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植物功能型划分 被引量:70
1
作者 翁恩生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97,共17页
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作为沟通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与生态系统属性的桥梁,随着全球变 化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的深入而受到广泛重视。植物功能型的划分依赖于研究的背景、尺度和要解决的问题。为了 区域尺度全球变化研究的... 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作为沟通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与生态系统属性的桥梁,随着全球变 化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的深入而受到广泛重视。植物功能型的划分依赖于研究的背景、尺度和要解决的问题。为了 区域尺度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植物关键特征的植物功能型划分方法。该方法首先选择了6 项植物特征,包括3项冠层特征:木本-草本、常绿-落叶和针叶-阔叶,以及3项生理特征:光合途径(C3/C4)、植物的 水分需求和热量需求,作为划分植物功能型的关键特征;然后,先根据植物冠层特征划分得到5个基本类型,再根 据水分和热量条件进行详细划分,得到29种备选类型;需要时,再根据研究目的从这29种备选类型中选择所需类 型。根据这个方法,在充分考虑了我国季风气候条件下特有的水热配置和高海拔环境对植物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影 响的基础上,从备选类型中选择了一套适合中国气候和植被特征的植物功能型体系。这套体系包括18类植物功 能型,其中含7类'树'功能型、6类'灌木'功能型和5类'草'功能型,另根据需要设置2类'裸地'功能型。并且根 据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和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确定了用于限制植物功能型分布的气候因子,这些气候因子包括绝 对最低温度、最暖月平均温度、有效积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 植物功能型 植物特征 划分方法 气候指标体系
下载PDF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Vegetation in China
2
作者 黄大明 王昱生 +6 位作者 Masae Shiyomi 柳小妮 宋百敏 陈俊 Shigeo Takahashi Yoshimichi Hori Yasuo Yamamura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2007年第4期424-434,共11页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74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lack of vegetation type within the 9.6 million km2 of Chinese territory were studied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 vegetation map. Th...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74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lack of vegetation type within the 9.6 million km2 of Chinese territory were studied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 vegetation map. The analysis used 877 large quadrats 10 mm×10 mm (actual size 100 km×100 km), which covered about 8.77 million km^2. Each large-quadrat was divided into four small 5 mm×5mm quadrats (actual size 50 km×50 km).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all vegetation types was recorded in each small quadrat. The survey using the Shiyomi method of veget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beta-binomial distribution was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for each kind of vegetation. The weighted average heterogeneity of all the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landscape provides a measure of the landscape level heterogeneity which describes the spatial intricacy of the existing vegetation composition. The maximum spatial vegetation heterogeneity was 0.8620 in the frigid-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of Larix (V1), which dominates cold moist northeast China. The minimum spatial heterogeneity with a low occurrence was the Caragana tibetica in the gravel desert in the western Yellow River Hetao area. The minimum occurrence with a low spatial heterogeneity was the Monsoon rainforest on rock in Guangxi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Qing-Zang Plateau were foun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vegetation because of the very high occurrence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se vegetation types.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heterogeneity was 0.677, while the vegetation diversity index was 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heterogeneity beta-binomial distribution ecosystem evaluation chinese vegetation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被引量:32
3
