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8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工业大数据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32
1
作者 徐冰 史新元 +6 位作者 罗赣 林兆洲 孙飞 戴胜云 张志强 肖伟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在中药制造由工业2.0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过程中,部分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已积累了轻量级工业大数据,成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为促进中药工业大数据的应用,该研究针对当前中药制造过程中存在的Sigma差距和知识匮乏等问题,提出了以... 在中药制造由工业2.0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过程中,部分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已积累了轻量级工业大数据,成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为促进中药工业大数据的应用,该研究针对当前中药制造过程中存在的Sigma差距和知识匮乏等问题,提出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中药工业大数据三层架构设计原理,即数据集成层、数据分析层和应用场景层。在数据集成层,总结了以传感器为基础的中药关键质量属性感知关键技术。在数据分析层,提出了由模型构建、验证、配置和维护组成的模型生命周期,介绍了智慧中药系统(iTCM)算法库和模型库。针对中药制造过程质量传递结构特点,开发了"分块-集成"建模,递进建模和路径建模等系统建模关键技术;针对中药制造过程高度专业性,提出"数据+机制"双重驱动的高阶智能建模关键技术。最后结合中药注射剂、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和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应用场景和需求,介绍了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中药生产工艺诊断、质量传递规律解析、实时放行检验和制剂处方智能设计典型案例。对中药工业大数据这一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将有效促进中药制造知识积累和质量效益提升,为实现中药制造智能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智能制造 工业大数据 架构设计 质量传递结构 系统建模 传感器
原文传递
中国木构传统的重新诠释 被引量:22
2
作者 赵辰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7-39,共3页
中国强大的木构建筑传统,被建筑学术界关注了已有几十到上百年。然而,现存的大部分诠释是基于风格化的建筑理论,于是这一伟大传统的科学和建构意义一直未被很好地认识。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将这种研究的学术方向转向建构。以木材... 中国强大的木构建筑传统,被建筑学术界关注了已有几十到上百年。然而,现存的大部分诠释是基于风格化的建筑理论,于是这一伟大传统的科学和建构意义一直未被很好地认识。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将这种研究的学术方向转向建构。以木材的材质认识到连接的构造可能,再到基本结构单元体的构成,作为木建构的规律性研究。我们选择特殊造型实例作为木建构研究的具体对象:中国木构传统中的跨度和高度问题。在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汇集的基础之上,我们将研究定义在很基本的两个问题上:第一,这种木构造型物的营造原理,也即如何建造问题;第二,这种木构造型物的由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结构 建构 单元体 木拱桥 鼓楼 中国 建筑
下载PDF
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焕加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中国建筑现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中国建筑师面对的世纪课题。“三化”与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特点有关。建筑首先是器物文化,位于文化的外围,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有灵活性、变异性。中国现代建筑在近代出现历史性的转型、转制、转轨。历史... 中国建筑现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中国建筑师面对的世纪课题。“三化”与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特点有关。建筑首先是器物文化,位于文化的外围,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有灵活性、变异性。中国现代建筑在近代出现历史性的转型、转制、转轨。历史的中国建筑单源又一元,现在是多源又多元。中国建筑现代化是必须的、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本土化不是绝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 现代化 国际化 本土化 传统建筑
原文传递
从“中国”+“现代”到“现代”@“中国”——关于王澍获普利茨克奖与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讨论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海清 《建筑师》 2013年第1期45-51,共7页
从发生学视角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师由形式、空间到建造的不同层面探索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历程。普利茨克奖落户中国的启示在于:王澍并不孤独,而是行进在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发展之路上;此番成就并非一夕之功,而是他对差异性生存状态... 从发生学视角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师由形式、空间到建造的不同层面探索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历程。普利茨克奖落户中国的启示在于:王澍并不孤独,而是行进在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发展之路上;此番成就并非一夕之功,而是他对差异性生存状态不懈思考的结果;转向探索建造模式是及时和有效的,但仅从传统技术模式本身发力,在指向差异性的同时也牵引出两方面的讨论:如何实现传统技术模式与现代技术模式的高效衔接,以及二元工业化格局下如何确定传统技术模式的适用范围。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潜能有利于深入探究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 现代性 传统性 建造模式 二元工业化
下载PDF
《营造法式》与未完成的悉尼歌剧院——尤恩·伍重的成与败 被引量:14
5
作者 裘振宇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25,共8页
以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的悉尼歌剧院一案与《营造法式》的关系为解读对象。希望能厘清中国建筑文化对伍重的影响,以及伍重如何与为何诠释中国建筑在至今"仍未完成"的悉尼一案。
关键词 尤恩·伍重 营造法式 悉尼歌剧院 中国建筑
原文传递
从中国文化到建筑现代性——思想的角度和轨迹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千里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3,共4页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着结构上的差异,但是对于现代化的误解使我们始终难于触及现代结构,使“中国问题”始终难于向现代性问题转化。提出应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从现代化的景观来关注和探讨中国之现代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着结构上的差异,但是对于现代化的误解使我们始终难于触及现代结构,使“中国问题”始终难于向现代性问题转化。提出应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从现代化的景观来关注和探讨中国之现代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建筑现代化的根本指向和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现代化 中国 建筑思想 建筑文化
