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1篇文章
< 1 2 1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制幽门螺旋菌中药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351
1
作者 王绪霖 缴稳玲 +2 位作者 吕宗舜 杨恕 陈桂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534-536,共3页
本研究对22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的胃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同时取胃窦粘膜做幽门螺旋菌(HP)培养,其中136例HP阳性(60.18%)。经用200种不同性味、不同作用的单味中药做对HP的抑... 本研究对22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的胃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同时取胃窦粘膜做幽门螺旋菌(HP)培养,其中136例HP阳性(60.18%)。经用200种不同性味、不同作用的单味中药做对HP的抑菌试验,结果发现其中38种中药对HP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辩证论治和清除HP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炎 消化性溃疡 中药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 被引量:222
2
作者 魏玮 杨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0,共5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为胃癌前状态。通过梳理目前中西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状,发现该疾病在诊断方面存在着胃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不理想、对肠上皮化生分型的临床价值仍有争论、术语使用不统一等问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为胃癌前状态。通过梳理目前中西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状,发现该疾病在诊断方面存在着胃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不理想、对肠上皮化生分型的临床价值仍有争论、术语使用不统一等问题;治疗方面则有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手术治疗的时机和必要性等难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个体化治疗、具有针对病理改变的特效中药、整体调理、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治疗等方面。结合"因机制法,以病守方,随证配伍"治疗思想,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优势,可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方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上皮内瘤变 幽门螺杆菌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幽门螺旋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关系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32
3
作者 张琳 杨连文 +2 位作者 杨李君 郑晓光 潘崇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521-523,共3页
对485例胃病患者幽门螺旋菌(HP)总检出率为59.6%,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粘膜分离出HP,在体外成功培养并连续接种传代。采用枯矾与阿斯匹林分别给小白鼠及家兔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后,再灌注HP,经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检查,与人体CAG... 对485例胃病患者幽门螺旋菌(HP)总检出率为59.6%,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粘膜分离出HP,在体外成功培养并连续接种传代。采用枯矾与阿斯匹林分别给小白鼠及家兔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后,再灌注HP,经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检查,与人体CAG改变一致。证明HP符合Koch关于致病菌三定律。本研究从CAG细菌感染说出发,对53味中药及其组方进行抑菌试验,发现HP对三七、厚朴敏感;对乌梅、元胡中度敏感;对黄连、大黄高度敏感。对胃热型CAG用清热化瘀汤及活胃2号治疗70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2%,胄镜有效率为85.7%,病理有效率为80%,与三九胃泰对照组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菌 萎缩性 胃炎 病理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4
作者 朱永钦 朱永苹 +9 位作者 黄连梅 韦维 林寿宁 唐友明 廖冬燕 刘玉 李艳波 奚锦要 罗昭琼 蒙晓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2-325,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目前已经被公认为胃癌前状态。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对其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结合近年来中...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目前已经被公认为胃癌前状态。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对其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结合近年来中医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成果,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进行综述,为今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临床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94
5
作者 王暖凤 初海坤 +2 位作者 黄树民 徐亚军 方今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行胃镜和胃粘膜检查的2 5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G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 532例患者中,CAG患者523例,占20.66%,25例CAG患者因个... 目的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行胃镜和胃粘膜检查的2 5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G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 532例患者中,CAG患者523例,占20.66%,25例CAG患者因个人原因未能完成调查,最终纳入研究者498例。498例CAG患者中男性302例(60.64%),女性196例(39.35%),男女比例为1.54:1;CAG在30岁之前患者中的构成比为7.83%,在30岁以后呈直线上升,并在51~60岁达到发病高峰,60岁后逐渐下降。CAG患者中有幽门螺旋菌感染、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以及水果摄入量低、腌制食品摄入量高和新鲜蔬菜摄入量低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幽门螺旋菌感染、不吸烟饮酒、饮食规律以及水果摄入量高、腌制食品摄入量低和新鲜蔬菜摄入量高者(P<0.05)。结论黑龙江地区CAG的发病率较高,且多与该地区生活饮食习惯有关,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预防对策减少CAG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致病因素
原文传递
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9
6