作者 孙世洲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本文将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标志作了明确说明和区分。将中国植被区划系统分为4级:超级单位为植被带,全国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第一级单位为14个植被区域,第二级单位为植被地带,第三级单位为植被区。对这些... 本文将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标志作了明确说明和区分。将中国植被区划系统分为4级:超级单位为植被带,全国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第一级单位为14个植被区域,第二级单位为植被地带,第三级单位为植被区。对这些区划单位的划分,充分吸取了以往历次中国植被区划方案的成果,并对很多区域单位的界线,依照新资料作了改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标准 植被区划系统
下载PDF
植被分类系统与方法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赵一 《河北林果研究》 2010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植被分类是植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植被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植被分类研究能够为制定与保护和合理利用植被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植被分类的历史,以及植被分类的各种原则和系统及其应用情况。揭示... 植被分类是植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植被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植被分类研究能够为制定与保护和合理利用植被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植被分类的历史,以及植被分类的各种原则和系统及其应用情况。揭示出植被分类的原则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分类方法从外貌分类向数量分类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类原则 植被分类系统 数量分类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下载PDF
草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筑筑 吕晓涛 +3 位作者 宋彦涛 贾子金 乌云娜 王正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75-2384,共10页
选择植被分类中常用的优势种分类法、TWINSPAN和UPGMA等3种方法对呼伦贝尔草原40个样点进行了群落分类比较。优势种分类法将这40个样点分为16个组,TWINSPAN将其分为10个组,UPGMA将其分为11个组。优势种分类法和UPGMA的结合系数为0.94,TW... 选择植被分类中常用的优势种分类法、TWINSPAN和UPGMA等3种方法对呼伦贝尔草原40个样点进行了群落分类比较。优势种分类法将这40个样点分为16个组,TWINSPAN将其分为10个组,UPGMA将其分为11个组。优势种分类法和UPGMA的结合系数为0.94,TWINSPAN和UPGMA的结合系数为0.91,优势种分类法和TWINSPAN的结合系数为0.87,最高的结合系数表明优势种分类法和UPGMA的分类结果高度一致。通过计算3种方法各分组内的物种丰富度、地面总生物量和平均相似系数的方差,优势种分类法的3项累计方差为1131,TWINSPAN为976.8,UPGMA为952.8。这一结果表明,优势种分类法各分组内部有较大的差异性,其结果需要适当调整,而UPGMA各分组的差异性最小。从累计方差来看,相较于广泛采用的优势种分类法,UPGMA更适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植物群落分类研究。本研究结果对于开展我国草原植被分类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类 优势种 TWINSPAN UPGMA 呼伦贝尔草原 中国植被
原文传递
中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家鹏 李崇光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共5页
本文以西红柿、黄瓜、茄子、圆白菜、菜椒、大白菜、马铃薯等7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宗蔬菜为例,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2003-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利用技术欠效率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这七种代表性蔬菜生产... 本文以西红柿、黄瓜、茄子、圆白菜、菜椒、大白菜、马铃薯等7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宗蔬菜为例,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2003-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利用技术欠效率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这七种代表性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得出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和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蔬菜 技术效率 要素投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蔬菜出口美国现状和竞争力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招洁欣 黄越 +1 位作者 贺梅英 杨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中国是重要的蔬菜生产大国,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蔬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但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中国蔬菜出口美国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研究发现,2017—2021年中国蔬菜出口美国的出口额整体呈现先降后升,... 中国是重要的蔬菜生产大国,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蔬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但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中国蔬菜出口美国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研究发现,2017—2021年中国蔬菜出口美国的出口额整体呈现先降后升,出口量波动较大的趋势;美国蔬菜进口国中,中国的市场占比逐年下滑;中国蔬菜出口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升,特别是在关税、供应链、汇率、检验检疫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此,针对中国蔬菜出口美国的现状提出建议: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助力蔬菜出口企业了解最新资讯;制定与完善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蔬菜出口竞争力;扶持蔬菜出口相配套的产后包装、运输等产业发展;增强蔬菜品牌管理,提升产品知名度;鼓励建立出口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蔬菜 出口贸易 竞争力 美国
下载PDF
俄乌冲突下欧洲蔬菜市场波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妍 刘盼超 赵帮宏 《世界农业》 CSSCI 2023年第11期41-53,共13页