下载PDF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及其重构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宝秀 张妙弟 李欣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7-23,51,共8页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从南到北直穿北京旧城、全长7.8千米、分布有多处大小节点的线性文化遗产。明清时期,体现皇权至上核心价值的北京中轴线,包括南、中、北三段,空间结构上可以分为16个单元,形成了四类主要文化空间:皇权政治空间、安全防...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从南到北直穿北京旧城、全长7.8千米、分布有多处大小节点的线性文化遗产。明清时期,体现皇权至上核心价值的北京中轴线,包括南、中、北三段,空间结构上可以分为16个单元,形成了四类主要文化空间:皇权政治空间、安全防御空间、祭祀礼仪空间和商业民俗空间。现今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可以分为15个单元,包括四类主要文化空间:政治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城市人民公园、商业休闲空间,充分体现了由为封建帝王服务向为人民服务的彻底转变。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标志节点、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是其文化空间不断重构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线 文化空间 重构 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
下载PDF
中国书院建筑的语义结构与纪念性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万书元 《华中建筑》 2006年第11期78-81,共4页
书院是最能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的建筑形式。作为中国文化、教育与审美精神的综合载体,书院建筑通过其严密而完备的符号系统,以及模式化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仪式性、象征性和纪念性特征。而隐藏在这些特征的后面的,是“... 书院是最能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的建筑形式。作为中国文化、教育与审美精神的综合载体,书院建筑通过其严密而完备的符号系统,以及模式化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仪式性、象征性和纪念性特征。而隐藏在这些特征的后面的,是“礼”与“乐”,“敬”与“和”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层的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国建筑 书院
下载PDF
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的水力结构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树斌 郑茹萍 +3 位作者 周丽丽 郑对 黄小艳 吴亚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71-1577,共7页
水力结构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形成的不同形态结构和水分运输供给策略.开展不同耐旱型杉木茎枝水力结构研究,对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筛选耐旱杉木基因型和精准造林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忍耐型与敏感型杉木幼... 水力结构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形成的不同形态结构和水分运输供给策略.开展不同耐旱型杉木茎枝水力结构研究,对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筛选耐旱杉木基因型和精准造林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忍耐型与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耐旱型杉木茎枝的功能性状、水力结构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茎的总直径和边材横截面积表现为忍耐型>敏感型(P <0.001),而侧枝的边材横截面积表现为忍耐型<敏感型(P <0.05);两种耐旱型杉木茎、枝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均表现为忍耐型>敏感型(P <0.001),而忍耐型侧枝的胡伯尔值小于敏感型(P <0.001);两种耐旱型杉木不同器官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表现为主茎>侧枝(P <0.001),而胡伯尔值表现为主茎<侧枝(P <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忍耐型杉木水力结构参数与主茎性状的相关性更明显,而敏感型杉木侧枝的水力结构与其性状更相关,忍耐型杉木主茎的导水率、比导率与心材直径极显著正相关(P <0.01),忍耐型杉木侧枝的导水率、比导率与总直径极显著正相关(P<0.01),敏感型杉木侧枝的胡伯尔值与其心材直径、边材横截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可见,忍耐型杉木主要采取积极主动的生存策略响应干旱逆境,如增加主茎的总直径和边材横截面积以提高水分疏导能力、减小侧枝直径来降低水分消耗等,而干旱条件下敏感型杉木则采取被动忍耐的策略,如减小主茎的直径以降低导水率、增大侧枝的胡伯尔值来承载更少的叶片质量等.(图2表2参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忍耐型 敏感型 水力结构 功能性状 相关关系
原文传递
国人皮肤微血管的三维构筑及其规律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微循环学杂志》 1995年第1期12-14,共3页
应用墨汁灌注、光镜观察和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成人、儿童和6个月人胚胎皮肤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点,阐释了国人皮肤微血管构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结果发现,无论是直接皮肤动脉还是间接皮肤动脉在从深筋... 应用墨汁灌注、光镜观察和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成人、儿童和6个月人胚胎皮肤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点,阐释了国人皮肤微血管构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结果发现,无论是直接皮肤动脉还是间接皮肤动脉在从深筋膜层进入皮肤各层组织的整个过程中,一边逐渐上升,一边在深、浅筋膜层,真皮网状层,乳头下层及乳头层内形成具有鉴别性特征的五级血管网,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五级血管分支。而在指纹、趾纹、鱼际、甲床、包皮、阴囊及龟头等一些特殊皮肤区,微血管构筑则具有其各自特殊的规律性。这种特殊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皮肤血管树的各级分支的配布特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解剖 微血管 三维构筑 中国人
下载PDF
中国现代建筑中的园林话语建构与观念流变(1954-2022)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楠 孔宇航 师晓龙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7,共7页
