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7
1
作者 郑露 刘凯波 梁艳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198,共7页
分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43例(共47... 分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43例(共47眼)和对照组(行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43例(共49眼)。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前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 d和90 d时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 d和90 d时眼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轻微并发症,如浅前房、眼前房出血等,均给予对症治疗,不影响手术效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相比于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加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视力,无严重并发症,患者不仅视力得到提高,患者恢复快,且远期眼压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术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艳君 刘斐 +3 位作者 杨晓然 李远标 邵东平 李敏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737-739,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随访8~15(平均10.8)mo,观察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2眼无需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另4眼随访期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后,眼压<21mmHg,1眼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和5g/L噻吗洛尔滴眼液)后,眼压<21mmHg;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除1例术前明显视神经萎缩病例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余病例术后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35±0.54mm,较术前(2.01±0.05mm)明显加深。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前房角粘连分离术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下载PDF
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6
3
作者 黎彦宏 田华 杨建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关闭或粘连的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患者34眼(9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77%)术后不需给予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维持在21mmHg以下;术前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平均值分别为2.04±0.31mm、0.132±0.033μm、15.44°±3.10°,显著小于术后的平均值(3.26±0.29mm、0.407±0.038μm、34.26°±3.60°,均P<0.01);术后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较术前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超声乳化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怡田 陶黎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4~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4例(27只眼),分为A组(房角粘连180°~270°)16只...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4~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4例(27只眼),分为A组(房角粘连180°~270°)16只眼;B组(房角粘连270°~360°)11只眼,均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以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随访3个月.结果 视力:A组和B组的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改善更明显.眼压:A组术前为(4.214±1.55) kPa,B组术前为(4.631±1.153) kPa,术后3天,2周,1月,3月复查中,A组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者,为93.8%,87.5%,87.5%,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仅2只眼眼压正常,余两周内陆续眼压升高.前房深度:A组术前前房深度为(1.98±0.31) mm,术后为(3.55±0.31) mm,B组术前前房深度为(1.86±0.09) mm,术后为(3.51±0.22)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改变:所有眼房角均较术前增宽.结论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粘连180°~270°时,可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房角粘连270°~360°者应联合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原文传递
两种术式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2
5
作者 申爱军 高永杰 贾艳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895-897,共3页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98例102眼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54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和B组48例48眼行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3-8a,比较两组术后视力、...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98例102眼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54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和B组48例48眼行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3-8a,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视野及杯/盘比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A 组视力下降24眼,眼压〉21 mmHg (1 mmHg=0.133kPa)者22眼,房角粘连〉180°21眼,视野缩小21眼,C/D扩大21眼;B组依次为10眼,5眼,4眼,4眼和4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远期疗效小梁切除术明显优于虹膜周边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拉坦前列素长期干预对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丹萍 施小茹 +1 位作者 高怡红 贺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12期2175-2177,共3页
目的观察长期单纯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9例(55只眼)早、中期老年CACG患者,平均年龄为77.83±5.74岁,眼压﹥21mmHg(1mmHg=0.133kPa)且﹤36mmHg。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滴... 目的观察长期单纯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9例(55只眼)早、中期老年CACG患者,平均年龄为77.83±5.74岁,眼压﹥21mmHg(1mmHg=0.133kPa)且﹤36mmHg。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滴眼,每天1次,共随访3年。于用药后1周、4周、6月、12月、24月及36月观察眼压、视野、视乳头杯盘比(C/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眼部症状及体征。结果与基线眼压值(24.89±2.96mmHg)相比,用药后1周、4周、6月、12月、24月及36月平均眼压分别下降6.77±2.98、7.54±3.24、8.25±3.49、7.36±3.11、7.99±2.89及8.38±2.96mmHg,用药后各时间段眼压显著低于用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野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动态观察虽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眼中4眼出现结膜充血,1眼出现虹膜色素沉着,继续治疗无不适。结论每日一次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对老年CACG患者具有良好的长期平稳降低眼压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坦前列素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老年
下载PDF
Efficacy of Combined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Goniosynechi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gle Closure Disease and Concomitant Cataract at Preah Ang Duong Hospital in Cambodia
7
作者 Channdarith Kith Piseth Kong +6 位作者 Kossama Chukmol Bunseng Sea Seiha Do Meng Ngy Amarin Mar Ratneary Hav Saly Saint 《Ope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4年第3期284-312,共29页