欧洲作为世界蔬菜贸易主要市场,是中国蔬菜贸易的重要伙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能源危机对欧洲蔬菜市场造成重大冲击,欧洲蔬菜出口明显缩减、价格紧急拉升、产地迫于外迁、应急援助政策纷纷颁布。欧洲蔬菜市场波动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 欧洲作为世界蔬菜贸易主要市场,是中国蔬菜贸易的重要伙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能源危机对欧洲蔬菜市场造成重大冲击,欧洲蔬菜出口明显缩减、价格紧急拉升、产地迫于外迁、应急援助政策纷纷颁布。欧洲蔬菜市场波动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蔬菜农资投入成本高位运行、中方对俄乌蔬菜出口缩减、“一带一路”沿线蔬菜贸易受到冲击等,但同时也为中国蔬菜创造了更多市场机会,并为蔬菜加工链条延伸提供了一定机遇。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本文从健全国际蔬菜信息监测预警系统、提高蔬菜冷链物流与精深加工技术、深化“一带一路”国家蔬菜贸易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在震荡的国际蔬菜市场中站稳脚跟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欧洲蔬菜市场 中国蔬菜 “一带一路” 贸易格局
下载PDF
中国对马来西亚蔬菜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怀桔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27-230,共4页
马来西亚是中国蔬菜重要进口国。近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蔬菜贸易发展迅速。基于此背景,现运用贸易绩效指标对中国与其主要竞争国在马来西亚蔬菜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和比较。研究表明:我国整体竞争力强于其他国家,但在特定品种上我... 马来西亚是中国蔬菜重要进口国。近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蔬菜贸易发展迅速。基于此背景,现运用贸易绩效指标对中国与其主要竞争国在马来西亚蔬菜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和比较。研究表明:我国整体竞争力强于其他国家,但在特定品种上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逊于他国。最后,针对马来西亚市场的情况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马来西亚 国际竞争力 国际比较
下载PDF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高荫榆 雷占兰 +1 位作者 谢何融 郭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62,共3页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是具有功能性、营养性、无毒、高效的抗氧化剂,应用范围广泛。本实验以乌桕脂棕榈酸甲酯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将其与抗坏血酸合成AP,并将其应用到大豆油与菜籽油当中,与BHA、TBHQ、VE及AP/VE效果相比较,评价其抗氧...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是具有功能性、营养性、无毒、高效的抗氧化剂,应用范围广泛。本实验以乌桕脂棕榈酸甲酯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将其与抗坏血酸合成AP,并将其应用到大豆油与菜籽油当中,与BHA、TBHQ、VE及AP/VE效果相比较,评价其抗氧化效率。结果表明,AP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和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脂 棕榈酸甲酯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抗氧化
下载PDF
非水相酶促转酯化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伟雄 魏东芝 袁勤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酶促乌桕脂与硬脂酸甲酯转酯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及动力学,提出了反应初速度和初始浓度及反应历程中组分浓度和时间关系的两种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符。
关键词 转酯化反应 动力学 脂肪酶 非水相 酶促反应
下载PDF
2002-2010年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 被引量:10
12
作者 顾娟 李新 +2 位作者 黄春林 张喜风 金鑫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基于时间序列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遥感NPP模型,模拟了2002-2010年的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采用了重建后的NDVI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对不同类型NDVI序列数据的比较发现,重建后的NDVI数据有效地校正了时序MODIS NDVI数据集中的噪声,... 基于时间序列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遥感NPP模型,模拟了2002-2010年的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采用了重建后的NDVI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对不同类型NDVI序列数据的比较发现,重建后的NDVI数据有效地校正了时序MODIS NDVI数据集中的噪声,有助于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模拟结果表明,中国陆域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特征.2002-2010年中国陆域植被的年总初级生产力约为3.78×10^(15)gC/a,春、夏、秋季的植被NPP均值分别为6.40×10^(14),1.59×10^(15),8.10×10^(14)g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域植被 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 模拟
下载PDF
酯交换制作营养型人造奶油油基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志宏 谢笔钧 张孝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3-95,共3页
研究乌桕脂和大豆油经酯交换反应制作人造奶油油基 ,反应最适条件为 :乌桕脂∶大豆油=3 5∶1(重量比 ) ,催化剂乙醇钠用量 0 16% (按油重计 ) ,温度 96℃ ,时间 30min。酯交换反应前后熔点为 39 2℃和 36 5℃ ,酯交油饱和脂肪酸含量和... 研究乌桕脂和大豆油经酯交换反应制作人造奶油油基 ,反应最适条件为 :乌桕脂∶大豆油=3 5∶1(重量比 ) ,催化剂乙醇钠用量 0 16% (按油重计 ) ,温度 96℃ ,时间 30min。酯交换反应前后熔点为 39 2℃和 36 5℃ ,酯交油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 4 7 8%和 52 2 % ,接近 1∶1,可作为营养型人造奶油油基 ,应用试验表明 ,油基能满足工业化生产人造奶油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交换 人造奶油 乌桕脂 大豆油 油基
