳前魏国于陈城周边三败楚军,...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十年"徙于钜阳",元明以降学者信疑参半,近年研究者提出此前三十多年楚国外部环境相对安稳,没有必要迁都,因而否认之。此论不可取。据《韩非子》记载,楚国迁徙钜阳前魏国于陈城周边三败楚军,对楚都形成三面包抄态势,说明楚王不迁都无以自安,此与《六国年表》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还有,《战国策》记楚令尹春申君言"魏、齐新怨楚",以及春申君让出寿春封邑以建设新楚都等,可以进一步说明楚与魏、齐之矛盾,及匆忙迁徙后之考虑。《韩非子》、《战国策》为先秦旧籍,有关记载也可以和其它文献资料相对证,足以信人。再说《六国年表》所述有早期官方谱牒历记以为参照,较之纪传可信度要高,文字简短,传抄误写的可能性亦小,不可随意否定。钜阳的位置大略当今阜阳市以北颍、淝二水间,正当郢陈南下江淮的冲要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国年表》 楚迁都 钜阳 寿春
下载PDF
曾侯與编钟铭文所记吴伐楚路线辨析——兼论春秋时期楚郢都地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崇文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85,共4页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曾侯與编钟铭文记有吴伐楚之内容,此正是《左传·定公四年》所记之史事。铭文所记吴伐楚的路线是"西征南伐乃加于楚",结合《左传》记载,印证了吴军是沿淮河"西征",联合蔡国向西攻入方城,...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曾侯與编钟铭文记有吴伐楚之内容,此正是《左传·定公四年》所记之史事。铭文所记吴伐楚的路线是"西征南伐乃加于楚",结合《左传》记载,印证了吴军是沿淮河"西征",联合蔡国向西攻入方城,再会合唐国"南伐"而攻入楚郢都。此次吴攻楚路线的确定,进一步证明了春秋时期的楚郢都应位于襄宜平原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峰塔 曾侯與 吴伐楚 西征南伐 春秋郢都
原文传递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商业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良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2-116,共5页
凌氵蒙初《转运汉巧遇洞庭红》通过对金老汉藏财失财和文若虚随人出海,两次巧遇发财机会陡然暴富故事的描写,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商业发展的具体场景,反映了关于相互需求的贸易原理和资本增殖的思想。通过文若虚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经... 凌氵蒙初《转运汉巧遇洞庭红》通过对金老汉藏财失财和文若虚随人出海,两次巧遇发财机会陡然暴富故事的描写,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商业发展的具体场景,反映了关于相互需求的贸易原理和资本增殖的思想。通过文若虚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经商和为人相统一的思想。从故事可知,明中叶后商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但也还有一些不利于商业贸易更大发展的因素,如储运和金融手段的滞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濛初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相互需求 资本增殖 金融滞后
下载PDF
南楚学术中心地位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桐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3,共5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齐国稷下学宫作为北方学术中心的史实,但对南楚学术活动的记载则比较零散。《文心雕龙》明确地以齐国稷下、南楚作为战国南北两个学术中心,但刘勰所指仅限于以荀子、屈原、宋玉为代表的南楚后期学术活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齐国稷下学宫作为北方学术中心的史实,但对南楚学术活动的记载则比较零散。《文心雕龙》明确地以齐国稷下、南楚作为战国南北两个学术中心,但刘勰所指仅限于以荀子、屈原、宋玉为代表的南楚后期学术活动。刘师培、梁启超则以老、庄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郭店楚简和上博简面世之后,要求我们对南楚作为战国学术中心的内涵进行再认识。结合传世文献和新出土楚简来看,南楚的学术活动贯穿了整个战国全过程,尤以战国中后期为盛;战国时期南楚的学术阵容非常壮观,几乎所有学派都在南楚从事学术活动;学术活动的中心地点是伴随楚都由郢而迁至陈,郢都的学术重要性要高出陈都;楚学对后代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作为战国两大学术中心之一,南楚的学术地位可以与北方稷下学宫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楚 学术中心 郢都 陈都
下载PDF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漫议
17
作者 朱炯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9-110,共2页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是柳宗元的重要代表作,但其中"化身"之说历来的诗评家、注释家或避略不言,或语焉不详。本文从佛经中求得"化身"的确切含义,以之揆度柳诗,果使其诗意豁而显之。
关键词 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诗歌 “化身” 诗意 思想感情
下载PDF
蛮河流域文物普查资料分析与楚都探索
18
作者 尹宏兵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9,53,共8页
蛮河流域与楚都探索有密切关系,楚丹阳南漳说和楚郢都宜城说均与蛮河流域有关,但该地区的考古工作极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蛮河流域文物普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在该地区进行楚文化考古与楚都探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蛮河流域 文物普查资料 楚都探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