作者 杨晋翔 安静 +3 位作者 彭继升 魏玥 贺梅娟 黄大未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评价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制定随机对照检索策略和对国内主要数据库检索(不考虑盲法),2名评价人员分别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排除标准对检索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3次独立筛选和对所纳入研究进... 目的评价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制定随机对照检索策略和对国内主要数据库检索(不考虑盲法),2名评价人员分别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排除标准对检索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3次独立筛选和对所纳入研究进行有效的数据提取,并分别对文献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最终经核对一致的数据进行统计合并,根据异质性分析选用固定效应模式或随机效应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9篇594例随机对照实验纳入研究,半夏泻心汤加减方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4,95%CI(1.07,1.45),P=0.004;临床疗效愈显率,RR=1.67,95%CI(1.13,2.49),P=0.01。同时胃镜疗效总有效率,RR=1.42,95%CI(1.12,1.79),P=0.004;胃镜疗效愈显率,RR=1.96,95%CI(1.34,2.86),P=0.000 6。其中3项研究数据纳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RR=1.05,95%CI(0.74,1.49),P=0.79;肠上皮化生改善情况[RR=1.23,95%CI(0.96,1.58),P=0.10。结论 Meta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在临床和胃镜疗效上优于对照组,而幽门螺杆菌根除状况和肠上皮化生改善上尚不能认为优于对照组;由于所纳入研究较少且部分研究为偏倚风险不确定的随机对照研究,需高质量和低偏倚风险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半夏泻心汤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被引量:87
7
作者 徐斌 黄玉凯 周进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9期1388-1390,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其之间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病理诊断65例,其之间符合率为75.6%,伴肠上皮化生42例,伴上皮内瘤变19例。胃镜下具有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的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1.7%,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9.3%,其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42.9%,其符合率与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及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各种表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分析,两者的符合率有一定的差异,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合起来,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胃镜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5
8
作者 姜宁 黄宣 +1 位作者 范一宏 吕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英文和中文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英文和中文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OR值,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共23项RCT符合纳入研究标准,1284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1253例患者接受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总病理改善、肠化、萎缩、不典型增生的OR值分别为4.92(95%CI 3.72,6.52,P<0.00001),3.37(95%CI 2.43,4.67,P<0.000 01),2.31(95%CI 1.49,3.59,P<0.000 2),2.24(95%CI 1.32,3.80,P=0.003),3.51(95%CI 1.76,7.00,P=0.000 4)。各观察指标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总体症状改善及病理学改善均有显著疗效,但存在对照组不合理等局限性,今后有必要进行更多高质量、观察指标一致的RCT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荟萃分析 异型增生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癌变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78
9
作者 杨洋 瞿先侯 +3 位作者 杨敏 王欣 孟曼 魏玮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0例,通过中医四诊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症状、中医辨证分型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相关的萎缩/肠上皮化生评估(OLGA/OLGIM)癌变风... 目的探讨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0例,通过中医四诊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症状、中医辨证分型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相关的萎缩/肠上皮化生评估(OLGA/OLGIM)癌变风险分期。先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学历、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家族肿瘤史、中医症状、中医证型与OLGA、OLGIM风险分期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Hp感染史、家族肿瘤史、中医证型与OLGA分期相关(P=0.013,P=0.010,P=0.006);Hp感染史与OLGIM分期相关(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史(OR=2.365,95%CI:1.055~5.302,P=0.037)及胃络瘀血证(OR=9.972,95%CI:1.637~60.743,P=0.013)可影响OLGA分期;Hp感染史可影响OLGIM分期(OR=3.017,95%CI:1.541~5.909,P=0.001)。结论Hp感染史、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癌变风险增高具有相关性,其中胃络瘀血证癌变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 癌变风险 幽门螺杆菌 胃络瘀血证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 被引量:78
10
作者 王仲略 周刚 沈慧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17-1819,共3页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萎缩组,选取同期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非萎缩组,对...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萎缩组,选取同期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非萎缩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将萎缩组50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进行不同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年龄、胆汁反流、胃癌家族史、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家族胃癌史、胆汁反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以叶酸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危险因素 叶酸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of Moluodan(摩罗丹)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Dysplasia 被引量:75
11