下载PDF
酶促酯交换桕脂的改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忻耀年 K.Aitzetmiiller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1期55-62,F003,共9页
在脂肪酶 Lipozyme 的作用下,将桕脂与硬脂酸甲酯(SME)或硬脂酸甘油酯(SSS)酯交换,可获得一种可可脂类似物.其三甘酯组成与可可脂极为相似,主要三甘酯为 POS 与 SOS(P:棕榈酸;O:油酸;S:硬脂酸)。在对脂肪酶作用原理讨论之后,给出了其在... 在脂肪酶 Lipozyme 的作用下,将桕脂与硬脂酸甲酯(SME)或硬脂酸甘油酯(SSS)酯交换,可获得一种可可脂类似物.其三甘酯组成与可可脂极为相似,主要三甘酯为 POS 与 SOS(P:棕榈酸;O:油酸;S:硬脂酸)。在对脂肪酶作用原理讨论之后,给出了其在油脂工程中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桕脂 酶促酯交换 脂肪酶
下载PDF
水力空化技术强化高酸值油脂脱酸反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燕君 陆向红 +1 位作者 俞云良 计建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32-1536,共5页
设计了一套水力空化实验装置来强化高酸值油脂脱酸反应,并以乌桕皮油为原料油,研究了水力空化不同操作方式对酯化脱酸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力空化技术可以强化醇油互不相溶体系酯化反应的传质过程,与传统机械搅拌相比,可以... 设计了一套水力空化实验装置来强化高酸值油脂脱酸反应,并以乌桕皮油为原料油,研究了水力空化不同操作方式对酯化脱酸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力空化技术可以强化醇油互不相溶体系酯化反应的传质过程,与传统机械搅拌相比,可以较大程度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通过比较水力空化连续操作的3种不同方式(甲醇/催化剂一次加入、分批加入、循环利用)可以发现,循环利用可以使甲醇用量比一次加入的减少5/6。结果表明,采用甲醇循环利用的连续操作方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酯化反应过程中甲醇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空化 高酸值 脱酸 酯化 乌柏油
下载PDF
香菇、茶叶抗类可可脂巧克力脂霜之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梅森 高荫榆 +1 位作者 陈才水 刘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共4页
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在形态学方面就香菇和茶叶抗类可可脂巧克力脂霜进行了研究 ,电镜结果表明 ,香菇和茶叶巧克力的质构呈链状有规则排列 ,而对照样则呈杂乱零星无规则排列。偏光显微结果说明 ,无论是起霜还是未起霜的香菇和茶叶巧... 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在形态学方面就香菇和茶叶抗类可可脂巧克力脂霜进行了研究 ,电镜结果表明 ,香菇和茶叶巧克力的质构呈链状有规则排列 ,而对照样则呈杂乱零星无规则排列。偏光显微结果说明 ,无论是起霜还是未起霜的香菇和茶叶巧克力 ,其晶相均呈有规律的均匀分布 ,而对照样则无规则性可言。在相同的促霜时间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茶叶 乌桕类可可脂 脂霜 形态学 巧克力 抗霜剂
下载PDF
中药槐米在美容防晒方面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永向 《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1996年第1期39-41,共3页
本研究室科研成果槐米精Ⅰ、Ⅱ防晒效果令人满意,优于现今普遍采用的化学合成防晒剂,更重要的是它是纯天然植物提取的活性物,用量小、成本低、无毒、无害、不致癌,而且兼有其他护肤莹面的良好功效。
关键词 中药 防晒 化妆品
下载PDF
无溶剂体系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伟雄 魏东芝 袁勤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2,共4页
主要以乌桕脂与硬脂酸甲酯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下的酯交换反应作为模型体系研究了无溶剂体系酶催化酯交换反应。考察了温度、底物配比、酶量、无机盐、初始水活度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研究了酯交换反应历程,用水合盐对进行了体系... 主要以乌桕脂与硬脂酸甲酯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下的酯交换反应作为模型体系研究了无溶剂体系酶催化酯交换反应。考察了温度、底物配比、酶量、无机盐、初始水活度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研究了酯交换反应历程,用水合盐对进行了体系水分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交换 乌桕脂 硬脂酸甲酯 油脂 类可可脂
下载PDF
非水相酶促酯交换反应生产类可可脂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伟雄 魏东芝 +2 位作者 赵哲锋 崔玉敏 袁勤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0-283,共4页
对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乌桕脂与硬脂酸甲酯进行酯交换生产类可可脂作了研究。考察了无机盐、水活度、温度以及有机溶剂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进行了产物分离和性能检测以及固定化脂肪酶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CaSO4显著促... 对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乌桕脂与硬脂酸甲酯进行酯交换生产类可可脂作了研究。考察了无机盐、水活度、温度以及有机溶剂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进行了产物分离和性能检测以及固定化脂肪酶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CaSO4显著促进脂肪酶酯交换活力;最适水活度为0.35~0.45;在正己烷溶剂中的酯交换反应最佳温度为60°C,乌桕脂∶硬脂酸甲酯(CVT∶SME)=1∶3(m/m),每克底物加入正己烷1.0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交换反应 乌桕脂 脂肪酶 类可可脂 酶促反应
下载PDF
“无氢化全植物性人造奶油和起酥油”新油源的探索──Ⅰ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荫榆 张鹏 陈才水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1994年第2期82-87,共6页
本文阐述了以乌桕脂或制取类可可脂的副产物经科学配以米糖油、花生油、茶籽油、菜籽油等制备无氢化全植物性人造奶油、起酥油的价值和意义,为我省丰富大宗油源的开发应用摸索了一条新途径,为人造奶油、起酥油找到了新油源,防止了异... 本文阐述了以乌桕脂或制取类可可脂的副产物经科学配以米糖油、花生油、茶籽油、菜籽油等制备无氢化全植物性人造奶油、起酥油的价值和意义,为我省丰富大宗油源的开发应用摸索了一条新途径,为人造奶油、起酥油找到了新油源,防止了异构酸的存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脂 人造奶油 起酥油 奶油 油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