通过对于1954-2022年期间重要建筑学刊物中“园林议题”的爬梳,试图考察不同时期建筑理论与实践对于古典园林的认知方式、理论阐释以及空间转译方法的演变。以此为基础,勾勒出“园林话语”在过去60余年间是如何被建构的,并从侧面揭示出... 通过对于1954-2022年期间重要建筑学刊物中“园林议题”的爬梳,试图考察不同时期建筑理论与实践对于古典园林的认知方式、理论阐释以及空间转译方法的演变。以此为基础,勾勒出“园林话语”在过去60余年间是如何被建构的,并从侧面揭示出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指出园林与空间理论、知觉理论以及山水画论结合的重构路径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 园林建筑 知识图谱 空间-意境 画意美学 风景建筑
原文传递
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贵祥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8,共6页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历史建构、体系研究、理论阐述、学术发展、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历史保护诸方面均做出重大贡献,文章仅就梁先生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两个基本方面: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建筑唐宋与明清两个体系之结构与术...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历史建构、体系研究、理论阐述、学术发展、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历史保护诸方面均做出重大贡献,文章仅就梁先生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两个基本方面: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建筑唐宋与明清两个体系之结构与术语学术阐释方面,所做重要学术贡献加以扼要梳理分析,或可以此初步了解梁先生在近现代中国建筑学术史上所起重要影响与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思成 中国建筑 史学建构 体系诠释 学术贡献
原文传递
梁思成“中而新”设计观影响下的现代居住建筑设计探微——以金沅瑞府为例
13
作者 余翰武 肖宁 游欣宇 《中外建筑》 2024年第4期114-118,共5页
梁思成“中而新”设计观是对设计理想状态的一种追求,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以梁思成“中而新”设计观作为指导,以金沅瑞府建筑设计方案为例,通过对空间组合、景观营造与传统元素的详细解析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 梁思成“中而新”设计观是对设计理想状态的一种追求,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以梁思成“中而新”设计观作为指导,以金沅瑞府建筑设计方案为例,通过对空间组合、景观营造与传统元素的详细解析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空间重构、材料更新与科技创新方面对新时代进行探索,解读建筑创作过程中的“中而新”思想,试图找出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住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思成 “中而新” 传统元素 居住建筑 中式建筑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元素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枫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5期209-210,共2页
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元素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对于传承中国的艺术及文化,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历史长河的印记中,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度,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植入马元素、中国地... 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元素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对于传承中国的艺术及文化,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历史长河的印记中,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度,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植入马元素、中国地域造型元素、中国图形元素等,在进一步体现东北城市建筑设计风格的同时,促进中国建筑设计艺术文化在国际舞台的魅力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艺术 文化:元素
下载PDF
“Chineseness”:A Discussion on Cases Related to Tulou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15
作者 Guanyan Xiao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concept of“Chineseness”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a strategic tool for creating distinctive styles rooted in Chinese identity.It serves not only to distinguish projects from mar...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concept of“Chineseness”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a strategic tool for creating distinctive styles rooted in Chinese identity.It serves not only to distinguish projects from market-driven trends but also to establish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glob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Chineseness”among 24 identified keywords represents a practical strategy embraced by many young architects with international expos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a symbol of familial and cultural essence,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home culture,is a primary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s.The research adopts a case study approach,focusing on Tulou-related cases from the last fifteen years,encompassing various building types.The Tulou,a mountain-dwelling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is introduced,reflecting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in its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The case studies,including URBANUS’s“Tulou Collective Housing 2008”and Chengdu’s“Tulou Theater,”demonstrate how Tulou prototypes can be creatively adapted.These designs not only replicate forms but also capture the communal spirit inherent in traditional dwellings.