作者 唐旭东 周丽雅 +10 位作者 张澍田 徐有青 崔全才 李理 陆京京 李鹏 陆芳 王凤云 王萍 卞立群 卞兆祥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9-18,共10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luodan (摩罗丹~) in treating dysplasia i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multi-center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luodan (摩罗丹~) in treating dysplasia i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multi-center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total of 196 subjects were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Moluodan or folic acid in a 2:1 ratio by blocked randomization. Mucosa marking targeting biopsy (MTB) was used to insure the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baseline and after 6-month treatment. Primary outcomes were histological score, response rate of pathological lesions and dysplasia disappearance rate. 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gastroscopic findings, clinical symptom and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PRO) instrument. Results: Dysplasia score decreased in Moluodan group (P=0.002), significance was found between groups (P=0.045). Dysplasia disappearance rates were 24.6% and 15.2% in Moluodan and folic acid groups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P=0.127). The response rate of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were 34.6% and 23.0% in Moluodan group, 24.3% and 13.6% in folic acid group. Moluodan could improve erythema (P=0.044), and bile reflux (P=0.059), no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s. Moluodan was better than folic acid in improving epigastric pain, epigastric suffocation, belching and decreased appetite (P〈0.05), with symptom disappearance rates of 37% to 83%. Conclusions: Moluodan improved dysplasia score in histopathology, and erythema and bile reflux score in endoscopy, and superior to folic acid in improving epigastric pain, epigastric suffocation, belching and decreased appet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epithelial dysplasia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oluodan folic aci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76
12
作者 李琼 刘晏 吴坚炯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目的:概述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多样,疗效较好。结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其独... 目的:概述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多样,疗效较好。结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治疗 微创治疗 针灸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慢痞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炎症指标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6
13
作者 于春月 李依聪 +7 位作者 苏泽琦 刘凯歌 曹雅蕾 杜世豪 李园 陈艳 庄园 丁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79-1983,共5页
从炎症因子角度研究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阐述慢痞消治疗和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和CAG气虚血瘀阴虚动物模型;CAG模型成功后慢痞消进行治疗;检... 从炎症因子角度研究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阐述慢痞消治疗和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和CAG气虚血瘀阴虚动物模型;CAG模型成功后慢痞消进行治疗;检测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不同病理阶段和CAG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结果: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IL-1β和IL-6水平在正常→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CAG→胃癌癌前病变(PLGC)发展过程中逐渐升高,在PLGC阶段最高,GC阶段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CAG模型IL-1β和IL-6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L-1β和IL-6在慢痞消基本恢复正常,胃复春表达仍然较高,空白组水平略高于对照组。结论:IL-1β和IL-6与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慢痞消的治疗和延缓CAG进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癌转化 慢痞消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及发病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0
14
作者 刘京运 金世禄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52-154,共3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一种癌前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流行病学统计,CAG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近年来,不同年龄段CAG患病率正发生改变,各年龄段的发病影响因素也有独特特点。本文就CAG与年龄的关系及发病影响因素做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一种癌前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流行病学统计,CAG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近年来,不同年龄段CAG患病率正发生改变,各年龄段的发病影响因素也有独特特点。本文就CAG与年龄的关系及发病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年龄 幽门螺旋杆菌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69
15
作者 王晓楠 张亚峰 许翠萍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23-326,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由慢性炎症引起胃腺体破坏导致胃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的消化系统疾病。CAG病人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特异性,普通胃镜检查灵敏度低、特异性低,观察者间主观判断存...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由慢性炎症引起胃腺体破坏导致胃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的消化系统疾病。CAG病人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特异性,普通胃镜检查灵敏度低、特异性低,观察者间主观判断存在差异,CAG的早期诊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治疗上以抗幽门螺杆菌、改善胃动力、抗胆汁反流等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及中医治疗为主,尚无特效疗法,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断 治疗 监测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相关性 被引量:69
16