Background: Goniosynechialysis is a surgical procedur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slow the progression of glaucoma in oriental eyes with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 This procedure was successful in 80% of cases, and t... Background: Goniosynechialysis is a surgical procedur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slow the progression of glaucoma in oriental eyes with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 This procedure was successful in 80% of cases, and the peripheral anterior syenchiae did not exist until one year later. Nonetheles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its efficacy in our context. Our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goniosynechialysis during phacoemuls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gle closure disease and concomitant cataract. Methods: This was an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study.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need for anti-glaucoma drugs, visual acuity, the extent of synechiae, anterior chamber depth, surgical success rate,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monitored for at least three months following surgery. Results: This study included 114 patients (118 eyes), 61 with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 (51.69%), 33 with primary angle closure (27.97%), and 24 with acute attack angle closure (20.34%), who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with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goniosynechialysis (Phaco-GSL). The mean intra-ocular pressure h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pre- vs post-op: 22.04 ± 10.86 vs 15.41 ± 6.06 mmHg, p-value p-value p-value p-value p-value Conclusion: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glaucoma, combined phacoemulsification-goniosynechialysis is effective in lowering pressure, restoring vision, reducing the need for anti-glaucoma drugs, and preventing the synechial recurrence. Success was higher in eyes with less extensive synechiae. Phaco-GSL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diseases with co-existing cata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ICACY PHACOEMULSIFICATION GONIOSYNECHIALYSIS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GONIOSCOPY Intra-Ocular Pressure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 Anti-glaucoma Drugs Anterior Chamber Depth
下载PDF
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谭经果 周文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我院诊治的98例CACG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研究组采用白内障超... 目的探讨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我院诊治的98例CACG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研究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内压、中央前房深度(ACD)、视野变化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力高于术前,眼压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术后ACD值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4、8个月视野平均光敏度(MS)较术前增高明显,视野指数(MD)绝对值较术前降低明显(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CACG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术后眼压,改善视神经以及视野功能,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术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深度及眼压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立威 赵黎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其前房深度、眼压及前房角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住我院的18例(20只眼)伴有急性... 目的探讨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其前房深度、眼压及前房角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住我院的18例(20只眼)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15例(18只眼)伴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42例(67只眼)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前后的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眼压、前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央前房深度均有所增加,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狭窄甚至关闭的前房角术后可增宽,部分患者可完全开放。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术后中央前房明显加深,房角开放。结论对房角功能尚可的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部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视力、加深前房、降低眼压。对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提高视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其青光眼急性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前房深度 前房角
下载PDF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和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对比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爱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和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舟山医院眼科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100眼),依据前房角镜动态检查结果不同分为周边虹膜切除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和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舟山医院眼科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100眼),依据前房角镜动态检查结果不同分为周边虹膜切除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6个钟点者)40例50眼和滤过性手术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6个钟点者)40例50眼。分析两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前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前房角隐窝面积(ARA)、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宽度(ACW)、晶状体矢高(CLR)、前房面积(ACA)、前房容积(ACV)变化情况。结果周边虹膜切除组术后ARA、ACA、ACV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2.94、3.91,P〈0.05);但是术后与术前ACD、AOD、TISA、ACW、C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9、0.09、0.47、0.16,P〉0.05)。滤过性手术组手术前后ACD、AOD、TISA、ARA、ACW、CLR、ACA、ACV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8、0.57、0.64、0.10、O.05、0.47、0.61、0.16,P〉o.05)。结论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跟可以有效改善前房角结构,但是滤过性手术无法改善前房角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周边虹膜切除 滤过性手术 眼前段结构参数