“Stepped Courtyards”by OPEN Architecture reinterprets Tulou typology for a staff dormitory,emphasizing community awareness.In conclusion,the concept of“Chineseness”emerges as a prominent topic,showcasing the dynamic and adaptabl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s.The cases illustrate the evolving inters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trajec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The interrelated keywords highlight the nuanced and evolving nature of“Chineseness”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NESS Tulou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Cultural identity Traditional dwelling
下载PDF
当代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设计思考——以台湾中台禅寺和法封山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江波 张琦 《华中建筑》 2011年第9期45-48,共4页
当代佛教寺庙建筑如何既体现佛教精神,又具有时代特征?该文选择当代寺庙的两个典型案例,与传统寺庙形式相比较,分析当代寺庙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创新。论文以当代文化视角,阐述了传统寺庙建筑的格局与不足,通过台湾中台禅寺和法鼓山案例,... 当代佛教寺庙建筑如何既体现佛教精神,又具有时代特征?该文选择当代寺庙的两个典型案例,与传统寺庙形式相比较,分析当代寺庙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创新。论文以当代文化视角,阐述了传统寺庙建筑的格局与不足,通过台湾中台禅寺和法鼓山案例,探讨了当代寺庙建筑设计在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建筑功能上,使用空间的调整;二是建筑形式上,对时代的回应;三是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和节能环保理念在建筑规划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传佛教 寺庙建筑 设计 形式 台湾地区
下载PDF
“联谊与均益,祀神与合乐”——明清会馆建筑文化内涵与形态嬗变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蔚 张兴国 《新建筑》 2011年第3期126-129,共4页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灵、宗族和儒商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对会馆文化内涵的探究入手,就该类型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形态与明清会馆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时代嬗变正是会馆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性体现,它既具有建筑类型上的"独特性与规定性",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馆 文化 建筑 基本形制 空间意蕴
下载PDF
从汉字演变溯源中国早期建筑材料观
18
作者 胡斌 陈梦瑾 陈蔚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5-10,共6页
建筑材料在早期建筑中的应用,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选择,建筑材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早期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也随着历史演替和技术进步而淘汰或演变。现在我们只能从历史古籍和早期建筑遗址中了解早期建筑材料使用的... 建筑材料在早期建筑中的应用,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选择,建筑材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早期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也随着历史演替和技术进步而淘汰或演变。现在我们只能从历史古籍和早期建筑遗址中了解早期建筑材料使用的信息。而中国早期建筑与汉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从汉字演变可窥探早期建筑材料观和文化隐喻。通过总结表示早期建筑材料的相关汉字,梳理其演变过程,对各建筑材料的古籍记载和字形逐一分析,探讨早期建筑材料的产生、发展和使用过程,为早期建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补充早期建筑研究内容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材料 汉字 早期建筑 演变
下载PDF
国际性“话语系统”与中国建筑的文化战略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敏泉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18,共3页
笔者以对建筑学科、跨学科研究及本土文化的“理论关注”意识为主导,以“国际性学术话语系绕”中的5种主要语境为切入点,结合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和信息环境”及“跨学科时代”背景,论述了“话语系统”语境中关于“中国建筑文化战略”... 笔者以对建筑学科、跨学科研究及本土文化的“理论关注”意识为主导,以“国际性学术话语系绕”中的5种主要语境为切入点,结合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和信息环境”及“跨学科时代”背景,论述了“话语系统”语境中关于“中国建筑文化战略”建构的意义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建筑文化 本土文化 信息环境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审美意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威 吴雁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33-36,共4页
纵观楼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楼阁以高峻宏敞为其最重要的审美观念。但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对隆楼杰阁的追求存在着“欲与南山齐”和“高处不胜寒”的两种倾向。楼阁审美发展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 纵观楼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楼阁以高峻宏敞为其最重要的审美观念。但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对隆楼杰阁的追求存在着“欲与南山齐”和“高处不胜寒”的两种倾向。楼阁审美发展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单体尺度受“风水形式说”控制;尺度上,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因审美情趣的需要而相互转换;既是景观又可观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审美意向 世俗 倾向 追求 独立 存在 楼阁建筑 建筑类型 宗教建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