作者 黄妙灵 刘序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838-284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7例病理诊断为CAG患者,^(14)C呼气试验检测Hp,ELISA检测血清PGI、PGII、...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7例病理诊断为CAG患者,^(14)C呼气试验检测Hp,ELISA检测血清PGI、PGII、G-17水平,比较不同病理特征与Hp感染及血清PGI、PGII、PGR、G-17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CAG组Hp感染率较高,血清PGI、PGII、PGR、G-17下降,胃粘膜萎缩程度越重,血清PGI、PGII、PGR、G-17水平下降越明显。Hp感染阳性者以中度炎症和中度萎缩为主。经PGI、PGII、PGR、G-17绘制CA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1、0.795、0.800和0.661,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结论联合检测Hp及PG、G-17能提高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性能,有助于对胃黏膜萎缩程度风险分层和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证型、证素演变规律文献研究 被引量:68
17
作者 黄远程 潘静琳 +5 位作者 黄超原 蒋凯林 廖柳 朱朝阳 李培武 刘凤斌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778-1783,共6页
目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证型、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CAG及胃癌前病变相关的证型、证素研究文献,文献纳入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0月31日,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将CAG癌变过程依据病理结... 目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证型、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CAG及胃癌前病变相关的证型、证素研究文献,文献纳入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0月31日,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将CAG癌变过程依据病理结果划分为CAG、CAG伴肠上皮化生(IM),CAG伴上皮内瘤变(IN)三个阶段,采集各个阶段证型、证素信息并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3篇CAG证型、证素研究文献,共报道病例数9261例。在CAG癌变过程中,基本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阳虚证,且以上证型在CAG癌变的3个阶段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多见于CAG阶段,脾胃湿热证多见于CAG伴IM阶段,瘀阻胃络证、脾胃阳虚证更多见于CAG伴IN阶段。基本病位类证素为胃、脾、肝。基本病性类证素为气虚、气滞、热、阴虚、湿、瘀血、阳虚。其中气虚、气滞证素贯穿疾病3个阶段,而热、阴虚、湿、瘀血、阳虚证素在CAG癌变3个阶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CAG阶段以阴虚证素多见,热、湿证素在CAG、CAG伴IM阶段更为多见,CAG伴IN阶段以瘀血、阳虚证素多见。结论 CAG癌前病变的证型、证素呈现'虚实夹杂、因虚至实、因实致虚'的演变规律。脾胃气虚证为核心证型,气虚、气滞证素贯穿疾病始终。疾病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上皮内瘤变 证型 证素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规律研究 被引量:64
18
作者 程若东 崔一鸣 +14 位作者 陈璐 赵晓丹 王伟珍 廉艳红 赵兵 马尚清 程楚 兰青 赵晓琳 独思静 潘晨晨 吴忆雪 马丹 周惠志 周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623-362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患者1 056例,制定临床症候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进行中...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患者1 056例,制定临床症候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证候数据库,然后对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脾胃虚弱证对腺体萎缩的影响强度较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脾胃虚弱证对肠上皮化生的影响强度较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胃络瘀血证对异型增生的影响强度较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AG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演变化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中医 证型规律
原文传递
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64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4
19
作者 郑逢民 郑乐乐 郑中坚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观察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片0.359g,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 目的观察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片0.359g,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消痞愈萎汤,每日1剂,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黏膜病理积分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2%、72.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泛酸、胃中嘈杂、饮食减少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除胃脘疼痛、嗳气泛酸、胃中嘈杂症状积分下降外(P<0.05),胃脘胀满及饮食减少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胃脘胀满和饮食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Hp转阴率为4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7%(P<0.05)。结论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CAG伴IM或Dys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胃黏膜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消痞愈萎汤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被引量:43
20
作者 侯冬梅 刘勤社 郭安阳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7年第1期14-16,共3页
通过观察不同证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81例血液流变学变化程度及关系,探索运用微观辩证和宏观辩证相结合,来阐明CAG辩证分型的内在机理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并为CAG的辩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结果通过不同... 通过观察不同证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81例血液流变学变化程度及关系,探索运用微观辩证和宏观辩证相结合,来阐明CAG辩证分型的内在机理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并为CAG的辩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结果通过不同中医证型CAG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及各证型之间的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比较,证明血液流变性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程度与不同证型的胃粘膜瘀血程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血液流变学可作为CAG辩证分型的一个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血液流变学 中医证型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