下载PDF
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萍 薛艳 张俊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视野的影响。方法对8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神经肌肉放松训练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视野的影响。方法对8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神经肌肉放松训练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训练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量表和眼压、视野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经过肌肉放松训练6个月后在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等得分[分别为(84.9±21.5)分、(74.8±19.6)分、(59.9±21.5)分、(81.9±27.6)分、(79.4±19.2)分]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在放松训练6个月后眼压[(21.7±2.81)mmHg]明显下降,与对照组[(28.4±3.31)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野参数在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放松训练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放松训练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生活质量 眼压
下载PDF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晓红 袁志兰 +1 位作者 于焱 计江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2132-2133,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总结我院眼科2007-01/2008-01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晶状体眼(198例)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3例,高眼压性浅前房1...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总结我院眼科2007-01/2008-01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晶状体眼(198例)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3例,高眼压性浅前房1例,术后低眼压2例,术后眼压药物控制不良需二次手术1例。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经典手术,不需要特殊设备,不需要特殊技术,但是需要极其精细轻柔的操作,抗代谢药物恰到好处的应用,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并发症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下载PDF
应用MP-1微视野计评估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损害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雯倩 石砚 +2 位作者 王欣 张纯 黄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背景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和影像学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存在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但目前青光眼的功能检测主要依靠心理、物理学检查的自动静态视野计,不能反映病变早期相对应的损害。MP-1微视野计是一种定量评估黄斑区... 背景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和影像学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存在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但目前青光眼的功能检测主要依靠心理、物理学检查的自动静态视野计,不能反映病变早期相对应的损害。MP-1微视野计是一种定量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的方法,较普通视野计更为敏感。目的采用MP-1微视野计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及正常眼的黄斑区视网膜MS进行对比研究,观察POAG患者和CACG患者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功能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患者126例126眼,其中POAG患者50眼,CACG患者23眼,正常对照眼53眼。使用MP-1微视野计进行眼底成像和微视野检查,选用Macular10°程序,检测并比较POAG、CACG和正常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2°、6°和10°环(内、中、外环)的视网膜MS,同时对各组受试者黄斑中心6°范围内4个象限的视网膜MS进行分析。结果POAG组患者黄斑中心2°、6°、10°范围内及全黄斑区的MS分别为(15.09±3.03)、(15.72±3.22)、(13.99±3.63)和(14.91±3.07)dB,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7.29±1.59)、(18.05±1.24)、(16.76+1.89)和(17.37±1.46)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CACG组黄斑中心2°、6°、10°环及全黄斑区的MS分别为(16.00+2.39)、(15.83±2.63)、(14.45±3.15)和(15.42±2.54)dB,其中6°、10°环及全黄斑区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3、0.011)。各组黄斑中心6°环4个象限的MS分析表明,POAG、CACG组颞下象限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但POAG组和CAC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POAG组鼻下象限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视野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功能
下载PDF
超声生物显微镜下两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学参数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国川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6期78-81,90,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眼部生物学参数差异性,进一步分析两种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可能解剖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5例单眼发...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眼部生物学参数差异性,进一步分析两种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可能解剖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5例单眼发作的AACG患者(发作眼和未发作眼各35只),以及35例双眼不对称损伤的CACG患者(损伤较重眼和损伤较轻眼各35只)为研究对象。使用UBM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获取中央角膜厚度(CCT)、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宽度(ACW)、750μm处的房角开放距离(AOD_(750))、晶状体拱高(LV)、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厚度750μm(IT_(750))、瞳孔直径(PD)、小梁网-睫状突夹角(TCA)、虹膜根部附着位置(IRI)、虹膜形态;使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700测量所有患者双眼轴长(AXL)。结果AACG发作眼组的CCT、LV大于CACG损伤较重眼组,ACD、AOD_(750)、TCPD和TCA小于CACG损伤较重眼组(P<0.05);AACG未发作眼组的LV大于CACG损伤较轻眼组,ACD、TCPD、TCA小于CACG损伤较轻眼组(P<0.05);AACG发作眼组的CCT、LV和PD大于AACG未发作眼组,ACD、AOD_(750)和TCPD小于AACG未发作眼组(P<0.05);CACG损伤较重眼组的ACD、TCPD小于CACG损伤较轻眼组(P<0.05)。AACG组IRI 3种类型较均衡,CACG组较集中于靠前型和中间型;AACG组虹膜形态主要集中于膨隆型,CACG组两种类型较均衡。结论ACD、LV和TCA可能是AACG区别于CACG的主要解剖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部生物学参数
下载PDF
双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水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严 晏维玲 +3 位作者 杨卫华 唐莉 蒋沁 曹国凡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双眼先后行小梁切除术前房水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术后滤过泡和眼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9/12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小梁切除术的双眼CPACG患者15例30眼,双眼手术间隔7d...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双眼先后行小梁切除术前房水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术后滤过泡和眼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9/12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小梁切除术的双眼CPACG患者15例30眼,双眼手术间隔7d,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双眼术前房水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并于术后1mo评估眼压及滤过泡形态。结果:纳入患者第一眼术前房水中MCP-1、IL-17、TGF-β和IFN-γ的含量分别为330.4±46.2、357.3±46.9、2347.5±363.8、527.7±101.6pg/mL,第二眼术前房水中MCP-1、IL-17、TGF-β和IFN-γ的含量分别为298.2±40.7、309.1±53.5、1938.3±426.0、628.2±104.9pg/mL,双眼术前房水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有差异(P≤0.05)。纳入患者双眼术前房水中IL-17、TGF-β表达水平与术后1mo眼压、滤过泡高度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CPACG患者第一眼术后第二眼房水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发生一定变化,其中双眼术前房水中IL-17、TGF-β的表达水平与术后眼压和滤过泡高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水检测 炎症因子 小梁切除术 眼压 滤过泡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恒 张建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9期77-80,共4页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90例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超声乳化白...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90例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研究组(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每组45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研究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文涛 陈彦霓 +1 位作者 高稳生 周灵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0期31-35,共5页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将77例(77眼)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房角粘连≤1/2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37...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将77例(77眼)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房角粘连≤1/2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37例37眼(超乳组)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40例40眼(联合手术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行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式眼压、前房深度、Goldmann前房角镜检查。且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盘周边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检查。结果:术后1年随访结束时,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视力、RNFL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超乳组相比,联合手术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更深[(1.98±0.64)mm vs(2.31±0.43)mm,P<0.05],房角开放象限更宽。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而言,联合房角分离术即便在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方面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表现出更多优势,但却并未在眼压控制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前房深度 眼压
下载PDF
探讨葛根素滴眼液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作用机制
18
作者 杨文超 侯乃方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葛根素滴眼液的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潜在作用机制和关键靶点。方法利用葛根素的结构信息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和SwissTarget数据库,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葛根素滴眼液的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潜在作用机制和关键靶点。方法利用葛根素的结构信息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和SwissTarget数据库,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葛根素的治疗靶点,同时通过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CACG相关靶点,葛根素治疗靶点和CACG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潜在靶点。在String平台上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利用Cytoscape_v3.9.1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及计算,得到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关键靶点。使用David平台对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潜在作用机制。采用分子对接验证葛根素滴眼液与关键靶点的结合作用。结果经筛选显示,葛根素滴眼液有效成分的葛根素潜在治疗靶点共402个,CACG的靶点共得到1506个,葛根素抗CACG的潜在作用靶点共68个,其中关键靶点共8个。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细胞凋亡过程、稳态维持、对缺氧的反应等生物过程有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主要通路为内分泌抵抗、松弛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AGE-RAGE通路等。关键靶点分别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TP53结合蛋白1、胱天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缺氧诱导因子1、连环蛋白β1、金属基质蛋白酶9。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葛根素与除连环蛋白β1外的7个靶点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葛根素滴眼液可能作用于VEGFA、TP53、CASP3、TNF、AKT1、HIF1A、MMP9等靶点,通过调控细胞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起到治疗CACG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葛根素滴眼液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分子对接
下载PDF
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涛 王莉 +2 位作者 吴双有 吴刚 管小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1期4134-4136,420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结果:(1)两组术前视...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结果:(1)两组术前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视力情况都明显改善,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术前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具备加深前房、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同时安全性好,可作为标准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手术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小梁切除术 眼压
原文传递
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萍 薛艳 张俊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883-88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3、6个月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测定。结果 2组患者训练前HAMA及HAMD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训练3、6个月后HAMA和HAMD总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训练3、6个月后HAMA和HAMD总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AMA和HAMD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训练前SF-3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训练3、6个月后躯体疼痛(BP)、活力(VT)、情感角色(RE)、心理卫生(MH)和总的健康状况(GH)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前(P<0.05);观察组患者训练3、6个月后社会功能(SF)、躯体功能(PF)和躯体角色(RP)得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训练6个月后BP、SF和RE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5);对照组患者训练6个月后PF、RP、GH、VT和MH得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BP、GH、VT、SF、RE和MH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可有效地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放松训练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